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1总则1.1目的规范和指导公司所进行的射线检测。 1.2适用范围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石化工程焊缝的射线检测。 1.3编制依据1)JB4730-xx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及有关的ISO9000标准。 2)有关的程序文件。 3)相关的作业文件。 4)有关的工程和制造标准。 5)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6)顾客和供方指定的特殊特性。 7)人、机、料、法、环的特定条件。 8)统计过程控制要求。 9)过程的输入条件。 10)过程的输出要求,过程的目标。 2射线检测工艺流程图客户委托NO编制工艺(卡)否工艺卡审核委托评审接受委托人员仪器材料准备委托单位工件表面准备否受检部位核对表面状态确认确定片位、工件标记、底片标记、贴片选择确定透照条件L 1、KV、t曝光记录L 1、KV、t、片位图暗室处理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否底片质量评定是焊缝质量评定、缺陷四定焊缝质量评定审核报告编写审核签发资料汇总编号归档3检测工艺卡3.1检测工艺卡由具有II级RT资质人员编制。 工艺卡的要求应与所执行的标准规范及指导书相符。 3.2检测工艺卡由具有RTIII级资质人员或RT检测责任师审核批准。 4检测器材4.1检测仪器应选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机,并确认其性能安全可靠,方可投入使用。 探伤机型号的选择应以探伤机最高工作管电压的百分之九十即可满足受检工件的曝光参数要求为宜。 4.2胶片选用质量稳定粒度适宜药膜均匀的胶片,如天津III型或性能符合要求的其他胶片。 但对于b540Mpa的高强度钢焊缝则必须采用微粒胶片。 4.3增感屏4.3.1增感屏的厚度选用应符合表2-1的要求表2-1射线种类增感屏材料前屏厚度后屏厚度25-32100.405-7140.1632-4090.507-10130.2040-5580.6310-15120.2555-8570.8015-25110.3285-15061.0透照厚度为材料的公称厚度,。 5.1.4像质计放置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处),像质计金属丝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丝置于外侧。 采用周向曝光时,每隔120度放置一个像质计。 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像质计时,也可放置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像质计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并做对比实验以确定像质指数。 5.1.5双壁双影透照时,如选用专用像质计,金属丝垂直横跨焊缝表面正中;如选用GB5618-85像质计,则将应显示的线编号对准定位中心标记处。 如数个管焊缝在一张底片上同时显示时,应至少放置一个像质计,若只放置一个像质计,则必须放置在最边缘的那根管子的焊缝上。 5.2几何条件5.2.1纵缝透照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L1应不小于一次有效透照长度L3的2倍,对于中薄板焦距一般不少于600mm,对厚板应适当增大焦距,以满足几何不清晰度的要求。 5.2.2采用环缝外照法时,射线源至工件表面距离(L1)及每道焊缝的拍片数量N按JB/T4730.2-xx附录D执行,当工件外径大于1250mm时,可按照常规布片。 5.2.3采用射线源置于环缝中心部位进行周向曝光时,焦距为工件半径。 5.2.4外径大于100mm的管道环缝,采用双壁单影透照法。 用X射线机透照,焦距为管外径加射线源焦点至射线机窗口的距离,每道焊口的最少拍片数量N及相应的一次透照长度按JB/T4730.2-xx附录D执行。 5.2.5外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环缝,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法,透照焦距一般为600-800mm。 射线束的方向应能满足上、下焊缝的影像在底片上呈椭圆显示且间距为3-10mm。 只有当焊缝的椭圆显示有困难时,才能采用垂直透照,此时要适当提高管电压。 当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法时,每道焊缝的透照次数,T/D00.12时透照2次,T/D00.12时透照3次;垂直透照时透照3次。 为保证椭圆间距3-10mm,射线源焦点偏离焊缝边缘的距离S0由下式算出S0=(b+g)L1/L2式中b-焊缝宽度g-焊缝影像椭圆开口间距L1-焦点至焊缝上表面的距离L2-管道焊缝上表面至胶片的距离5.3曝光参数5.3.1凡新购进的或修理更换X射线管道的X射线机应在使用前先作出曝光曲线,曝光曲线的制作应由II级资质人员选用厚度适合的阶梯试块制作。 5.3.2透照前应根据现场所用仪器、胶片、增感屏选用合适的曝光曲线,根据5.2条的几何条件和曝光曲线选用合适的管电压进行透照。 对不同透照厚度的工件,所允许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透照厚度(mm)468101214182024283032钢铁100KV125KV150KV170KV180KV200KV220KV240KV260KV280KV290KV300KV铝及铝合金40KV45KV50KV60KV65KV65KV70KV80KV90KV95KV100KV5.3.3曝光量一般不得小于15毫安分,但对透照厚度小于12mm的焊缝或管道焊缝,在保证底片黑度满足要求时,可适当减小。 6检测操作6.1执行射线检测工艺卡的规定6.2暗室装片根据所用胶片规格在暗室切片,装入暗袋。 操作前要检查暗室、安全灯、暗袋是否安全可靠,应保持暗袋及增感屏清洁,不得用手触及胶片及增感屏的铅箔部位(暗室裁、装片者应戴针织手套进行)。 6.3划线定位根据每次透照的有效长度,在工件上画出透照中心线及搭接标记位置线;双壁双影透照时,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画出透照中心线。 6.4布片6.4.1工件上应放置下列标记;a、定位标记中心标记、搭接标记,也可以使用检测部位编号兼作搭接标记。 b、识别标记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焊工代号、透照日期,返修片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 1、2代表返修次数);扩探片应有扩探标记“K”。 上述标记应放置在工件的适当位置,距离焊缝边缘的距离不小于5mm;当对管焊缝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时,识别标记应沿管子的轴向位置。 C、搭接标记一般应放在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环焊缝当焦距大于工件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中心透照时,可放置于任意一侧。 6.4.2按2.5.1条的规定放置像质计。 6.4.3用磁铁或胶带将暗袋固定在透照部位。 6.5对焦根据确定的几何条件,将X射线机固定在透照部位,调整好透照焦距,使射线束中心对准检测部位的透照中心线。 射线拍片标记放置如图所示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底片序号XXXXX XXXXXX XXXXXXB XXXX搭接标记拍片日期B标记中心标记焊工号像质计6.6散射线的屏蔽为防止散射线的影响,应用厚度不小于2mm的铅板屏蔽背散射。 为检查背散射防护是否合格,应在暗袋背面贴附一个“B”字标记。 当底片上较黑背景上出现“B”字较淡影像时,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应予重新透照。 6.7曝光根据2.5.3条确定的曝光参数和所用X射线探伤机的曝光曲线及操作规程进行曝光操作。 曝光时应注意操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防护。 6.8工件上的检测标记工件的检测部位应打印永久性检测标记,其内容包括定位标记、焊缝编号、部位编号。 不适宜打钢印的工件,可用油漆、记号笔等进行标注。 并绘制布片图标注检测位置。 6.9透照完成后应及时做好检测记录,记录应真实完整,允许整条记录重记,但不允许单项划改或涂改。 7暗室处理7.1显、定影药应按所用胶片推荐的配方或通用的套液配制。 7.2显影显影温度18-22,显影时间为3-5分钟,在显影过程中应使胶片上下移动,以使显影均匀。 7.3停显显影结束后,将胶片放入3%的醋酸中停显0.5-1分钟,或在清水中抖动漂洗1-2分钟。 7.4定影停显后的胶片放入定影液中的第1分钟内要均匀上下移动,然后放入定影液中定影10-15分钟(原则上至定透为止)。 7.5水洗定影后的底片,放在流动的清水中冲洗30分钟以上。 7.6干燥水洗后的底片,用不锈钢夹子固定在铁丝上进行自然干燥,也可用烘箱烘干,烘干温度不高于60。 8底片评定8.1底片由具有RTII级或III级资格的人员评定,另一II级或III级资格人员进行复评。 初评和复评人员均应在评片报告上签字。 8.2射线照相质量等级按所执行的标准、规范或施工技术文件确定(A级、AB级、B级)。 8.3底片质量底片的黑度应为2.0-4.0,像质计摆放正确,像质指数(Z)应符合检测执行标准的规定。 标记齐全且不覆盖焊缝,在有效评定区范围内不得有影响底片评定的划伤、水迹、脱膜、污斑等,否则应重新拍片。 8.4,底片评定应按检测执行的标准执行,合格级别应按施工验收规范或施工技术文件规定的验收标准执行。 9检测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