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病例赏析_第1页
跟骨病例赏析_第2页
跟骨病例赏析_第3页
跟骨病例赏析_第4页
跟骨病例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骨病例赏析,2011年9月25日,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病例四,病例五,病例分析,第一个病例:跟骨脂肪瘤,1)少见 2)肿瘤与骨髓关系密切,骨髓腔内可见圆形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晰,一般无硬化边,多数病变无骨膨胀 3)脂肪瘤内部随病程延长钙化出现率较高靶心样钙化 。第二个病例:跟骨囊肿: 1)囊肿多位于跟骨后中部,与跟骨窦位置不同 2)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内无骨小梁,高度透亮,有张力及明显的璧,破坏区内较干净、透亮 3)膨胀生长,周边轻度硬化 (该病例大家以认为跟骨窦为多,本例的发病部位在跟骨前部与跟骨窦类似,但病灶有膨胀的感觉,周围骨小梁结构略有受压。与病例四比较看)。,病例分析,第三个病例: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1)发病年龄大多数(80%)在20岁以下 2)呈膨胀的囊状破坏区,囊内有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使病变成皂泡状、蜂房状外观,其外侧为薄骨壳 。第四个病例:跟骨骨髓窦: 1)是位于跟骨前部中央,跟骨沟后方,足弓后上部,承受重量轻的特定位置 2)窦的基底与跟骨下缘平行。与窦基底相当的跟骨下缘皮质密度高,呈致密带状或线状 ,没有张力及璧,低密度区内可见致密影3)窦内骨小梁稀少或缺如,边缘清楚整齐,无硬化。第五个病例:跟骨单房性巨细胞瘤 1)肿瘤多位于跟骨后部,肿瘤中心多在跟骨窦之后 2)破坏区边缘清楚,内无骨间隔 3)骨皮质变薄,临床上有疼痛 。,跟骨载距突,跟距骨桥,实际工作中,踝关节正位片的诊断率更高。,局部放大,跟距骨桥,跟距骨桥,跟距骨桥为跟骨的载距突和距骨内结节增大,在跟距关节内侧形成两块骨;有时两骨块呈骨性连接,有时为软骨或纤维连接,有时不连接形成关节。当跟距骨桥为骨性连接时,很容易显示于踝关节正位片、跟骨轴位片及足部侧位片上。在正位或轴位片上,可见跟骨和距骨内侧有连成一片的骨性突出物突出。在侧位片,可见跟骨载距突和跟骨内结节部位,出现一增大的舌形骨块,从后上斜向前下,将跟骨和距骨连在一起。当跟距骨桥为不完全性骨桥,在正位片及轴位片上,可见跟骨距骨突出的骨块间有较小的间隙,侧位片可见跟骨和距骨间有异常骨块影,边缘略白,骨块间有间隙,如有关节形成则间隙较宽。有时距骨内结节明显增大与后结节连成一片,呈帽状扣在增大的载距突上。跟距骨桥成因一般分先天性和后天性1。大多数跟距骨桥为先天性骨畸形,系胚胎发育期间发育异常,跟骨载距突增大与距骨内侧骨块间以纤维或软骨组织相连,其软骨基未完全分离,在青春期前后骨化成为骨桥。后天性原因包括扭伤、手术史、感染、骨关节炎、类风湿和肿瘤等因素引起。,跟距骨桥,先天性跟距骨桥一般在骨桥骨化、活动受限、继发退行性变时才引起症状。跟距骨桥的连接一般到青春期,软骨结合逐渐骨化并形成骨桥,伴随出现临床症状。跟距骨桥为先天性扁平足的主要原因,导致骨性关节面硬化,跟骨力线紊乱。跟距骨桥有时可伴有其他跗骨的发育畸形,如距骨短小畸形等。跟距骨桥的形成,增加了跟距关节间接触面积,使原有的关节面运动功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受到了破坏,并使跗骨受力不正常,从而导致了足部的疼痛和不适,同时很容易发生踝足的扭伤。吴茂雄4一组足痛病例中,跟距骨桥占3%,说明跟距骨桥是引起足痛的一种病因。本组有18例因急性扭伤就诊,占75%。对有疼痛的任何痉挛性平足,必须仔细检查患足及距下关节的活动,跟距骨桥患足的内外翻动作将严重受限或不能,并且容易继发腓肠肌保护性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