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及定義.ppt_第1页
供應鏈管理及定義.ppt_第2页
供應鏈管理及定義.ppt_第3页
供應鏈管理及定義.ppt_第4页
供應鏈管理及定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應鏈管理 SupplyChainManagement 供應練模式的比較 文獻整理 供應鏈之定義及其演進 供應鏈的觀 是由物 管 logisticsmanagement 演變而 的 根據美國供應鏈協會的定義表示 Supply ChainCouncil 2004 供應鏈為現今國際上常 的專有名詞 範圍由上游之供應商至下游的消費者 包含產品或服務 由生產直至交付與顧客之過程中 付出的所有努 藉由一整體的網 設計資訊 物 完成傳送產品或服務的目的 供應鏈之演進時期 萌芽期 1950 代以前 當時管 者最感興趣的課題為工程或製造技術 重視物 作業 往往將物 作業分割分配到各部門 形成分散的結構 造成許多 費與重複工作 只有極少 高儲運成本的企業將部份物 活動 如運輸與倉儲 加以整合 而此時 物 觀 才開始萌芽 成長期 1950 至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由於對軍火運輸 補給 屯駐等作業須進 全面管 使得物 觀 獲得重大轉變 物 範圍擴大到生產相關 域 功能位階也提升到與 銷 製造及財務同等 過 在此時期 庫存管 層面與實體 通層面仍未加以整合 功能整合期 1970 至1990 到 1970 代 發展出實體配銷 PhysicalDistribution 的概 以運送過程為主幹的功能整合 重視的是產品如何分 與運送至消費者 客戶 手中 但是對物 的成本概 仍僅限於保管及出貨的部份 一直到 1980 代才開始重視整體性物 成本控制 注重整體物 程 供應鏈整合時期 1990 至1995 1990 以後 由於電腦及資訊科技快速發展 物 作業透過資訊電子網 有效整合 使得任何作業系統 無法單獨存在 必須結合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客戶 彼此關係就好像鏈子環環相扣 此時期的特點在於消除 費 實JIT JustinTime 全面性整合供應商 並將之納入供應鏈體系 以發揮綜效 其手段與方法乃 用看板管 kabans 達成同步化 整合供應商 以改善合作 低假性需求 敏捷 agile 供應鏈時期 1995 至2000 在此時期 企業在成品次裝配 sub assembly 程序與客製化之間 決定產品組裝程序以因應市場需求 之所以如此 主要著眼於決策時間點一旦被移至下游顧客端 即客製化後 則需要 多庫存品因應市場需求變化 因而有可能形成 費 相對地 以半成品 態持有存貨 則具有彈性 快速回應市場需求之應變能 客製化敏捷供應鏈 2000 以後 由於今日 僅客戶需要個人化的商品 因為廠商競爭激 商品 斷推陳出新 使得廠商皆提供愈 愈彈性化的選擇 大 客製化 以及愈 愈快的交貨期 帶著產品生命週期也嚴重縮短 公司遂採 基本或模組化存貨生產 然後依個別市場或客戶需求再延遲最後組裝 配交客戶的模式 此模式提供創新性產品採用客製化 敏捷 供應鏈以因應市場 穩定的需求 在過去 上下游廠商之間的關係 普遍維持一種敵對與互相競爭的 態 廠商皆希望能保有眾多的供應商 如此才擁有選擇與比價的空間 近 為 能夠讓生產符合彈性與速 以因應大 顧客需求以及 身訂做的客製化生產方式 廠商與供應商之間開始分享資訊 並組成供應鏈體系 如今供應商與廠商之間的關係 已轉為建 在互信與分享的基礎之上 由於供應鏈與其管 具有 動關係 所以如此演變 也反映在供應鏈管 的哲學及模式上 供應鏈管 之意義 供應鏈的概 雖由物 管 而 但是直到1980 代初期 才由OliverandWebber 1982 提出供應鏈管 SupplyChainManagement SCM 的觀 主要著重於尋求供應鏈體系中各公司間資源與 程的整合性績效 視整個供應鏈組成成員為一體 組織間的成員彼此分享資訊與完成共同的企業目標 潤極大化 而非僅重視單一公司資源與 程的優 程面著重供應鏈管 程面的定義 往往由供應鏈 程的角 界定其管 JonesandRiley 1985 即認為 供應鏈管 是一種整合性的 管 一 從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包含原物 到配送的所有過程 CooperandEllram 1993 則指出 供應鏈管 是藉由整合供應商到顧客間的通 所做的分析與管 以實現供應鏈整體的最佳化 功能面相較於特質性定義 供應鏈管 的功能性定義 則著重於供應鏈管 的功能與目的層面 Stevens 1989 認為供應鏈管 是透過資訊 的傳輸 將物 供應商 生產設施 配送服務及顧客 結在一起的管 哲學 整合上述 種對供應鏈管 的界定內容可知 從 程面 看 供應鏈管 始於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 包含原物 到配送的所有過程 含括供應管 物 管 以及需求管 等三大環節 從功能面 看 供應鏈管 為整合性活動 將前述 程中包括供應商 製造商 倉儲及商店等成員之各項活動加以有效 結 使這些成員能透過資訊分享 低整體商業活動全面性風險與成本 以改善獲 及提升最終使用者價值 供應鏈管 之組成構面 LambertCooperandPagh 1998 認為 成功的供應鏈管 需要 好的跨功能整合 而其主要挑戰在於如何成功的整合 要有效達成供應鏈管 須先瞭解供應鏈管 的活動構面 依其所 可區分成 供應鏈架構 供應鏈管 元件 和 供應鏈企業 程 三個互相緊密關 的部份 供應鏈架構首先要能區別供應鏈上的成員何者為成功關鍵 再者要瞭解網 上供應鏈層級 水平結構 每個層級中供應鏈或顧客的 垂直結構 以及公司的位置 供應鏈管 元件供應鏈管 元件之活動 主要在辨別供應鏈中 同型態的 程 結 那些 結須要高 整合 管 或者只須簡單稽核 供應鏈企業 程企業 程是指產生成品至顧客手中的活動 多個公司能夠彼此 結管 將會增加整體的競爭 和 供應鏈管 的企業 程包括下 程 CooperandEllram 1993 引自王健銘 2002 供應鏈管 的企業 程包括下 程 一 顧客關係管 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 找出對企業任務目標具有重要影響的客戶 針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 由企業客戶服務人員協同客戶達成績效目標之顧客關係管 以維持企業與顧客之 好關係 二 顧客銷售管 customerservicemanagement 對顧客主動服務 提供顧客有關訂單處 及其他客戶需要的即時資訊 及提供產品或服務完成後之售後服務 三 需求管 demandmanagement 亦即滿足顧客需求與管 的 程 使客戶需求與企業供應能 達成供需平衡 協調市場需求與生產規劃 提供 有效 的供應鏈 程 以 低需求 確定性之影響 四 客戶訂單實現管 orderfulfillment 企業在接獲訂單後 自物 供應 製造 配銷 運輸遞送的各個計畫 能整合及快速回應顧客的訂單滿足 程 以期達成高 客戶訂單滿足 五 生產管 manufacturingmanagement 為 順 完成訂單 依據客戶產品需求排定最佳生產規劃 因應大 客製化及需求變 快速 規劃 具彈性及快速反應之生產 程管 原物 採購 procurement 即生產製造所需之原物 採購處 程 包括供應商的選擇 合作 整合 策 盟關係建 透過資訊 結掌握原物 供應 低材 庫存 七 產品開發與客製化 productdevelopment 協同顧客關係管 掌握客戶需求和新產品資訊 選擇供應商 與產品開發 發展企業產品生產技術 整合供應 製造至客戶需求 低產品開發時程 即時推出新產品 八 回收 程管 returns 亦即產品交到顧客手中後之顧客售後服務的 程 包括產品售出後有關包裝材 回收 產品 退貨 產品報廢處 企業之環保政策等回收處 程 供應鏈管理 SCM 供應鏈管理15大了解1 什麼是供應鏈 SupplyChain A 依據美國資源管理協會對供應鏈 SupplyChain 所下的定義如下 一個整體的網路用來傳送產品和服務 從原始開始一直到最終客戶 消費者 它是藉由一個設計好的資訊流 物流和現金流來完成 2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 SupplyChainManagement A 簡單的說 供應鏈管理是針對供應鏈的活動所作的設計 計畫 執行和監控 3 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A 供應鏈管理專注於管理它的資源達到下列目的 滿足客戶的需求 提高競爭優勢 達到企業營運的目標 獲利 4 什麼是價值鍊 ValueChain A 它是指公司的各種活動 能增加這機構銷售給客戶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客戶因此願意為之付錢 此處強調 價值 是因為企業有許多活動只是增加成本 但是並沒增加價值 例如生產過多 超出客戶需求的存貨就沒有價值 5 供應鏈管理包括哪些活動或功能 6 傳統供應鏈管理和現代供應鏈管理之基本差異 A 基本上傳統供應鏈管理較強調局部最佳 即供應鏈的每一個企業或成員只追求其個別的最大利益 而現代供應鏈管理則追求供應鏈裡所有企業或成員的整體最佳則個體才能最佳 譬如傳統供應鏈裡的每一家公司並不在意供應鏈的上游 供應商 和下游 客戶和最終消費者 是否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現代供應鏈則認為 除非最終消費者付錢 否則供應鏈裡沒有一家公司真正賺到錢 有了此種共識 供應鏈裡的所有公司都要設法除去公司之間的障礙 城牆 而開始合作 7 為何供應鏈管理 SCM 自1990年起逐漸成為管裡的熱潮 A 傳統供應鏈裡公司之間的溝通使用的工具如電話 傳真 文件等其傳遞的速度較慢 也沒有做到資訊整合 而自從網際網路 Internet 為企業普遍使用之後 電子商務 ElectronicBusiness 帶來資訊即時 迅速 準確和整合等功效 使得供應鏈的管理可比過去做的更好 更快 更準確 而供應鏈裡的公司可以相互分享資訊 這些對於提高預測的準確 降低存貨 提高客戶滿意等都有很大助益 8 電子商務 ElectronicBusiness 可以應用在供應鏈管理 SCM 的有哪些 A 電子商務應用在供應鏈管理 SCM 的有下列 電子郵件 E mail 電子資料交換 EDI 網際網路 Internet 內部網路 Intranet 企業間網路 Extranet 全球資訊網 WorldWideWeb 電子公佈欄 ElectronicBulletinBoards 電子資金轉帳 ElectronicFundsTransfer 資料倉庫 DataWarehouse 決策支援系統 DecisionSupportSystem 9 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其績效該如何評估 A 可從五個方向來評估 即客戶滿意 品質 交期 時間 成本 資產 10 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之後 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A 傳統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是敵對或相互猜忌的 但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之後 雙方瞭解到必須合作才能追求雙贏 因此供應鏈管理裡強調的夥伴關係 partnership 供應和客戶要建立長期而非短期的關係 11 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是否一定要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的套裝軟體 A 企業導入供應鏈管理並不一定要導入套裝軟體 視各企業的需求和特性而有所不同 如果供應鏈處理的資料量很大 例如料號多 訂單的數量大 交易及異動處理量大 資料分散時有套裝軟體即可協助 一般中小企業導入供應鏈管理時 其資料量較小 交易及異動處理量少 資料易於整合時 即不一定要購買SCM之套裝軟體 12 供應鏈管理 SCM 的套裝軟體可以提供哪些功能 A 供應鏈管理的套裝軟體可以利用電腦可以儲存大量資料 快速計算和通訊的能力 對供應鏈的計畫 planning 採購 sourcing 製造 manufacturing 配銷 distribution 和客戶服務 customerservices 的資訊流和物流做更好的管理 依據一家國際知名軟體公司 其提供的供應鏈管理軟體就包括有下列功能 13 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的套裝軟體之前是否要先導入企業資源規劃 ERP 之軟體 A 事實上SCM的套裝軟體和ERP套裝軟體在某些功能面是系統或重疊的 只是典型的ERP系統是一個最終為會計目的整合企業內異動資料 並對企業的資源做規劃和控制的系統 他對於供應鏈產生的需求和供應的變化 較缺乏及時 迅速的回應 而SCM軟體就可加強ERP系統在此方面的應變能力 企業若已完成ERP系統的建置有助於引進SCM的實施 若還沒有導入ERP 若想先強化供應鏈的管理 也可考慮先導入SCM的套裝軟體 14 企業資源規劃 ERP 和供應鏈管理 SCM 這兩個系統有何差異 A 15 一個企業若要成功導入供應鏈管理 SCM 其關鍵因素為何 A 雖然目前市場上已推出供應鏈應用軟體 但若要談到企業如何成功導入供應鏈管理 其最大的障礙 一般認為是缺乏信任 若供應商和客戶之間沒有建立信任 供應鏈就無法建立起來 為了建立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良好關係 下列因素需要考慮 1 確定共同的目標和政策2 問題和解決的方法需要透明化3 願意分享資訊4 組織的高層憾事物相關人員建立彼此之間良好的關係5 遵守彼此的承諾6 尊重各自的商業機密7 願意分享利益 客製化的定義 用資訊技術 以大量生產的成本 生產個人化設計的產品 以達成每位顧客的需求 五個滿足顧客需求的方法 1 純粹標準 2 部分標準化 3 客製標準化 4 訂做客製化 5 完全客製化 客製化的方法 1 在現有標準化的服務及產品附加客製化的服務標準化產品可以經修改 增加功能 與其他產品組合在一起 並在行銷或運送上提供可以滿足個人需求的服務 但也由於競爭者很容易模仿 這個方法並不能為企業製造永久的競爭優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