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类(2)褶皱与断层的比较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从岩层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等侵蚀后地貌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4.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要点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是地壳活跃地带解释与运用板块张裂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等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风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被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2.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初期(A)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B)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a)、河漫滩平原(b)和三角洲(c)三种类型,具体如下: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土壤深厚肥沃,不易旱涝,是高产田所在地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河道变宽,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但易导致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循环过程字母所代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2.影响微点1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微点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微点3背斜与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微点4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微点5(1)地垒和地堑(2)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断层崖形成陡崖。微点6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微点7河流凹岸与凸岸凹岸、凸岸指的是陆地向内凹或外凸,不是指河流。如下图所示,图中甲、丁为凸岸,乙、丙为凹岸。微点8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微点9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微点10峡谷与峡湾(1)峡谷:“V”形,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势起伏大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2)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峡湾在挪威西海岸最为典型。微点11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微点12流水堆积地貌(1)洪(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2)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3)三角洲:土壤肥沃,易发生盐碱化,影响粮食生产。微点13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所示。微点14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2018高考全国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1.A2.C(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34 题。3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4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图解思路】【尝试解答】3.A4.A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类型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4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考查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的生长边界处,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生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等;而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板块相对运动,板块不断的减小和消亡,因此多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褶皱山脉等,如喜马拉雅山脉。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均位于消亡边界,其余边界多为生长边界。5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会破坏岩层的结构,使岩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如消亡边界,板块构造运动活跃,多断层,岩层破碎,易发生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2020荆州中学期中)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12题。1推动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A太阳辐射能 B海洋潮汐能C地球内部热能 D地球重力能2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A地中海 B日本海C里海 D红海解析:第1题,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第2题,图示两大板块相背运动,中间区域逐渐扩大,属于生长边界。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生长边界,面积逐渐变大。答案:1.C2.D(2020湖北四所名校联考)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这个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陆地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弧链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据图可知,现在“热点”可能位于图中的()A处附近 B处附近C处附近 D处附近4由岛弧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根据图中岛弧链中各岛屿的形成年代可知,处附近岛屿距今时间最近,应该有“热点”,D对。第4题,“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岛屿在最南侧,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答案:3.D4.D(2020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57题。5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6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AT3T4T5 BT4T3T5CT3T5T4 DT5T4T37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A向斜谷 B背斜山C背斜谷 D向斜山解析:第5题,读图例可知,该区域地层正常排序是T1至T5,比较河流东西两岸地层顺序可知,河流东岸缺少T4地层,T3与T5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情况可能如下:当地为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T1至T3地层;到T4地层形成时期,河流东岸地区地壳隆起形成了陆地,沉积中断;到了T5地层形成时期,地壳再次下沉,形成海洋环境,沉积形成T5地层,故选C。第6题,图中东西两岸相同地层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说明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地层顺序没有颠倒,故海拔越低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地层年龄越大,故选A。第7题,若地层年龄T3T2T1,那么从河谷地层向两翼地层年龄由新到老,该河谷是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故选A。答案:5.C6.A7.A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高考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回答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B3.D(2019高考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46题。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5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6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图解思路】【尝试解答】4.B5.C6.C1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分布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2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形特征、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1)以景观图和剖面图来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3)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4)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2020深圳一调)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变化 B风力C流水 D冰川2倒立锥表层堆积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解析:第1题,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岩石因气温日较差大而受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逐渐破碎。从题中信息不能判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强弱。第2题,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堆积在锥顶。答案:1.A2.C(2020哈尔滨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四地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3各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其他不同的是()A BC D4与桂林山水地貌形成地质作用相似的是()A BC D解析:第3题,玄武岩柱状岩石为岩浆岩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越南地下溶洞、黄河砂砾岩石林和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都为沉积岩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A。第4题,桂林山水地貌为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越南地下溶洞同样为喀斯特地貌,故选B。答案:3.A4.B(2020高考名校联考)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据此回答57 题。5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6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山地众多地壳隆起B平原广布流水沉积C沟壑纵横流水侵蚀D丘陵连绵风力沉积7淤地坝最适宜建在()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即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从图中可获知该地地貌表现为沟壑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C正确。第7题,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在该地建坝可以控制整个沟谷的水和沙,是修建淤地坝的最佳地点。答案:5.D6.C7.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图解思路】【尝试解答】A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2020河北定州中学模拟)图1是某同学去广西旅游时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看,形成图示地貌的岩石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A甲 B乙C丙 D丁2形成图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A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解析:第1题,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的岩石为石灰岩,为沉积岩。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沉积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第2题,图示地貌是经过外力沉积,然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随着地壳抬升,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答案:1.A2.B(2020衡水十三中质检)山西黑是一种黑色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辉绿辉长岩,呈深黑色,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3山西黑属于图中的()A甲 B乙C丙 D丁4山西黑的形成过程是()A岩浆侵入、地壳运动、风化剥蚀B地壳运动、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固结成岩、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岩浆侵入、风化剥蚀、地壳运动5夏季,随降水增多,山西黑表层形成青苔,青苔会()A加速岩石成土过程B产生分泌物延缓风化C挤占生物生存空间D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山西黑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甲由沉积物堆积形成,为沉积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山西黑为侵入型岩浆岩,应是岩浆上升后侵入岩石,然后冷凝形成岩浆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上升出露地表,受到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第5题,青苔在岩石表面会加速风化过程,使岩石的成土过程变快,但不会挤占生物生存空间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答案:3.B4.A5.A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中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判断地质构造(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判断地表运动状况(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判断地貌类型根据地势起伏并结合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如图3中丙)、断块山、陡崖等(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判读流程】第一步,读岩层弯曲、年代,判断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第二步,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貌类型。甲地地势较四周高,为山地;乙地地势较四周低,为谷地。第三步,根据岩层,判断地壳运动。图中有褶皱和断层,但无岩浆活动,不可能有岩浆岩和变质岩。根据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判断,为沉积岩。【尝试解答】(1)C(2)A(2020北京丰台区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A BC D2图中()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解析:第1题,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形成最早;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故选B。第2题,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是火山活动使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C。答案:1.B2.C(2020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读图,回答 34 题。3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A1次 B2次C3次 D4次4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A地震 B泥石流C火山喷发 D滑坡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又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所以至少发生过2次断层。故选B。第4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需要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答案:3.B4.A一、选择题盘吉尔怪石林(如右图所示)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 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呈青灰或褐红色,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在欣赏盘吉尔怪石林的过程中,需要沿铺设好的木栈道天梯拾级而上。据此回答13题。1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波浪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2铺设木栈道主要是为了()A减少游客破坏 B降低地面坡度C增加木材销售量 D减缓石林的生长3组成盘吉尔怪石林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A地壳 B上地幔C下地幔 D外核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盘吉尔怪石林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这里风力强劲,风速快,风力侵蚀作用强。故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第2题,铺设木栈道,可以减少游客踩踏、触摸盘吉尔怪石林,减少人为破坏。第3题,组成盘吉尔怪石林的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均为岩浆岩,其来源于地球内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1.B2.A3.B(2020北京西城区期末)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中a是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b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c是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回答45题。4据图a和图b景观判断()Aa属于背斜构造Bb属于流水沉积地貌Ca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Db山体由花岗岩构成5同学们向专家了解到图c“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始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a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A对。龙庆峡被誉为“小桂林”,可知其岩石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B、D错。背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错。故选A。第5题,由材料可知,硅化木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故选A。答案:4.A5.A(2020长沙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据此回答68题。6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溶蚀 B风化作用C流水沉积 D流水搬运7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A地壳持续上升 B地壳间歇性上升C地壳持续下降 D地壳稳定8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A三次上升运动 B四次上升运动C三次下降运动 D四次下降运动解析:第6题,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洞,而溶洞内的各种钟乳石和石笋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第7题,石灰岩洞穴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出现不同层次的洞穴,说明每一层洞穴被溶蚀期间地壳稳定,没有受外界干扰而中断,D正确。若同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运动活跃,石灰岩溶蚀过程被中断,又重新溶蚀,便无法形成连续的洞穴层,故A、B、C不选。第8题,善卷洞形成过程中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石灰岩被溶蚀后只形成一层洞穴。入口在中洞,最下面是水洞,上洞的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长,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流水往地势更低的地区溶蚀。目前洞穴分四层,说明地壳抬升了三次,A正确,B错误。地壳下降,流水继续往低处溶蚀,则洞穴不会分层,排除C、D。答案:6.C7.D8.A(2020合肥质检)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据此回答911题。9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冬暖夏凉,气温适宜 B降水稀少,光照充足C港阔水深,航运便利 D地势较缓,水源丰富10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 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 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A BC D11图中甲地比河对岸植被茂密,因为甲地()A水源丰富 B光照充足C蒸发较少 D土层较厚解析:第9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降水并不稀少,A、B错;伏义河村位于黄河曲流的凸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地势较缓,水源丰富,利于农耕和建房居住,但不利于建设港口码头,C错、D对。第10题,延川县黄河蛇曲群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河流流经图示区域时,受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的影响,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河流不断下切侵蚀,故选A。第11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南岸,为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和气候较对岸湿润,B错,C对;河流两岸都靠近河流,水源一样丰富,A错;甲处等高线较对岸密集,河谷坡度较对岸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较对岸薄,D错。答案:9.D10.A11.C(2020大同一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