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储能装置储能状态控制研究.pdf_第1页
飞轮储能装置储能状态控制研究.pdf_第2页
飞轮储能装置储能状态控制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3 卷第6 期 2 0 1 0 年 月 机电产品开崖与剀崭 D e v e l o m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o fM a ch i n e r y E l e cm ca lP r o d u ct s V 0 1 2 3 N o 6 N o v 2 0 10 文章编号 1 0 0 2 6 6 7 3 2 0 1 0 0 6 1 0 0 0 3 飞轮储能装置储能状态控制研究 张邦力 胡汉春 何青 代刚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6 1 0 0 3 1 摘要 对飞轮储能装置性能的特点以及结构和储能原理进行了分析 对飞轮储能装置储能状态过程中如 何提高系统所存储能量及能量存储效率作了具体分析 设计了复合控制方案对无刷直流电机进行 调速 从而提高飞轮转速 增加系统存储能量 关键词 飞轮储能 复合控制方式 无刷直流电机 储能能量 中图分类号 T P 2 9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2 6 6 7 3 2 0 1 0 0 6 0 3 9 R e s e a r chn oS t o r a g eS t a t eC o n t r o lo fF l y w h e e lE n e r g yS t o r a g eS y s t e m Z H A N GB a n g L i H UH a n C h u n H EQ 讽g D A IG a n g S ch o o lo f M e ch a n i ca lE n g i n e e r i n go f 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U n i v e l s i t y C h e n g d uS i ch u a n6 1 0 0 3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t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ech a r a ct e r i s t i cso ff l y w h e e le n e r g ys t o r a g es y s t e m F E S S a n ds t r u b t u r ea n de n e r g ys t o r a g ep r i n ci p l e a r er e s e a r ch e d T h es t o r a g es t a t eo fF E S So nh o wt Oi m p r o v ee n e r g ys t O r a g ea n de n e r g ys t o r a g ee f f i ci e n cya r es p e ci f i cl ya n a l y z e d T h eco m p o s i t eco n t r o ls t r a t e g yf o rb r u s h l e s sD Cm o t O rs p e e dco n t r o li sd e s i g n e d t h e r e b ye n h a n ci n gt h ef l y w h e e ls p e e da n di n cr e a s i n gt h ee n e r g y s t O r a g eo fF E S S K e yw o r d s l y w h e de n e r g ys t O r a g e co m p o s i t eco n t r o ls t r a t e g y b r u s l d e s sD Cm o t o r s t o r a g ee n e r g y 0 引言 当今世界能源日趋紧张 大量含碳能源的使用已经 严重影响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并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 各个国家在不断发掘新能源的同时 也不断地研发各种 储能装置 并已在各行各业及日常生活之中得以应用 1 飞轮储能装置结构及储能原理 1 1 飞轮储能装置的基本结构 表1 中给出了目前人们最看好或者是最常用的储能 装置及性能的比较 当然 另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新型储 能设备 如核电池 超大容量电池等都受到了科学家们 的关注 并且正在不断地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由表1 可以看出 飞轮储能具有其他储能方式无法 比拟的优点 目前飞轮储能技术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 高度重视 已成为研究热点 飞轮储能装置主要包括3 个核心部分 飞轮 电机和 收稿日期 2 0 1 0 0 9 3 0 作者简介 张邦力 1 9 8 4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机车电力传动与微机控制 1 0 0 表1 储能装置性能比较 飞轮储超导储 对比特性化学蓄电池燃料电池 能装置能装置 储能方式化学方式机械方式电磁方式化学方式 使用寿命3 5 年2 0 年以上约2 0 年l O 年以上 污染 需耍 对环境影响几乎无污染几乎无污染污染极少 回收 严格控 工作温度有要求要求低有要求 制温度 相对尺寸最大最小较小较大 价格最低较高 较高 不定 较低 不定 储能密度小大大大 维护周期半年以内l O 年以上经常维护经常维护 电力电子装置 事实上 为了减少飞轮运转时的损耗 提高飞轮的转速和储能装置的效率 飞轮储能装置轴承 一般使用非接触式的磁悬浮轴承 并且将电机和飞轮密 封在一个真空容器内 以减少风阻 提高储能效率 在 储能时 将能量传给电机 由电机驱动飞轮储能 当能 量释放时 则由飞轮驱动发电机向外输出电能 由于电 机具有可逆性 通常发电机和电动机使用同一台电机来 实现 通过轴承直接和飞轮连接在一起 这样 在实际 使用的飞轮储能装置中还包括轴承 真空容器等 飞轮 储能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 测试与控制 飞 图l 飞轮储能装置结构 示意图 1 2 飞轮储能装置储能 原理 飞轮储能最基本的储 能原理就是将外界输入的 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飞 轮转动的动能储存起来 当外界需要电能的时候 又 通过发电机将飞轮的动能 转化为电能 输出到外部 负载 要求空转损耗非常小 其储能原理如图2 所示 喜4 垂垂蚕赡言裹主蓁裹芋薹霎蓁差 图2 飞轮储能装置原理图 定了整个装置储能的多 少 设飞轮横截面为圆形 其半径为R 厚度为H 密 度为P 则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 I J Ir 2 d m 2 仃p Hj 把 叩H R 4 1 l 当飞轮以某一角速度 旋转时 其具有的动能为 1t w J l 毡 1 r p H R 4 0 2 2 1 由式 2 可以看出当飞轮的材料 半径 厚度选定 I 之后 所储存的动能只与飞轮转速的平方成正比 即高 速旋转的飞轮所存储的能量远远高出同尺寸同质量的低 速飞轮 因此 提高飞轮转速是提高储能能量的有效途 径 飞轮在给定的最高速度 与最低速度 血之间循 环运转时 可以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大小为 w J 2 o 3 二 在不考虑飞轮运转时机械性摩擦 空气摩擦 电机 及电力电子功率元件等损耗的前提下 飞轮存储或释放 能量的功率为 k 譬 掣 J co 警舶 2 储能过程中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式 系统在加速储能过程中 要求系统要有较快的反应速 度 由于飞轮属于大惯性负载 速度变化比较慢 为了达 到尽可能快的储能速度的要求 通常无刷直流电机升速 可以采用两种变频控制方式即 恒转矩和恒功率控制 恒转矩控制方式是以系统能允许的最大转矩为加速转矩 保持系统的加速转矩不变 恒功率控制方式以系统允许 的最大功率为加速功率 保持系统的加速功率不变 l 2 1 恒转矩控制方式储能 飞轮在恒转矩控制方式下 飞轮具有恒定的角加速i 度d o o d t 转矩和转速满足如下方程 N 警 o o a b 警 蚶手t 5 式中 T 飞轮轴的转矩 J 一飞轮的转动惯量 卜 时间 o 角初速度 设飞轮的最高转速 o 一和最低转 速 由的比值是2 1 当飞轮的速度由 加速旋转至 时 这样可实现7 5 最大储能量的存储与释放田 飞 轮所存储能量为 w J J 占 J o 6 系统以允许的最大转矩T 雌按恒转矩控制方式储能 时 其功率值P r r 在最低转速t o m i n 和最高转速 一的变 化范围内呈线性变化 表达式如下 h 面 T 氏乒7 r 啊 7 根据式 5 设 0 0 0 栌 乩 可得到储能 时间的表达式 泸 犁 掣 争 8 2 2 恒功率控制方式储能 恒定功率控制方式下满足 J 2 P t 式中 P 一飞 轮运转的功率 同样设飞轮的最高转速 一和最低转速 1 曲的比值是2 1 系统能承受的最大转矩T 哪 系统允 许的最大功率为P 二 系统以允许的最大功率为P o 按恒 功率控制方式储能时 其功率与储能时间的表达式如下 膀P 司 o 矿 f u 9 忙譬 鲁 由以上推导可得 协啦 盅 争盅 3 2 玲氏萨了1T T 珊瑚 F 1 2 由此可以得出 恒功率控制方式储能所需要的时间 为恒转矩控制方式的1 5 倍 恒功率控制方式所需要的 电机功率为恒转矩控制方式最大功率的1 2 其P 一 曲 线如图3 所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恒转矩控制方式下 飞轮以 恒定的加速度快速储能 储能时间较短 但功率随着转 速的上升而增大 会超过功率 限制值 如图3 a 虚线段所示 在恒功率控制方式下 不会超 过功率限制值 如图3 b 段所 示 但储能时间稍长 且在低 速时转矩较大 会超过最大转 矩限制值 因此 保证储能系 图3P 一 曲线 1 0 1 测试与控制 统运动的稳定性及符合电机的理想运行特性 在飞轮升 速储能过程中 将两种储能控制方式相结合 即 低速 转矩恒定 高速功率恒定控制 在这里选取0 5 一对应 的电机转速为基准转速 在0 0 5 一范围内升速时 采 用恒转矩控制方式 为补偿低频段定子电阻的影响 应提 高起始段的电压 在0 5 o 啪 范围内升速时 采用恒功 率控制方式 3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策略 3 1 恒转矩控制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飞轮升速储能过程中 低速恒转矩 高速恒功率控制方式 这样 不但电机和 控制器的利用率和效率得到提高 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电 机的功率容量 对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动运行三相六 状态导通模式 两相导通时电机的基本方程如下 相间 反电势方程 E c9 电压方程 u F E 一2 I R 5 j 1 L M 电磁转矩方程 M c 和I 式中 u 一直流侧输入 电压 I 广相电流 a 一调压时P W M 的占空比 且0 仅 1 C O l 一角频率 C C r 一电机常数 垂一气隙磁通 由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采用永磁材料励磁 具有高 效率和大功率密度等优点 同时还存在着励磁不可调节 的缺点 电机反电动势基本上和电机的转速成正比 在 基准转速以下调速可以通过P W M 调压调速 通过改变 电压占空比改变电机端电压 从而实现电机调速控制 调节占空比a 大小就可调节相电流的大小 从而改变电 机输出转矩M 的大小 此时转矩闭环相当于电流闭环 求出占空比O t d C o co 2 I I L j co L M 1 1 l u 由于电机定子电阻及电感均很小 上式中C cl co 2 I 1 L j co L M 同所以转速接近基准转速时占空比d 1 电枢电流接近饱和 无论如何调节转矩将不再上升 3 2 恒功率控制策略 由上节分析可知 低于基准转速的情况下调节电机 端电压即可满足调速的要求 在高于基准转速时 由于I 反电势较大 占空比己经达到l 电机转速高于基准转I 速时 电机的端电压达到允许输出的最大电压之后 反 电动势逐渐升高接近电机端电压时 则相电流将越来越 小 电机的电磁转矩将减小 不能产生满足要求的转l 矩 限制了调速范围 因此基准转速以上调速时要避免 反电势对电流增长的限制 若能够减小每相磁通 降低 高速下电机相反电势的值 使得转速很高时 相电流仍 然较大 就可实现电机在高速运行时仍然有较大的转l 矩 从而可以使电机在基准转速以上恒功率运行 对传统的直流电机而言 通过削弱磁场控制而进行 1 0 2 调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但对永磁无刷电机而言 它所 产生的磁场大小是恒定的 想要通过削弱磁场控制进行 调速 在此采用相电流超前导通方式1 3 在达到基准转速 之前提前换相 就可以使定子磁场产生一个和转子磁场 方向相反的分量 抵消部分转子磁场 达到削弱磁场的 目的 这样电机的反电势将减小 电流可进一步增加 相应的电机输出功率增大 其原理如图4 所示 由输出功率P M 瑚 C m C I I o 可知 当电流L 定子磁场 一定时 为实现电机削 磁调速的恒功率运行 定子盛场 无提前角时 必须满足等式 m 图4 相电流超前导通磁场削弱 co n s t 提前角0 满足 原理 0 f o I 可得 a m O t l 其中 a l 睾 d 2 U 2 1 I L i co L M 可以看出 当转速上升到基准转速 U 以上时 由于m o co n s t 使得d 达到恒定且为最大值 此时电流调节通过锄变化来实现 a 时 可将调节 器输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