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四)两栖纲_第1页
脊椎动物(四)两栖纲_第2页
脊椎动物(四)两栖纲_第3页
脊椎动物(四)两栖纲_第4页
脊椎动物(四)两栖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四章 两栖纲,两栖纲是幼体水生,成体水路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为过渡动物。,2,本节重点,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如:肺皮呼吸、五趾型附肢、咽式呼吸、不完全双循环理解两栖纲对陆地生活初步适应和不完善的生物学特征,3,本章的主要内容,初步适应!?,不完善!?,水生,陆生,主要特点,两栖纲,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外形 皮肤骨骼 肌肉消化 循环呼吸 排泄神经 生殖,无足目鱼螈有尾目大鲵无尾目黑斑蛙,经济意义,4,两栖类,幼体水栖,成体水陆兼栖。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生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5,上陆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支撑体重、陆上运动在空气中呼吸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在陆地上繁殖维持一定的体内温度与之适应的感官、神经系统,6,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点一、外形,蠕虫形:无足类,四肢退化, 尾短或无尾部, 穴居生活, 如:鱼螈。鱼 形:有尾类,尾部发达, 水栖生活, 如:大鲵。蛙 形:无尾类,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 较强大,陆栖生活,如:黑斑蛙。,化石鱼头螈,鱼螈,大鲵,7,头 部:口.鼻孔.眼睑.瞬膜.鼓膜 躯干部:较短.泄殖孔.无颈.无爪 四 肢:前肢短 , 4指无蹼, 后肢强大,5趾型具蹼,蹼,前肢,无颈部!头部不灵活,5趾(指)型附肢 支撑身体,尾部,身体分部,(以黑斑蛙为代表动物 ),8,9,二、皮肤,10,表皮 + 真皮较薄、裸露、轻微角质化。 (缺乏角质或骨质的外覆盖物) 富有皮肤腺(粘液腺、毒腺)真皮厚而致密真皮内有大量微细血管,辅助呼吸。,(鱼皮肤薄,有骨质鳞。 ),蟾酥,11,富有色素细胞,保护吸热(但不利于保水)。易剥离,不是全部固着于皮下组织上,具有皮下淋巴囊(与皮肤呼吸有关)。,12,两栖类较薄、裸露、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已表现出水生向陆生过渡!,13,三、支持和 运动系统,1.骨骼 头骨 脊柱 带骨及肢骨,14,1)头骨宽而扁, 块数少。 两个枕骨髁脱离了肩带束缚, 增加灵活性。,(硬骨鱼头骨与肩带相连 ),15,1颈椎 + 7躯椎 + 1荐椎 + 尾椎 尾杆骨头骨枕骨髁(两个突起) 腰带 头灵活 稳固支持后肢,两栖类脊柱,16,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两栖类的腰带成为脊柱与后肢的桥梁, 把身体重量开始向后肢转移!,17,四肢骨:五趾型 支撑、运动前肢: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股骨+胫骨+跗骨+跖骨,18,多有愈合现象减轻体重,适应跳跃。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抬离地面,运动速度极有限。五趾型肢体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史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变革,可以在陆地上有效支撑身体完成运动使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 。,19,其他,开始出现了胸骨,但因无明显肋骨,故不能形成胸廓。,20,2. 肌肉,无肌节有分层现象尾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减少四肢肌肉发达适应登陆后的运动复杂性,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轴肌的比例变化无肌膈,21,两栖类的支持和运动系统己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22,四、消化系统,消化道: 口、口咽腔、 食道、胃、 小肠、大肠、 泄殖腔及孔消化腺: 肝脏、 胰脏,23,开孔多(内鼻孔、 耳咽管孔、喉门、 声囊和食道开口),两栖类消化系统尤其是口腔分化较鱼类复杂!,24,有真正的肌性舌,并具有舌骨支持,能活动,有的蛙舌特化分叉能翻出粘虫。齿的功能在于防止食物脱落出现口腔腺(仅湿润食物,不具消化功能),25,五、呼吸系统,水 生 种 类:陆生种类幼体:成 体: 肺呼吸+皮肤呼吸(肺皮呼吸) 口咽腔呼吸,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膜也可进行部分气体交换,(湿润富含血管),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什么问题?,(肺/皮肤2/3 ),26,27,肺薄壁囊、蜂窝状、面积小。呼吸道气管短,仅为一短的喉头气管室。 (喉头和气管分化不明显)发声器开始出现声带,雄蛙口角两边各有 一对声囊(蟾蜍无),28,无胸廓,靠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方式咽式呼吸,(即呼吸的机械装备或叫呼吸动作),29,六、循环系统,1、心脏: 2心耳(房) 1心室 动脉圆锥 静脉窦,(不分隔),30,心房心脏上方,左右两个淡红色。心室连接心房之后,厚壁,紫红色。动脉圆锥在心室前方偏右侧,肌肉壁较发达,向前分成左右两支动脉干,每支再分3支动脉弓。静脉窦心房背面(用镊子提起心脏使心尖向前),薄壁囊状三角形,为静脉血汇入处,也是蟾蜍心脏搏动的起点。,31,动脉弓三对,分别为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皮动脉弓,分别以其分支到达身体各部。从肺部回心脏的血液,通过左右肺静脉到达左心房。从身体其它各部回心脏的血液,通过左右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汇合成静脉窦,再通入右心房。脾脏为一深红色的圆形构造,位于大肠前端的肠系膜上。,32,33,2)循环方式 两栖类出现不完全双循环!,陆生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皆为双循环 体循环:心脏 身体各部 肺循环:心脏 肺,(鱼类为单循环),34,不完全双循环,心室不分隔, 体循环和肺循环不完全分开。心脏里是混合血, 不完全是含氧血。循环效率不高!,35,心室,右心耳,左心耳,体,肺,O2,O2,+O2,- O2,V,a,a,V,不完全双循环示意图,36,3)淋巴系,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通道。两栖类具发达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结构。不具淋巴结。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通道。,37,七、排泄器官,肾 脏发生经过前肾(胚胎)和背(中)肾两个阶段。输尿管在雄性兼有输尿和输精之用, 在雌性仅作输尿之用。膀 胱属泄殖腔膀胱(鱼为导管膀胱)尿 道 (输尿管和膀胱不相通),无羊膜类成体的肾脏,位于体腔中部和后部,结构特点同羊膜类胚胎的中肾,有尾类背肾前端失去泌尿功能。,38,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尿的生成,过滤,重吸收和分泌,脊椎动物排泄器官的一大进步由体腔联系(肾口开口于体腔) 血管联系(出现肾小体),肾脏的机能结构单位,两栖为尿素,终尿,原尿,血管球,39,肾小球发达在水中能排出多余水分,肾小管短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 上陆不能解决失水问题。,两栖类肾脏特点:,两栖类排泄器官表现出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40,八、神经感官,仍处与鱼相似的较低水平神经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出现原脑皮。,小脑,大脑半球,中脑视叶,脑下垂体,视束,丘脑下部,嗅叶,(分散的神经细胞),中枢神经系统:5部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N+脊N+植物性N,1)神经系统,41,大脑:是脑最膨大的部分,中间被一浅沟分为左右两大脑半球,其前端发出嗅叶。 间脑:又称丘脑,位于大脑后方,背面狭小,腹面宽大。 中脑:为一对视叶,呈椭圆形,位于间脑后方,不发达,为一狭长唇片状突起。 小脑:带状,横于菱形窝前。 延脑:位于小脑后方,前宽后窄,后接白色管状的脊髓。,42,2)感官:适应陆上复杂环境!,视觉:眼球凸,具泪腺, 活动眼睑、半透明瞬膜,听觉:内耳+中耳(有1耳柱骨),鼓膜裸露嗅觉:1对嗅囊,外鼻孔+内鼻孔, 鼻腔:嗅觉+呼吸侧线:幼体及终生水生的大鲵保留,43,九.生殖发育,输卵管不与卵巢相连,输尿管兼输精管,为发育中的生殖细胞提供营养,生殖完萎缩消失。,(泄),(泄),44,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肾脏腹面及周围有一对含有许多黑色卵的,在生殖季节卵巢充满体腔。输卵管:呈乳白色,长而弯曲,其前端膨大呈漏斗状(喇叭口),开口于体腔前端,子宫:输卵管后端膨大成,通入泄殖腔。,卵巢、精巢的前端有一黄色分枝的脂肪体,是贮存养料,供作发育的组织。,在脂肪体和性腺之间有退化的精巢。,45,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一对,长形(蛙呈椭圆形),淡黄色或灰色,紧附于肾脏内缘。输精小管小心提起精巢,可见由许多微细的通入肾脏与输尿管相通。因此,雄性输尿管兼有输精作用。在脂肪体和性腺之间有退化的卵巢。雄体还有退化的输卵管。,46,抱对,体外水中受精,有变态。,(刺激排卵,提高受精率),两栖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47,变态,幼 体鳃呼吸具侧线器官无五趾型附肢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成 体肺呼吸已退化有五趾型附肢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48,十.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激素,无输导管腺体,身体,血液循环,49,十一.变温、休眠(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 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休眠:环境恶化使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痹 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不 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则进入夏眠状态。,50,第二节 两栖类的主要类群 3000多种,一、无足目(裸蛇目,蚓螈目),原始,地下穴居的特化类群,蠕虫状,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尾短。种类少,常见 版纳鱼螈。,51,二、有尾目,四肢细弱短小,少数只有前肢,尾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栖生活。如大鲵即娃娃鱼,100余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52,三、无尾目,两栖动物的高等类群,种类多,结构复杂。体形短宽,成体无尾 。具四肢,适于跳跃和游泳。2000多种18个科。常见蟾蜍科 雨蛙科 树 蛙 科 蛙 科 姬蛙科,53,比较,四肢 尾巴 胸骨 肋骨 代表动物无足目 退化 极短 无 有 鱼螈有尾目 有 长 有 有 大鲵 蝾螈无尾目 有 无 有 无 青蛙,54,小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1)肺呼吸2)不完全双循环3)皮肤初步角质化4)五趾型附肢5)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55,小结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不完善的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完全防止水分蒸发。2)不能在陆上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 地面运动能力不强。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