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地名研究.doc_第1页
朔州市地名研究.doc_第2页
朔州市地名研究.doc_第3页
朔州市地名研究.doc_第4页
朔州市地名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朔州市地名研究学生姓名:王瑞君 指导教师:王文卿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文章从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对朔州地名进行研究。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主要研究朔州地名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以及所用的修辞格。从文化角度来看,主要从军事、地域、历史这几个方面对朔州地名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朔州 地名 语言 文化引言:朔州市坐落在山西省北部,东经11153-11334,北纬3905-4017的内外长城之间,西北毗邻内蒙高原,南扼雁门关隘,既是沟通山西省会太原、北方重镇大同和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三大城市的桥梁,又是一座新兴的煤电能源工业城市。朔州市是198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为全国新兴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辖两区四县(即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右玉县、怀仁县、应县),69个乡镇,1832个行政村,总面积10639平方公里。朔州历史悠久。境内的峙峪、边耀、鹅毛口等古遗址表明,早在两万八千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版图。秦时置雁门郡;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今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無(今右玉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晋时将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关南,地归代王拓拔猗盧。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繁峙郡、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天保八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隋时改为马邑郡,辖鄯陽(今朔城区南部)、神武(今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马邑为朔州;天宝八年(公元742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明时,朔州隶属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置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廳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属大同府。民国元年(1912)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撤道,直隶山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先隶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89年设朔州市。据查,前人对朔州市地名的研究成果很少,只有相关的两篇论文:同朔地区历史地名考辨、朔州古地名考辨,它们大都是从古代历史方面来分析朔州古地名的。在这里,我借自己是本地人之利,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对朔州地名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山西地名研究起到补充作用。一 朔州地名的语言研究地名,顾名思义是“地之名”,是地方、地域的名称,它作为语言里专有名词的一部分,其命名对象是地理实体。地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称的,是在人类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它和语言的联系最为密切,地名在语言学研究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这里我主要从结构成分、结构方式、修辞格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一)朔州地名的结构成分汉语地名的结构成分包括通名和专名,在结构上大部分是专名+通名的形式。在介绍朔州地名的通名与专名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汉语地名的通名与专名。一般认为,汉语地名是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关于通名和专名的定义李如龙先生认为:“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专名的形成则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各式各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名的得名之由。” 1简单地说就是“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在汉语地名中一般是专名在前通名在后。通名和专名可以是语素、词、词组,有时候通名和专名还可以相互转换构成新的地名,有些通名还可以单说。朔州地名,在结构成分上可以分为通名和专名两类。1.朔州地名的通名朔州地名的通名可分为如下几类:(1)行政区划通名主要有:市(朔州市)、区(朔城区、平鲁区)、县(应县)、镇(神头镇)、乡(小平易乡)、村(赤谷村、白土窑村)等。(2)自然地貌通名主要有:山(利民山)、岭(包家岭、芦家岭)、梁(白家梁)、湾(南河湾、黑土湾、芦草湾、新石湾、店湾)、林(南榆林)、沟(担水沟、好女沟、后塘沟、姬家沟、井沟、乔沟)、坡(菜地坡、柴道坡、大庙坡、上中坡、田地坡、黄榆坡、泉子坡)、河(七里河)、洼(张家洼、丰台洼、井洼、马家洼)等。(3)人工建筑通名主要有:庙(大寺庙、白龙王庙)、井(刘井沟村、潘井沟村、上井村、中井村、砖井村)、铺(常门铺)、店(霸王店、梁家店、四圣店)、阁(夏阁)、厂(神头电厂)、等。2.朔州地名的专名朔州地名的专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广泛使用方位词方位词是标明地名的地理方向,指称一定的空间范围,对地名起修饰作用,也有的是为了区别重要的地名。主要的方位词有东、西、南、北、头、前、后、中、上、下等。如:西关、西山、西崔庄村、西虎届村、西郡村、西孙村、西窑头、东关、东坡上村、东山上村、东郡庄村、东驼梁村、东乡寨、东辛庄、东榆林、东庄村、桥北、北汉井村、北旺庄、北辛窑、北邢家河村、北张寨、南榆林、南坝、南曹村、南关村、南红沟村、南坪、南泉村、后道、后丰预村、后福寺、后疙瘩峰、后寨村、站前、前黄石崖、前梁村、前寺怀村、前鹰卧山等。(2)广泛使用数词地名中数词的运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a.数词表示数量,如:八十道洼村。b.数词表示某种地物的排列顺序,如:二墩村。c.表示某地物的间隔距离,如:朔城区的七里河。(3)广泛使用形容词朔州地名中广泛使用的形容词主要有大、小、新、老。还有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使用最多的颜色的词语就是红、白、黑、青。地名举例:大庄村、大嘴沟、大白坡村、大白羊洼村、大刁、大夫庄、大松沟、小霍家营村、小蒋家屯、小泊村、小川村、新磨村、新石湾 、红壕头村 、红山村、红土堡、白殿沟村、白养沟村、黑虎地、黑洲湾、青泉寺、青羊沟等。(二)朔州地名的结构方式朔州地名的结构方式包括偏正式和联合式两种:1.偏正式偏正式地名最通用的形式是专名+通名,这种形式早在秦汉时就已经产生,例如:秦代有马邑、雁门郡、代县、代郡等;北魏有偏关、清水河等。后来地名的通名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通名总是名词,专名的词性不固定。朔州地名的这种偏正式结构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1)专名是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主要有:菜地坡、仓房、柴道坡、甘泉庄、黑虎地、将军会村、交界村、井沟、兰园村、刘小峰村、路庄、水泉、石门村、鱼渠岭村等。(2)专名是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主要有:白圐圙村、大白坡村、大嘴沟、好女沟、红娘墓村、红土堡、黄水河村、南坝、前暖沟村、青泉寺、三层洞村、双圪塔等。(3)专名是表动作的词和语主要有:团城、团城村、保全庄村、常乐村、朝阳湾村、贺庄村、计家窑村、下红沟村等。(4)专名是表数量的词和语主要有:二道洼村、二墩村、二龙湾村、九墩沟村、九圪塔村、九坪梁村、三合村、三里庄村、十里后村、十里铺村、双化岭、四圣店村、一间房、双合屯、双扣子、十八户营、三角嘴村等。(5)专名是表方位的词和短语主要有:中曹山村、中石湖村、南白庄村、南关村、南坪、西崔庄村、西神头村、东关村、东邵庄村、东驼梁村、东王圐圙村、东辛庄等。(6)专名是形容词+名词主要有:大石堡、大庄村、大松沟等。(7)专名是形容词+数词主要有:王二庄等。2.联合式这类复合地名比较少,在朔州地名中体现这一点的地名有:店湾、花红等。(三)朔州地名所用的修辞格人们在给地名命名时,为了追求雅化好听等修辞效果,多采用一定的修辞格来给地方命名。朔州地名也不例外,在朔州地名中,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1. 比喻比喻的生命力在于相似点, 在本体和喻体之间, 潜在的相似点非常多, 关键是要得到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认可。汉语地名中的喻体, 一般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乐于接受的。如:大虫窝村,因地形看起来像虫窝的底部而得名;黄麻头村,因大部分土地远看非常像黄麻而得名等。这两个地理实体名称因势就形,虫窝给人以安全感,黄麻头象征着丰收,这些都给无生命的村落以栩栩如生的形象。2. 拟人在人类居住的世界里, 山山水水往往引起人们的想象, 被赋予人的品质, 并进而用以形容比拟一个人的面貌和品格, 这样, 不但有了生命, 有了情感, 而且还有了意志和道德情操。如:红娘墓村,就被当地老百姓赋予红娘的美称,寓意好事成双,喜气临门。3. 借代借代体与本体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 但是, 这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相关关系还得由人们去发现, 去得到人们的承认, 就是说, 物理世界中的相关关系还得经过文化世界的筛选、过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名和地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许多地名都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 具有丰富的汉文化意蕴。(1)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黑流堡、黑土窑、红壕头村、黄石崖等。(2)以地理实体的形状而命名的如:担水沟村、牛圈梁村、盘倒、青疙瘩村、莺房沟等。4. 夸张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合理夸大或缩小,使地理景观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使人们更能欣赏自然形象的意趣, 诸如一间房、小口沟、银行等都是用夸张构成的地名,给地理实体平添了艺术情趣, 经久难忘。二 朔州地名的文化研究地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是人们为行政区划、居民居住地等所取的名称,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真实见证,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族特征、宗族观念的珍贵资料。地名不仅仅是指代意义上的标志,它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很广博的。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地名的这种文化现象是俯拾即是的。下面就分别从军事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这几个方面看朔州地名文化。(一)军事文化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为“晋之北鄙,国之边陲”。朔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战争史。从最早的诗经中就可以看出,西周宣王时北狄猃狁孔炽率众内侵,袭扰晋北,战国赵襄子败“三胡”灭代,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秦汉对峙匈奴,魏晋南北朝,五胡乱世,辽金交错对峙,元明北边多事等等,都说明朔州地区历经割据、分裂、游移、错合,饱经蹂躏,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碰撞最为剧烈的地区。 反映在地名上,也体现出非常鲜明的军事特色,许多城池堡寨都打上了清晰的战争烙印。前文所述的郡、州、县名就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以下所谈的堡寨也是明证。 堡寨(砦),就是以土筑城或设置木栅构建防御工事 。宋史记载:“宁化军有地万顷,皆肥美,可募人田作,教战射,为堡砦。”时至今日,朔城区许多村庄,仍以堡、寨为名,如下水堡、代堡、团堡、小堡、辛寨、下寨、木寨、小寨、前寨、后寨等。右玉县作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沿,堡寨遍布境内,现存的地名仍有威远堡、牛心堡、高家堡、元堡子、威坪堡、破虎(胡)堡、古城堡、上下堡、秦昌堡、黑流堡、李家堡、后所堡、云阳堡等众多村名。在那个时期,朔州地广人稀,北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作为军事边防,军民结合,设堡立寨,平时堡外放牧耕作,战时匿财抗敌,完全可以理解。至于朔州境内的几处六郎寨,则纯粹是杨业父子抵抗辽金所筑的军营,现在几处遗址仍保存得较为完好。除此之外,我们从现今仍在使用的许多地名中,仍然可捕获到许多与军事有关的信息。如营、铺、所、墩等。 叫营的村庄有五花营、全武营、霍家营、小营、元营等。 叫铺的有铺上、八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等。叫所的有前所、后所等。叫墩的有烟墩、长城墩等等。据资料记载,营指军垒、军营。“围绕而聚曰营”。营军即军营,营田即屯田,经营田产,这在后文提到。铺,宋代开始称邮递驿站为铺,到元代更加完备、严密,州县十里就设一铺,大事派人骑马飞报,小事由铺兵文书传递,明、清沿袭该制。如今所说的十里铺、二十里铺等村名都由此演化,遍布全国。墩,即墩台、烽火台,朔州管辖腹里墩台二十九座,烟墩村即有一座,后演变为村名。朔州境内部分村名的形成,也与军屯、商屯等移民有关。军屯盛于明朝,据史书记载,明朝稽古立法,凡天下兵卫邻旁闲旷之地,分亩为屯,倚耕以守,再加上移民,籍民为军,置卫屯田,每人授田五十亩,三分守城,七分屯种,这对巩固边防、扩大生产、增加财政收入都起到积极作用。部分兵士退伍落籍耕种,以姓、以地为庄、为村。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八年正月,晋南十余万民和两万六千六百官兵屯于雁门关外至大同、东胜等地区。募商人到边地开垦荒地,向军队交粮,然后回原籍领盐引做买卖,谓之商屯。屯田以区域分里甲,与原住民以社分里甲有别。但不管是军屯,还是商屯,都是由于朔州地处边塞,加上战乱不断,人口剧减,大量土地荒芜,才导致了移民屯垦,也自此诞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地名,如李家庄(吉庄)、高庄、贾家庄、里林庄、三甲村、一半村等。(二)地域文化 地名从其本质的意义而言,就是此地区别于他地的一个标记。在朔州的地名中,三分之一的地名与地理形胜有关,如朔州的“朔”,就有“北方寒冷的”的意思;山阴,就是“翠微山之阴”;应县的“应”,就是境南龙首山与境北黄花岭遥相呼应的意思;鄯阳,鄯地之阳;河阴,桑干河之阴;应州,龙首山、雁门山遥相对应之地等。从朔州乡村地名上来看,这一点体现的更明确,更有特色,如:1与山壑有关的地名,主要有:峙峪、峪口、鹅毛口、赤谷村、南阜、红山峪、黄土坡、天门山、天边梁等。2与河泽有关的地名,主要有:黄水河、沙河、河汇、河头、海北头、涂皋、三泉、清泉、灰泉、下水、长润等。3与气候有关的地名,主要有:云水庄、热窝、干沟、下湿庄等。4与当地产出有关的地名,主要有:野狐梁、狼儿村、牛圈梁、野猪洼、黄花梁、草地村、羊圈头、马场、盐丰营、大盐坊、油坊头、榆林、柳庄、柏谷寨、韭畦村、磨石、炉子沟、大破石村(与造纸有关)、瓦窑头等。5与周围建筑有关的地名,主要有:禅房、秋寺院、尚南头、大东寺、楼子村、石井、义井、双井、窑子头、新桥等。6与中心城市远近有关的地名,主要有:三里村、五里村、七里铺等。7与长城有关的地名,主要有:口里村、口外村、边墙框等。8与烽火台有关的地名,主要有:烟墩村、野墩村、三十二村、三十八村(第三十二、三十八个烽火台)等。9与集镇店铺有关的地名,主要有:要集、三家店、薛家店、四圣店、铺上,等等。还有一些地名与村庄规模有关,如一间房、三家村、三百户、六百户、十八户营等。其中一间房、三家村比较直观,一看村名便知其意。关于三百户、六百户,这就涉及到辽金时期的行政设置,那时,每三百户人家就设置一名百户长(也称谋克)来进行管理,当时该村曾住过一位百户长,故称“三百户村”。六百户村同样得名于此。至于十八户营,据说在元朝时该村曾经集中居住过十八户鞑子,由此得名。(三)历史文化朔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秦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这些都在地名中留下了印迹。朔州地名的历史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人物文化、历史遗迹文化和历史心理文化方面。1.历史人物文化朔州地名中留下了受到人民敬仰和爱戴的历史人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往往用和他们有关的字眼来做地名。如朔州著名的历史人物尉迟恭,他是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中国唐朝名将,被封为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唐朝初年,尉迟恭率领一支部队屯兵于刘家庄一带,扎有两座大营,就是朔州今天的“南营”和“北营”。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尉迟恭在两座大营东面约2公里处修筑了一座堡垒,就是今天的“堡子沟”一带。据说尉迟恭的兵器就遗留在沟里。 顺着堡子沟往东4公里,就是金山山脉的主峰金山。“金山”之名,有人说它像汉字的“金”字而得名,也有人说因它出产黄金而得名。相传,当年尉迟恭每天骑马到金山上淘取黄金,以养活部队。今天的金山脚下一块巨石上有一个大大的很明显的马蹄印,据说那就是尉迟恭的战马踩踏下的,由此而得名“下马坡、上马坡”。金山有六个洞,每天进一个洞能淘得一斗黄金,六天一轮,周而复始。随着岁月的流逝,尉迟恭的部队不断壮大,老将军觉得每天一斗金子不够部队开销了。于是,他就对着金山唠叨:“连我的部队也养活不了,还金山呢?干脆改叫穷猴子山吧!”第二天,金山六洞中果真不产黄金了,变成“穷猴子山”了,故“穷猴子山”由此得名。 2.历史遗迹文化朔州地名留下了一些历史先人的遗迹文化,而由此文化得名的地名也有一些,其中最著名的是有关崇福寺命名的记载。据历史记载崇福寺所在地,在上古时期为遥远的戎狄部族的土地。在汉末时期,鲜卑崛起于辽东,漠南匈奴加入鲜卑同盟,西晋时期朔州已纳入拓拔鲜卑势力。拓拔鲜卑信仰西域佛教,力主“佛是戎神,所应兼奉”,试图以西域佛教压制汉人文化,邀请西域大和尚在今华北地区大规模修建寺庙。鲜卑南下中原时,曾从西域于阗调尉迟王族随军讨伐。之后尉迟部有定居山西,其中在朔州的尉迟部中有被道家尊为门神的尉迟敬德。以尉迟敬德名义监造的寺庙颇多,其中包括朔州的崇福寺的修建。五代十国末期,契丹人将节度使称作太师,此寺一度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第四任皇帝,迁都今北京的迪古乃题额“崇福禅寺”,定名崇福寺,一直沿用至今。3.历史心理文化朔州地名也留下了历史上当地人们的普遍心理文化,主要包括意愿文化。朔州人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希望能生活幸福,充满阳光。如民福街、鄯阳街、后福寺等地名。注释 1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文献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刘德昊.大安地名的语言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96-97.5亓海峰.地名中的修辞现象-以胶辽官话村庄地名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6蔡玮.汉语地名与修辞格J.阅读与写作, 2001年03期:23-24.7王文卿.浅谈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J.中国地名,2011年04期:34-37.8王文卿.山西地名的历史文化特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46-49 .9连雪.浅析中国地名文化J.语文学刊,2011年第16期:.10李爱军、司徒尚纪.山西战争文化地名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背景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43-48.11陈玉林、杨文义.同朔地区历史地名考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陈玉林.朔州古地名考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1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