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卫机制_第1页
自我防卫机制_第2页
自我防卫机制_第3页
自我防卫机制_第4页
自我防卫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防卫机制,协助个体应付焦虑,即避免自我受打击的心理机制。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行为。个体采取的防卫,决定于个人的发展层次和焦虑的程度。 如果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我防卫行为有调适的功能。,防卫机制的两个共同特性:第一: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现实;第二:在潜意识层次上运作。,防卫机制的种类(弗洛伊德及以后的精神分析学家),(1)隐抑(depression)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冲突、矛盾的念头、感情、冲动,在未发觉前即作抑制,存入潜意识,获得一种“安宁”。,(2)否定 (denial)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以获心理上的安慰。,(3)仪式或消除(rituals and undoing)自己有意或无意有错而涉及他人收累后,用象征性的或别出心裁的仪式性行为行动尝试抵销,以处理自己的情绪,从内疚、自责中获得解脱(消除罪恶感)。,(4)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所映射出的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5)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在生理、心理上有缺憾而不适时,设法以种种方法予以弥补,以减轻不适(极端使用会产生恶劣后果)。,(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以表面上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为满足内在需要的不良或错误行为。,(7)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具有的所不能容忍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批评别人恶劣。,(8)置换(displacement)又称转移,以一种精神渲泄替代另一种精神渲泄,以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至引起明显的内在精神冲突。也就是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到“较安全的对象”上。,(9)升华(sublimation)将个人的本能(饥饿、性欲、攻击等)动机,借助一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活动得以实现。,(10)酸葡萄和甜柠檬(sour grapes and honeysweet lemon)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11)反向行为形式(reaction formation) 用体现相反欲望、冲动的行为来抑制内心的真实欲望、冲动(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招致惩罚或良心不安的欲望、冲动)。,(12)压抑(suppression)无意识地以异乎寻常的表现方式对待自己的遭遇,而这种遭遇通常是令自己不适的。,(13)退化(regression)在以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方式难以满足需要,为避免失望和挫折,重新以孩童式的方式来获取满足(心理平衡)。,(14)内摄(introjection)吸收与“吞噬”别人的价值观与标准。 如:在集中营中的战俘为了化解内心巨大的焦虑,通过认同侵略者的方式,去接受敌人的价值观;另如受虐儿童,接受父母处理压力的方式,长大以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虐待子女,造成恶性循环。另外,也有正面的形式,不经思考就接受父母或咨询员的分析和价值观。,(15)幻想(fantasy)在无法处理现实困难或无法忍受情绪困扰时,将自己抽离现实,在幻想世界中获取心理平衡、满足无法在现实中满足的需要。,(16)理想化(idealization)对现实的某些人或物出扭曲性、美化的过高评估,掩盖对这些的不满。,(17)分裂(dissociation)在同一时期、不同场合或生活范畴有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通常两种表现都较极端。,(18)转化(conversion)或躯体化(somatization)把心理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避开了直接的痛苦体验。,精神分析理论当代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指人际关系。客体为弗洛伊德所使用,指满足需求的事物,或指一个人的感觉或驱动力的对象或标的物。 “客体”可和“他人”互换,“他人”则指儿童认定重要,而且在长大后会有密切关系的人。,对于婴儿而言,并不是他认为已有独立身份的个体,而只知觉成是能满足其需求的客(物)体。而此种关系就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互动的情形,不论真实的或幻想的。 自我早期的经验会随着知觉到别人的扩大而转移。在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日后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会去寻找符合自己已建立过的关系形态的关系。如过依赖急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形态。,茉勒(Mahler,1986),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一员,集中研究三岁前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情形。她认为,个体一开始是出于心理上与母亲融合的状态,然后逐渐分离。融合状态时未了结的危机与残留物,以及与母亲分离的过程,对后来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往后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于儿童想寻求与母亲再度联结。第一阶段: “正常性儿童自闭”出生后前三、四星期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状态多过心理历程,在许多方面无法区分自己与母亲。另外,婴儿只知觉到身体的部分胸、脸、手、嘴,而非完整的自我。此状态下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当成人出现缺乏心理组织与自我意识的最极端的情形时,也许可能就是滞留在此一最原始的婴儿期。,第二阶段: “共生”,到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此时婴儿非常依赖母亲,母亲或主要的照顾者显然是同伴,而不是那种可以替换的角色,他而似乎希望与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精神异常和未能跨越共生阶段的牵绊有关。,第三阶段: “分离/个体化”,开始于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与共生阶段有重叠 婴、幼儿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这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会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感到矛盾。这一历程使儿童逐渐脱离共生阶段的相依关系,此一过程中,其他人就象是会赞美人的镜子,适度的提供赞美会使儿童形成健康的自尊。,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不能良好地从相依关系中分离出来,对日后人格的影响巨大,A自恋型人格,如果儿童没有机会去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或缺乏机会一方面把别人理想化,另一方面又能以自己为傲的话,会形成自恋人格或出现自尊问题。特点:夸耀与膨胀自己的重要性,对别人的态度倾向于剥削利用,这些都是为了掩饰自己脆弱的自我概念。喜欢宣传自己,寻求别人的赞扬和注意,常不切实际的夸大个人的成就,并有强烈的自我吸收倾向。自恋者在与人互动时,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上,强烈需要别人的注意、赞扬和矫情,会利用别人,有时会与别人建立寄生关系。自恋者会时常感受到自尊的威胁,并有空虚死寂的感觉。类型:内摄型:自己苦。 外摄型:自己苦,还一定要别人跟着苦,所以别人更苦。,B边缘型人格,在分离阶段遭到母亲的抗拒。也就是儿童已超越共生阶段,但母亲无法忍受孩子的个体化的进行。特征:不稳定、易怒、自我破坏行为、情绪变化大。通常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幻想破灭,不过其中有时也会有愉悦的感受。他们缺乏清楚的身份感,对别人没有深刻的了解,冲动、控制力不佳,无法容忍焦虑等。,第四阶段: “稳定”,三岁才会开始对自我和别人的认知逐渐稳定,能更完全的了解自己和别人是分开的。理想的情况下,儿童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落自己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