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年龄称谓.docx_第1页
古人年龄称谓.docx_第2页
古人年龄称谓.docx_第3页
古人年龄称谓.docx_第4页
古人年龄称谓.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古 代 对 年 龄 的 雅 称不满周岁襁褓(qing bo);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23岁孩提(hi t);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补注女孩7岁髫(tio)年; 髫,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忆旭髫年时,常往来外家,见外王父文学公,陈设先代彝器,凡图书鼎,盎皆前人赏鉴,遗风流韵,手泽犹存。”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光阴迅速,襁褓婴儿,竟作髫年童子,只是佛库伦无夫而孕,未免惹人议论,幸而穷荒草昧,人迹稀少,始得抚育成人。男孩8岁龆(tio)年;龆是中国汉字,拼音是tio,部首是齿部,总笔画是20画,意思是儿童换牙;指小儿垂发;儿童;幼童稚嫩可爱的面容。幼年泛称总角(zng jio); 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苏轼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借指童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 班 谢 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清刘大櫆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 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另有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白居易长恨歌13岁(女)豆蔻年华; 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5岁(女)及笄j之年; 笄:拼音j,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许嫁,笄而醴(l)之,称字。仪礼士昏礼男1315岁舞勺之年; 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男1520岁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5岁(男)志学之年;年龄的代称,为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如日本竹枝词十二首之一“碧玉年华足怨思,珠喉解唱净琉璃。瓣香我为临川爇,掩面倾听幼妇词。”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20岁(女)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岁(女)花信年华; 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24番花信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fn);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d)、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t m)、三候楝花(lin)。至出嫁摽梅之年(bio mi zh nin); 摽梅之年,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出 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示 例:凭一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四回用 法 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至30岁(女)半老徐娘; 【解 释】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出 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近义词】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反义词】人老珠黄、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成语举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20岁(男)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1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壮年时期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及入宫廷,见王春秋鼎盛,妾非敢怨王,但自叹生不及时耳!”宋苏轼朝辞赴定州状:“今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明张居正请敷陈谟烈以裨圣学疏:“皇上春秋鼎盛,宜省览章奏,讲究治理。”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少年,曰春秋鼎盛;羡高年,曰齿德俱增。”1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不惑之年(b hu zh nin):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出自论语为政。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 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 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知命之年以致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艾服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大衍一词,主要源自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又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8090岁耄耋之年; 耄耋(mo di):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於尽养道而巳也。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90岁鲐(ti)背之年; 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