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doc_第1页
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doc_第2页
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doc_第3页
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 小津读书笔记 1980年11月,二十一岁的山口百惠与演员三浦友和结婚,同时退出艺坛。在美貌的巅峰时刻,她选择了告别舞台与银幕的光鲜耀眼,在女孩向女人过渡的最为甜美的时期,她出的自传,名字却叫苍茫时刻。王遵称她是“樱花之语的最好注解者”朴素甜美的样貌,令人怜惜的忧郁,以及义无反顾的诀别。而和樱花一样的还有豆腐,同样都是短暂的新鲜,短暂的美好。小津在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公开宣传时说过:“我常常对别人说,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我是个只卖豆腐的人。“他去世之后,北镰仓圆觉寺的墓碑上也只镌刻了一个字:无。2013年夏,于小津安二郎逝世的50周年之际,继续寻找小津带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1 “标点符号”“正如一个作曲家使用休止符或停止一个和弦,小津在一个忙碌的场景之后插入一段空的街景,又或者一段铁轨,一艘缓慢行驶过的小船,一间房子的空廊。这些镜头给我们时间将刚刚发生的事更深的咀嚼,并使他沉淀下来,这个世界的深静环绕着身处其中的烦躁的人” 侯孝贤的作品里,我一直很偏爱恋恋风尘。现在想来,它称得上是最具小津风格的台湾电影火车窗外悠远的风景,以及刻意保持着距离,客观冷静的长镜头。2 视角“视点是他典型的低角度。”“可能是一种心理状态多于一种视觉形象。”“一种日本人以传统方式坐在榻榻米上的高度拍摄的镜头。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小津的摄影机总是高于地面三英尺。且极少移动,极少摇镜。”“他限制他的视角,为的是看到更多”“他限定他的世界,为的是超越这些限定。”“这种传统视角是一种静观的视角。呈现的是一个颇受限定的视域。是一种适于聆听和注视的态度。和佛家的感受密不可分,他将世界置于远处,令观察者置身事外。”实际上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有类似的“榻榻米”视角。更多的是有日式房屋的推拉门带来空间的延展与联系。区别于小津,黑泽清在东京奏鸣曲里缓慢的摇镜,使人们在纷乱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卑微与可笑。而在动与静的处理上,也和小津有不同的妙处。但二者用不同的方式都细腻的表现了日式家庭题材下对人性的思考。3 “刘别谦笔触”指恩斯特刘别谦(小津早期喜爱的电影大师)惯用的风趣,讽刺,微妙的对位法。在片中最欢乐的时刻覆上淡淡的哀愁。“一段早期的对西方事物的热衷之后,紧接着的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对纯日本事物的回归”。小津的电影中,“人与人相对,亮着精气神,所以人间爽利。”我找了刘别谦的作品来看,也是这样,你逃我也逃的人物塑造是那种让你不禁抿嘴笑的有趣,与皱眉思的叹息。同样的还有中国早期的电影,带着“敞亮的好看”。无论是桑弧“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的哀乐中年,还是朴素平淡,人情味儿浓又加上张爱玲的感性与苍凉的太太万岁。或是袁牧之炮火中“半个佳人才子,半个上海天津”的马路天使。正如费穆提倡的民族风格,既是“泼墨的山水小品”,又是“苦涩的茉莉香片”。4 “世界的尽头就在家门之外。”“他毕生的电影,只有一个主要的题材,即日本的家庭,并且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家庭的崩溃。”“在他后期的电影里,整个世界都落脚于一个家庭之中,人物与其说是社会成员,不如说是家庭成员更加恰当。”小津的家庭剧经常出现以女儿嫁人,父亲伤感为开端,其实张爱玲的剧本创作探讨的也以家庭伦理为重心。两位的作品出现了豆腐与旗袍的比较。在主角选择上小津以父亲的视角,张爱玲以女儿的眼光。性格方面小津片中的父亲形象慈爱又压抑。而张笔下的女儿大多忍辱负重。在结局上父亲选择了默默承受(物之哀),女儿则从逃离到选择(物之喜到物之哀)。剧本方面,小津受舞台剧,能剧的影响,剧本的文学性强,强调道具的作用(如晚秋中表现人物追思与心灵的空虚的气球)。而张爱玲偏向西方通俗剧。追求情节的奇巧曲折,与音乐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张爱玲在写的老实话中提到了“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一并摘录到这里,以作比较说明。“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接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应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编成戏,因为是我第一次的尝试,极力求其平稳,总希望它顺当地演出,能够接近许多人。”5 “物之哀” “他们并不自怨自艾,他们深知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无疑已经失去了许多。他们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恻隐之心,既不因为他们是自身缺陷的牺牲品,也不因为他们是不完善社会的受害人。他们生而为人,因此受苦,人生就是这样。在此意义上,我们,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受害者。”“小津电影中顺天应命的哲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一来是因为它确实感人至深,二来是因为它在佛教和日本美学中有先例可循。在禅宗的基本教义中,人们接纳这个世界,进而超越这个世界。而在传统的日本文学艺术中,人们赞美这个世界,进而扬弃这个世界。美学术语“物之哀”,现时常常用于描述这种心境。这个术语源远流长(这个字眼在源氏物语中共出现了十四回),虽然它的原始意义是颇受限制的,不过从一开始,它就代表一种特定的心境:“不是一种澎湃的激情,而是一种调和的情感;总体而言,哀表示细小的事物引发深刻幽微的感触。”现在它常用以描绘人在观照世界时产生的“仁慈的哀伤(丹羽多摩子Tamako Niwa用语)”,它也用来描绘对流变世界的平心静气的接受,以及在俗世中追求一种短暂易逝的温和的悦乐,也是由一种认知引出的满足感,这种认知就是:人和世界一体(天人合一),而离开这个世界(死亡)不过属于万物循环中的一种自然状态而已。当然,小津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捕捉这种特质。这样做对他而言,无异于造假,因为在他看来,“物之哀”这个观念显然已经过时,而且迂腐。不过,在他的电影中还是充满了这些特质,因为他本人就是如此。他电影中的“物之哀”的许多例子,平常,世俗,常常看似微不足道,却依然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引用日本学者久松浩在日本文艺美学词汇中的定义“物哀”:“不是一种澎湃的激情,而是一种调和的感情;总体而言,哀表示细小的事物引发深刻幽微的感触。”此外,这个词还描绘人在观照世界时所产生的“仁慈的哀伤”。 还能记起源氏物语中名叫“夕颜”的花与美人。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蝴蝶为白罂粟花 撕下翅膀做纪念”的哀伤与唯美。两年之前,看过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其中由宫藤官九郎扮演的作家自认为太宰治转世,最终自杀,留下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们的第一章,“小说的寓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中曾提到地洞终端小动物的处境是现代人的处境。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劫难逃。现在读来,倒是有共通之处。至于个人感受,可以用郑秀文写在值得中的话:“无力感孔武有力。”6 “木匠”“小津将剧本看成是一种蓝图,尽可能一丝不苟地遵造它行动。虽然是他(以一种日本影评人所说的原创性)将建筑学家的手法引进日本电影中,不过,他也像日本木匠一样,在工作中使用模件。正如日本木匠在造屋的时候,每一栋房子都使用尺寸不变的榻榻米和隔扇,以及同样规格的门楣和框架,小津也一样,在构建以情感为模件的电影时,照其样子,他清楚他将应用的许多场景的规模和形式。它们变化甚微,甚或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小津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像木匠一样,小津继续填充他的电影,以一连串建筑学上的强调和平衡,将一个场景和另一个场景组接起来,建造出一间完整的房子,令观众漫游其间。传统的日本木匠使用木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小津则以对白来完成。”小津的叙事简练而对白精妙,情节情真意切同时表现的乐天知命。有人用天气形容日本三位电影大师:如果称沟口健二“云雾弥漫”,黑泽明“大雨淋漓”,小津安二郎则是“天朗气清”。(黑泽明的蛤蟆的油还没读完,等云到也该找来读读。暂不提)沟口主张日本电影“应该静静地伫立在朴素平凡的日本画前面去感悟。”他坚持一场一镜。在俯拍的镜头下人显得可怜与盲目。开头往往是缓慢的横摇像画卷一样舒展开来。日本绘画强调“整体画面构成”,视点类似长焦镜头,在一个画面里体现多个中心。他常用小景别的景深镜头。把涉及人物都放入,由观众自主选择视点。沟口的镜头使小津式的超稳定构图运动起来。在镜头调度中完成了动与静的统一。7 孤独“而结尾总是那样,和观众直面。秋刀鱼之味中的河合,当人们问他为何那样悲伤,他说:“孤独啊,悲伤啊到头来,人总是孤独一人。”人总是孤独的,这也想小早川家之秋接近尾声时,影片中的一个人物所说的话,他说:“人生苦短,不是吗?”小津的许多电影的结局晚春、东京物语、秋日和等都强调了这种共通的命运。真的,由于它们太过于普通,因此它出现于电影中,就如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一样,总是难免让人感到惊讶。孤独和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经历中何其平淡的事情,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例如托尔斯泰、狄更斯、小津,才能够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体验的迫切感和悲伤重现出来。小津的手法,是通过对事实进行细腻的描绘,全面展现这些事实,而且对于一个经常被人视为传统的辩护者的人来说,这是令人啧啧称奇的直面这些事实。小津属于那种极少数、极少数的艺术家之一,他们的人物完全明了支撑他们人生的巨大的永恒不变的法则是什么。” 不知怎么想到了卡夫卡:“如果不是黑夜,我根本不会写作”。想到读到流泪的饥饿艺术家。写在书前的有这么一段话:“饥饿艺术家写于1922年春,为作者自己所珍重的几个短篇小说之一,1924年他曾以此为书名,于其他三个短篇结集出版。同年四月,即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篇清样时,不禁泪流满面,可见与书中主人公发生共鸣。”同样引起共鸣的还有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这部由费里尼妻子茉莉艾塔主演,帕索里尼编写对白的电影,与1955年的骗子,1954年的大路合称为费里尼的“孤寂三部曲”。于荒野之中的独行,门后低头的影子,结尾含着泪的微笑,无一不使人动容。难怪有人称费里尼是电影界的卡夫卡“卡夫卡写人对痛苦的消磨,费里尼拍人在痛苦中的蒙昧。”8 故事“正如小津的主题仅有有限几个,他的故事,相较其他大多数的剧情长片,同样显得薄弱。小津电影的故事大纲(例如,女儿和老父居住在一起,不想出嫁;她后来发现父亲想再婚的计划不过是一个小花招,是为了她未来的幸福而设计的)看起来似乎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一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然而,小津的任何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不过是一种托辞而已。他想表现的不是故事,而是他的人物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的反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创造出一种模型。在小津后来每一部继起的电影里,故事越变越简单,也极少借助情节来表现。他后期的电影,故事几乎等同于一些轶事。”“小津的电影是形式化的。而它的形式是诗的形式,他在一种有条不紊的环境里创作,这种创作打破习惯于常规,回归到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像的鲜活和迫切。” 说到轶事,想到了1964年小林正树的怪谈。故事简单的像乡间的谈资,但胜在人鬼之间的情真意切。头发,雪女两段有着和雨月物语中一样讨人喜欢的温柔痴情的“女人”那种语言与神态间感情的的自然流露,无关生死与时间。9“无”“如果一个人在纸上一角画上几笔,正如中国的北宋画家所做的一样,那么纸上未画的部分俨然像被画满一样它构成一个空间,对已画上的角落进行说明,赋予其形体,创造出它的背景和环境。同样,正如在日本的花道中,不仅是小花枝本身,还有它们之间的空间,都被视为最终完成的作品的一部分。这是“无”的观念空无和沉默是作品的一部分,各有其积极的作用。沉默在对话完了之后出现,赋予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