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doc_第1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doc_第2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doc_第3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doc_第4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文句意义辨析与内容分析概括逐点突破掌握筛选、归纳、概括、分析的基本思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如下考点: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记叙的人物、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一、辨析文句意义“辨析文句意义”,着眼于文本的具体内容,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相关句意的基础上,辨析文句的文本性质,明确文句的文本作用并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概括需要的信息。命题者要求考生辨析的文句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重点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就文中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行、某件事情的原因加以概括或指出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持某一观点等。2014年高考江苏卷开始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其难度比分组筛选的传统方式略有增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注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河漕尚书吴桂芳议复老黄河故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欲塞决口,束水归漕,两人议不合。会桂芳卒,六年夏,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之。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即桂芳所开草湾,亦可不复修治。”遂条上六事,诏如议。两河工成,进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殁,家属尽幽系。李植遂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自吴桂芳后,河漕皆总理,至是复设专官。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而巡抚周寀、巡按高举,谓周家桥在祖陵后百里,可浚,议不合,都给事中杨其休请允季驯去。归三年卒,年七十五。(节选自明史)【注】新溜:地名。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传主潘季驯万历年间为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请简要概括。【我的理解】_规范思路1读题干,明确分析概括范围。分析概括谁的(或什么)信息?答:_哪一方面的信息?答:_题目有几处限制?答:_答案:潘季驯;万历年间治理黄河采取的有效措施;两处:哪些;简要概括。2读全文,寻找有效信息点。有效信息点分别在文章第几段?相关内容是什么?_答案:信息点在第二段开头,“万历四年夏,再起官”。信息点也在第二段,“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信息点在第二段后半部分,“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信息点在第二段末,“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信息点在第三段后半部分,“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3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_答案:堵塞决口;束水归漕,修筑高堰;筑遥堤;疏浚入海口;减少用工,降低耗费;设置官署建造水闸,总揽管理。(答出三条即可)温馨提示: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换言之,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不能用原文来作答。参考译文:潘季驯,字时良,是乌程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九江推官。升任御史,担任广东巡抚。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当地百姓十分便利。嘉靖四十四年,由左少卿升任右佥都御史职位,全面管理河道。与朱衡一同开挖新河,加官职右副都御史。隆庆四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堤。起用潘季驯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再次总理河道,堵塞决堤的口子。第二年,工程竣工,因为潘季驯指挥运输船只进入新溜的时候漂没了很多船只,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万历四年的夏天,再次起用为官,担任江西巡抚。第二年冬天,召入朝廷授予官职刑部右侍郎。这时,黄河在崔镇决堤,黄河水向北流淌,清河口淤塞积淀,整个淮河水道向南迁徙,高堰湖堤损坏严重,淮州、扬州、高邮、宝应之间都是洪水。大学士张居正为这件事非常忧虑。河漕尚书吴桂芳奏议恢复原来黄河旧水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想要堵塞决堤的黄河口,束水归漕,两人奏议意见不一致。适逢吴桂芳去世,万历六年夏天,命令潘季驯凭借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的身份代任河漕尚书。潘季驯认为原来黄河水道因时间久远而被淹没,即使疏浚修复,它的深度宽度一定不能像现在的河道,奏议修筑崔镇用来堵塞决堤的口子,修筑遥堤用来防溃堤决口。又说:“淮水清澈黄河水浑浊,淮河水弱小黄河水强大,黄河水一斗,黄沙占据其中的六成,黄河夏秋之间黄沙就占据其中的八成,并不是极其湍急的河水,到时候河水一定停滞流淌。应当借助淮河的清澈流水来冲刷黄河的浑浊流水,修筑高堰约束淮河水进入清口,来抵挡黄河水的强势。让二水一并流淌,那么入海口自然就疏浚。就是吴桂芳新开的草湾河,也可以不再修整治理。”遂分条上书六件事,皇帝下诏按照奏议那样(实行)。两河工程建成,升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潘季驯的再次起用,是因为张居正的引进推荐。张居正死亡,家属都被囚禁。李植于是弹劾潘季驯党羽庇护张居正,潘季驯被罢官成为平民。万历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再次推荐,于是皇帝起用潘季驯做右都御史,任为河道总督。从吴桂芳以后,河漕都全面管理,到这种情况下再设置专门官职。潘季驯共四次接受治理黄河的使命,前后有二十七年,熟知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增加建筑设置防备的措施,设置官署建造水闸,下面涉及木、石、桩、埽,总揽管理细致而详尽,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三次上疏自请辞去官职,没被允许。万历二十年,泗州发大水,城中水三尺深,水患涉及皇帝先祖陵墓。潘季驯说先祖陵墓的帝王之气不应该轻易地泄露转移,可是巡抚周寀、巡按高举说周家桥在祖陵后面一百里外,可以疏浚,意见不相一致。都给事中杨其休请求朝廷允许潘季驯辞官归去。潘季驯归家三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二、概括分析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分析判断题。孙承宗传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注,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注】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规范思路1抓住选项,看分析是否正确。A项对应的原文是:_有无错误点:_B项对应的原文是:_有无错误点:_C项对应的原文是:_有无错误点:_D项对应的原文是:_有无错误点:_答案:A项对应的原文是“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用是晓畅边事”。无错误点。B项对应的原文是“帝每听承宗讲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无错误点。C项对应的原文是“迩年兵多不练开京东屯田数策”。无错误点。D项对应的原文是“当是时,忠贤益盗柄承宗乃杜门求罢”和“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D项“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在文中没有对应处,属于无中生有。故答案为D。2抓住分析,看概括是否准确。A项概括为“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从分析中能否看出?答:_B项概括为“文武双全,颇受器重”,从分析中能否看出?答:_C项概括为“明晓时弊,谋事周全”,从分析中能否看出?答:_D项概括为“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从分析中能否看出?答:_答案:将四项的“概括”和“分析”逐一对照,可以发现,本题没有在“概括不准确”上设误,而是在“分析不正确”上设误。问题仅出现在D项“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上。参考译文: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十分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的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触类旁通将下面各文段与相关选项比对一下,看看这些选项在概括分析时存在怎样的问题。1比对陈述人物示例1(2014高考安徽卷第6题有关文段与选项)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人物陈述有误。“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原文中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意思是“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2比对发生时间示例2(2013高考广东卷第8题有关文段与选项)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时间理解有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3比对所处地点示例3(2015江苏名校模拟第12题有关文段与选项)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A郭应聘是福建莆田人,先后做过南宁知府,广东、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后因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职晋级。【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地点表述有误。“广东、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应为“广东参政,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4比对事件细节示例4(2014高考福建卷第4题有关文段与选项)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细节表述错误。文中“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张祖选择的是逃跑藏匿,而不是“断指出走”。5比对有无杜撰示例5(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第10题有关文段与选项)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无中生有,杜撰内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一句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写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最终“朝廷为减费万计”。6比对因果关系示例6(2013高考辽宁卷第6题有关文段与选项)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指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我的理解】_答案:此选项因果关系不当。作者认为任福战死的直接原因是任福不听指挥导致的(违节度),而主帅韩丞相因“失律”(军队出师不利)罪而遭免职。选项对这两个人的原因解释是不当的。这类题要注意“因此”“以致”之类的表述。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类型:事件杂糅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内容错位故意在人物、时间、地点、细节等方面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以偏概全表述上或夸大或缩小,违背原文文意。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正好相反。强加关联文中本无关系,硬加因果、条件等关系。寻找规律概括分析应“四步走”第一步,细读全文,锁定区间。分析概括,首先要把文章读全读细读懂。看看文章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第二步,明确题目,找出要点。题目的要求是分析概括的“尺子”,以要求为标准,将文中不包含相关信息的文字首先剥离,从而使保留下来的就是信息要点。第三步,分清主次,甄别筛选。留下的包含信息要点的文字,也不可直接作为答案,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甚至分值,进行甄别筛选,确定答哪些,答几点。第四步,条理表述,扼要作答。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看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或者二者皆可。若是“简要概括”,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明示和暗示,分小点有条理简明表述。答案要准确,语言要简明扼要。(2015天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颐曰:“子有母在。”焞归告其母,母曰:“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于是终身不就举。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秦桧当国,得求去之疏,遂不复留。十二年,卒。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程颐为什么对尹焞寄托了极高的希望?请引用原文并概括回答。(5分)答:_考生答案“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足见为人至孝,深得士大夫宗仰。我的批阅:参考答案“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无论学问修养还是实践上尹焞均胜人一筹。批阅提示:考生没有关注细节,锁定区间。在节选的文字中,第一段是尹焞师从程颐及参加科举的情况;中间一段是尹焞的大致经历,中间写到他对老师程颐的祭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评价。因此筛选“程颐对尹焞寄托了极高的希望”的原因,应从最后一段中摘引,并结合前后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参考译文: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年少时师事程颐,曾参加进士考试,打开试题,上面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哎,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程颐说:“你有母亲在。”尹焞回去禀告他的母亲,母亲说:“我指望你安分守己来赡养我,但不指望你当官用俸禄来孝顺我。”从此他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说尹焞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不想留下他,赐号为和靖处士。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弟子们将他抬着放到山谷中才免于一死。绍兴四年,停留在涪州,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离开。秦桧执掌国政,得到了尹焞求去的上疏,于是不再挽留。十二年,尹焞去世。当时,从学于程颐的固然有很多君子,然而要找像尹焞这样正直刚毅、身体力行的人却少有。程颐曾经用“鲁”来称许他,而且说:“我死之后,不失正道的是尹氏之子啊!”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陶庵注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注】陶庵:张岱,号陶庵,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等。1从该段可以看出张岱“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解析:在仔细通读全段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案:避居山中,经常断炊。参考译文:我国破家亡后,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充饥。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2第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文章第段一共五句话,其中涉及刘晏增加户口数量办法的信息在中间三句,“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写刘晏设置院官,及时了解情况;“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写知院官的积资;“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写救助的及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写出刘晏采取措施后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长的结果。考生根据上述信息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答案: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参考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发现庄稼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夫人有鉴,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既以女妻之。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游。妻罄妆奁赠送。延赏喜其往也,遗以七驴驮物。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其所有者,其妻张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延赏莫之测也。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以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乃韦皋将军,非韩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苗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成事立功,必此人也。”旦日入州,方知不误。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过于布素之时。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取材于苗夫人)【注】俦:chu,匹敌。外姑:岳母。3结合本文,概括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答:_解析:分析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要从与他有关的人物身上找。答案: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岳父张延赏对其无礼;奴仆们也逐渐瞧不起他;自己无法忍受别人的轻视;妻子张氏对他寄予殷殷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事立功,不虚度光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B韦皋是个有骨气的铮铮男儿,离家后,他一并送还了张家赠送的所有物品。C张延赏因为女婿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而觉得他不合时宜,难成大事。D“苗氏因识佳婿而被敬”的故事使当时轻视贫贱之婿的社会风气有所改观。解析:选B。“一并”不符合文意。参考译文:张延赏是蒲州人,连续做了几朝的官。他经常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想要从客人中挑选一个女婿,可是没有令他满意的。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晋卿的女儿。她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特意挑选了秀才韦皋,她说:“韦皋将来的尊贵,无人能比。”于是把女儿嫁给了韦皋。过了二三年,因为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张延赏很后悔,以至于对他无礼。慢慢地,家中的奴婢们也瞧不起他,只有苗夫人对韦皋一直很好。因为人们轻视他,他的愁闷之情无法抑制。妻子张氏哭着说:“韦皋是个七尺男儿,又文武全才,怎么能长期待在我们家中,让家里人和奴婢瞧不起。大好年华,怎么能够虚度?”韦皋于是向张延赏家里的人告辞,独自向东游学求官。妻子张氏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张延赏对于他的出走很高兴,送给他用七头驴所驮的物品。每到一个驿站,韦皋就叫一头驴驮着物品返回家中。经过七个驿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了家中。韦皋所带的东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饰以及一些书籍。这些是张延赏所不知道的。后来韦皋执掌陇右军事。恰逢德宗皇帝巡视奉天,韦皋凭借勤侍王室的功劳持节镇守西川,来接替张延赏。于是韦皋改了姓名,把“韦”改作“韩”,把“皋”改作“翱”,左右之人没有人敢说这件事的。他到了天回驿站,距离西川府城还有三十里,有人特意报告张延赏说:“替换你的,是将军韦皋,而不是韩翱。”苗夫人说:“如果是韦皋,必然是女婿韦郎。”张延赏笑着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那个韦皋早已经死在沟谷里了,怎么会来继承我的位置?女人说的话,不值一提。”苗夫人又说:“韦皋之前虽然贫贱,但是英雄气概冲天。当时同你说话,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奉承话,因而被你疏远。成事立功,必然是他。”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才知道苗夫人说的没错。张延赏忧虑不已,不敢抬头观看,他说:“我不会识人。”说完从城西门走了。凡是当初对韦皋无礼的奴婢,都面有惭色。只有苗夫人无愧于韦皋,真是有远见呀!韦皋对待岳母,超过了当初没有当官的时候。从此全国当官有钱的人家,不敢轻视贫贱女婿。郭氏作了一首诗说:“孔子从周又适秦,古来圣贤出风尘。可笑当日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专题跟踪检查(活页卷)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三)一、(2015启东中学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不出与人见也固:本来B遂为广陵儿所绐 绐:欺骗C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D他日拥节江上 拥:执持解析:选A。固:坚决。2下列四句中“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遂为广陵儿所绐B予为位,哭之C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D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解析:选C。C项的“为”是动词,其余三项都是介词。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译文:_(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译文:_解析:(1)有声邑里,省略句兼状语后置;有司,指官员。(2)官,名词用作动词,做官;省,拜见、看望。答案:(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4文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解析:第一段作者总结了交友的教训,第二段叙述了盛此公交友被骗,可据此总结。答案: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盛此公)为广陵儿所绐。参考译文: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来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上,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结交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