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pdf_第1页
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pdf_第2页
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pdf_第3页
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pdf_第4页
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09N o 4 基金项目 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 生态翻译学 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0 批准号 O8BYY007 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 2009 07 12 作者简介 黄忠廉 1965 黑龙江大学翻译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翻译学 汉语语言 适应与选择 严复翻译思想探源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严复的翻译 既体现了适应与选择的思想 也历经了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研究表明 严复翻译中所体现的适应与 选择的思想和行为 来源于古代 取法于先人 受惠于时贤 有别于西方 关键词 严复 适应与选择 翻译思想 探源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358 2009 04 0007 05 前言 国内从 适应 0与 选择 0的视角对严复翻译思 想进行的研究已见诸报刊 如焦飏 2006 焦卫红 2007等 笔者也考证 2009 严复翻译始于 1878 年 终于 1916年 前后历时 38年 其翻译思想和翻 译策略可谓是典型的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0 Trans lation as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Hu 2003 283 291 追根溯源 严复的 适应与选择 0翻译思想产 生的本源既有外在因素 又有内在因素 既来自中国 本土经典之熏陶 更来自中西文化碰撞之会通 本 文拟在 生态翻译学0 H u 2006 胡庚申 2008 的 观照下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严复 适应与选择 0 翻译思想的来源作一考量 一 来源于古代 严复译 5天演论 6达旨 实为师法或取法于先 人 表现为方法论的继承 严复 1986 529 自称 仿照晋唐人译佛经办法0 在5天演论 译例言 6中 又明确说 什法师有云 学我者病 0严复对鸠摩 罗什有承继关系 鸠摩罗什译经方法有三 删去原文 繁重 不拘原文体制 变易原文 三者均为达旨方 略 而严复继承并发扬了这些方法 甚至胜过前人 鲁迅 1931 认为 他的翻译 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 的缩图 中国之译佛经 汉末质直 他没有取法 六 朝真是 达 而 雅 了 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 唐则以 信 为主 粗粗一看 简直是不能懂的 这就 仿佛他后来的译书 0 严又陵为要译书 曾经查过 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0 严复如此翻译 5天演 论 6 这是他的选择 汉晋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且不用说 明清时期传 教士的 适应策略 0更是流行 刘莉美 2006 229 这种策略既影响到了科技翻译 1 对后来的严复翻 译也应该是有启迪作用的 明末清初一批西方传教 士借科学技术传播以推进宗教在中国的传布 这是 一群独特的翻译主体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他们采用 的并非传统的 适应 0策略 诸如增 写 释 评 减 编 述 缩 并 改等 无意中推动了西方科技在中国 的传播 这些策略多半是综合运用的 如意大利耶 稣会士殷铎泽和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合译 5大 学6时 取名5中国之智慧 6 改 书中包括孔子的传 记 写 5大学 6全译和 5论语6前半部的译文 减 又如 焦勖曾不断向汤若望求教炮铳技术 一个口译 一个笔录 后来应友人请求 他 就名书之要旨 师 友之传及 苦心之偶得 去繁就简 删浮采实 释奥注 明0 5火攻挈要自序 6 黎难秋 2002 194 说他 编译0成了5火攻挈要6 实际上该书是焦勖翻译的 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以释为例 当时的阐释 有的融入译文中不可 察觉 有的与译文通过字符的大小等特征标示出来 如法国传教士贺清泰译 5古新圣经 6就加了不少注 释 作者在序中说 若问大字里头搀合的小字 答 说 大字是 5 圣经6的本话 小字是没奈何添上的 若 不添上小字 中国话说不完全 5圣经6的本意不能明 白0 转引自陈福康 1992 61 严译 5天演论 6沿用 了这一方法 释可能与译同次完成 也可能分次完 成 而译与释同次完成的典型 常见于严译 如 导言七段 1 2 今设英伦有数十百民 以本国 人满 谋生之艰 发愿前往新地开垦 3 满载一 7 舟 到澳洲南岛达斯马尼亚所 4 澳士大利亚南 有小岛 严复在导言中已在 达斯马尼亚 0加了 澳洲南 岛 0 可是他又用小号字体加了 澳士大利亚南有小 岛 0 实际上严复的阐释属于重复阐释 严复在 本 文 0中已作阐释 而用小字再作阐释已属多余 形同 蛇足 以写为例 有译有写是传教士的一种 适应 0 策略 如汤若望等把中国以往的某些科学著作作为 新著的基础 或加以修正 重新翻译欧洲各种典籍 马祖毅 1984 184 以减为例 有时去掉的是原作的残枝败叶 挤 掉的是水分 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 减是最简单最 易操作的变通手段 如5几何原本 6的翻译 利玛窦 只译出十三卷中的前六卷 其他各卷删去不译 所以 传教士在口译时就进行了取舍 又如利类思 1665 年译5超性学要 6 葡萄牙人安文思译 5复活论6 都 取自托马斯 阿奎那著5神学大全 6 前者选译其第 一部分 后者则是第三部分 再如艾儒略译有 5天 主降生言行纪略 6八卷 多取自5新约 6 为了以耶附 儒 舍去了基督教中诸多与儒教相冲突的信息内容 见夏元 2005 属于摘译本 以并为例 合并的对象可能是句 句群 段 篇 章 甚至是书 如邓玉函口述 王徵笔录的 5奇器图 说 6实为综述而成 已查明出处的有 公元前一世纪 罗马建筑师 Vitruvius的拉丁文本 5建筑术 6 Si mon de Bruges的拉丁文本 5数学记录 6 德国医师 Geor giusAgricola的 5金属论6 Agostino Ramelli的 5论各 种工艺机械 6等 马祖毅 1984 194 并 0的对象 不仅是原作之间的 而且可能是原译与译语本土作 品之间的 如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 5同文指算6就 是克拉维斯的 5实用算术概论6 1585 和程大位的 5算法统宗6合并而成的 互为补充 共铸一体 由此可知 严复与先人不同 他适应当时当地的 翻译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与 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变通策略 可以说 严复能 较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他熟谙双语双文化 深 知中国国情 最知中国之需 因而成就最大 在他的 八大名译中成功地做出了不同的适应性选择 二 取法于先人 就当时而言 一个基于传统的现代学者 如果对 历史茫然无知 其从译的理念能否会通 大可怀疑 1895年春前后的严复 仕途无望 社会剧变 身心疲 惫 本来受熏于中学 此时又一头扎进西学 其翻译 思想不能不受古代文论和古代翻译思想的影响 下 表列出对严译产生影响的几位翻译家 翻译家生卒时间翻译特点或翻译思想 支谦200 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0力图适应 汉人口味 不一定忠实于原文 追 求美巧 不免离开原著 译文加注 讲究佛教汉化 道安314 385 五失本 0 1 梵文倒置 译时须改 从汉文法 2 梵经术质 汉文华丽 为了接受 不得不略加润饰 3 梵 经同一意义 反复多次 不得不删 削 4 梵经结束时 要重述一遍 译 时删去 5 梵文说完某事 重述后 再说其它 译时删掉重复 鸠摩罗什344 413 文虽左右 旨不违中 0倾向于译 意 不受限于原文体制 常变易原 文 对原文常加以删削 只存大意 玄奘602 664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0精晓梵语 深通佛理 汉语 自如 他提 出的 五不翻0实为词语音译的 原则 整个翻译是烂熟于心而达于汉语 注 表中内容参考马祖毅 1984 23 24 35 58 60 影响是两方面的 被喻为中国古代伟大翻译家 的玄奘的影响是正译之影响 即后来马建忠所说的 善译0 即是说 在严复之前 就有正译非正译之 分 当正译被视为正宗时 非正译即上述各位古代译 家的思想就遭到了反对 被视为非正轨 而严复再 次启用非正轨之法 并大力发挥 运用至极 当然就 不能算是正译 玄奘之译极其特殊 玄奘之译5瑜 伽师地论 6等 先游身毒 学其语 受其义 归而记忆 其所得从而笔之 言译者当以此义为最上 舌人相 承 斯已下矣 凡译书者 将使人深知其意敬其意磨 失 虽取其文而删增之 颠倒之 未为害也 然必译 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要不远 乃可以语于是 近严又陵新译 5治功6 5天演论 6 用此道也 0 梁 启超 1897 这种译法只可能是译述 甚至是综述 正如严复不少地方所用的译法 如写国外见闻 所 译0出的内容 有的有本可依 有的无本可依 多数 来自正规书本 也有少数属于道听途说 钱鐘书最直接地点明了严复信达雅的来源 三 国时期的支谦著5法句经序6 其中有论译之语 僕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祇难 人名 曰 佛言依其 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当令易晓 勿 8 失厥义 是则为善 0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明圣 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0 钱鐘书在5管锥编 6 1986 1101 中明确指出 严复 译 5天演论6弁例所标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三字 皆已见此 0 佛经翻译属于社科翻译 所遇困难应是相似的 走出困境的出路也应是相似的 严复师法古人 又 超越古人 活水有源 但能否成溪成流 还在于导 流 这应归功于严复的逻辑归纳能力 严复的独 到和可贵之处也就在于他从我国古代丰厚的翻译经 验中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 提练出 信 达 雅 三字 而创立了他的 三难 说 0 沈苏儒 1998 27 罗新 璋 1998 认为 上述古人 偏于译技 到严复才第一 次揭櫫信达雅 道出译事奥旨 进于翻译之道 开创 近代意义上的 译学 0 严复在 辛苦迻译 中 把 自己的独识与先觉 运用 内籀之术 格物致知 将 译事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 说 0这表明严复正如罗新璋所言 见高于世 杰然 自立0 严复师法先人 承继古人的 适应0与 选择 0 的思想 从中披沙拣金 提炼得法 总结有方 三 受惠于时贤 严复的翻译思想还受惠于当时知名的贤能人 士 比如马建忠 严复的达旨术承继于先人 这与马 建忠无关 但马建忠的翻译观主要起参照作用 让 严复更明白达旨术有别于正译 应该张扬或自我肯 定 马建忠在甲午 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 1894年 冬写完 5拟设翻译书院议 6 这也是忧国忧民的文 章 文章开头即可明证 窃谓今日之中国 其见欺 于外也甚矣 0而建立翻译书院是其一种救国之道 如何译 怎样才算好的译作 他也知译书之难 夫译之为事难矣 译之将奈何 0他的回答是 一 书到手 经营反复 确知其意旨之所在 而又摹写其 神情 仿佛其语气 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 译成之 文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夫而后 能使阅者所得之得与观原文无异 是则为善译也 已 0他所肯定的善译 也就是传统认为的全译 即 严复所说的 笔译 0或翻译之 正法0 有传统或时 下所要求的译法为准绳 严复总要为自己所执之译 法取一个名 这就是 达旨 0 马建忠表达上述议论大概是严复动笔译 5天演 论 6的时候 1895年早春 5天演论 6初稿草成 黄忠 廉 2008 改定正式出版却在 1898年 马建忠撰 5拟设翻译书院议6 自然要上呈 会流传 想必严复 对此有所耳闻 甚至是读过马氏言论 如果说前引 马建忠的议论涉及内容与形式 那么下述引文 同 上 应该涉及译文的接受与严复的 达 雅0相关 加读汉文 如唐 宋诸家之文 而上及周 秦 汉 诸子 日课论说 务求其辞之达而理之举 如是者一 年 即可从事翻译 而行文可免壅滞艰涩之弊 拟请长于古文词者四五人 专为润色已译之书 并充汉文教习 改削论说 暇时商之所译名目 必取 雅驯 不戾于今而有徵于古者 一一编录 即可为同 文字典底本 严复信达雅的思想与马建忠的善译思想有异有 同 应该说后人对信达的理解 是马建忠的信与达 而非严氏的信与达 在 雅 0上 马建忠与严复是一 致的 即强调 雅驯 0 他是要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 所学的也是从唐宋上溯可追的先秦文字 而严复对 文字的追求是极其明确的 为何马氏思想不见传播呢 这就属于传播学研 究的范畴了 马氏撰文重点不在翻译理论 不在翻 译之道 而在翻译组织工作与人才培养 所以有关 翻译原则论述 并不显豁 而严复开篇就说 译事 三难 信 达 雅 0开门见山 醒人耳目 掷地有声 另外 信达雅借 5天演论6的广为传布而名闻天下 如果信达雅说未受马氏思想影响 那只能说是同一 时代英雄所见略同 从中同样可以看出 严复善于范畴化 善于归纳 总结 这又与其逻辑学素养有关 四 有别于西方 严译三字说与英国泰特勒三原则倒底是什么关 系 见仁见智 但不论如何 前者有别于后者 徐守平和徐守勤 1994 说 严氏所主张的 雅 更是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发展 0 这一说法有些武 断 说某一主张是某一原则的发展 必要前提是前者 对后者的了解 认为严复了解西方翻译理论 只能 是臆测 从严复的兴趣和所涉来看 一来他对语言 学兴趣不多 二来他的大量翻译实践也是回国 15年 之后 据伍蠡甫 1979 的父亲伍光建认为信达雅 这 个标准 来自西方 并非严复所创 0 为此罗新璋 1990 专门作过咨询 1990年 4月请博士生韦邀宇 转询其导师伍蠡甫 据伍称 一次偶谈中 先父问 及严复 其译事高见是依傍古人 还是自出心源 严 9 翁怡然一笑 答以来自英人一本译论 该英人 姓名 恕我失记 0罗推断 英人当为著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 ranslation 的 Alexander Tytler 1747 1814 并说 虽系单文孤证 但不容不信 0此外 钱 钟书在 5管锥篇6出版后第 4年在给罗的信函中提 及此事 五六十年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越然编英 语读本里也讲过严复三字诀本于 Tytler的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钱于 1934 1935年间写过一篇英语 文章 刊于5中国评论周报 6 文中涉及此事 并证明 严复把 Tytler的第三个标准改为 雅 0是受吴汝纶的 影响 既然严复受西方翻译思想的影响 为何又只字 不提呢 金隄 见沈苏儒 1998 98 分析说 我觉 得他可能是受英国梯特勒的影响 他曾留学英国 而他提出信达雅三个原则与梯特勒提出的很相似 不过他在著作中从未提过梯特勒的影响 只举古代 学者的话 我猜想他不提是怕提了当时知识界反而 接受不了 0为什么接受不了呢 借 5天演论6他宣 扬了自己的思想 借西方学者的译学观点不正好替 己代言 但如果真如金隄所言 就有悖常理了 上述都是译学界的意见 史学界则不同 邹振 环 1995 认为 断言 信达雅 翻译标准完全来自 西方 这显然是错误的 严复在创造性地提出这 一标准时 可能受到泰特勒的启发 但这一标准的根 还是扎植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的土壤中0 其实 严复与泰特勒两个的三原则是有明显区别的 0到 底二者有何区别 请看泰氏三原则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work The style and m anner of w 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w ith that of the orig i na l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李培恩 1935 认为 中外通人 对于翻译之要 素率有共同之列论 英文铁脱拉 Tytler 之 5翻译 原理6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一书其所论述 亦同 于吾国严复 信达雅 之说也 夫所谓 信 即将原 文之意义 以极忠实之译笔表而出之者也 达 者 文意明畅无晦涩模棱之弊之谓也 雅 则须文字雅 驯富有美感 不独译原文之意且兼原文之美 有时其 文字之美或且超过原文者也 0 不难看出 泰特勒的三原则和李培恩理解的严 复三字说 均是要忠实于原文的 即使是 达 0 如果 原文不明畅晦涩模棱 非要反道行之 泰氏第二原 则 是保持原作风格 而严复没有保留原文风格 而 是完全改变了风格 泰氏第一原则要求译文复写原 作的意旨 严复基本上没有复写 而是大施变通 使 得译品与原品大相径庭 仅凭回忆与推断不足以证明严氏三字说与泰氏 三原则有师承关系 学说有相契合而非相受授 者0 钱钟书 1986 440 也是常有的 况且二人的思 想并非契合 看似相同实不同 主要在于二人所从事 或研究的翻译实践有别 还有 字面相同 而其实质 内涵也可能不同 如严复的三字说 信是部分信于原 作且取信于读者 达不仅达原文之旨更达服务读者 之宗旨 雅不是后人所谓的文雅而是 尔雅 0之 雅 0 即规范 五 结语 综而观之 达旨术 0是严复 适应 0翻译生态环 境的 选择 0策略 取法于先人 信达雅0是翻译思 想和翻译标准 来源于古代 是古人的文章正轨 马 建忠的善译反衬出严氏达旨术之非正轨 使得严复 的信达雅生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也是一种逆向 受惠 不论严氏 信达雅 0是否真的得益于泰特勒 的翻译观点 其达旨术是有别于西方的 立于当时 看古今中外 严复选用了古代文章正规所用的三个 字 赋予它独特的内涵 真乃嘎嘎独造 而严复的翻 译思想及其八大名译经久不衰 嘉惠译林 又是 适 者生存0 强者长存 0的最有说服力的写照 注释 详见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刘莉美 2006 探讨了 适应策 略0在十六 十七世纪译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其中提到 1593年首次使用中文出版了关于西方科学的翻译著作 5辨正教真传实录 6 Defense of the True Religio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参考文献 1 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 4 283 291 2 Hu Gengshen Understanding Eco translatology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Trans lating Global Cultures Towards Interdisciplinary Re Constraction August 11 14 2006 Beijing 3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992 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胡庚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 生态翻译学 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0 批准号 O8BYY007 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 2009 07 12 作者简介 蒋骁华 1965 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 澳门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4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 社 2004 5 胡庚申 翻译 生态 学解读 J 中 国翻 译 2008 6 11 15 6 黄忠廉 严译5天演论 6究竟始于何年 N 光明日 报 2008 5 12 7 黄忠廉 严复翻译始末小考 J 读书 2009 2 116 120 8 黄忠廉 张永中 变译 考察翻译的新视点 兼答 徐朝友先生 J 外语研究 2007 2 9 焦 飏 从 翻译适应选择论0看严复5天演论6的翻 译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157 160 10 焦卫红 严复 信达雅0新解 以 5天演论6汉译为 例 J 澳门理工学报 2007 2 111 120 11 黎难秋 中国口译史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2 12 李培恩 论翻译 A 中国译协 5翻译通讯 6编辑部 编 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 1948 C 北京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1935 1984 13 梁启超 论译书 A 中国译协 5翻译通讯 6编辑部 编 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 1948 C 北京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1897 1984 14 刘莉美 适应策略0在十六 十七世纪译作中的应用 及影响 J 外国语文研究翻译专刊 全球化浪潮中 的华语文翻译 台北 2006 1 229 15 鲁 迅 给瞿秋白的回信 A 中国译协5翻译通讯6 编辑部编 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 1948 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31 1984 16 罗新璋 序 见沈苏儒 论信达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