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doc_第1页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doc_第2页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学习作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放映恐龙画面,配以解说)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出示目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学习作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二、检查预习辨音:(多媒体显示):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学生在本子上快速注音,教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后齐读。 明确:(1)hi zh nns 抢答:(选择)(1).恐龙无处不在的写作对象是:()A.恐龙B.板块构造理论(2). 被压扁的沙子的写作对象是:()A.沙子B.恐龙的灭绝三、问题研究:恐龙无处不在1.作者对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什么见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本文说明的是哪两门科学?地理、生物。3.考古学家在南极有什么发现?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4.考古学家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在南极曾经有恐龙生活。5.恐龙出现在南极,让作者有什么思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6.作者认为恐龙到南极的原因是什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因此,作者由生物考古的发现,来证实了地理中的“大陆漂移说”。7.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8.发挥想象:恐龙灭绝的过程是怎样的?示例见课件四、问题研究:被压扁的沙子1.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2.哪课文为什么要用“被压扁的沙子” 为题?因为文章是要通过科学家发现“斯石英”来证实恐龙的灭绝是“撞击说”3.课文的思路是什么?引出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火山说。科学家发现“斯石英”4.科学家从这张图里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希克苏鲁伯”的全貌 通过卫星图片科学家第一次清晰看到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大陨石坑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任务公布的一幅高清晰度的照片,为确定地球曾经遭受一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撞击提供了有l利的证据。这次撞击在地面形成一个180公里宽、900米深的弹坑,那是地球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天。 这个被称做“希克苏鲁伯”(Chicxulub)的大陨石坑从1980年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注意。1990年,根据人造卫星的数据和地面的研究,大部分科学家认定这个陨石坑的形成大约是在6500万年前,并导致恐龙和地球上超过70%生物物种的灭绝。 这个陨石坑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藏在石灰石岩层下,即使你走在上面,你也不一定察觉到这是一个陨石坑,因此科学家对“希克苏鲁伯”的“全貌”一直都是模糊不清,但这次通过航天飞机上的对地面的3-D测量技术,科学家终于看清了“希克苏鲁伯”的面貌。执行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任务的科学家迈克尔科布里克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得到(希克苏鲁伯)如此清晰的照片,在地图上如此明显。”通过这张照片,科学家认定那次撞击的中心位于尤卡坦半岛在加勒比海的海岸线上,强大的撞击力使那里的岩石变得松动。后来岩石被石灰沉淀物覆盖,比较容易腐蚀的石灰勾勒出陨石坑的边线。尽管科学家已经清晰勾画出“希克苏鲁伯”的面貌,但这次撞击是如何导致地球上的物种灭绝的,科学家也不能确定,只能通过猜测。 图示见课件五、比较阅读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恐龙无处不在的写作思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会漂洋过海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漂移()现象本质(逻辑顺序)被压扁的沙子的写作思路:引出说明对象探讨原因:()介绍(),排除()得出结论:灭绝的原因是( ) 果因果(逻辑顺序)2.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示例1: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示例2: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示例3: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说明角度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示例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示例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示例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提示: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5.主题思想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