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_第1页
八纲_第2页
八纲_第3页
八纲_第4页
八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八纲辨证,概 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四诊所获的病情资料,以辨别,病位深浅表里 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阴阳,各种辨证的总纲领,最基本的辨证方法。辨别归类,执简驭繁。,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外内浅深,表证 病较轻浅里证 病较深重,(四)表证:,1、定义:,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体温升高,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 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3、病机要点:,外邪侵于肌表,(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3)风湿遏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4)燥邪犯表: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粘)、苔干、脉浮。(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脉体困倦,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6)风袭表疏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4、常见证型:,(五)里证:,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 反映的证候。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直中”。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 气血津精等受病。,(六)表里证鉴别要点,寒热辨证:,(一)何谓寒热,(二)何谓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三)寒热辨证的意义,1分析病邪属阴属阳,2分析机体阴阳盛衰,3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提供依据。,(四)寒证,1定义: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寒证。,2成因:,3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常见症状: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4寒证证型 :,(1)表寒证(寒邪侵袭肤表),(2)里实寒证:,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泄泻,或痰鸣喘嗽,口痰多涎,小便清,舌淡(青)苔白润,脉迟或紧如寒邪客肺证,胃寒证,寒滞肝脉证,寒凝心脉证。,(3)里虚寒证:(阳虚证),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下利清谷,五更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嫩,苔白润滑,脉微或沉迟无力。 如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胃阳虚证。,(五)热证,1定义:是感受外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2成因:,3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病势缓,形体虚弱里虚热证,表热证:温热之邪袭表;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4病机要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火热致血腐肉败痈肿疮疡,5热证证型:,(1)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痛,有汗,咳嗽痰黄而粘,脉浮数。(2)里实热证:壮热喜冷,或自觉身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 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便秘,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常见证型:心火上炎证,肺热壅盛证,肝火上炎证,胃热证。(3)里虚热证:形体消瘦,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阴虚证), 咽干口燥,溲短赤,便干,舌红少苔,无苔,脉细数。 常见证型: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胃阴虚证、肾阴虚证。,6寒热证鉴别要点,虚实辨证:,(一)何谓虚实,实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虚正气虚弱,“精气夺则虚”。,(二)何谓虚实辨证,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三)虚实辨证的意义,了解病体邪正盛衰,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提供治疗依据。,(四)实证,1定义:,2病因病机:,(2)脏腑失调阴阳气血失调,气化障碍,3实证特点:,症状:以有余结实的症状为主,如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吐咳嗽明显,二便不通,脉实为突出表现。(2) 常见证型:风证,实寒证,暑病,湿证,实热证,外燥证,疫病,痰证,饮证,水肿,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肿等。(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五)虚证,1定义: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反映人体正气虚弱 而邪气并不明显。,2病因病机,3虚证特点,(1)病程长,(2)病势缓,(3)体质虚弱,(4)正气耗损过多,(5)脏腑机能减退,阴阳辨证:,(一)何谓阴阳:同中基阴阳属性划分,(二)何谓阴阳辨证,是用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对疾病的性质,临床证候进行属阴、属阳范畴划分的辨证方法。,(三)阴阳辨证的意义,1、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证候分类的总纲。2阴阳可概括其他六纲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二纲六要”,(四)阴证阳证归类特点,(五)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八纲辨证的意义,1、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2、八纲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3、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4、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辨证逻辑思维的完善。,第三节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治病-扶正驱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一、四气学说 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1 概念含义: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又称四性。其中温与热属阳,是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区别,温次之热,寒与凉属阴也是同一属性,凉次之寒。2 确定依据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凡是能减轻或改善热性体质或阳热病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凉性质;寒凉性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等作用,常用来治疗阳证、热证;如黄连、黄芩、马齿苋、菊花等, 凡能减轻或改善寒性体质或阴寒病证的药食,一般属于温热性质。温热性药食大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用来治疗寒证、阴证;如干姜、附子、肉桂、小茴香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还有一类药食,无明显的寒热温凉性质,作用比较平和,则属于平性。无论热证寒证均可使用。如:粳米、黄豆、茯苓等。 以各种畜肉之寒热为例: 羊肉、狗肉性温, 兔肉性凉, 马肉性寒, 猪肉、牛肉、驴肉性平。,指导意义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合理用药,具体有: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孰多孰少,据情而定。,四气的运用病证有寒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用注意: 一要辨证施用。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入腹”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证”,而不是“症”。因此,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具有针对性地选用寒性或热性药物,逆病情而治。,四气的运用二要寒温并用。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等寒热错杂的证候更为多见。因此,有是证,当用是药,必须寒药与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诚如何梦瑶所云:“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寒温并用的典范。对于寒热(阴阳)格拒的病证,“药用反佐”。具体的用法是:用热药治寒病,少加寒药;用寒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气相求。,四气的运用三要择时应用。 素问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即在炎热的季节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节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寒冷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寒性药,在清凉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凉性药,这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选择用药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顺从这个规律则相安无事,若违背这个规律就必然造成疾病。,二、五味学说1 含义五味,就是药食具有酸、苦、辛、甘、咸五种不同的滋味。除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2 确定依据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所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3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一)辛 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大多数有辛味。如生姜、大葱发散风寒,用于外感表证;陈皮、香橼、砂仁、佛手行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等证。,(二)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虚证、痛证。一般滋补性、调和药性的药物和止痛药物大多数有甘味。如大枣、蜂蜜、饴糖、山药、枸杞子等。(三)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有苦味。如苦瓜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实证;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咳嗽、气喘等;,(四)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有酸味。如乌梅能安蛔止痛、用于蛔虫症;石榴皮涩肠,治疗泄泻等。(五)咸能下、能软,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一般泻下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的药物多有咸味。咸味食疗中药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海带等,用于瘿瘤;(六)淡能渗、能利,即 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如茯苓、薏苡仁等,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七)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具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如乌梅、石榴皮。,4 气与味综合运用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的不同。,4 气与味综合运用由于性味组合的不同,功能也有不同。如治疗表证的药物,多为辛味,但有辛温,辛凉之分。如属风寒,宜用辛温;如属风热,宜用辛凉。又如苦味,有苦寒,苦温之别,苦寒适用于里热证,苦温适用于里寒症。还有一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味以上的,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苦温,生地黄甘苦微寒等。依此类推,则知药物的气味四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也正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的作用。,4 、气与味综合运用同时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种药味的大小而分别其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例如桂枝辛温,主要能发散风寒,兼甘味,则辛甘温能温通经络,并有强壮作用,与补药同用则能补;当归甘温主要能补血,但味兼辛能散,苦能泄,故能活血。这说明药物的性能,在相同之中,亦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药物的气味不能孤立来看,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交全面的认识药物的性能。,患疮疡、肿毒、过敏性皮肤病或外科手朮后忌食“发物”(即鱼、虾、蟹、猪头、酒、葱、韭等易动风、助火、生痰的食品),以免加重病情或延缓愈合。 另外,古代文献中还记载有一些药膳配伍禁忌,如黄连、桔梗、乌梅忌与猪肉配伍,鳖忌苋菜,人参忌萝卜等。目前虽无实验根据,但值得运用时注意。,三、升降浮沉1 含义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一)升:就是上升提举的意思,趋向于上,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二)降:就是下达降逆的意思,趋向于下,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三)浮:就是上行发散的意思,趋向于外,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四)沉:就是向内收敛的意思,趋向于内,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2 确定依据 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四、归经1 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2 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核心)3 确定依据 以药物疗效。4 表述方法 脏腑经络5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通过辨证审因,诊断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位置,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医生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用药禁忌,,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所述内容,原则上应当列为禁忌或慎用。,1.十八反1)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2)词解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注意半夏包括生半夏 法半夏)蒌(瓜蒌)(注意还包括天花粉)贝(贝母)(包括川贝、浙贝)蔹(白蔹)芨(白芨)与乌(乌头)相对 (注意 乌头是指乌头类 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元参等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2.十九畏1)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2)词解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一、养生与健康理念1、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变化;慎防异常变化2、形神合一:形神共养 形体的保养与精神的调摄3、动静互涵: 主张运动,更强调静养 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4、正气为本: 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5、辨证施养 因人因地因时,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二、饮食养生1、食宜清谈2、食戒偏嗜3、熟悉食物的寒热温凉,中医药膳与食疗,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保健防病治病康复作用的特殊膳食,是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上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是从膳食的效能作用上阐述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所以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具备食疗功效。历代食养、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药膳,因此,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三、精神养生1、清心静养,恬淡虚无2、心情舒畅,知足常乐四、四季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于养。,春夏季节,阳气当令。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仍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贪凉饮冷,冷饮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暑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纳凉受湿,以防伤阳。 秋冬季节,阴气当令。秋时渐寒,冬日寒盛,燥邪寒凉是秋冬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秋燥袭人,最易损肺,常耗阴津;冬季人们喜食辛辣或饮酒以御寒,辛辣饮酒易生内热或湿热,贪食太过则必耗伤阴液。由此可见,秋冬之时既要适时温补,又应养阴润燥以防阴伤。,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五、疾病预防思想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既变防残,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一、针刺 针灸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二、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