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doc_第1页
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doc_第2页
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doc_第3页
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doc_第4页
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课程类论文借助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如何深化发展,本文坚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提出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观点。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十分重要,本人认为应该把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因为区域文化资源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滥觞,只有依托区域文化,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才会厚实,才会丰盈,历史与社会教学才有更具人文底蕴。本人以所处的新河区域为例,分析了新河区域文化蕴含着人文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有着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八大资源系列可供利用。在如何开发利用的实践层面,本人提出从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历史与社会实践资源三个方面展开一些实践。【关键词】 区域文化 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充分认识到世界的无限广阔和神奇魅力。历史与社会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资源就是一切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区域文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重要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资源去丰富教学,让学生感受世界的魅力。重读新课程标准关于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关阐述,感觉我们在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做得远远不够。诚然,我们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研究首先应该着眼于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但是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营造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环境,真正做足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文章,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深化发展必需思考的问题。基于生活化教学观的理念,基于对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解,基于我校所在的区域(温岭市新河镇)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本人在利用区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下面从认识和实践二个层面进行阐述。一、区域文化资源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起源1、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照新课标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新课标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通过解读,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而历史与社会课程,更是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与开发利用的广阔空间。课标里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开发各地区丰富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课标明确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历史素养与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标明确了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搞好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实践能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突破口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文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气质与精神素质,包括一个地区的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法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有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有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 难以一一研究,本文也无法涉足所有的方面,因此本人把研究探索的突破口放到区域文化资源这个领域。本文仅以新河镇区域为例展开研究(当然更大点还可以把视角扩大到温岭市甚至台州区域文化),这样做可能研究的区域有点小,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新河是一个文化大镇,本人认为,在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借助区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整理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是深化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大有作为的一个方向。 3、区域文化优势有利于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什么要把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呢?因为区域文化资源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滥觞。只有依托区域文化这方沃土,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才会厚实,才会丰盈,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只有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才能根深叶茂,才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历史与社会课程、并能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区域文化资源。而新河具有区域文化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人文资源优势 新河镇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名镇,在温岭文化、台州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河区域文化特征。新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古有爱国诗人戴复古,思想家朱熹,抗倭名将戚继光、张元勋;今有一方能人李春友,科学家闻帮椿;画家蒲华等。新河人民在不断的奋发进取中形成了尚学重教,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业精神,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爱国精神。这些优秀的精神财富为新河积累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文新河”成为区域文化最大特征。教育资源优势 尚学重教成风,科教文卫事业发达是新河的一大特征,新河百姓非常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在教育投资方面最有发展眼光。区内有“乡村名校”新河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新河镇中学,新河小学,长屿中学等都是省农村示范学校,温岭市教育窗口学校,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学子。新河毕业的在外从政,从商,从教的名人海内外都有。因为新河的教育氛围好,人文底蕴深,吸引着全市及周边县市学生来此求学。“学在新河”成为新河乃至温岭的名片。 二、利用区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实践如何利用新河富有个性的区域文化资源呢,本人认为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必须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做好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历史与社会课内资源得以增值,使课外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利用,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优化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一)具体做法在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实践过程中一要教师的引导,二要学生的参与,力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具体做法可从二个方面展开:课前开发。让学生结合课文开发区域文化资源。例如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爱国教育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新河的有关戴复古,戚继光爱国的故事,因为这两人在新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又融入了爱国情感的教育。拓展开发。如七年级综合探究五探寻身边的历史,本人都会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考察有200年历史的古桥寺前桥,亲自观察桥两头的廊桥及题字,触摸桥栏上的图案、花纹,并要求学生记下寺前桥或者写有关寺前桥的文字,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同时对身边的历史也就加深理解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有意识地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延伸,一定会有助于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深化开发:开发课程资源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当然这里需要要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举例见下面研究性学习)(二)开发内容利用区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实践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区域文化资源展开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紧密结合新河区域文化八大系列资源展开,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把文本内容作巧妙的延伸,让学生自觉地把课内知识与区域文化资源结合进来。新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u 名胜古迹: 长同硐天;金清大桥(寺前桥);烽火遗址;文笔塔;崇国寺;戚公祠;抗倭城;五凤楼;锦鸡山摩崖。u 古今名人: 诗人戴复古,林崇增;思想家朱熹;抗倭名将戚继光、张元勋; 一方能人李春友; 科学家闻帮椿;画家蒲华。u 名山秀水: 披云山、长屿山、锦鸡山、五兽山、金清港、木城河等。u 教育名校: 新河中学;新河镇中学;长屿中学;新河小学。u 名村名业 : 下张村(钢筋市场);南鉴村(帽业);长屿村(羊毛衫工业园区);城北村(汽车坐垫)。u 民俗风情: 地方风情,故事传说等。u 风味小吃: 糖糕、乌饭麻糍,卷糍、半霉等。u 节日传统: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通过整合以上资源,找出区域文化中最有特色与亮点,进行挖掘与整合,本人从三个方向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石文化教育方向:勤劳创业精神长屿硐天、寺前桥温岭石文化源远流长, 新河更可以说是石文化的故乡。在金清江水的哺育下,在长屿石板的荫护下,新河形成了经久不息的石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新河人民的祖先在开凿石板的过程中,打造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长屿硐天。长屿硐天正是新河人民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象征。金清江由西向东贯穿整个新河古镇,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使得新河文化具有山水相依、农商并重的特点。身处其中的学校也在开发石文化水文化过程中浸润了厚实的山水灵性和人文气息。传统民俗继承与创新意识传统节日 民俗风情新河名人教育方向:爱国爱家情感戚继光研究、戴复古研究2、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开发课程资源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当然这里需要要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例如本人在教学七年级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就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新河的饮食文化,开展关于新河风味小吃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到新河小吃的特色,传统,还要注意它制作程序,方法,形成课题加以探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自己搜集整理资料,自己动手烧农家特色菜,品尝农家糖糕、乌饭麻糍,卷糍等,通过拍照、笔录等形式把探究过程记载下来,并通过访谈,了解背后所蕴含的古镇文化,从中体验感受到新河人民创业的节俭和勤劳,最后完成报告。许多学生在完成这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痛”与“快”,切身感受了学习的魅力。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化开发,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又获得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下面附一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记录表)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课题名称新河风味小吃指导教师课题组长赵倩活动时间2010年12月3日活动地点新河街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姓名赵倩 赵梦 胡嬉嬉 陈萍萍 陈盛 蒋峰 王强 李梦怡本次活动设想了解新河小吃的种类 特色 活动准备资金 人员 照相机 DV摄像本次活动步骤设计1、分组到小吃街品尝风味小吃;2、总结各类小吃特色、口味;3、拍摄各类风味小吃。本次活动结果这次活动主要了解了青团,乌饭麻糍,卷糍、硬糕 新河鲻鱼的特色口味。设定任务圆满完成。本次活动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品尝美食的知识水平太低 解决办法就是”恶补”本次活动尚未解决的问题对风味小吃的如何烹制了解不多,有些师傅不肯传授本次活动收获与体会每道小吃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琳琅满目的小吃光是看就要流口水了,当你品尝这些小吃时,你会沉浸在美味中。从而感叹古人的伟大。3、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近几年来,本人与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还有部分学生一道,对新河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实地走访,搜集到许多前人留下的珍贵文献。主要有:年逾九十的梁绍文先生在1991年3月写了新河镇志, 梁辉与许杰曾于1984年编写了一本石夫人, 其中不少内容就是取材新河这块热土并由新河人整理编写而成的。新河镇文化馆人士颜邦新编写的千年古镇新河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文献,还有长屿中学编写的长屿石文化、塘下中学编写的塘下乡土文化选编石屏诗选等,新河中学开展的关于新河饮食风俗习惯的调查, 长屿硐天风景区考察和发展前景研究,锦鸡山风景布局美化的美学价值研究,披云山风景区发展研究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人文新河的编写工作。几年来,人文新河一直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师重要的配辅材料加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专门设置人文新河课程,由历史与社会教师专门任教。本人在平时开展教学时,这本校本课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人文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