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0救治体系》PPT课件.ppt_第1页
《全国120救治体系》PPT课件.ppt_第2页
《全国120救治体系》PPT课件.ppt_第3页
《全国120救治体系》PPT课件.ppt_第4页
《全国120救治体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 任吉伟 概述 我国各地120急救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已步入由单一院前转运发展为院前急救 院内急诊 ICU监护 专科救治 为一体 构成完整现代化和规范化的急救医疗救治体系 由简一急救中心向紧急救援中心转变发展的历史时期 截止2006年 经国家认定和注册不同规模的120急救指挥中心 急救中心 紧急救援中心 近300家 为各城市急救指挥调度 医疗急救 灾难救援 大型活动医疗保障 危重症抢救监护与转运 急救培训及科研等发挥重大作用 北京120急救简介 一 概况北京急救医模式 中心于1983年落建 1988年3月25日开通 120 急救电话 是国内最启动120急救城市 约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 2004年3月25日成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并完成由院前院内综合治理转型为独立院前型急救运作模式和功能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体系是由一个急救中心 15个城系急救分中心和69个急救站等三级机构组成 拥有现代化的医疗救援指挥同心 上百辆急救车和一批技术精良 训有素的专业急救人员 共同组成北市院外医疗救援保障体系 1 三级甲等北京急救中心 直属北京市卫生局管理 属一级财政 下设北京市急救医学研究所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 有 120 指挥调度中心等19个科室 在职职工200多人 同时拥有8个城区分中心和隶属31个急救站 10个远郊分中心和隶属42个急救站 经过合理布局 实行北京市城急救三级网络管理 城区二级指挥调度 全市急救资源统一调度 统一标准调度台 标识 制度 服装 病历 收费等 每个城区分中心以医院为依托 人员属急救中心编制约40余人 硬件则由医院投入 中心拟于近两年增建城区136个和远郊58个急救站 达到急救半径3公里以内 急救反应时间5分钟以内国际急救标准 并与110 119 122 公交 地铁 机场等部门联动 整合急救资源 缩短急救半径 2 120 指挥系统和网络率先启用现代化大容量电话交换机系统 GIS电子地图信息系统 数据网络系统 无线通信800MHz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GPS卫星定位系统大屏幕监控系统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UPS电源保障系统 急救终端移动通信系统 应急预案储备系统 调度科开通10个接警席位 调度员具大专学历以上医学院毕医生 每班保证有一个可以用英语对话的调度员 部分调度员接受其他语种培训 确保院前急救快速反应 指挥中心年均接警量达70万次 中心派出救护车近20万次 3 中心拥有高档抢救监护型救护车 负压型救护车 抢救型救护车共102辆和一批技术精良的专业急救人员 承担中心 120 统一指挥调度 日常医疗急救 跨省长途转运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 承担国际 国内大型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 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 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任务 二 特项服务 开展危重伤病员跨地区长途转运 提供方便市民紧急医疗救助呼叫嚚 急救会员制和院前急救保险合作项目 设置免费吸氧 氧气罐装等供氧服务的中心供氧房 具国内一流急救培训基地与培训师资 年均培训量约1 2万余人次 上海急救中心简介 一 概况中心始建于1950年 是上海市卫生局直属的全市唯一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 现有城区机场急救分中心 15个分站 协作医院 郊县 区 5个急救分中心 24个急救分站 实行 统一指挥 分散布点 就近派车 分层救护 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和独立型的院前急救运行模式 院前急救由分中心负责 院内急诊由各分站 协作医院 负责 院前急救人 材 物属中心独立管理 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由市医疗急救中心实行统一指挥调度 并承担全市日常急救医疗 重大灾害性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 承担在沪重大活动 重大会议和国际国内要人医疗保障服务 承担全国急救人员培训中心的医疗急救培训工作 上海急救中心采取独立型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运作模式 由上海市医诹急救中心与各郊县急救医疗机构 人员 急救装备及指挥调度运作系统 形成统一 统一指挥 分散布点 就近派车 分层救护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心占地10000平米 建筑面积20000多平米 二 服务功能 现场急救和快速转运 急救培训基地 有模拟先进ICU抢救室 国内首个可承载直21型飞机的医院直升机停机坪于2006年7月17日在瑞金医院新门诊大楼正式落成 天津急救中心简介 一 概况天津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4年 2005年新建迁址 占地9920平方米 并更名急救中心 增挂紧急救援中心 中心为天津市唯一的院前医疗急救单位和急救绿色生命通道主干线 性质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有性能完成和装备先进和急救车79辆 急救指挥车1辆 8个职能科室 其中急救科设有供应室和病案室 人员编制近200人 中心中率先实行全员作制 根据区域规划 10个城区建立6个急救中心和若干分站 三级医院 并签定协议 确立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系 以急救中心为龙头 全市各区域设立分站 分站下设若干个急救站点的三级急救区域网络化模式 中心派车及司机 医院提供医护人员 按就近 就急 就意愿的原则进行日常医疗急救 急救中心每年收取一定数量的网络管理费 急救站名称 车辆由中心统一标识 120大厅近200平米 设有DLP LED大屏 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和有线 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 使120报警和院前急救达到快速 准确 及时 专业急救队伍 二 服务功能 现场急救和快速转运为一体 医药咨询信息台 为心脏病人提供 空中诊所 的TTM监护室 急救培训和科研 重庆急救中心简介 一 概况重庆市急救中心于1988年正式挂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 以依托型模式为基础占地20 275平方米 1996年开通 120 急救电话 2003年耗资400万元改造120系统 实现GIS GPS定位跟踪覆盖全市 LDH大屏 一机双屏多个接警台 三方通话等指挥系统和急救通迅网络现代化 同年成立重庆急救医学研究所 一班子 三块牌子 是一所现代化大型综合急救中心 构建以6个分中心为枢纽 26个区县级以上急救站 主城区44家二级以上综合或专科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三级急救医疗体系 改造后的120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快速调度41个区县 市 44家网络急救资源 并在应对大型灾难时 中心 分中心 急救站快速反应和急时应对 中心专业技术人员632人 其中高级职称125人 硕士及研究生50人 有灾难事故抢险救援应急队伍 对从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实行招聘制并采取内 外 妇科轮转进修 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医生 每个院前急救人员以及救护车司机配备小灵通 实现1分钟接警 2分钟出诊 急救反应时间5 10分钟 开展现场多项应急大手术和院前溶栓等 使现场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5 二 特项服务 最早实施 院前急救 院内急诊 ICU监护 一体化急救模式 中心配备国内一流 设备先进 功能齐全的重症监护部ICU和27台装备齐全的急救车 设32个临床医技科室 9个研究所室 55个专科门诊 开展多种重大手术 成都急救指挥中心简介 一 概况成都120急救指挥中心初建于1998年6月 原以市第九医院为依托 若干市属行政区域急救医疗机构为网络 形成全市急救资源统一指挥调度的相对独立型院前急救运作模式 直属市卫生局领导 SARS 后 市政府高度重视 总投入1614万元选在城区南延线新建中心并进行系统改造 2005年迁新址并脱离医院 转型为完全独立行政型指挥中心 兼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急救培训基地多项功能 新中心占地20亩 建筑面积3000平米 可供10架救援直升机同时起降的绿化停机坪 条件成熟 实行空中救护 以及救护车停车场2000平米 拥有急救设备配置和网络通讯现代化的监护型救护车27辆 分布网络急救站24辆 高档负压型监护救护车3辆 设有12人编织的院前应急小分队 承担城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和中长途院前急救转运任务 新建调度大厅平方米 现代化调度指挥室平方米 实现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 大容量程控交换系统 语音录音系统 数据网管系统 GIS UPS电源保障系统 升级 完善和拥有一机三屏接警席 覆盖近郊无线通信800MHz集群通信系统 覆盖三环路内GPS卫星定位系统和数传终端 1大9小远程视频大屏监控系统和应急预案储备系统 促进调度指挥的高敏和院前急救质量的提高 随着城市扩建 构建为以一个中心 8个分中心 3个远郊 5个近郊 67家城乡急救站 覆盖全市1 234平方米和服务于1124 96万人口的三级医服务体系和二级急救网络管理体系 在 512 抗震救灾中 中心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储备系统 开通12个接警席 调度指挥室迅速设立卫生局抗震救灾指挥部 充分利用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和有线 无线网络通讯系统技术 全程信息跟踪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保证 在第一时间及时调派救护车次 转运伤员人次 向省外转运伤员调度救护车次 动用医务人员人 转运伤员人次 显示出独立指挥型急救模式和服务体系在应对大型灾难救援中指挥权威性和适应性 抗震中 中心成为全国救援物质 占2 3 中转站 中心全体职工投入抗城救灾各条战线 中心培训区设有学术功能厅 容纳180人 培训电教室 32人 培训教室 80人 心肺复苏示教室 气管插管示教室 危重症示教室 创伤急救示教室 有现代化先进急救培训教材 中心成立以来 开展国家级急救培训班次 普通急救培训班次 联合美国 心连心 民间急救组织共同开办多项急救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能操作培训人次 针对公众急救培训人次 中心于年成为国际救援中心 200年加入联盟 南宁急救中心简介 概况南宁急救中心模式是以 政府主导 国家计委迄今批建的我国首个四警 110 119 120 122 联动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为急救体系 南宁应联中心是首个在我国引进美国 911 技术和设备 将四警指挥系统计算机 网络通讯 信息监控 GPS GIS 视频图像传送 录音系统等技术设备集成和统一 整合报警号码 实行统一接警 设8席位 和处警 四警分设12席位 指挥调度平台 根据呼救性质调度相应警力 同时设立市长热线电话席和特大事件指挥席 使能在应对突发大型事件和灾难时达到快速反应和联合行动 并在第一时间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第一手依据 应急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应联系统总投入1 7亿元 2002年落成正式运行 中央多位领导人曾分别前来视察指导 一致认为是全国最好 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应急联动系统 融入应联下的南宁急救中心 早在1986年6月开通 120 专线 直属市卫生局领导 属一级材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构建以一个急救中心 省 市 郊县 26个网络医院为急救站 急救辐射全市6区6县 634万人口急救体系 中心设有8个职能科室 人员编织60人 抢救和监护型救护车13辆 在统一协调 统一指挥 统一调度功能下5年运行中 120 调度量以每年20 递增 有效出诊83500次 其中联动事件为18098次 2005年8月率先颁布中国第一部城市公共安全地方标准 南宁市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香港急救简介 一 香港特区医疗急救与消防 司警统一 报警电话为 999 院前急救机构和模式为特区政府部门消防署承担 消防署下辖救护总区 划分为港岛 九龙及新界3个行政区域和1个救护总区总部 每个区域再分划2个分区 共分设28个救护站 消防署设有通讯指挥中心和计算机联网信息系统 与各救护站和15个公立医院急诊部门形成完善的医疗救护网络 承担24小时呼救受理 咨询 应急联络和协调指挥任务 确保消防和救护任务完成 消防署除承担日常院前急救外 同时担负各种突发意外和大型突发事件特种服务和救援 有国际一流的各种救援装备 可与相关部门合作负责提供潜水减压病 气体中毒和高压氧治疗 其救护人员均为政府公务员 经严格考核录取 并统一着装 接受军事化训练和3 26周不等期的消防和救援知识 医学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基础 复训和高级训练课程 合格学员派驻各救护站 同时接受在职训练 救护总区救护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体制 设军11级 管理严格 训练有素 应急反应灵敏 消防署救护总区拥有240多辆救护车 分辅助医疗救护车 流动伤员治疗车 乡村救护车和救护摩托车 其中75辆是由取得急诊医疗助理II级水平的医疗辅助人员驾驶 为香港特别行政区6 73百万人口提供免费的院前救护服务 消防署指挥中心根据呼救地址 指派就近救护站救护员到现场进行现场 止血 包扎 固定 心肺复苏 以及 除颤 后快速送往管辖范围内相应急救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救治 香港圣约翰救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