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变态心理学》全_第1页
心本-《变态心理学》全_第2页
心本-《变态心理学》全_第3页
心本-《变态心理学》全_第4页
心本-《变态心理学》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态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引言,何为变态,变态心理学,2,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历史心理学各流派对变态心理的认识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重点),第一章 绪论,3,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三个判定标准: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伴随痛苦产生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4,变态心理学,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思维的器官,精神异常是一种病,可以治疗的,提出体液病理学说,并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公元5世纪-17世纪:为神学和宗教所垄断,精神病学的发展停滞不前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精神病学的发生质的飞跃,精神病真正被看作需要治疗的疾病,比奈尔,法国第一位“疯人院”院长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推动了精神病学的发展,德国学者克雷丕林提出临床疾病分类原则,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5,变态心理学,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一)超自然的解释:巫、灵、天体(二)生理学的解释:脑、体液(三)心理学的解释:催眠二、现代观点 梅耶: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提出生理、心理、社会共同作用多维、综合的模型,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6,变态心理学,心理动力学派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第二节 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7,变态心理学,心理动力学,Freud 弗洛伊德 经典精神分析 催眠释梦Erikson 艾里克森 个体全程发展理论 Jung 荣格 心理分析 原型 心理类型,8,Sigmund Freud,18561939,Carl G. Jung , 18751961,变态心理学,9,存在人本主义,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对心理异常的基本观点:原因:潜能受阻,自我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无法实现异常的基本表现:存在焦虑(责任与自由选择的冲突)存在:个体有选择自身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与独立性;责任:个体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因此,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行为主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类型说: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原因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例:神经衰弱和癔症,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和意志过程薄弱;后者的特征是抑制过程占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行为主义思路的特点由动物实验结果推测人类心理,再以人类行为表现的实验对比动物实验其他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变态心理学,10,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班杜拉: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替代性的得到强化。,变态心理学,11,评估评估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评估方法: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心评估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12,变态心理学,判定精神活动的正常性应考虑3方面及精神检查的5个注意事项(重点)精神症状的特点、影响因素、分类幻觉、妄想、自知力(重点),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13,变态心理学,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异常还是正常,应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精神检查的5个方面,第一节 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14,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15,变态心理学,一、感知觉障碍二、思维障碍三、注意障碍四、记忆障碍五、智能障碍六、情感障碍七、意志障碍八、运动行为障碍九、意识障碍十、自知力,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16,变态心理学,(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因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度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因病理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等,感知觉障碍,17,变态心理学,(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事物歪曲知觉。见于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病人。如谵妄2、幻觉:虚幻的知觉体验,感知觉障碍,18,变态心理学,幻觉,(1)幻听:包括言语幻听与非言语幻听。临床上言语幻听更为多见。言语性幻听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2)幻视没有视觉刺激时出现的视觉形象多见鲜明生动的形象,亦可为支离破碎的人形或令人惊恐的怪物猛兽。多见于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变态心理学,19,幻觉,(3)幻嗅:多为一些难闻的气味(4)幻味:病人常会因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或奇怪的味道而拒绝进食(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异常感觉,如虫爬、风吹、物体触压等(6)内脏性幻觉:患者体验到身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异常的知觉体验。如内脏扭曲、穿孔、或有昆虫游走等,变态心理学,20,(三)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变形2、空间知觉障碍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变化3、时间知觉障碍感到时间流逝得特别缓慢或特别迅速4、非真实感患者感到周围事物都不真实,如水中月,镜中花知,感知觉障碍,21,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22,变态心理学,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讲话速度快、联想增多(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2)思维迟缓:联想抑制、变慢患者言语迟缓,语量减少,反应迟缓。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常见于抑郁症,变态心理学,23,思维形式障碍,(3)思维中断:思维进程突然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后又重新开始说话,但话的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4)持续言语: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5)病理性赘述:讲话啰嗦,抓不住重点;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思维松弛: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主题;区别于思维迟缓,变态心理学,24,思维形式障碍,(7)病理性象征思维: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是病人独有的解释;如病人反穿衣服,表明自己表里一致(8)语词新作: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其只有本人才能理解的意义;如“犭市”代表狼心狗肺;“%”代表离婚(9)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完全不合逻辑,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多见精神分裂症“我是地球球长,只要我吃药,全人类就生病”,变态心理学,25,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1)妄想: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无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思维内容障碍,26,变态心理学,妄想(1)属于被害性质的妄想,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等。(2)属于夸大色彩的妄想,包括夸大妄想、发明妄想、钟情妄想等。(3)属于自我贬低的妄想,包括自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等。,变态心理学,27,妄想,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内反复出现,病人明知没有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包括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变态心理学,28,强迫观念,超价观念: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如个别发明家、艺术家对个人天才的超价观念,他们的想法虽然与事实不相符合,但因为过于迷恋他们的理想而不易纠正。区别于妄想:妄想缺乏事实根据,推理不符合逻辑,难以被人理解;超价观念虽然偏激,但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即这种信念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因此听起来颇有道理。妄想不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其他成员所接受;超价观念可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某些成员接受。妄想可突然发生,持续时间可长可短;超价观念总是缓慢发展。,变态心理学,29,超价观念,三、注意障碍:判断意识障碍的重要依据1、注意增强:病人对一定对象过分注意,即使细节也不放过。一种是对外界对象过分注意,如有妄想症状的病人,对妄想对象的举动十分注意。一种是对自身状况过分注意,对自身的细微变化特别注意。2、注意减弱:注意广度缩小、稳定性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3、注意转移:稳定性下降,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常见于躁狂病人,注意障碍,30,变态心理学,四、记忆障碍:记忆障碍:识记、保存、再认、回忆四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1、记忆减退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早期表现为近记忆减退,可见于痴呆病人、神经衰弱、正常老年人记忆增强2、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常见于轻躁狂状态和偏执状态,记忆障碍,31,变态心理学,3、遗忘:回忆的丧失顺行性遗忘是近记忆削弱;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逆行性遗忘是典型脑外伤后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选择性遗忘:心因性遗忘4、错构:记忆的错误对过去事件发生的地点、情节、时间发生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酒精中度性精神障碍和脑外伤性痴呆5、虚构:病人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记忆障碍,32,变态心理学,1、精神发育迟滞: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大脑由于某种致病因素,致发育不良或发育迟滞,使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而不随其年龄而增长,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2、痴呆:由于慢性或进行性的大脑疾病导致的综合征。全面性痴呆:见于阿尔茨海默症部分性痴呆:见于血管性痴呆,智能障碍,33,变态心理学,1、高涨: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但不能持久;联想丰富而敏捷但嘴跟不上思想;忙碌不停;自我感觉良好;有各种庞大计划但一事无成,一般见于躁狂状态2、抑郁:负性情感的增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见于抑郁症3、焦虑:伴有主观的不适合客观的异常表现4、恐怖: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恐惧,且害怕程度与处境不相称;见于社交恐怖等,情感障碍,34,变态心理学,5、情感淡漠: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见于精神分裂6、情感脆弱:在外界的轻微刺激下,甚至是在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病人的情绪极易产生波动;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7、情感倒错:心境与病人的言行、处境严重不协调;见于精神分裂,情感障碍,35,变态心理学,1、意志增强2、意志减退3、意志缺乏4、意志倒错5、矛盾意向,意志障碍,36,变态心理学,运动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增多相一致,并和周围密切配合。见于轻躁狂状态。()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病人的言语活动增多,与其思维情感不相符;动作单调、杂乱,既无动机也无目的,不可理解,与外界也不相协调。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紧张型。,变态心理学,37,运动行为障碍,2、精神运动性迟滞(1)木僵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如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僵住不动,对体内外的任何刺激不起反应,流口水,不自动大小便,面无表情。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2)缄默,变态心理学,38,运动行为障碍,3、作态或特殊动作4、刻板动作5、模仿动作6、抽动7、强迫行为8、冲动与攻击行为,变态心理学,39,意识障碍,1、嗜睡2、意识浑浊3、昏睡4、昏迷5、朦胧状态6、谵妄7、意识改变状态:宗教意识等引起,变态心理学,40,十、自知力定义: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区分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疾病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指标,41,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42,变态心理学,1、幻觉妄想综合征2、精神自动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4、遗忘综合征5、Cotard(科塔尔)综合征,5种主要神经症的产生原因、防治方法5种主要神经症的临床表现(重点)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及疑病症的诊断标准(重点),第三章 神经症,43,变态心理学,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CCMD-3),诊断标准如下:有人格基础,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无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完整神经症综合征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主动求医3个月以上(惊恐障碍除外),第一节 神经症概述,44,变态心理学,1、焦虑症: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症2、恐怖症: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3、强迫症: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4、神经衰弱5、疑病症,变态心理学,45,第一节 神经症概述,定义:显著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对未来的担忧原因:一、惊恐障碍二、广泛性焦虑,第二节 焦虑症,46,变态心理学,一、惊恐障碍: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无特定诱发事件,发作后逐渐消退,第二节 焦虑症:惊恐障碍,47,变态心理学,惊恐障碍的确诊时间上:1个月内至少出现3次,或在首次发作后担忧焦虑1个月,1、惊恐障碍的原因: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对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童年经历过亲人丧失或分离性焦虑2、治疗:药物: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能缓解症状心理治疗:PCT 惊恐控制疗法,第二节 焦虑症:惊恐障碍,48,变态心理学,二、广泛性焦虑: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伴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1、特点:缺乏控制感;总预料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慢性肌肉紧张2、原因:生物学因素;对危险的过度敏感;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3、治疗:抗焦虑药物;放松治疗,第二节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49,变态心理学,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伴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极力回避或忍受(3种类型的恐惧症)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第三节 恐惧症,50,一、社交恐惧症:害怕人际与社交场合;多始于青春期,51,变态心理学,第三节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变态心理学,52,第三节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1、诊断标准: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害怕对象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社交恐惧症可能的原因:生物易感性;压力情景下的惊恐发作后对再次发作感到焦虑;社会创伤重现:同伴欺负创伤3、治疗:药物: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角色扮演、模仿法、团体辅导,53,变态心理学,第三节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二、特定的恐惧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明显且持久的、不合理的恐惧,妨碍了个体机能1、主要类型:动物恐惧症:猫、狗、鸟、老鼠、蛇虫等自然环境恐惧症:污物、高度、黑暗等情境恐惧症:桥、电梯、封闭场所、飞机等血、注射和伤口等其他:包括死亡或者疾病,54,变态心理学,第三节 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2、特定的恐惧症的产生原因经历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体验了虚假的恐惧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3、治疗:结构化、稳定的暴露治疗,55,变态心理学,第三节 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三、场所恐惧症: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一)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56,变态心理学,第三节 恐惧症:场所恐惧症,1、基本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洗手、检查)或心理活动(数数2、与正常持续想法的区别,第四节 强迫症,57,变态心理学,3、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第四节 强迫症,58,变态心理学,4、强迫症的原因:心理动力学:无意识冲突,抵抗焦虑认知行为学: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神经科学:框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5、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反应预防、暴露、模仿、厌恶疗法精神外科学:扣带回手术,针对极其严重的病例,第四节 强迫症,59,变态心理学,三组症状:精神易疲劳:做什么事情都觉得累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内脏功能障碍治疗:药物治疗:抗焦虑剂心理治疗:,第五节 神经衰弱,60,变态心理学,1、疑病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恐惧会得这样的疾病,第六节 疑病症,61,变态心理学,2、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象表现为下述的至少一项: 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3)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顾虑;(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第六节 疑病症,62,变态心理学,3、原因:个人疑病倾向:衰弱或不安全人格;父母严苛下的患病得益社会对病人的影响:病人角色,逃避责任4、治疗:,第六节 疑病症,63,变态心理学,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重点)4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64,变态心理学,癔症:子宫游走症,歇斯底里有癔症人格基础,受环境影响,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诊断标准:癔症综合征但无可解释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受损;病程多反复迁延,第一节 癔症的概述,65,变态心理学,癔症性躯体障碍:歇斯底里转换,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主要类型及诊断标准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如瘫痪、站立不能2、癔症性抽搐发作:类似癫痫但会避免危险3、癔症性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耳聋诊断时鉴别诈病、伪装原因:心理动力学、沟通理论、知觉阻滞治疗,第二节 癔症性躯体障碍,66,变态心理学,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 核心:巨大创伤后出现深远而长久的记忆障碍(记忆被撕裂或从意识中抽离)分类:一、癔症性遗忘二、癔症性漫游三、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四、癔症性精神病,第三节 癔症性精神障碍,67,变态心理学,一、癔症性遗忘:分离性遗忘症1、分类: 根据遗忘内容:广泛的或全面的遗忘症; 局限性或选择性的遗忘;根据遗忘时间:顺行性;逆行性遗忘2、临床特点: 不能记起过去的事;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 较少表现出顺行性遗忘; 常常突然反转3、可能原因,第三节 癔症精神障碍:遗忘症,68,变态心理学,二、癔症性漫游:意外出走,伴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三、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障碍,伴有其他心理障碍 诊断标准:符合癔症诊断标准;对周围缺乏觉察;症状为非己所欲;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排除分离症由其他相关障碍引起,第三节 癔症精神障碍,69,变态心理学,应激相关障碍: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三、适应障碍,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70,变态心理学,一、急性应激障碍: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月之内发生的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心理障碍,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71,变态心理学,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1、概念 2、临床描述: 3、诊断标准:,变态心理学,72,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适应障碍,三、适应障碍:由事件引起,多为情绪症状临床描述;可能原因;治疗,变态心理学,73,8类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可能原因、预防和治疗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强迫性人格障碍(重点),第五章 人格障碍,74,变态心理学,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诊断标准:1、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且满足以下至少1项:认知的异常偏离;情感的异常偏离;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2、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他人感到痛苦或适应不良3、发病始于童年或青少年,现年18岁以上且症状已持续2年,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概述,75,变态心理学,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一、偏执型人格障碍二、分裂样人格障碍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四、冲动型人格障碍五、表演性人格障碍六、强迫性人格障碍七、焦虑性人格障碍八、依赖性人格障碍,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76,变态心理学,偏执性人格障碍,临床描述: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显著特点:猜疑、偏执;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高度敏感,倾向于从环境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证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倾向于把过失归罪于他人,不能为失败承担责任;,偏执性人格障碍,形成原因:基因(精神病);重大生活事件治疗:,变态心理学,78,分裂样人格障碍,临床描述:“孤独的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对他人冷淡、不热情、淡漠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明显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退缩、沉默、与世隔绝,社交技能的缺乏限制其成功形成原因:生物机能障碍治疗:少求助,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临床描述:动机不足的反社会行为;缺乏道德感;对他人的责任感、情感缺乏。,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习性不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可能原因:遗传;神经生物性;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压力整合模型治疗:治疗关系的重要性药物治疗家庭治疗预防,冲动性人格障碍,临床描述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对他人和社会表现敌意、攻击和破坏等形成原因:生理原因:小脑成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心理因素:男性角色认同、自卑的补偿、自尊心受挫家庭因素:发泄、模仿社会因素:电影小说,表演性人格障碍,特征: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强迫性人格障碍,临床描述:特点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和内心不安全感;对自己和别人都要求完美,虽然已很优秀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很难做出决定;很难表达自己的感情;原因:源于儿童期父母的严厉处罚治疗:认知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焦虑性人格障碍,临床描述: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 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责任。女性比男性更常见。,抑郁症(重点)躁狂症(重点)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第六章 心境障碍,88,变态心理学,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一、抑郁症二、躁狂症三、双相障碍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概述,89,变态心理学,1、临床描述情绪症状:负性情绪,悲伤、无助认知症状:消极信念、悲观、自贬动机症状:缺乏主动性、行为缓慢躯体症状:食欲下降、睡眠失调等,第二节 心境障碍主要类型:抑郁症,90,变态心理学,2、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心情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持续2周;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其诊断3、抑郁症与自杀,第二节 心境障碍主要类型:抑郁症,91,变态心理学,1、临床描述情绪症状:自大的或者易怒状态,高涨认知症状:话多,有大量想法和联想动机症状:极其活跃,疯癫状态躯体症状: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睡,第二节 心境障碍主要类型:躁狂症,92,变态心理学,2、躁狂症的诊断标准: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其标准;,第二节 心境障碍主要类型:躁狂症,93,变态心理学,1、定义:目前发作符合某一性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型发作2、临床描述:易于复发,不易康复;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没有规律;社会关系难以维持,第二节 心境障碍主要类型:双相障碍,94,变态心理学,1、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时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2、类型: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类似于躁狂症和抑郁症的特征,但还不能达到躁狂症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恶劣心境:持续出现低强度的心境低落,超过两年且期间少有超过2个月的正常期,第二节 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95,变态心理学,一、生物学原因:基因、神经递质系统、激素系统、脑区二、心理学因素:1、生活应激因素2、贝克的认知理论:三元认知说,习得性无助三、社会文化因素:婚姻、性别、社会支持四、综合模型,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可能原因,96,变态心理学,一、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抗抑郁;锂电休克疗法:二、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人际关系疗法三、综合治疗四、防止复发,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97,变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重点)精神分裂症的分类(重点)、发病、病程和预后,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98,变态心理学,一、概念: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二、流行病学: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与经济有关,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99,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100,三、临床描述:(一)思维和知觉障碍1、思维联想障碍: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2、妄想最显著症状:“有人要害我” “我是地球球长”3、幻觉:常见为幻听(二)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倒错(三)意志行为:意志行为减退,懒散(四)自知力缺乏,变态心理学,101,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四、诊断标准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趋势,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2、病情严重者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交谈;3、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4、与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的关系。,变态心理学,102,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五、分类1、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最常见2、青春型:在青年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3、紧张型:紧张综合征,以木僵较常见,行动受抑制,少语甚至保持固定姿势4、单纯型:较少见,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变态心理学,103,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一、生物学原因(一)遗传学原因(二)神经生物原因:多巴胺的过度活动、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交互作用(三)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二、心理社会的原因(一)家庭互动模式(二)生活压力(三)儿童期性虐待(四)家庭经济情况,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104,变态心理学,一、物理治疗:电痉挛治疗二、精神药物治疗: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三、心理治疗(一)认知恢复(二)人际训练(三)艺术行为治疗四、预防,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治疗,105,变态心理学,神经性厌食的临床描述、诊断标准神经性贪食的临床描述、诊断标准进食障碍的形成原因、预防原则、治疗方法各类型睡眠障碍的临床描述、原因、诊断标准,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106,变态心理学,进食障碍: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了极端情绪、态度和行为主要病人是女性(90-95%),发病年龄16-19岁主要类型:一、神经性厌食二、神经性贪食,第一节 进食障碍,107,变态心理学,一、神经性厌食1、临床描述:过分节食、开始于自觉很胖的青春期女性、不曾对自己的体重满意过、很少主动求医2、危害3、诊断标准,108,变态心理学,第一节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二、神经性贪食1、临床描述:很多由神经性厌食发展而来,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导泻导吐技术、将成功归因于体重身材2、危害3、诊断标准,109,变态心理学,第一节 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110,变态心理学,第一节 进食障碍,可能原因1、生物原因2、心理原因3、社会原因4、综合模型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2、心理治疗:自尊、自我同一性、家庭治疗,睡眠障碍: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类型:治疗:,第二节 睡眠障碍,111,变态心理学,失眠: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持续睡眠困难;无法使体力恢复的睡眠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昼夜规律与外部要求不一致嗜睡症睡行症(梦游)夜惊:睡惊,但对发作过程无法回忆梦靥:恶梦惊醒,能清晰回忆梦境,第二节 睡眠障碍,112,变态心理学,性爱的5个层次一、性别认同二、性取向三、性偏好1、恋物癖和异装癖2、施虐狂和受虐狂3、露阴癖、窥阴癖和摩擦癖四、性别角色五、性功能,第九章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113,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114,精神活性物质的3大分类: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其他依赖性药物几个概念:药物滥用、药物依赖、耐受性诊断标准可能原因,第十章 精神活动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15,变态心理学,麻醉药品分为三类: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阿片类药物的戒断反应:戒断症状的强烈程度和时间长短客观体征和主观体征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脱毒治疗:替代治疗、非替代治疗脱瘾治疗,第二节 麻醉药品,116,变态心理学,精神药物分为三类:中枢兴奋药、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致幻剂其他依赖性物质:烟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临床描述: 1、精神依赖;2、耐受性;3、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4、身体依赖性;5、出现各种并发症,第三节 第四节,117,变态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8种主要类型(重点)和5个主要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易感因素、可能病因和治疗原则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第十一章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118,变态心理学,易感性:先天易感性;出生后的经历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特点1、正常变化和精神障碍难以区分2、发生一般没有明显的预示性3、很难通过单纯的言语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