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doc_第1页
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doc_第2页
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doc_第3页
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doc_第4页
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 姓 名: 王 彪 学 号: 2015912053 指导教师: 杨 智 课程名称: 国文素养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院 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 2017年5月31日 汉口学院慕课通选课 试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悲剧形象内容摘要: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热忱与痛苦甚至倾倒了整个生命而铸成的史诗。里面包含了诗人鲜明地个人光辉,既扎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其中的比喻,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的事物上,还是体现于整体形象的构思,是一篇值得推敲深思的文章。 关键词:离骚,屈原,抒情 ,悲剧1、 文章背景(1) 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2) 离骚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 文章分析(一)离骚命题之意与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后世说法不一,据统计有66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几种说法:1、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2、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3、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 全诗解析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表现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到“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谴责”。 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部分表现的是 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表现的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这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表现的是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己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容于世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尾声:“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结语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