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doc_第4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再审视摘 要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提问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定位、设计、注意点所在三个方面加以重新审视。关键词: 新课程观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 “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一、精彩提问为哪般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探究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适当的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倾向,课堂提问也是教师从教者的需要出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问缺少启发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致造成学生的课堂“失语症”,甚至“集体失语症”。那么怎么样的提问才是优秀的提问呢?1、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现有的水平相适应。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学生唾手可得。一位老师上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时有这样的设计:“请联系你们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可连续让好几位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我们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的回答是浮于表面的,其原因在于初一的学生经历有限,知识水平有限,让他们回答生命这一类抽象而深奥的话题,他们自然是无话可说。所以面对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时,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度不应太高。尤其是个别提问,更应该注意这一点,我们要尽可能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而教师的问题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在上旅鼠之谜时,先和学生聊天:“前几天我碰上一位出海打鱼的亲戚,他告诉我这段时间很多麻雀死在海里,鱼网捞上来时经常可以看见麻雀的尸体。而且这些麻雀基本上是自杀的。”学生不信,有几位家在海边的同学对此纷纷表示同意,这时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我因势利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北极圈附近有一种动物叫旅鼠,这旅鼠也会出现像麻雀一样诡异的行为。它们为什么会自杀性地死掉呢?学习课文,我们会找到答案。”这番话使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起课文旅鼠之谜。我把北极的旅鼠和身边的麻雀相联系,而它们又这么诡异地死去,学生当然有学习的欲望。3、 和预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提问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式,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随意地漫无目的地提问。随意地提问,只能是浪费时间,使课堂变得散乱。有位老师上最后一课,他所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2、品味语言,赏析人物,把握主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浇花,或是他去钓鱼时,就干脆放学生一天假,这些行为对不对?学生讨论地很热闹,但没有一个结论。最后老师说:“这个问题和我们这堂课没关系,我们来分析下这个问题。然而这个讨论却用了十分钟。因此这个提问就是个失败的提问,不仅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成为这堂课的败笔。二、欲将问题设何处1、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初中生大多喜欢明星,不会背课文,但明星的生日、喜好、发行新专辑的时间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一位老师在上木兰诗时,就先打出周杰伦的图片,填写周杰伦的明星档案。学生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这时老师要求学生研读课文,填写花木兰的人物档案。整节课气氛极好,平时不愿举手的同学都能说上三五句。投其所好,抓住兴趣,往往事半功倍。特别是碰上一些相对枯燥的文章,如说明文,议论文,老师就更应该好好设计提问,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课文,积极思索,寻求知识的奥秘。2、抓住疑难点提问课文的疑难点,经常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抓住疑难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打开学生思路,更能够以此为契点,很好地掌握文章。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这一句话就是文章的疑难点。精神虐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一种虐杀?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弄懂这些问题,课文的其他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这就类似于哲学中的解决问题要解决主要矛盾。3、抓住矛盾处提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提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时,我们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理解文章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因此课文中的矛盾恰是我们深入的契点。如孔乙已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很明显“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之间存在着矛盾。“大约”表示猜测,而“的确”表示肯定,是鲁迅先生写了个病句吧?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经过思考,学生终于明白,因为谁都没有看到孔乙已死去,所以对他的死亡只能表示猜测,然而在这样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里,一个被打折了腿,没有钱,又没有人照顾的孔乙已只有死路一条。死亡,是必然的。因此,一个貌似矛盾的句子揭示了孔乙已的悲惨人生和封建科举制的罪恶。4、抓住细节处提问智利的诗人聂鲁达说过: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优秀的作品中,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细节处设问质疑,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故乡一课中年闰土的语言中省略号使用次数特别多。我让学生数了一下,中年闰土一共有七处语言描写,却一共有十处省略号。为什么有这么多省略号呢?这些省略号又有什么作用呢?文中的省略号是了解中年闰土内心世界的一扇窗。他说话吞吞吐吐正是其内心悲苦麻木的直接反映。和少年闰土的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比较,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因为黑暗、反动、腐朽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毒瘤,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描写暴风雨来临,鸭群惊慌四散,父亲杜雍和让儿子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杜少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我问学生:“咱们把最后的句号换成感叹号或问号可以吗?”话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替换朗读的声音,然后一致得出结论:用句号最好,最能够体现出杜少康在暴雨面前的冷静、坚定。从这个标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标点里有这么多的奥秘,字词里面的学问就更多。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悄无声息地来到身边,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皇帝的新装中真相被百姓戳穿后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更骄傲”三个字把皇帝自欺欺人的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细节遍布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它就似一个“隐形的宝石”,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三、注意事项要明确1、明确学生是提问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的变化,及时捕捉学生神态所反馈的信息,相机提出新问题,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思维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主角,课堂上大包大揽,学生连质疑的机会都没有。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局限性,使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被“圈定”在这个封闭的“唯一性”答案中,使学生处于极度被动地位,主体作用无从发挥。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2、不要先叫学生后提问在一般课堂里,教师最好不要先叫学生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会比较紧张。先叫学生后提问,会使叫到的学生更加紧张,坐在位置上能想出问题,但站着时脑袋却像浆糊。还不如让他们先踏踏实实地思考问题,再从从容容地回答。同时,先叫学生后提问,也会使其他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提问自己,就不愿思考,在一旁观望,因此,就达不到通过提问促进全体学生思考的目的。3、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由于问题的封闭性和突然性,结果有的学生有话不知从何说起,从而失去了对话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想努力顺着老师的意思说,但由于没有时间思考,往往言不由衷、不着边际;有的学生虽然被请不得不站了起来,但慌不择词无言以对;有的学生看似反应特快、思维敏捷,实际答非所问,效果不佳。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4、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做评价以前教师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有评价,这种评价相对单一,对就对,错就错。这几年为了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加区别,一律给予肯定,这样是可以保护积极性,但也会是其他学生迷失方向,教师应热情、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