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doc_第1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doc_第2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doc_第3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doc_第4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论文不仅仅是寻来时的“路”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透视与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温故而知新”,“温故”即复习之意,“知新”则是要求在“温故”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复习课既担负着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的重任,又承担着知识的升华与提升、方法的提炼与总结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重任。本文从分析当前复习课的弊端入手,聚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效果的几点举措。【关键词】 数学复习课 弊端分析 教学策略当下,我们时常会听到一线教师的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与此同时,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了无生气,像木头人”,而学生呢?也会经常埋怨:“复习课没劲。”一直以来,复习课教学是教师们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成了被改革遗忘的角落,一些复习课也因此成了简单的、空泛的重复,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听过的一些观摩课、研讨课来看,绝少找到正儿八经的复习课,教师对复习课的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使得复习课一直处在“幕后”状态,复习课的上法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那么,如何上好轻负高效的数学复习课,让数学复习课继续成为学生动手动脑、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场所?如何实现知识的整合、迁移、应用、拓展,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逐渐达成知识的二次飞跃,让数学复习课堂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取得复习效果的最大效益?这恐怕值得每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的深思和探讨。一、透视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弊端一直以来,我们深入初中数学复习课的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课堂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1、一次听课后的遐想复习课练习课案例:因式分解复习课,第一环节:“方法回顾”。教师先提问了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然后每一种方法配三道练习;第二环节:“火眼金睛”。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抢答分解的方法;第三环节:“擂台赛”。课件上出示4个图标,对应4个题组,复印在讲义上,每组12道题。让4个组长选一组进行组间解题比赛。最后是2题应用。整节课学生不停地忙于解题,教师不停地忙于分析,课堂节奏很快,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也随之增加。一堂课上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先不论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这样被习题充斥的课堂是复习课的应有形态吗?很多教师总喜欢把复习课教学与练习课教学等同起来,其实不然,练习课教学重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是针对某一内容而言;而复习课教学更注重体现查缺补漏、能力的提升、知识网络的建构功能;体现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度点击、拓展。不能只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重新审视、整合、迁移、应用、创造!防止重走来时“路”现象的发生。2、一次讨论后的无奈复习课低效课在复习阶段,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教,常用的做法就是把以往所学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再现一遍,然后布置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让学生处于题海之中。为改变这种状态,在一次数学小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效能展开了一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很难,一位老师说:“花几个月都教不好的课,在一节复习课中又能教进去多少?能有10%的学生得到提升就谢天谢地了。”最后,我们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复习课=低效课。老师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备一节复习课,备课时考虑的方面很多,但实际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尽理想,而且学生对于复习课的兴趣远小于新授课。3、一张问卷后的震惊复习课无趣课为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复习课的看法,我对我校七八九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抽取成绩居中的两个班级,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问卷,我们认真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对数学复习课有兴趣的约占50,其中直接感兴趣的仅占12;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或其它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8;对数学复习课不感兴趣或兴趣微弱的约占50,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占8,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占42。 思考:有一半学生对于数学复习课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而其中兴趣减退的学生占42%,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对于数学复习课的认同正在逐渐丢失。可想而知,到九年级会有多少学生能对数学复习课保持兴趣。对数学复习课有兴趣的学生几乎都表现出了对数学老师教学水平的认同,这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成正比的。二、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效度的思考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复习课要不要固定模式?摒弃外在繁华,复习课到底怎样上,才能达成以上目标?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策略。1、重记忆的激活创造情境重现“知识点”数学知识点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是巩固四基的切入点,但由于复习内容先前已学过,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致往往不高。第斯多惠有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单纯地采用泛泛回顾,或按以前学习的方式简单重现,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容易出现学生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现象。如何在旧知识回顾中出新意?把“知识点”重现于情境中是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捡拾学生的思维成果,在师生互动中再现知识点。【案例】平行四边形判定复习上课伊始,老师出示问题情境(课件)ABC小小设计师:有一天,老师的儿子从幼儿园放学来到校办公室,看到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纸张,于是就拿出笔来画画,画了一会儿,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撕出一些,巧的是刚好从A、C两个顶点撕开。你能帮它补全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开始动手画图,3分钟后进行交流,几位学生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分别是过A、C两点分别作BC、AB的平行线,交点为D,就得平行四边形ABCD;方法二、分别以A、C两点为圆心,以BC、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连接AD、CD,得平行四边形ABCD;方法三、过点A作BC的平行线,再在平行线上截取ADBC,连CD,得平行四边形ABCD;方法四、过点C作AB的平行线,再在平行线上截取CDAB,连AD,得平行四边形ABCD;方法五、取AC的中点O,连接BO并延长至点D,使DOBO,再连AD、CD,得平行四边形ABCD。在学生回答的程中,教师总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发现新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教师都及时询问学生该方法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们淋漓尽致的发挥之后,教师向学生课件出示知识点表格,把学生开放的思维收回。“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让学生被动地回忆已学的知识点,学生将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为复习而复习,他们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执教老师以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着手,让学生们都有机会成为小小的设计家,在这个教学情景中,学生们是主人,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地为老师的儿子出谋划策, 当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后,执教老师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表格让他们恍然大悟,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呢!他们在引入的问题情境中, 生成了自己认为最棒的方法,成功的愉悦将对这节复习课的后续复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用!2、重体系的梳理组织探究完善“知识链”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布鲁纳曾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会被遗忘的知识。单纯地强调疏通知识点,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应用时就无法从大局出发。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浓缩所学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储存,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真正实现把书本从厚读到薄。【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课伊始,教师要求学生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进行粗略简单地回顾,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一位学生汇报是按教材顺序整理的,如下图所示:而另一位学生则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体结构进行整理,如下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函数的观点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图象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x、y看作是两个变量,就是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就是平面上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求待定字母的值(常用于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解应用问题第二位同学回答完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其他同学纷纷表示第一位同学能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理清楚,而第二位同学不仅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理得清清楚楚,还能理清其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太厉害了,我们也要向他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包含、并列等关系,复习时要将平时所学的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作横向、纵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进行有序的整理,使其系统化,连成片,结成网,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展示,是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这种重体系梳理的复习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连成片,连成网,在头脑中长久地贮存,而且这种高屋建瓴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们常说:当我们站在知识的山顶时,解题时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气,解对题也就轻而易举了。3、重能力的提升辨别反思明晰“知识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表明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中考复习阶段,一定要体现对知识的提升。数学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明其“知识源”,即会引起概念的模糊和思维的混乱。只有明确了知识的源头,才能让学生分清联系和区别,从而正确进行解答,举一反三,会一题而通一类。ABCD【案例】初三复习课上,教师向学生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设 A、B、C、D 是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 ABCD 内部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应把购物中心健在何处,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总和最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 得出结论“对角线的交点 P ”这一特殊点。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一交点肯定是到 A、B、C、D 这四点距离之和最小的呢?”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继续探究,教师则巡视并作适当的点拨,几分钟后,学生得出研究方向:在四边形 ABCD 内部的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段 AC 与 BD 上的;一类是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的,因此只要在对角线上与其中一个小三角形内各取一点比较就可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图与测量中,证实了只有对角线交点才是符合要求的点。同时也发现可以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进行严密地论证这一结论。数学的发展不同于社会的发展,即使资料不足,也可以从题目间的逻辑去分析、推断,去执果寻因、追溯源头,这个逻辑的源头远比曲折的事实更有价值。案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逆游而上,探得知识的源头,数学知识就变得有血有肉、丰盈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执着,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策略。4、重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 感悟“知识值”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把握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伯利亚说过:“数学老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数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学复习课以其特别的性质,当然更应该重视知识的应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把学生“放”回到现实世界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真谛,体会数学的价值。【案例】在方程与方程组复习课中有一道关于进水管与出水管的应用题。解答完成后,我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进水管与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学生低头思考、交流,一会儿后,有学生回答:“有,比如水库源头进水与水库放水。” “比如我家的热水器。”学生的答案很局限。于是我提示:“应该还有其它类似的情境,比如等下要吃饭,买菜”“排队,”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不断来排队的人和不断离开的人。”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一个个类似的情境被学生想到:比如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接着我总结:“这些问题其实与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刚才的思路去思考。”学生们都惊叹这一道题的功能是如此的强大。我顺势要求学生课后用这些相似情境编一道题,再写出解答过程。结果第二天学生们的答案令我非常满意。以前常听一些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太直来直去,你教他什么,他就只会什么,一点也不会转弯。我想,教学时多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多让学生思考类似的情境,对于改变这种情况会是有帮助的。学生的能力来自于不断的思考与积累,只有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兴趣有了,动力有了,成绩就上来了,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强化了。总之,数学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