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ps,高中地理人教版总结学习文档下载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地月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 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 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极光;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15/h 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左手):向左;北半球(右手):向右;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夏至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相同,太阳高度角相同。 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 9、地球的圈层结构 1)纵波:快;通过固、液、气;横波:慢;通过固体。 2)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3)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热量、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高 上升低 低 下沉高3、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间成一夹角。 4、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6、北半球冬、夏季高、低压中心的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快,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 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在近洋面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 海洋冷却慢,空气上升,在近洋面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 大陆东岸形成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8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 例如:长江中下游,初夏,梅雨天气。 9101)原因: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 2)问题:海平面上升等。 3)对策: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地下)径流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等环节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3、 洋流的分类、成因: 寒流:低温高温 高纬低纬 暖流:高温低温 低纬高纬 成因:盛行风、陆地形状限制、地转偏向力 4、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海区: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中高纬海区: 南顺北逆;西寒东暖 5、 洋流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 3)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有利于污染区)扩大污染范围(不利于其他海区) 4)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促进高、低纬热量的交换 5)航行:顺流快、逆流慢; 海雾;洋流携带冰山 N 0 6、水资源的问题 1)人口、耕地、工业需要大量水资源 2)浪费、污染水资源减少 3)解决:开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节水意识、滴灌、循环利用S 7、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1)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跨流域调水 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修建水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2A重溶再生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天体系统 。 二、太阳系 普遍性) 三、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成分:氢、氦;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提供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 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特点 及地理意义 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6N 26S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的夹角,2326。 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决定回归线的纬度。(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1次:回归线上;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3、二分二至点的判断:(只看左、右两球,即图中、) (1)日心与地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夏至; 连线在赤道以南,冬至。 (2)地轴倾向:地轴北极倾向太阳,夏至;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点)相切(交),经过圆心 (2)晨昏线的判读:自西向东越过该线,如果进入昼半球, 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且平分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切且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地方时、区时、时区、时差、日界线 (1)地方时:全球任一地点,每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为12:00,为自然时间。 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越大,越靠近东方。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1差4分钟。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0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00;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00 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时数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2)区时、时差。 各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区时,为人为时间。 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跨7.5; 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时差:(8)(5)13 北京比纽约多13个小时。 (5)0 5 纽约比伦敦少 5 个小时。 例:当北京6月1日20:00,纽约?解:20137。 纽约6月1日07:00。 (3)日界线。 180为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开始。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南半球(左手):向左; 北半球(右手):向右; 赤道:无偏转 (掌心向上)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本P1819)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纬线: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分二至日北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距离直射点越近(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3、四季更替和五带 北温带的四季划分 五 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地球内部的知识,对地震波的研究。 2、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地下80400km处),是岩浆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大气辐射和逆辐射 2、地球大气根本的能量:太阳辐射能。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4、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阴天白昼气温较低。 二、热力环流 1、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气上升,冷气下沉) 高 上升 低 气温 气流气压风 低 下沉高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热岛效应) 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夏季)陆地吸热快,气温较高?夜晚(冬季)陆地散热快,气温较低? 海洋比热容大,白天(夏季)海洋吸热慢,气温较低?夜晚(冬季)海洋散热慢,气温较高?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低气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力 与 风向: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状态)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 1、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见课本P34) 2、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季风 1、夏季:大陆吸热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吸热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在近洋面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2、冬季:大陆散热快,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散热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洋面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 3、季风:夏季:东南风(东亚)、西南风(南亚) 冬季:西北风(东亚)、东北风(南亚)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的形成因素(纬度、海拔、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 (1)气温的(部分)决定因素: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降水的(部分)决定因素: 气压带与降水:高气压(下沉气流)降水少;低气压(上升气流)降水多。 风带与降水: 冷风(高纬向低纬)降水少;热风(低纬向高纬)降水多。 季风与降水: 冬季风(陆地风) 降水少;夏季风(海洋风) 降水多。 2、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自然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变化 1、 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在空中; 锋面附近,暖气团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雨。 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 例如:长江中下游,初夏,梅雨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原因:CO2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问题:海平面上升 等。 对策: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2、气候异常,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三、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 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 典型地区:- 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标准
- 2025简易技术委托开发合同范本
- 2025茶叶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 2025租赁合同解除协议模板
- 幼儿园蔬菜化妆舞会
- 二零二五房屋居间合同书范例
- 库房出租简单合同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房屋出租合同书水电费规定
- 二零二五养殖劳动聘用合同
- 授权经销合同书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销售部长助理岗位职责
- ISOTS 22163专题培训考试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 比例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1张PPT)
- JJF(鲁) 142-2022 称重式雨量计校准规范
- Adobe-Illustrator-(Ai)基础教程
- 程序的运行结果PPT学习教案
- 圆柱钢模计算书
- 合成宝石特征x
- 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 年度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模板(共22页)
- 隧道工程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实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