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_第1页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_第2页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_第3页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_第4页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职 业 健 康 监 护,.,随着国家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监管职能的调整,卫生部门从全面的统一监管转向对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放射诊疗技术和辐射医疗机构准入管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审查等方面上来。 下面就“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从五方面和大家一起讨论:,一、应用与形势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三、职业健康监护 四、个人剂量监测五、档案管理,发展,1895年 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物质的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妇发现镭和钋,1896年拍摄的手部照片,应用分类,核设施,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性物质,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 生器含放射 源装置,天然源,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X线机加速器其他核燃料循环,核电站铀矿,氡非铀矿,辐射源,应用分类行业和人员,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监测规范,3 工业应用 工业辐照、 加速器运行等7项,6 其它教育兽医学及其它,1 核燃料循环铀矿开采铀矿水冶反应堆运行 等7项,2 医学应用诊断、介入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4 天然源民用航空煤矿开采其它矿藏开采等6项,5 国防活动核舰艇及其支持设备其他防卫活动,职业照射,截止到2009年7月,全世界有436座核电机组在运行 ,还有52座在建在31个具有核发电能力的国家中,核发电所占百分比不等,法国78,中国仅1.22005年数据显示,全球核电占总发电装机的比例平均为9.66%,世界核能发展状况,2007年我国发电装机的构成: 火电77.7%, 水电20.4%, 核电 1.2%, 其他 0.7%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核技术在工业广泛应用,液位计、料位计、核子秤、射线测厚仪等具有性能稳定,测量误差小,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辐照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杀菌、药品医疗器械灭菌和产品改性等,核医学引领现代医学,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解决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方法;分子核医学以PET对人体的组织器官进行立体显像,用于脏器功能的动态观测和多种疾病的诊断,观测人活动时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世界范围内,每年进行大约25亿人次的X射线诊断检查,3500万人次核医学检查程序和600万恶性肿瘤病例的放射治疗。我国的相应数字依次为2.5亿人次,78万人次和50万病例。我省为620万人次,2.3万人次和1万病例。,卫生统计报告显示: 1998年医疗机构诊疗21.25亿人次,2007年医疗机构诊疗28.42亿人次; 发达国家每3个就诊病人中,就有1人采用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国每千人口进行X射线诊断检查的频率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 我国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仅占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患者的1/3。,据统计,我国放射诊疗领域有放射工作人员约l9万人,我省约5500人,而且呈迅速增长趋势,例如放射治疗,2008年从业人员总数比2004年的增加42%。,辐射与健康是社会问题,伤亡人数少社会影响大 原苏联核电站事故死亡28人 中国放射事故死亡13人 职业放射性疾病数百人 8023部队退役人员国际敏感 人民关注 领导重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种类,ICRP第60号建议书(1990)中区分以下四个述语: 变化(change):由辐射引起的某种生物学改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无害; 损伤(damage):表示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这种损伤是指对细胞有害,不一定是对受照射的人体有害; 损害(harm):指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表现于受照射的个体(躯体效应)或其后代(遗传效应); 危害(detriment):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将损害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显现时间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一般区分两大类放射生物效应: 随机性效应, 此类效应很可能没有阈值,其发生概率随剂量而增加 确定性效应,此类效应具有阈值,以往称为非随机性效应。,电离和激发,电离作用是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 被激发的分子很不稳定,容易向邻近分子或原子释放其能量,在放射生物效应的发生中其作用不如电离重要,一般认为激发作用的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H、OH、e-水合、H2、H2O2等)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作用称为间接作用。,靶学说和靶分子,生物结构内存在着对辐射敏感的部分,称为“靶”,其损伤将引发某种生物效应 基因组DNA和生物膜是重要的靶分子 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可产生某种放射生物效应 效应包括生物大分子失活或断裂 和细胞死亡等,DNA损伤DNA是电离辐射的重要靶分子之一DNA双螺旋结构是较常见和重要的形式DNA是细胞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重要物质基础,蕴藏着丰富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着蛋白质和酶的生物合成,主宰着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电离辐射可引起减基破坏或脱落、糖基破坏、DNA链断裂、DNA交联及染色质损伤等,最终影响细胞生物功能,DNA损伤的后果,在射线作用下,DNA损伤若未得到正确修复,经转录和翻译后就会形成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酶,引起细胞突变或癌变射线通过改变染色质DNA的模板活性和RNA聚合酶的催化活力,这些效应将会严重地影响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辐射抑制DNA生物合成,其抑制程度与照射剂量有一定的依赖关系。辐射敏感细胞受照后DNA合成受抑制程度较大,而辐射抗性细胞受抑制程度较小。抑制程度的大小似乎与细胞存活率的趋势一致。,DNA 损伤的可能后果,正常细胞,DNA 损伤,错误修复,癌症,无误修复,细胞死亡/,凋亡,基因组不稳定性,辐射,免疫系统,Modified from Ron Mitchel, 2004,保持和复制基因组的过程异常时,基因组发生突变的趋势增加,放射危害大小照射剂量生物效应 放射性疾病,确定性效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有剂量阈值,随机性效应:其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无阈值,放射性对健康的影响,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确定性效应 只要接受的剂量达到或超过阈剂量,人体中某种功能损伤肯定会发生.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性欲降低、皮肤红斑, 不同类型的放射病其严重程度与接受剂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说来,其阈剂量为0.5Gy/a,持续照射为0.4Gy/a, 但对性腺、眼晶体及骨髓等更敏感随机性效应 人体受照射后,受伤的细胞可能回发展成癌细胞. 这里存在着一个概率,随着剂量的增加,癌症发病率也增加,且没有”阈值”癌症的严重程度与初始剂量无关除直肠癌、子宫癌、消化系统癌症(胃癌除外)外,放射性对其它部位的癌症都有影响, 尤其是白血病、多发骨髓瘤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 胎儿在母亲子宫中受照,会引起出生后智力低下, 智商下降小剂量刺激效应 有些情况,辐射似乎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响应及改变体内激素平衡.,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上岗前健康检查,目的 建立劳动者健康本底资料 评估拟从事放射工作的适应性 确定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中采取的特殊防护措施 发现职业禁忌,健康监护,主要内容:(一)、就业前医学检查:1、接受体检的对象:是准备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和短期或临时聘用进入放射工作岗位的人员。2、体检工作的组织实施 : 由各放射工作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 , 在上岗前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健康检查内容 : 除按卫生部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统一规定的体检项目外 , 还应按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的要求,进行一些特殊项目的检查。,(二)就业后医学检查就业后定期医学检查的目的是判断放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适应性和发现就业后可能出现的某些辐射效应和其他疾病。、接受检查的对象和一般要求 : 是为已经从事放射工作的职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医学检查 , 对这些人员的体检要求按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 规定执行 , 由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负责为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档案中应详细记 录历次医学检查的结果及 评价处理意见 , 并要求放射工作单位为其妥善保管、终生保存 。、体检工作的组织实施 : 由放射工作单位组织其工作人员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 体检项目与就业前常规医学检查的要求相同 。,但根据工作种类的不同 , 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体检频率可有所不同 , 一般为 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 必要时可视具体情况增加临时性检查 。离岗时也要体检。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剂量监测,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作用与目的1. 外照射个人监测的作用是:(1)证实职业照射剂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以及设施的防护效果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2)发现非预期事件 , 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事故中的受照剂量或严重程度 ;(3)为评价防护效果,改进防护措施,实现防护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4)其他 , 例如,为事故情况下提供相关人员受照剂量的;个人监测数据可间接用于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法律上的作用等。,2. 外照射个人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估计受照组织内的平均剂量当量和有效剂量,用这些资料来限制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并证明其监测结果是遵守剂量限制度和管理限值的。其次是对剂量的变化趋势、工作地点的 辐射条件以及出现事故时为事故剂量的估计提供一定信息。,二、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内容与原理1.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皮肤污染监测和内照射剂量监测。对涉及放射或放射性物质的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 , 主要照射来源于身体以外的外部辐射源。除了工作场所自然存在的氛及其子体以外 , 内照射源产生的剂量通常是不重要的。另外 , 由于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方法容易的多 , 因此 , 国内外大量开展的是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2.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原理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个人剂量计,在放射工作人员 身上佩带一定时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然后通过直读或适当的测量方法读取剂量计累织的辐射信息。 这种信息事先以照射量或吸收剂量的单位进行刻度 , 依此推算出放射工作人员在 佩带个人剂量计期间所受的平均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三、个人剂量监测的原则1 、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人员 , 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2、 进入放射工作控制区以及参加辐射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 , 应采取必要的个 人监测手段 , 除佩带个人剂量计以外 , 还需加戴报警式剂量仪 , 使一次所接受的照 射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3、对操作非密封放射源的工作人员 , 摄入量超过年限值的 1/10 时 , 除了进行外照射剂量监测外 , 还应进行内照射个人摄入量的监测。4、放射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其他意外照射时 , 需进行特殊监测 , 估算受照射剂量 , 以利确定受照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可模拟测量。,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放射工作单位未按照规定给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档案管理,(一)、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为全面了解、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 以及对与放射线有关的疾病施以正确诊断与处理 , 必须建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