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因益生科会-2010版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_第1页
凯因益生科会-2010版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_第2页
凯因益生科会-2010版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_第3页
凯因益生科会-2010版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_第4页
凯因益生科会-2010版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 读,2010年版指南解读,1,2,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3,关于北京凯因,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10年12月10日发布,近年来我国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的持续努力成果斐然,乙肝流行已呈下降趋势,从高度流行区降至中度流行区。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流行病学,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Vaccine, 2009,27(47):6550-7.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 J infect Dis, 2009,200(1):39-47.Lu FM, 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Chin Med J (Engl), 2009,122(1):3-4,9.74%,7.18%,2008年,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中国第一位的传染病,年发病数140.7万,全国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近30万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院士认为:“我国还有约9300万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乙肝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公众教育、规范治疗、新技术普及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仍须努力。”,流行病学,病原学,HBV已发现有AI共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高于D基因型。,Tran TT, Trinh TN, Abe K. Now complex recombinant genotype of hepatitis B virus identified in Vietnam. J Virol, 2008,82(11):5657-63Yu MW, Yin JH, Li YT,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cute hepatitis B and its progression to chronic hepatitis in Shanghai, China. Gut, 2008,57(12):1713-20Hou J, Schilling R, Janssen HL, et al.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ptype as a factor for interferon-induced HBeAg clearance. J Med Virol, 2007,79(8):1055-63,HBV life cycle,N Engl J Med 350;11 march 11,2004,病毒因素cccDNA高病毒载量(HBeAg?)病毒变异:免疫逃逸肝外器官复制机体因素免疫耐受:抗原递呈细胞功能,调节T细胞, T细胞功能耗竭(PD-1),活化诱导的死亡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细胞因子,病原学,Immunopathology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CD8+,HBV,CD8+,HBV,CD8+,HBV,Immune response,Viral replication,Guidotti, Science 1999; Guo, J. Virol 2000; Kakimi J Exp Med 2000; Zhu J Virol 2001,Immune Control非活动性携带,Immune tolerance慢性HBV携带,Clearance phase慢性肝炎,病原学,HBeAg + (wild),HBeAg - / 抗-HBe +,自然史,“持续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肝细胞癌,失代偿肝硬化,HBV感染的转归,HBV感染,携带者,慢性乙肝,HBeAg-慢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隐匿性慢性乙肝,慢性HBV携带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轻、中、重,活动期和静止期,代偿期,失代偿期,HBeAg+慢乙肝,急性乙肝,临床诊断,肝脏弹性测定(hepatic elastography)优势在于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但其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脂肪变、炎症坏死及胆汁淤积的影响,且不易准确区分相邻的两级肝纤维化。,影像学诊断,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治疗的总体目标,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研究表明,经IFN- 抗病毒治疗后,从肝组织病理学可见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有所减轻。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案,一般适应证包括:HBeAg阳性者,HBV DNA 105 拷贝/ml(相当于2000 IU/mL);HBeAg阴性者,HBV DNA 104 拷贝/ml(相当于2000 IU/mL);ALT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ALT 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Brunetto MR, Moriconi F, Bonino F,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levels: a guide to sustained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 2009,49(4):1141-50,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聚乙二醇干扰素- 2b,1991 1998-12 2002-9 2005-5 2005-3 2006-12 1992 1998-12 2005-3 2005-5 2005-11 2007-2 2007-2,替比夫定,恩替卡韦,聚乙二醇干扰素- 2a,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IFN- 2b,USFDASFDA,替诺福韦克立夫定恩曲他滨帕拉德福韦,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荟萃分析表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清除率、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于未经干扰素治疗者。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 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 (平均24%) 。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干扰素治疗,Chu CM, Liaw Y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natural history and treatment. Semin Liver Dis, 2006,26(2):142-52Chen CJ, Yang HI, Su J, et al.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level. JAMA, 2006,295(1):65-73Yang HI, Lu SN, Liaw YF, et al. Hepatitis B e antigen and the risk of he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02,347(3):168-74,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前ALT水平较高;HBV DNA 2108 拷贝ml;40岁,特别是男性或有HCC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也强烈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确定其是否抗病毒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生化、HBVDNA、AFP及肝脏超声显像检查。,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普通IFN- 35 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6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 (II)。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及疗程;如治疗6个月仍无应答,可改用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聚乙二醇IFN- 2a 180 g聚乙二醇IFN- 2b 1.01.5g/kg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 100 mg,每日1次口服。阿德福韦酯 10 mg,每日1次口服。恩替卡韦 0.5 mg,每日1次口服。替比夫定 600 mg,每日1次口服。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 (I)。最好选用干扰素类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普通IFN-和聚乙二醇IFN-2a,疗程至少1年 (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但疗程应更长: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后,至少在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II)。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 DNA 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 DNA 103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延缓或降少肝功能失代偿和HCC的发生。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其停药标准尚不明确。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定的治疗剂量 (III)。,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检出HBV DNA,不论ALT或AST是否升高,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及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并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因需要长期治疗,应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 (酸) 类似物 (II2)。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属禁忌证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过规范的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指征可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再治疗。对于核苷(酸)类似物规范治疗后原发性无应答的患者,即治疗至少6个月时血清HBV DNA下降幅度2log10,应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特殊情况的处理,HBV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以及双环醇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 。抗炎保肝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不宜同时应 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效应。,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有研究表明,经IFN-或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从肝组织病理学可见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有所减轻。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多个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显示一定疗效,但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重视肝组织学检查结果,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抗纤维化治疗,治疗结束后,不论有无治疗应答,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ALT、AST、血清胆红素 (必要时)、HBV血清学标志和HBV DNA,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阴性者,建议至少每6个月进行HBV DNA、ALT、AFP和超声显像检查。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ALT,每6个月进行AFP和超声显像检查;必要时应作肝组织学检查。,患者随访,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HCC高危患者 (40岁,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FP增高者),应每36个月检测AFP和腹部超声显像 (必要时作CT或MRI),以早期发现HCC。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12年进行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X线造影,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患者随访,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一般流程,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指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 (PCR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 response),或较基线下降2 log IU/mL(部分病毒学应答,partial virologic response)。血清学应答 (serological response)指血清HBeAg转阴或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转阴或HBsAg血清学转换。生化学应答 (biochemical response)指血清ALT和AST恢复正常。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指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程度改善达到某一规定值。,原发性治疗失败(primary treatment failure)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3个月时下降小于1log IU/mL或6个月时HBV-DNA下降小于2 log IU/mL。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可有或无ALT升高。生化学突破 (biochemical breakthrough) 常发生在病毒学突破后,表现为ALT或/和AST复常后,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再度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AST升高。,维持应答 (maintained response)在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DNA检测不到 (PCR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或ALT正常。治疗结束时应答 (end-of-treatment response)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或组织学应答。持续应答 (sustained response)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复发 (relapse)治疗结束时出现病毒学应答,但停药后HBV DNA重新升高或阳转,伴有ALT和AST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AST升高。耐药(Drug resistance)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和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称为基因型耐药(Genotypic resistance)。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降低、并和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药(Phenotypic resistance)。针对一种抗病毒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药,称为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干扰素作用机理,干扰素适应范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路径和目标,ALT复常,持久的病毒抑制,干扰素是能摘得金牌(即HBsAg血清学转换)的基础,也是获得持久的病毒抑制的最可靠途径!,干扰素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凯因益生起什么作用:干扰素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主要优点是不存在耐药、有免疫介导的抗HBV作用,治疗结束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有机会得到持久病毒学应答以及HbsAg消失。因此包括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在内的多个指南明确指出: 考虑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和为避免长期治疗中耐药的发生风险,推荐干扰素作为优先选择的药物。,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哪些患者应该使用凯因益生:无干扰素绝对禁忌症的患者均可使用。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治疗前ALT水平较高;HBV DNA2108拷贝ml;病程短,或40岁以下;女性;非母婴传播;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HBV基因型为A型或B型。,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凯因益生的剂量与疗程: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推荐剂量为5MIU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至少48周(1年),有研究建议24个月(2年)疗程可提高持久应答率。理想的治疗终点是:HBeAg阳性患者达到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HBsAg均低于检测下限,伴或不伴抗-HBs高于检测下限。这一结果预示炎症缓解、远期预后改善。,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凯因益生是抗病毒能力高的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2b编码基因优化序列,使得蛋白的比活性由原来的2.0108IUmg提高到3.5108IUmg。 是干扰素-1b比活性的40倍,较其他干扰素-2b相比也具有更好的比活性。 精准的皮下注射系统更利于干扰素的吸收。,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凯因益生是安全性高的干扰素,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纯度、内毒素、蛋白装量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凯因益生内毒素标准仅仅是国家标准的2.5。 专利获得的大肠埃希氏菌,使得蛋白表达量由原来的2030提高到50以上。,凯因益生指向理想治疗目标,影响发热的因素IFN的型别:IFN-发热几率大于IFN-IFN的纯度:制剂中含有未检出的细胞分裂、内生性热原质和残余的诱导物,或者被内毒素污染都可能引起发热因此美国卫生国立院要求临床级IFN的比活性由原来的 106IU/mg提升至107IU/mg,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郭葆玉综述,影响发热的因素IFN的给药途径和剂量:皮下给药比肌肉给药不良反应更轻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发生几率和程度加大研究还发现:夜间给药可显著降低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郭葆玉综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