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巧阅读重实效.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巧阅读重实效.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巧阅读重实效.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巧阅读重实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巧阅读 重实效 摘要:语文课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名篇名作阅读,消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生趣,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使得学生一会儿呆若木鸡,一会儿又如惊弓之鸟。在我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在变中求生存,求情趣,求发展。关键词: 阅读教学 探究 创新 有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我想谈一些拙见。 一、观念改变, 立足创新1.授课方式的变换例如:桃花源记是一个传统的篇目。传统教法几乎都是由教师讲解字句,再由教师或学生翻译,最后要求学生一背了之。可以说多少年来,无数教师都是这么上的。课是结束了,课文也上完了,但学生的兴致没了,桃花源的美也没了。于是我在教此课时,尝试着将其设计成为一堂导游课,那课堂氛围,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从学生的表现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个各具神韵,各具特色的桃源,也看到了一个个各具风采,各具魅力的学生。课堂效果之所以显著是因为学生都有好奇心,当有个新生事物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极大的努力去关注此事。学生上惯了平时的讲讲问问的语文课,全新概念的导游课无疑似一股清泉流入久已干涸的心田,自然会使他们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变换课堂形式当然还有很多种。我想: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善于思索,我们都能找到深受学生欢迎且倍增效果的授课方式,都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2.探究方式的运用所有的阅读训练都可采用课堂探究性学习形式。如学习鲁迅的故乡一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反馈给学生。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示范、基础和条件。二、 巧于剪裁,精于点拨1.善于发现 ,力求突破 善裁者,切入奇巧;善点者,一石激起千重浪。剪裁的巧因文而定,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据巧用巧。如范进中举一文,巧就巧在高潮,于是教学时就从范进中举发疯切入,文中有这么一句:“噫!好了!我中了!” 记得上学期泽国四中的郭晓红老师就是抓住这一句来授课的。巧设悬念,吸引学生瞻前顾后破悬念;既能激趣,更能突出喜剧的特色和讽刺的主题。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等阅读过程感受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对所示目标作点评批注。在研读、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适时调整步骤,力求突破,如暂时不能突破的,应积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沟通脑海中固有的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组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评议,不断完善自己。2. 探索新知,领悟奥秘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和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思考、观察、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三、课内外延, 贴近生活1. 课内阅读向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常发现,无论课本中的文章写得如何精彩,但不少学生对学习课文就是不感兴趣,面对课外读物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究其原因是课文选文陈旧,能贴近学生,贴近当代生活的作品很少被选入课本中。如果教师的教法再不够灵活,学生哪会有兴趣可说?一个学生如果只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时间一长,是很难保持住高昂的学习热情。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好课本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推荐学生读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教到智取生辰纲,就推荐学生读水浒。教丑小鸭就推荐读安徒生童话。教香菱学诗就推荐学生读红楼梦。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2. 语文外延等生活外延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学生们在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 ,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帮助农民劳动; 星期天做一天小当家,跟着父母上一天班,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家世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阅读兴趣,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的教材。 四、有效阅读,提高素养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说过:“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一个字的声音。”的确一篇文章如果具有语言美,读起来顺适,听起来悦耳,文章的表达效果就会提高。1. 激发情感,探索美学生往往最难捕捉文章流露的思想情感,因为作者流露的思想情感,往往隐藏在语句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准确地用了一组动词,创设了语言美,把“父亲”爬上月台,翻过铁道的艰难动作活现出来。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就不言而喻了。而儿子呢?看见父亲走路艰难的背影,文中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段末再一次重复:“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两句话美极了,作者对父亲爱戴,尊敬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是典型的情感美。2.把握形象,理解美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通过创设语言美来实现的。如变色龙一文中的第9、10两个自然段:“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我引导学生分析(1)这段话可不可笑?为什么可笑?(2)划线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不直说?这段话的笑点是警官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后那种惴惴不安,语无伦次的丑态。正因为“丑”才体现了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美。加线一句话的弦外之意是“狗没有咬着赫留金”,不直接说出意思,正好体现警官狡猾至极,为原先的错判打圆场,这样的描写如能慢慢咀嚼,便能领悟语言的神妙。体味到反面的人物形象美。3品味语言,感悟美 “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借助语言所发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优美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思维,而且能升华人的情感,使人透过其文字表象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美及至到造美,是广大语文教师致力追求的一种更高的教学境界。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万明华有效的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