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 第1合同段 S31说 明 书 第 27 页 共 27 页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大足县、永川区境内。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是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032020)“三环、十射、三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重庆市周边区县的重要公路通道,有着环接重庆市各条对外高速公路的重要作用。本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地补充和完善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并加强沿线区县的联系,对优化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及充分发挥重庆市高速公路网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强规的执行情况1初设审查意见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根据关于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交委路发201123号)的要求,在施设内业设计中对其进行了研究、领会,具体执行情况如下:1.1 路基同意初步设计采用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及组成设计参数,原则同意一般路基设计原则。(1)原则同意路基防护方案,应进一步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合理选择防护工程型式,加强防护支挡设计,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生态防护。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结合周边项目成功经验及地质勘查成果,对沿线防护、支挡方案进行了优化和细化设计。(2)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深挖路基、高填方路堤、滑坡、顺层、软土、岩溶、采空区、气井等的勘察工作,深化、优化处治设计方案,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高边坡、滑坡、顺层、软土、采空区等,应重视地质工作与稳定性评价,做好动态设计与监测工作。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针对重点地质情况加强地质勘查,根据勘查结果优化、深化设计方案。(3)加强软弱地基勘察,根据软弱地基厚度、路堤填筑高度等建设条件合理确定软弱地基处治方案,降低工程造价。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针对项目特点,结合各方面因素拟定多种方案,优化、细化软土路基设计。(4)加强对陡斜坡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分析计算,重视地质条件的核对,确保路基安全。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针对重点地质情况加强地质勘查,针对不同位置通过计算,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陡坡路堤稳定。(5)合理确定公路用地宽度,在保证方便施工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用地。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针对项目沿线地物分布,在水田路段设置矮墙,有效减少了耕地占用。挖方边坡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坡比、结合防护措施减小公路用地范围。(6)合理确定挡墙形式,补充桩板式挡土墙工程数量表及设计图。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通过路线的优化,取消了桩板墙段落。(7)全线弃方量较大,优化全线取、弃土场位置的选择,加强弃土场稳定性验算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通过路线的优化设计,配合边坡坡率、取弃土方案的优化、细化,取、弃土较为平衡。对于弃土场,加强了其支挡、防护设计,确保其稳定。1.2 路面设计 (1)原则同意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方案及推荐的路面结构设计,下阶段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作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主线路面:4cmSBS改性沥青AC-13C+6cm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8cm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垫层,基层顶面设置稀浆封层或同步碎石封层;匝道路面:4cmSBS改性沥青AC-13C+6cm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垫层,基层顶面设置稀浆封层或同步碎石封层;桥面铺装:4cmSBS改性沥青AC-13C+6cm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防水粘结层;隧道路面:4cmSBS改性阻燃沥青AC-13C+6cm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防水粘结层+26cm水泥混凝土结构层+15cmC20混凝土调平层;收费广场: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执行情况:按批复意见执行。(2)进一步完善各种原材料的材质实验和混合料组成配合比试验,确保原材料和混合料的性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结合对沿线筑路材料的调查和取样试验,探明原材料及混合料的性能。1.3 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基本合理,排水系统较完善,建议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丰富路段、边坡渗水路段排水设计以及路面结构层排水设计。弃渣场防排水设计应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弃渣场的稳定。执行情况:施工图阶段结合现场勘查和地质钻勘,细化、优化路基、路面排水方案,保证稳定性。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执行情况2.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执行3.3.1、3.3.2、3.3.3条“石材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及“砂浆强度设计值”,来明确材料的极限强度要求。2.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 D40-2002)执行 5.2.2.2条“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要求”、5.3.3.4条“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与5.3.4.1条“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要求”、5.7.1条“沥青路面压实度及平整度要求”。2.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执行3.1.5条与4.1.5条“混合料施工气温要求”、3.1.7条与4.1.7条及6.1.7条“混合料压实度要求”、3.3.1条与4.3.1条“混合料抗压强度要求”。2.4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03)执行该规程中的有关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等内容的施工技术要求。3专项审查意见执行情况3.1 减少特殊路基处治中清淤换填工程规模,补充大石封底方案,对全线特殊路基处治方案应进一步优化。执行情况:参照意见补充了大石封底处治方式,对全线特殊路基方案进行了调整。工程规模有较大幅度下降。3.2 全线挖方边坡主要采用放坡的设计思路基本合理,建议在同一边坡中,坡比变化不要过于频繁,相同性质岩层中,尽量一致。并尽量控制锚杆格子梁的使用。 执行情况:对深挖方路段边坡坡率做了一定程度调整,取消了无稳定性稳定边坡1:1坡率情况下锚杆格子梁方案。3.3 同意K59+490K57+525段陡坡路堤方案,但由于陡坡路堤工作面狭窄,建议取消强夯。 执行情况:取消段落内强夯方案,结合重庆地区以往项目情况,加大了护脚墙尺寸。二、设计依据1) 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 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 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 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6) 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7) 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8) 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9) 部颁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10) 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1) 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12) 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11)13) 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14) 部颁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Q-2006)15) 重庆交委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三、路基横断面要素布置、用地范围及加宽、超高方案1 路基宽度本项目按全封闭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4.5m标准实施。2 路基横断面布置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为24.5m,双向四车道。其中中央分隔带宽2.0m,内侧路缘带宽20.50m,行车道宽223.75m,硬路肩宽22.50m(含20.50m外侧路缘带),土路肩宽20.75m。填方路侧及中央分隔带设波形护栏,路基两侧设排水设施及隔离栅。中央分隔带采用凹形,表面植草和栽灌木。路拱横坡:不设超高路段的行车道和硬路肩(含紧急停车带)采用向外2%的横坡;土路肩采用向外4的横坡。分离式路基:路基宽12.25m,单向双车道。行车道宽23.75m,左侧硬路肩宽0.75m(含左侧路缘带宽0.5m),右侧硬路肩宽2.50m(含右侧路缘带宽0.50m),土路肩宽20.75m。路拱横坡:不设超高路段的行车道和硬路肩(含紧急停车带)采用向外2%的横坡;土路肩采用向外4的横坡。互通横断面:对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全宽15.50米,其路幅构成为:0.75米(土路肩)+2.50米(硬路肩)+3.50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1.00米(中间带)+0.5米路缘带+3.50米(行车道)+2.5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15.50米。 单向单车道匝道,路基全宽8.50米,其路幅构成为:0.75米(土路肩)+1.00米(硬路肩)+3.50米(行车道)+2.5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8.50米。 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全宽10.50米,其路幅构成为:0.75米(土路肩)+1.00米(硬路肩)+3.50米(行车道)+3.50米(行车道)1.0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10.50米。 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全宽12.00米,其路幅构成为:0.75米(土路肩)+1.00米(硬路肩)+3.50米(行车道)+3.50米(行车道)2.5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12.00米3 公路用地范围本项目公路用地范围规定如下:路堤部分:路堤排水沟外侧1.0m,无路堤边沟时,坡脚以外1.0m;路堑部分:路堑坡口(或截水沟)外侧1.0m;桥梁部分:桥梁工程用地宽度界为桥梁上部构造的平面投影范围、桥下常水位水面宽度不计入用地面积。4 加宽方式本项目平曲线半径均大于250m,不设平曲线加宽。5 超高方式本项目采用的超高值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为2500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500m时,在平曲线上设置超高。对位于长大下坡段的平曲线酌情增大其超高值。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圆曲线上为全超高。整体式路基超高旋转轴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处,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为距路肩左侧1m。超高过渡按线性渐变,渐变率大于1/330且小于1/200。整体式路基超高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路基超高方式详见超高方式图。硬路肩及紧急停车带横坡与行车道横坡相同,并与行车道一起进行超高旋转。外侧土路肩始终保持向外4的横坡,不随行车道或硬路肩的超高而变化。6 路基设计标高整体式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处路面标高;分离式路基设计标高为距路肩左侧1m处路面标高(行车前进方向)。对于其它改建道路,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标高。土路肩向外横坡为4%,其标高可由行车道和硬路肩算得。路基竣工标高为:路基设计标高减去路面结构层厚度。四、 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参照执行了行业规范及设计批复的有关技术要求,详细情况如下:1 一般土质路堤设计当填方边坡高度H10m 时,不设平台,边坡坡率为 1:1.5;当填方边坡路基边缘至坡脚高 10mH20m 时,在距路基边缘 8 m处设一级 2.0m 宽平台, 上部坡率为1:1.5,下部坡率为1:1.75。当填方边坡高度H20m做高填路基处理。当H4m时,路堤坡脚处设1m护坡道,当H4m时,设置2m护坡道。2 浸水路堤路堤设计沿线经过河沟、水塘、鱼塘、冬水田或大型排灌沟渠等浸水路段考虑填料、防护及排水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围堰抽水,清淤并压实水塘或河床基底后,采用透水性好的填料填筑路堤,对高出设计水位50cm以下的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并设置护脚及砂砾垫层。清淤土方就近弃方,用于边坡或渣场覆土绿化;清淤后的换填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以开山石渣、砂砾土或其它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为宜。3 土石路堤、填石路堤设计本项目路基填土大部分利用路堑挖方,部分路基为石料含量占30%70%的土石混填路基以及填石路堤。对于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本设计在做好断面设计的同时兼顾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保证填石路堤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具有可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土石路堤、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土石路堤不得采用倾填法,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土石路堤、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联合控制。土石路堤、填石路堤压实质量宜采用压实沉降差进行检测。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最后一层的铺筑层厚应不大于40cm,过渡层碎石粒径应小于15cm,其中小于0.0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得小于30%。对细粒明显偏少,影响压实的段落,在摊铺初平的填石料表面,应铺洒一层碎石或石屑料,碎石或石屑料用量约占大粒径料的15%20%,要保证碎石或石屑料填满大粒径间隙缝。铺洒细粒料后,摊铺层面应相对平整,以利压路机碾压施工。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施工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在施工机具无法达到要求时,不能进行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施工。土石路堤、填石路堤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断面形式,边坡坡率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详见横断面设计图。中硬和硬质石料及以上填石路堤采用边坡码砌,边坡码砌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片石,尺寸应规则,最小尺寸不小于30cm。填方高度小于5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m,填高为512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5m,填高12m以上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2m。4 挖方路基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周边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路段内挖方边坡高度,边坡视岩、土力学性质、风化程度、结构面要素及组合情况、地表横坡等因素,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尽可能平衡填、挖方数量。对坡面采用分级开挖,分级防护(加固),同时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等先进施工技术,并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结果。土质及软质岩挖方边坡分级高度,一般超过10.0m每8.0m分级,每级间设外倾3%,2.0m宽的平台并绿化。在岩土交界面及岩石强弱风化分界面,可调整分级高度或设置成折线坡。在坡脚和坡口,全线统一将边坡修整为弧形并植草绿化,与环境自然过渡。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边坡坡率为一般采用1:1.01:1.5,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对于全线个别出露并经地勘验证的的硬质岩挖方段落,岩质坚硬,整体稳定性好,边坡高度超过12.0m每10.0m分级,边坡坡率一般情况下采用1:0.501:1.0,其他尺寸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挖方路堑均设置护坡道,宽度1.1m。对于边坡高度较高及欠稳定一般边坡,进行工点设计。5 构造物两侧路堤设计路堤与桥台、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并注意填料强度、地基处理、台背防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明构造物埋置式桥台除外,台背两侧采用透水性材料填筑,其填筑范围为自基底3m沿纵向1:1.0向上至路床底部,与路堤连接处开挖台阶。6 特殊路基及不良地质地段设计6.1 不良地质现象与主要工程地质状况本项目位于川西平原向川东盆地周边缘过渡地带。受地形、地貌、构造、岩性等诸条件影响,路线局部路段出现不良地质现象。根据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将路线走廊区地貌划分成方山丘陵地貌单元区和构造剥蚀平行岭(低山)谷(丘陵)地貌单元区。方山丘陵地貌单元区海拔高度一般为270m450m,相对高差小,出露基岩为侏罗系地层的紫红色泥岩及砂岩,岩层产状平缓,经风化剥蚀后,多呈桌状、台阶状、圆锥状或馒头状丘陵。丘间多坳谷,坳谷内多发育溪谷、剥蚀堆积平坝,分布稻田、藕塘、鱼塘,存在软土地基问题。构造剥蚀平行岭(低山)谷(丘陵)地貌单元区:分布于路线玉龙山隧道段,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差一般约为200550m,背斜两侧均为单斜山岭,轴部三叠系中、下统雷口坡组、嘉陵江组的灰岩、白云岩零星出露;受断裂影响东翼岩层逆冲至西翼岩层之上,使两翼岩层倾角有较大的变化;低山呈狭窄的锯齿状起伏的脊状山岭。6.2 特殊路基设计特殊路基有软弱地基处治、路基零填挖处治、路基填挖交界处治、高填及陡坡路堤处治、深挖方边坡处治以及特殊支挡结构设计。6.2.1 软弱地基处治本项目沿线水田、藕(鱼)塘广泛分布,软土主要为富水低液限粉质粘土及少量淤泥质土。由于沿线地形特征明显,沟谷中心低洼地下水丰富或地表积水,长期受水浸泡位置,厚度较深,沟谷两侧分布厚度较浅。软土多为长期积水、耕作导致土质软化及有机物的淤积,多呈软可塑状,个别为流塑状,深度普遍在0.73.5m不等,个别路段可达59m。软土地基普通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模量小,孔隙比大,承载力低,沉降量大。未经处理不能在其上直接填筑路堤。填筑路堤地基承载力参考值见表6.2.1.1。本标段软弱地基段落共6.40公里,针对项目沿线软土分布特点,路基填土高度等因素,通过对路基的固结沉降和工后沉降计算,拟定多样的软土路基处治方式以求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方案的经济型。表6.2.1.1 填筑路堤地基承载力指标表路堤高度(m)022668812121616地基承载力要求f 0 (kPa)130125130145155170标准轻型动力触探击数N30(击)181718202123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击)545566荷兰轻型动力触探击数N20 (击)10910111214 (1)清淤换填处治深度小于2.0m的水田、低洼积水段落等段落,采用挖除换填处理,换填材料要求:换填应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材料,材料来源可采用挖方路基的硬质岩石、隧道出渣等,或是外购片石,石料应采用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其饱和抗压强度不得低于20MPa,粒径3060cm为宜,其它详见相关设计图。清淤土方可用于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带种植用土或取弃土场复耕土层。部分软土段落路基填高较低,过湿土厚度较薄,下卧层强度较好,清淤后换填碎石土处理即可,详见清淤排水工程数量表(2)碎石盲沟对于有排水条件的过湿土软土段落,软土深度不大于3.0m时,可采用横向碎石盲沟对段落内软土路基进行处治。通过排干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对软弱土地基的处理。片石盲沟所采用片石材料强度不得小于30MPa,盲沟的沟底纵坡一般不小于1。处治好的地基上铺设20cm碎石垫层后,再填筑路基。部分路段软土深度较大,但经计算工后沉降和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采用表层换填,下层设置碎石盲沟。(3)抛石挤淤沿线荷塘、鱼塘广泛分布,塘底多有流软塑状软土,厚度普遍小于3m,从路基稳定性和施工便宜性角度考虑,采用抛石挤淤后压实处理。材料采用沿线开挖硬质片石,粒径5080cm(明水较深地段50100cm),所用石料抗压强度不得低于20MP。抛石时应注意:当软土地层平坦时,从路堤中心呈等腰三角形向前抛填,逐渐向两侧对称抛填至全宽,使泥沼或软土向两侧挤出;当软土地面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抛投,并在低侧边坡多抛填,。抛石后应反复碾压直到地基稳定达到要求。处治好的地基上铺设30cm碎石垫层后,再填筑路基。(4)大石封底当2米需要处理软基厚度3米时,或虽然工后沉降满足要求,但存在渔塘或藕塘,考虑施工方便均采取抛石压实处理。排除地表水后,摊铺砂岩等饱和抗压强度20MPa的片、块石(泥岩禁用),采用重型压路机分层将片、块石压入软基中,抛石量不得小于待处理软基体积的1/3,片、块石粒径30cm50cm。反复碾压直到地基稳定达到要求,再在片石层上满铺20cm碎石垫层。(5)碎石桩当软土层大于5m时,将桩径0.5m,间距1.52.5m的碎石桩打穿软土层至持力层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置,通过挤密、置换、排水等综合作用可有效增强基地的承载力,减小工后沉降。1)桩身碎石粒径一般为20mm50mm,如十字板剪切强度低于20kPa,最大粒径可放宽至100mm,碎石料含泥量不大于5%。2)采用成桩的施工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保护问题选择振冲法或沉管法,本项目区建议采用沉管法。3)施工前应按规定进行成桩试验(试桩的根数不少于5根),确定各种技术参数,如:转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等。(6)土工格栅加固处治对于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2米的软基路段,当采用换填、强夯、碎石桩或塑料排水板等措施后,为了克服路堤自身的不均匀沉降,应在路堤底部采用土工格栅加固路堤。格栅材料要求为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施工时应在平整好的下承层上铺设,摊铺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出现扭曲、褶皱和重叠现象。土工格栅在存放以及施工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曝晒或暴露,以免其性能劣化,现场施工中发现土工格栅有破损时必须立即修补好。土工格栅层间距30厘米,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长度不小于0.5米,同一层接长段一般采用搭接,搭接长度2090厘米。本说明未尽事宜,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软土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要求执行。 (7)路堤地基沉降观测软基路段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应注意施工并加强观测。对于采用深层处治的软基段落或经验算较危险的段落,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及路堤外面地面隆起或沉降观测。路堤地基沉降观测是较为直接的加载控制指标,根据沉降量和沉降速度大小,控制加载速度。其沉降采用沉降计法或沉降标杆法观测。填筑时沉降控制标准: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厘米,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厘米。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如超过限制,应立即停止填筑。观测的目的、要求、仪器、观测点的位置设置要求、观测记录要求、检测方法等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执行。但观测点的位置及数量还必须符合本说明的要求:1)每处软基的路段长度小于50米者,至少设一个观测横断面。2)当软基路段长度大于50米者,至少设两个观测横断面。第一个是主观测横断面,必须设在既是软弱土层最厚处,又是填方最高或次高处。主观测横断面一般设在沟的正中位置。第二个是副观测横断面,设在由主观测横断面到软基起(或止)点桩号的1/2处。桥头处还应增设观测横断面。3)一个观测横断面上的观测点不少于9个,其中沉降观测点5个,位置在路中线、两侧路肩、两侧填方坡脚;水平位移观测点4个,分别在两侧边沟外缘及边沟外距离边沟10米处。4)本项目允许工后沉降指标:桥台与路堤相邻处不得大于0.1m,涵洞通道处不得大于0.2m,一般路段不得大于0.3m。 (8)软土段桥头路基本项目软土广泛分布,个别桥梁在跨越沟谷时桥台落于软基段落。综合全线地质勘查成果,桥头段落软基厚度普遍在3m以下,设计中采用全部换填处理可保证路基稳定性及工后的沉降要求,同时施工前应加强与现场地质情况的核对了,施工中加强对桥头段路基的监控,避免发生错台现象造成造成对行车的不利。6.2.2 路基零填挖处治为解决因零填挖地段土质不良而造成的压实度或CBR达不到设计要求,改善路基变形差异或路面开裂;根据本合同段地勘揭露的覆盖层厚度、路基临界高度和毛细水的影响高度等因素,确定本项目填方高度1.6m为零填段落,挖方段落根据所处地形地物状况,覆盖层厚度确定处治深度。设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当为岩质路基时,正常施工;(2) 当为土质路基时,若为斜坡、旱地等含水量较低的土质,对路床范围内换填80cm级配碎石,压实度不得小于96%,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进行增强补压;(3) 当为土质路基时,若为水田、地下水丰富路段等含水量高的土质,根据取样含水量试验、固结试验等因素,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路基排水,截断水流来源,一段时候后进行路基碾压(条件允许时,可进行翻晒); 设置纵横盲沟,加强路基排水固结后碾压; 对挖方区路床范围内换填级配碎石。6.2.3 路基填挖交界处治为了减少半填半挖路基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早期开裂错台现象,对于路基填挖交界处,对填方区原地面在清除覆盖层后,应开挖横、纵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3m。填挖交界处的填方区应设置过渡区,采用透水性好的碎石土填筑,压实度不得小于96%,石质填挖交接段的填方过渡区应提高填料中的石料含量。对于土质挖方区,路床超挖80cm,岩质挖方区,路床超挖30cm,并分别在路床顶面和底面下铺设双向抗拉强度大于80kN/m钢塑土工格栅,以减少路基填挖方区的不均匀沉降。对于挖方区有地下水出露的填挖交界处,还应根据地形设置包裹土工布的纵向碎石盲沟汇集挖方区渗水,再通过横向碎石盲沟,并将水引入排水沟中,碎石盲沟的纵坡一般不得小于1%。6.2.4 陡(斜)坡、高填路堤处治对于坡比陡于1:5的横向及纵坡大于12%的纵向路堤,为了减少高填、陡(斜)坡路堤的不均匀沉降以及侧向滑移稳定,对于陡坡路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斜坡路堤时,在路基横向(纵向)清除表土后开挖反向台阶,然后填筑路堤。台阶宽度应不小于3.0m。当路堤位于斜坡上且不易填筑时,视情况设置护脚或护脚墙。对地面横坡陡于1:2.5的填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护肩、路肩墙等措施避免陡坡放坡。(2) 当高填、陡坡路堤坡脚部分位于田地时,需按软基或过湿土进行处置,必要时可设置反压护道。(3) 对于水田地段的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5m,一般路段大于20m的路堤列为高填路堤。经过稳定性分析,结合段落内的地质状况、路堤填料、取弃土方案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高填路堤的处置方案。1)应对高填路堤基地进行必要的处置,满足承载力及工后沉降要求,基底强度和稳定性为高填路堤处治的重点,施工中应核对地质情况,加强施工监控管理。2)对于作业面段落长度大于80m,宽度大于6m,地质条件较好,不存在地基工后残余沉降或残余沉降极微且路堤自身稳定的高填路堤边坡,采用冲击碾压方案,冲击碾压每层厚度3m。冲击碾压前应查明冲击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附近各种构造物,并应根据构造物的类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3)对于条件不足,无法开展冲击碾压施工的高填路堤段落,采用强夯对路基进行补强处理。为避免强夯导致填土的侧向位移,在高填路堤的中上部设置两道夯击层,竖向间隔6m。对填方较高的陡坡路堤可适当增加夯击层数。详见相关设计图纸。4)高填路堤强夯施工前应进行试夯,确定合理的修正系数、夯锤重量、提升高度等施工方案。5)高填路堤段落路面结构层下铺设3层钢塑格栅。6)因高填路堤段落附近存在居民点、结构物等因素不能采用强夯施工时,可采用普夯补强压实代替,采用普夯时,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标准,详见设计图纸说明。(4) 路堤范围内有泉眼或地下水出露时,须采用碎石盲沟或渗沟将水引出路堤范围。6.2.5 深挖方边坡处治(1)概述本项目主要位于方山丘陵地貌单元区,地貌多为浅丘坳谷,相对高差较小,边坡高度普遍较低。综合考虑沿线地质状况、边坡岩质、力学性能及等因素,对全线边坡高度20m以上顺向或土质、软质岩边坡以及30m以上的硬质岩质边坡做边坡稳定分析。从现场调查及地质勘查成果来看,全线存在稳定性问题的深挖方边坡共5处,详见6.2.5.1表。设计中将根据边坡类型、岩(土)体形态、结构面、力学性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如下。(2)边坡防护设计原则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本合同段高边坡存在主要问题是存在强风化软弱夹层、外倾结构面等问题。在充分分析线路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和当地气象水文条件,调查分析当地公路和铁路建设情况,确定了该合同段路堑边坡设计原则,具体原则如下:1) 边坡加固工程设计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采用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中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2) 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倾向临空面的不利结构面及地层结构、风化程度、水的作用等影响因素。3) 采取综合整治措施,由于全线挖方深度普遍不高,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路基取土,尽量刷方减重,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措施,以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4) 结合全线景观绿化问题,设计综合采用各种防护措施,重点采用了稳定与绿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5) 对于稳定、完整、强度好的砂岩段落,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采用多样的生态防护达到边坡美化和防护效果。6) 采用信息化施工管理,动态设计方法;边坡开挖后,根据开挖揭示地质情况对边坡支护结构及形式进行适当调整。7) 加强边坡监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长期监测。(3)设计概况根据边坡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具体防护措施见相应工点设计图1) 岩体表面剥落与岩石强风化层较厚边坡剥落主要发生在页岩地层及各断裂破碎带的人工开挖边坡地带,。风化岩在线路区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泥、页岩段强风化层较厚,风化层结理、裂隙较为发育,在开挖面遇雨后便有碎屑散落、崩塌,对线路的主要危害是岩体强度较低,裂隙、结理极为发育,导致开挖路段边坡失稳和风化剥落问题。特别是由于路线年降雨量大,风化层容易在雨季施工期间产生坍滑,边坡变形破坏,影响路基开挖和施工。其主要针对性工程措施如下: 对岩体表面剥落边坡采用绿化措施进行防护处治,如不能及时进行绿化,可以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封闭处治。 对厚度较小、或具有放坡条件的强风化层采用放缓边坡、及时绿化封闭的措施进行处治。 对厚度较大、或无放坡条件的强风化层边坡根据其稳定性采用预防护设计进行处治。2) 存在泥化夹层、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受断裂和其分支断裂影响,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同时由于岩性主要以中厚层和薄层泥岩夹砂岩为主构成,泥岩岩质较软,抗风化能力很差,如坡体有裂隙水作用,泥岩沿裂隙风化成泥质成分,成为泥化夹层,该段边坡泥化夹层往往成为外倾结构面,路开挖形成前缘临空面后,在岩体自重力作用下极易沿该层产生滑移变形,危害公路,尤其是在降雨浸水的情况下,将大大增加滑移的可能性。 在具有放坡条件情况下,采用放坡方式处治,边坡坡比采用缓坡比,采用泥化夹层所在的外倾结构面放坡。 设计过程中采用强腰固脚原则,适当加强坡脚和边坡中部地段,同时加强预加固措施。 对泥化夹层所在的外倾结构面较缓的边坡采用预加固结合坡顶放坡的方法进行加固处治。必要情况下采用预应力锚索(杆)框架梁、锚杆格子梁。锚索长度不宜超过40m,锚杆多采用小锚杆,不超过15m。 加强边坡层面间的排水措施,在边坡中施工内部按照810m的间距施工仰斜式排水孔。泄水孔长度1020m,钻孔采用110mm直径,内部安装100mm直径的软式透水管。 在边坡放坡过程中尽量保护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砂岩体。 控制边坡开挖施工工艺,避免大规模爆破,尽量保护边坡坡脚的完整性,避免坡脚开挖。3) 顺层边坡由于线路走向与区内地层走向大体一致,不可避免的在线路开挖地段出现有顺向坡。在线路开挖形成前缘临空面后,泥岩层由于风化导致内摩擦角、凝聚力下降,在岩体自重力作用下易产生顺层滑移变形,危害公路,尤其是在降雨浸水的情况下,将大大增加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对顺层边坡主要采用以下加固处治措施: 具有放坡条件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放坡方式处治,边坡坡比采用层面放坡。 设计过程中采用强腰固脚原则,适当加强坡脚和边坡中部地段,同时加强预加固措施。 对边坡岩体层面较陡(45)且具有放坡条件的边坡采用按照层面放缓边坡进行处治,并加强坡面防护,在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的层面上可以取消设置边坡平台以降低施工难度。 对边坡岩体层面较缓的边坡采用预加固结合坡顶放坡的方法进行加固处治。预加固主要采用预应力锚杆框架梁、锚杆格子梁。锚杆多采用小锚杆,不超过15m。加强边坡层面间的排水措施,在边坡中施工内部按照810m的间距施工仰斜式排水孔。仰斜式排水孔长度1020m,钻孔采用110mm直径,内部安装100mm直径的软式透水管。在边坡放坡过程中尽量保护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砂岩体。 控制边坡开挖施工工艺,避免大规模爆破,尽量保护边坡坡脚的完整性,避免坡脚开挖。4) 一般高边坡路段 高边坡处治原则采用放坡方式处治,对于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放坡进行处治,需要采用较陡坡比的挖方路段。对稳定的深挖方边坡可不采取特殊的防护型式,按一般路基边坡防护绿化;对欠稳定边坡进行加固处治。 一般性防护本项目由于沿线地形地貌多为浅丘,深挖普遍不高,从路基土石平衡角度考虑,在有放坡条件的深挖方路段尽可能的采用了较缓的坡率,既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能采用多样的生态防护美化坡面。针对不同段落的岩、土特点,开挖边坡高度、取、弃土方案等因素,采用预制框格植草、喷播植草、挂三维网植草等。 预应力锚杆加固对于个别路段受地形限制,预应力锚杆加固主要用于不良地质路段的中上部边坡,上述路段一般剩余下滑力较大,潜在滑动范围较深,采用常规处治措施较难达到效果。采用预应力锚索,可以减少挖方量和加固边坡稳定性。 锚杆格子梁锚杆格子梁适用于软质岩路堑边坡,在开挖边坡坡度不满足边坡的稳定坡比时,采用锚固格子梁的处治措施,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锚杆长度采用416m。工程防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格格子梁,框格为矩形。 截排水措施:坡面及边坡后缘根据情况设置仰斜式排水管和截排水沟,挖方平台根据需要设置平台截水沟。 临时封闭措施:边坡开挖后不能及时实施加固措施或加固措施实施过程较长情况下采用坡面喷3cmC20素混凝土进行封闭,避免边坡岩土体长久露置。本项目深路堑一览表如下:表6.2.5.1 深路堑段落一览表序号起 讫 桩 号长度位置坡高地 质 概 况(m)(m)1K10+150K10+250100左侧29.0边坡地层主要为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粉砂岩,岩层产状3258,逆向坡。2K10+150K10+270240右侧32.1边坡地层主要为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粉砂岩,岩层产状3258,顺向坡。3K11+370K11+650280左侧43.0边坡地层主要为强、中风化泥岩,岩层产状3058,逆向坡。4K11+530K11+650120右侧35.2边坡地层主要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岩层产状3058,逆向坡。5) 各段路堑处治方案K10+150K10+250 左侧边坡 该路堑位于蒲吕场向斜和西山背斜之间,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薄,且零星分布,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层产状3258。经现场踏勘,测得代表性裂隙LX1:3178结构面较差,LX1:10071结构面一般,均属硬性结构面。线路沿斜坡、沟谷行进,线路穿越斜坡上、中、下部,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坡角524局部坡角3035,自然斜坡未见地表变形开裂迹象,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左侧为岩质边坡,坡向313,逆向坡,视倾角为754 ,最大挖深29.0m,路堑表层强风化泥岩,厚度约4.7m,基岩为中风化粉砂岩,边坡无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边坡岩体自身稳定性好。坡率及防护形式:1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2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防护;3级边坡坡比1:1.00,预制砼框格填土绿化防护;辅以截排水措施进行加固处治。 K10+150K10+270 右侧边坡 该路堑位于蒲吕场向斜和西山背斜之间,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薄,且零星分布,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层产状3258。经现场踏勘,测得代表性裂隙LX1:3178结构面较差,LX1:10071结构面一般,均属硬性结构面。线路沿斜坡、沟谷行进,线路穿越斜坡上、中、下部,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坡角524局部坡角3035,自然斜坡未见地表变形开裂迹象,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右侧为岩质边坡,坡向133顺向坡,视倾角为757 ,最大挖深32.1m,路堑表层强风化泥岩,厚度约4.7m,基岩为中风化粉砂岩,边坡无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边坡岩体自稳能力较好。坡率及防护形式:1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植草防护;2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3级边坡坡比1:1.00,预制砼框格填土绿化防护;辅以其他防护措施进行加固处治。 K11+370K11+650 左侧边坡 该路堑位于蒲吕场向斜和西山背斜之间,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薄,且零星分布,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层产状3058。经现场踏勘,测得代表性裂隙LX1:13282,裂面较平整,局部粘土充填, LX1:27287裂面较平整,无充填,均属硬性结构面。线路沿斜坡、沟谷行进,线路穿越斜坡上、中、下部,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坡角1024局部坡角35,线路范围内最高点高程约342.71m,最低点高程约282.44m,自然斜坡未见地表变形开裂迹象,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左侧为岩质边坡,坡向300,逆向坡,视倾角为747 ,最大挖深43.0m,路堑表层强风化泥岩,厚度约2.0m,夹4.5m强风化粉砂岩,基岩为中风化泥岩,边坡无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边坡岩体自稳能力较好。坡率及防护形式:1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2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3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4级边坡坡比1:1.00,预制砼框格填土绿化防护;辅以截排水措施进行加固处治。 K11+370K11+650 右侧边坡 该路堑位于蒲吕场向斜和西山背斜之间,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薄,且零星分布,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层产状3058。经现场踏勘,测得代表性裂隙LX1:13282,裂面较平整,局部粘土充填, LX1:27287裂面较平整,无充填,均属硬性结构面。线路沿斜坡、沟谷行进,线路穿越斜坡上、中、下部,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坡角1024局部坡角35,线路范围内最高点高程约342.71m,最低点高程约282.44m,自然斜坡未见地表变形开裂迹象,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右侧为岩质边坡,坡向120,顺向坡,视倾角为751 ,最大挖深35.2m,路堑表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厚度约4.0m,基岩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边坡无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边坡岩体自稳能力较好。坡率及防护形式:1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2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3级边坡坡率1:0. 75,锚杆框架码砌预制砼框格+预制砼框格+挂三维网植草防护;4级边坡坡比1:1.00,挂三维网植草防护;辅以截排水措施进行加固处治。五、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要求的说明1 路基填料要求1.1土质路堤(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2)淤泥、强膨胀土、有机质土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基填筑,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得用粉质土填筑。(3)旱地、林地等有耕作物或有机质杂质的路段路堤填前应清表土,清表厚度按30cm计,斜坡及陡坡路堤段落的清除厚度应适当增大,详细段落见路基清表土工程数量表,清表后回填土方已计入路基土石方数量。由于全线水田段落较多且覆盖层普遍较厚,该表中不包括水田段落,相关工程量另计他表。(4)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应符合下表要求。表1.1.1 填料最小强度要求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方路堤上路床0308100下路床30805100上路堤801504150下路堤150以下315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030805100(5)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1.2填石路堤(1)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得应用于路堤填筑。(2)路堤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具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灯具店培训知识课件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综合测试试题(解析卷)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章节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经营保护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滨江区保洁知识培训课件
- 滚动摩擦课件
- 港口防台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护理技能实操大赛理论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b类安全员2025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民族宗教桌面推演应急演练范文
-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知识试题库
- 心理辅导师培训情绪管理
- 水电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 SMETA员工公平职业发展管理程序-SEDEX验厂专用文件(可编辑)
- 卫生法律法规试题题库(附答案)
- A1技术环境下教学数据分析方案
- OJT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考试卷及答案
- 产褥期间质性乳腺炎的护理查房
- 危险品航空运输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