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_第1页
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_第2页
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_第3页
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_第4页
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论语“井有仁焉”新解江苏徐州技师学院 王德铭 李旭摘要: 论语雍也第26章中的“井有仁焉”一语,古今注疏甚多但见解颇同,多望文释为“仁人堕井”,且由于此句的理解未得要领,对后面孔子答语中“逝”“罔”字的解释皆显得附会牵强。本文从修辞、字源、语境、语义诸方面对此句进行考察,认为“井有仁焉”应为“廋辞”,是金文“刑”的文字谜,其意为:仁者受刑或将被处死。孔子跳出宰我问题的“预设”,避开了宰我问题的锋芒,用否定其问题前提的方式巧妙作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关键字:井有仁 廋辞 隐语 刑 井 逝 罔 语用学正文:东汉以降,论语的注释著作汗牛充栋,但由于论语语言过于隐晦,且时代久远,对同一句话的注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比比皆是。然古今注疏家们对论语雍也第26章中的“井有仁焉”一语,却“所见略同”,多释为“仁人堕井”,读来有望文生义之感,且由于各家对此句的理解不得要领,对后面孔子答语的解释尤其是“逝”字的解读更是大谬不然。最早解释这句话的是孔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 孔曰:“宰我认为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也。”后世注者皆从此说,只是纠缠于是“仁者”还是“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往视”还是“救”等派生出的枝节问题。则其要列如下:论语集解义疏皇侃疏:“或问曰:仁人救物,一切无偏,何不但云井中有人,而必云仁者耶?若唯救仁者,则非仁堕井,则仁人所不救乎?答曰: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虽恻隐济物,若闻恶人堕井亦不往也。”皇侃基本同意孔注,只是不解为何偏说“仁人”,遂生出好人恶人之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宋代陈善扪虱新语中的话说:“古人多假借用字,井有仁焉,窃谓当做人”群经平义俞樾说:“宰我之意,谓仁者勇于为仁,设也于井之中而有仁焉,其亦从之否乎。孔注仁人堕井之说,殊有未安。”俞樾认为“仁”是指“仁道”,而非具体的人。钱穆论语新解总结道:“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又一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别井中之人为仁人或恶人,则大可不必。”一、“仁人堕井”说之献疑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为宋儒治论语的集大成著作,也是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这里想以朱熹的观点为例来对“仁人堕井”说做一探讨。先将论语中相关章节内容摘录如下: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中朱熹对这二章的注解分别如下: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今从之。从,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逝,谓使之往救。陷,谓陷之于井。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夫,音扶。约,要也。畔,背也。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笔者认为“仁人堕井”说不足信。其一,注者都认为这是宰我的一个假设,“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也”。但除非那时常有人落井的事发生,否则,宰我用这样一个十分偶然的事件作为假设的问题,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孔子言语科的高足。在古代,井水某种程度上说是私有财产,水井都有护井,有的还有盖甚至于加锁,想掉下去也非易事;论语虽是孔子死后其弟子所为,但绝不是随意而作,目的是忠实地记录或表达先生的学术思想,如果真是什么“人掉井里了要不要跟着跳下去”之类问题,未免鄙陋可笑。朱子说:“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显然,他也觉得这问题有点“无厘头”,所以给宰我找了个理由,但这个理由找得也似无道理。宰我的话在论语中共有3处,另外两处是 “哀公问社”(3.21)和“三年之丧”(9.6)。宰我的论说虽然总让孔子着急上火,但并非由于“信道不笃”说出的话不正确,相反,恰是由于他的话透出些许思想的锋芒而惹怒了孔子。对“三年之丧”之问,皇侃疏引缪播曰:“尔时礼坏乐崩,而三年不行,宰我大惧其往,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故假时人之谓,咎愤于夫子,义在屈己,以明道也。”又引李充曰:“余谓孔子目四科,则宰我冠言语之先,安有知言之人而发违情犯礼之问乎,将以丧礼渐衰,孝道弥薄,故起斯问,以发其责,则所益者弘多也。”可见说宰我“信道不笃”大有人不认可,不然宰我何以能称“十贤”而留青史?孔子后来感慨:“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想必是有实感的。其二,朱子解“从,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如何能看出“救”的意思?“从”字本意就是“跟随”,“从之”即跟随“之”字所指代的对象:仁人或对象的行为。“仁人堕井”,为什么一定是从“救”呢?从“死”亦无不可生不成仁,与之同死也是幸事。“从”字臆解,“逝”的解释就更乱了。孔安国注:“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俞樾群经平义读“逝”为“折”,“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朱子解“逝,谓使之往救。”古代“逝”字的意义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 杨伯峻 论语译注67页,有“逝去、消逝”或敬意地表示“死亡”之意。“往而不返”,回都回不来了,又如何“视”或者“救”呢?原文中并无“往”之后的关键动词,无论是孔注的“视”还是朱子解的“救”都是他们从“仁人堕井”这个前提推想出的合乎逻辑的结果罢了。唯俞樾将“逝”解读为“摧折”的意见值得重视,这与“逝”的“死亡”之义相符。其三,如果我们把下一章联系起来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这句话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似乎是在为他上一句话作进一步解释,特别是那个“畔”字,其畔的对象似更有所指。朱子解“畔,背也”,且认为“畔”的是“道”。在论语中孔子的“君子”具有“仁、智、勇”三美,所以君子一定是“守道之仁者”,否则“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第四,又“君子之仁,体包仁道” 周易!孔子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本身就是君子的“守道”之举,因此,前提已是“守道”的君子了,再得出君子“弗畔道”的结论,逻辑不通。正如说“因为他守道,所以他守道(不叛道)”一样,语法也不通!孔子不至于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显然“弗畔”省略的不是道本身,而是“道之事”。什么事?笔者认为,正是上文所说的“井有仁焉”,而这恰不能解读为“仁人堕井”。其四,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在宰我发问后,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宰我的提问,因为宰我问题的主语是“仁者”而孔子答的是“君子”如何如何,主体不统一。然而,按照朱子注解的意思,孔子是在直接回答问题,什么“可以去救,但不能陷进去”。显然,朱子对这段话的理解存在问题,他把“井有仁焉”解错了。前提错了,于是后面不得不自圆其说。二、“井有仁焉”之我见笔者认为,“井有仁焉”是“廋辞”,宰我用“隐语”打了一个拆字谜,这个千古之谜的谜底是刑。廋辞:即隐其含义于言辞之中,“廋”即隐匿意,“廋辞”后来俗称“隐语”。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廋辞”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说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以启发君王。廋辞后来之所以俗称廋语或隐语,因为它通常用一种替代的方式构成暗示性的语言。这种替代的方式有的是摹状,有的是一种婉曲之言或顾彼而言他,有的则是利用拆字法。拆字谜滥觞于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古代巫师、方士也多是利用离合字的形式制作隐语图谶来附会某种征兆,传达天意的,孝经右契中记载:“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星宿名,轸宿)北,字禾子,天下服。”是在为刘邦的统治找借口。此种谶纬之学,在两汉时期颇为盛行。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再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短谣“女承筐”:“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些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歌谣,就是后来诗经的影子。诗经以草木鱼虫等自然景物委婉言意的方法被后人归纳为赋、比、兴。比、兴是“文而谲谏”的方法,或“引譬连类”以托物言志。这种文学上的创作手法就是早期廋辞的宽泛概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十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十七。可见诗经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必修课,“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春秋时期,人们在交往辞令中往往好借赋诗以言志,仅左传上记载的各国君臣赋诗引诗就达251次之多 匡亚明:孔子评传,第291页,齐鲁书社,1985年。 。既然文人对诗如此地钟爱,那么诗中的修辞手法自然也会在文人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当世这种讽刺性的廋辞已经广泛流行于官宦与文人之间,作为一种讥诮消遣的游戏而盛行一时了。 由此可见,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对“廋辞”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文人士大夫们在言语对话中,运用廋辞成了一种自觉意识。在论语中使用“隐语”也是自然的了。在论语中,孔子多处使用了“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婉曲之言”。他好直接引用诗中原句来回答学生的提问、说事,以示启发。这种文中引诗的例子不光在论语里,先秦经典中俯拾地芥,无需列举。此外,引例如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十七。“割鸡焉用牛刀”就是隐语,孔子自己也说这是一句“戏言”。论语微子第十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子路得到的答复是:“是知津矣”。这里长沮的回答就是“双关”隐语你们的孔老先生不就是“渡”人成仁的人么?他当然知道渡口在那里!同样,本篇第八章“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全章不厌其烦地列举各乐师的东奔西走之情形,不是在“写史”,而是以隐语暗示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类似的还有很多。孔子的学生子贡也用“隐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于是子贡去问老师:“伯夷、叔齐何人也?”在得到回答:“古之贤人也”后,子贡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第七。子贡不直接问老师帮不帮卫君,而是用伯夷和叔齐不辅佐商纣王的历史故事来试探其心思。当时是卫灵公国内出了麻烦,孔子有第四次去齐国的念头,去齐弟子们是反对的,原因可能是“子见南子”后对孔子的风言风语。我想子贡一方面试探,另一目的想通过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提醒孔子。在同一篇中还有:陈国的司败想批评鲁昭公因娶了吴国同姓女为妻,是不知“礼”的行为,但他不直接说,而是故意反问孔子:“昭公知礼乎?”他也知道孔子的回答肯定是“知礼”,否则孔子就不知“礼”了(因为按“礼”,子民是不能直说自己的国君无礼的)。转而司败对孔子学生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从而拐着弯儿羞辱了孔子,贬了鲁昭公。论语中很多地方孔子自己说话,将“语”也“隐”到了极致,干脆只说一半。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论语为政第二,无违什么?无违礼?无违父志?孔子没说。等到樊迟问:“何谓也?”孔子才答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想,孔子“隐”去半句话是想激起孟懿子思考,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即用“隐启”,但孟懿子到底还是反应迟钝。于是孔子憋不住自己说出来了。就这句回答东汉的王充对孔子发出了微词:“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毋违志乎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乎?” 论衡问孔篇第二十八王充的意思是说,懿子不如樊迟有才分,樊迟都不晓得无违什么,懿子就一定晓得?言语中颇有讥诮之意:孔老夫子,你的“辞”“廋”得也太多了点吧! 此外,论语中孔子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存在很多答非所问现象。比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第二 在这儿孔子只说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年老的父母唯一担心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至于你孟武伯怎么去行孝,自己看着办吧。如按有些学者的观点,问东一定答东,于是削足适履地去“自圆其说”,当然会留下笑料。从广义上说,这种“答非所问”和“话说半句”也是用“廋辞”的一种方法。而孔子对宰我之问的回答恰是符合这种特点的。“井有仁焉”,仁是仁人,即有“仁”的人。“井有仁(人)”暗合了金文字,宰我用隐语说出了“仁者受刑”的意思。三、金文“刑”字之考释多数学者认为殷商之前是甲骨文,而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即秦用小篆统一文字时)。孔子时代以春秋金文为主,所以在解读论语时,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环境。“刑”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金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字形,或说是“人移到了井之外”。此变可能是由于在范模上刻刋不便,但“井人”的意思没变。 “井,法也。”(易经井卦)这里的“井”字,读音为刑。“祀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越绝书记地传)。或说是“井之外加刀”,意味强调的是施刑的手段。其意没有脱离“刑”字。有些人认为“刑”没有甲骨文,其实甲骨文中也有形,但多数人认为它是“囚”字。概因在解读卜文时把“刑”字当作“囚”字也能说得通的缘故吧。如在殷墟书契前编第4巻,第24页第1片和第29页第4片就分别出现了字, 其中24页第1片的卜文:“辛丑卜,贞:灵妃不”,在此理解为“囚”或“刑”歧意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刑和囚字意相近,但程度不同,“囚”字外框是“牢房”之示意,被囚之人并非都能处死;而“刑”之“井”俨然是“赴向刑场的”囚车或“站笼” 站笼又称立枷,是枷号的一种发展后的形式,于清朝开始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这种特制的木笼上端是枷,卡住犯人的脖子;脚下可垫砖若干块,受罪的轻重和苟延性命的长短,全在于抽去砖的多少。有的死刑犯会被如此示众三天后论斩,有的则被活活吊死。之像;囚车中的人就是不处死,至少也是个重刑犯。所以字之形据此意不断演化:省略了“井”中之人,并在右则加了一把“行刑”的大“刀” 。说文:“刑,罚罪也。从井从刀。”这样看来“刑”字的金文本意就是“施刑或处死囚犯”,有“杀”的意思。如“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 战国策魏策此处“刑”就是“杀”。之后的小篆“井”变形成了“开”,才有了现在的“刑”字。我们从字的构形来看,“井里有人”,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刑”字拆字谜么!四、 “井有仁焉” 语境之分析 倘若用笔者新解句义把“井有仁焉”与其前后两章联系起来重新观照,我们会发现,此章与前“辞章”相合,与后“义理”相通,文气一贯,笔意鲜活。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酒器,孔子 “借”祭器的变形来感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他用了“托物以言志”的“隐语”。所以,文章接下来用一句“井有仁焉”的隐语,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另外,据史书上说宰我“能言善辩,长于说辞”,且孔子也说“言语:宰我,子贡。” 论语先进十一,认为宰我是“言语科”的优秀弟子,可以想见宰我一定也是长于隐语的。宰我为何要用隐语发问?他或许认为:如果在“一以贯之”地倡导“亲仁”的孔子面前,直接说一个仁者将受“刑”是一种大不敬,恐有触犯师颜之虞,所以用了“婉曲之言”。如前所述,孔子并未直接回答宰我之问,即答非所问。依语用学中“语言预设”理论来看,宰我的问题属“是非问”,就这个问题只能回答“从”或者“不从”。这类提问方式问话人有百分之五十的话语控制权,如果受话人正面回答,话语权就会被动,甚至落入圈套,因此,被问者的最佳“反击”手段就是跳开对方的“预设”,彻底否定整个问句。孔子是智慧的,首先,他用“何为其然也!”否定宰我的问题,接着又从侧面论证:这种事在君子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君子守道不可能做违法犯罪的事,而加身于“刑”。更何况君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第一的。就是说,孔子首先用在“君子”身上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理”,来推翻宰我问题中“假设”的前提。前提不成立了,宰我的问题自然就是一个“假”命题了。孔子感觉到:如果承认宰我的命题为“真”的话,自己就会落入宰我问题的“陷阱”中而无法回答,至少是难于回答,所以他用涵盖了“仁”的“君子”去讲述一个大道理。同时,孔子为了进一步说明宰我的命题不成立,又补充强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笔者认为,本章文气与上一章是关联的,不应该分离出去解读。首先,从语气上看有“感叹”或“强调”意味:“矣夫!”生感的缘由很可能就是宰我上面提的问题。其次,这是一个省略句,“弗畔(不叛)”什么?显然“畔”在此是及物动词,其后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否则“语焉不详”。这种在省略了句子成分的情况下,受话者只有在其前后文中去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找到之后将话语衔接起来,语义才算完全。正如前面例子里的“无违”也省略了宾语,但其所省内容在后文的一问一答中孔子说出来了。而“弗畔”下文所接的是“子见南子”显然不是启下省略,所以只能是承上省略。因此,这句话应该是承上合一的,无论从语气上还是语意上都能说得通。倘如朱子所解,有点差强人意。五、补充说明我们从“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的结构和语气上体会,逝和陷,欺和罔有语义上的层次递进关系。孔子认为仁者可以行仁而不惜生命,但绝不会因犯罪而被处死,即使仁者真的要受刑了也一定是被诬陷和冤枉的。这正符合孔子“仁”的思想。“逝”字如前所述,把它作“往”解,即“到地方(去救人)”纯是附会,且语法不通。南怀瑾先生可能也看出了点问题,于是把它解为“放弃自己的终身” 见论语别裁下同,“放弃终身”何谓?不就等于“死”么!他取的就是“逝”字的“死亡;消逝”意。对“陷”字的理解除朱子的“陷入”外,还有就是“被陷入”,如南怀瑾的“被包围、困扰、落入陷阱”。因为他们都真得以为“仁就在井里”了,所以才有“陷入”。当然也有很多人译成“陷害、诬陷”。对“欺”字的注解古今比较一致:欺骗,仅有少部分人译成“被侮辱”。但是对“罔”的解释可都是“糊里糊涂”了。古汉语字典中“罔”义项有:无或不/欺骗或陷害/网或法网。“无”和“不”在这句中不能解释,用“欺骗”和“陷害”来解释“罔”字,又与文中上一句的“欺”和“陷”语义重复,于文法不通,“网或法网”是名词更不可用。无奈,朱夫子用了一个也需要“解释”的“昧”字来替代,说“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认为“罔”取“昧”的愚昧义。后人多因服膺朱子的权威在“昧”的基础上译为“愚弄”“迷糊”。再如马曰:“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钱穆译为“因骗而糊涂”。基本上都是在昧的“糊涂”义项里兜圈子,硬是把一句简明的话搅成了一塘浑水,概因对“井有仁焉”的糊涂注解使然。汉文字中有很多表动作的会意字,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会意者处于不同的角度上时,字义的理解正好相反。“乱”字即为一例。论语中多处出现 “乱”字,大多用的都是本意“治之反”,但在“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论语泰伯第八中,“乱”就是“治”的意思,正好与常用义相反。“予有乱臣十人”在尚书泰誓中也有出现,尚书顾命篇中的“其能而乱四方”中的乱字意亦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乱”字的金文 ,其上下符号为“手”,中间是“绞绳器上的乱丝” 左民安:细说汉字,2005年九州出版社,第99页。如果这样去会意两手在把乱丝弄得更乱:“乱”字就是常规意义上的“乱”;假如换个方向去会意两手正在把乱丝给理整齐:“乱”字就是“治”的意思了。可见站在不同立场上去会意一个“会意字”,意思可能就不同了。“罔”字也可作如是观。 “罔”为后起之字,其字源就是甲骨文的“网”字,后来其下加“亡”是用来表音的,说文“庖牺所结绳以漁。从冂,下象网交文”,可见罔字作动词时意为“被网罗”。若站在被罔者的角度会意:“我”被网罩住了,被“蒙蔽”着,于是就看不清外界事物的真相,变得“糊涂”起来自己受了“欺骗”;换个角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意:“你”被网罩住时,仿佛给“你”穿上了一件假外套,于是“蒙蔽”了别人,使他们对“你”有了错误认识,把强加给“你”的罪名当真了别人受了“欺骗”。这样看来 “罔”字在某种意义上看的确有“欺骗”的意思,可是站在不同角度理解时,被欺的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不知情的旁观者”。因此,“可欺也,不可罔也”句中的“欺”应指的是“自己受欺骗”,而“罔”应理解为“不知情的旁观者受欺骗”对自己来说就是受到了“冤枉”。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自己被冤枉要比被欺骗一次内心痛苦的多,因为自己被欺骗了早晚会清醒,但冤枉很难洗清。因此,这样来理解“欺”和“罔”,就有了程度上的差异,正合孔子的说话口气。至此,破解了“井有仁焉”的隐语含义,各注疏家对整段话翻译的悖谬不顺皆可迎刃而解。笔者将两章内容完整翻译如下:626宰我问:“假设告知仁者仁人受刑了。仁者还跟随他么?”孔子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君子来说可以为仁献身(杀身以成仁主动去死),但绝不接受陷害(被动的去死);可以容忍欺骗(被欺的是自己),但绝不忍受冤枉(被欺的是不知情的旁观者)。”627孔子接着说:“君子是博学多才的,行为也能处处用“礼”来约束自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他不可能做出背德叛道的事。”参考书目:1、 容庚:金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5月。2、 周法高主编,张日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金文诂林第七、第十二册,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3、 周法高编撰:金文诂林补第五册,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82年。4、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5、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6、 蒙文通:古学甄微法家流变考,巴蜀书社,1987年7月。7、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2001年10月第11次印刷。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