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doc_第1页
古代文明礼仪.doc_第2页
古代文明礼仪.doc_第3页
古代文明礼仪.doc_第4页
古代文明礼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二、古代生活礼仪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1. 诞生礼。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又称“出月”、“弥月”。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2. 成年礼。男子成年要行冠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 ,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3.婚礼 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这个帖子就叫“庚贴”。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定亲。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4.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5. 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 岁时节日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过程。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或之前即已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礼俗,在那时已经形成,有的习俗还被统治者以“礼”的形式规范化。至汉代,岁时礼俗基本定型。魏晋时期,注入了宗教因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因素。唐宋时向娱乐和礼仪方面过渡。元明清融入北方游牧、游猎文化色彩。近年来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岁时节日礼俗仍占有重要地位。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因此节仪也相当丰富。 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点香、燃烛。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 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鬼。民间认为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述职后,各种妖魔纷纷出动,行妖作怪,残害百姓,因此,除夕是个典型的“恶日”。除夕之夜的驱鬼活动正是因此而设。驱鬼方式很多,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庙里打鬼、宫中跳傩,都能达到驱鬼的目的。 春节也是联络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之一便是拜年。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初一一早给长辈拜年,叩头,祝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之后,晚辈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拜年,若拜之不及,也可遣家人或子弟代贺,或遣仆人送一种名为“飞贴”的贺年片以示贺年之意。 初二既是继续拜年的日子,也是媳妇“归宁”、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重视。初二的另一项节目是祭财神。这天半夜,人们就要倾城而出,到财神庙借“元宝”,以求一年财运。 相传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都要贴“老鼠娶亲”的年画。这天晚上人们除了要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张罗饭食,还要早早熄灯上床,以免搅了老鼠的好事。 初四是民间迎神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都要送下界诸神升天向玉帝述职。初四这天诸神述职完毕,返回人间。因此,人们要在这天下午举行迎神仪式,迎接诸神降临。迎神时,不但要点香摆供,燃放鞭炮,还要烧神马天兵,让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也叫“破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破五饺子”。破五之后,年节活动告一段落。人们这才可以将这几天积攒下的垃圾倒掉,将祭祖供品撤掉。此外,初五还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是日商家祭财神,在幌子上挂红布,准备开张营业。 2. 立春 又称“打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迎春仪式通常在东郊举行,祭祀春神句芒。届时还要做土牛一匹,令众人鞭之。抽碎后分献各乡绅大户,名曰“鞭土牛”。立春这天还有吃生萝卜、吃春饼、饮春酒、吃五辛盘的习俗。五辛盘又称“春盘”,是由葱、蒜、椒、姜、芥等五种辛辣调味品制成的就餐佐料。吃五辛盘的目的,是叫歇了一冬的人们赶紧醒来,开始春耕。 3. 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汉武帝时,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建了一座太一祭坛。一年分春秋两季用三牲祭祀。后又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专祭太一,其中尤以正月十五日夜最为隆重。这一天,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火炬祭祀太一。历史上人们多认为元宵所祭的太一就是北极星。 至晋代已有张灯习俗。进入隋唐后,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期间也还是特许弛禁三日的。唐代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高达20丈的巨型灯轮,还出现了灯树、灯楼。上行下效,很快,这种奢靡的节日习俗便风靡全国,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 至宋,节期由3日改为5日,灯笼制作也比唐代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以及灯谜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药的发明,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爆竹,同时也出现了焰火,为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平添了一丝新意。 明代,元宵节已从宋代的5天改为10天。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这一时期的焰火也出现了众多的品种。 清代在继承明代灯艺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灯。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此外,元宵是正月十五特有的节日食品。 4. 上巳节 最初在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上巳节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订,但从时间上看应与远古春社有关。古之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清明前后举行,离上巳日相去不远。春社源于祭土,在古人观念中,世上万物都是大地孕育的结果。为增强大地的生育能力,人们在春社这天,除祭土外,还要通过男女交配的方式,促进土地的孕育能力并获得农业丰收,于是,社日无形中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性开放的节日。无论婚否,人们都可在这天获得最大的性自由。 在这个性开放的日子里,人们祭祀的主神除土地神外,自然还有高媒。但高媒究竟是谁,其说不一。从字面上看,它似乎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泛指主管生育之事的女神。殷人的简狄,夏人的修己,周人的姜嫄都可视为高媒。今天,我们从河南三月三人祖会上所看到的祭伏羲仪式,壮族三月三歌圩(x)以歌为媒去寻找配偶的仪式,仍能感受到几千年前人们令会男女祭祀高媒的壮观场景。 去河边沐浴,吃鸡蛋,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这一习俗源于殷商女始祖简狄沐浴水中吞燕卵而生契的故事。以后,这一习俗又逐渐演化为临水浮卵、浮枣,曲水流觞等娱乐活动。因上巳节在时间上与清明节、寒食比较接近,唐代前后,上巳节已与寒食一道,渐渐融人清明节,而成为清明节男女同游,踏青郊饮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5. 寒食节 节期并不确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鞍前马后为其护驾19年。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这时,介子推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的腿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悦,退隐山林,不肯复出。重耳想通过放火烧山的办法逼子推出山受封,不料介子推却抱树而死。重耳见状伤心至极,遂发布禁火令,从此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三国魏周斐汝南先生传以及曹操的明罚令中均有类似提法。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寒食之俗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一节之起源,并非源于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什么一定要仲春禁火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仲春正是大火星出现之时,若不禁火,无异火上浇油,酿成灾害,因此寒食期间必须禁火。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长达105天,最短的也要禁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魏武帝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则出现在南宋以后。随着“寒食”之风的消失,寒食节也渐渐融人到了清明节中。 6. 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历史上,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合流。从节日的功能看,清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随着上巳节的踏青郊饮、会男女、祭祀高媒、祈子祓禊等习俗的融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变得越发繁杂。 7.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又名“端五”、“重五” 、“端阳”。传说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实际上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五月初五划龙舟的习俗了。其实,五月端午是从古老的宗教驱邪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话说:“枇杷黄,医生忙”。每年阴历四五月份,正是南方疫情流行的高发期。人们除饮用雄黄酒,用艾叶煮水沐浴及插戴菖蒲、艾蒿、石梅花、山丹花以及蒜头等五种药用植物以防瘟疫外,最常用的方式便是用巫术的手段送瘟神了。送瘟神的方式有很多,中国北方用带有“厄”字的风筝,而在水道纵横的江南水乡,则习惯用船载的方式将瘟神送走。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纸叠成小船,将瘟神偶像放人船中,点燃纸船后,让小船顺流而下,将瘟神带走。另一种方法是将瘟神放人小船,摆上粽子等供品,然后由人划船顺流而下将瘟神送走。由于是许多人家,或是许多村寨同时送瘟神,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力争将本家或本村瘟神尽快送走,于是出现龙舟竞技的场景。 8. 天贶(kun“赐”之意)节 又名“六月六”、“回娘家节”。相传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把亲家气死。女婿想趁狐偃过生日时将他杀死以报杀父之仇。不料狐偃的女儿知道后星夜报信,让父亲准备。狐偃气死亲家后也很后悔,他不但不怪罪女婿,还痛改前非。女婿也原谅了他。此后每年六月六,狐偃都要把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后世不断仿效,遂形成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民间有谚云:“六月六,请姑姑。”讲的就是六月六邀女儿回娘家的习俗。 那么六月六几时又成了天贶节了呢?据宋史记载,某日宋真宗夜梦一位神人自天而降,对他说,上天将降大中祥符三篇,以示祥瑞。后果有天书频频降临。宋真宗为感谢天恩,改元“大中祥符”,定每年六月六为天贶节。贶者,赐也。并于当年十月,率群臣赴泰山举行大规模封禅活动,拨库银大修岱庙,主殿取名“天贶殿”。其实,这不过是宋真宗及其幕僚们导演的一场闹剧。当时大宋朝廷刚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威信扫地,民怨沸腾。为维护宋王朝统治,他们便想用封禅泰山的办法,给大宋江山蒙上一层神佑的外衣,认为这样既可“夸示外国”,又可“镇服四海”。但宋真宗既非开国之主,又非盛世明君,更没有什么瑞兆出现,封禅的理由似乎不够充分,于是便有了这场元始天尊赐书人间的闹剧。 此外,每逢六月六,从佛寺到民间,还有晒书籍、晾衣服的风俗。 9.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中国民间认为七夕起源于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是日的主要仪式是妇女们向织女乞巧。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将庭院收拾干净,摆桌上供祭祀织女。仪式结束后,姑娘们向织女乞巧。南方讲究结彩楼、比赛穿七孔针。北方则讲究丢巧针于水面,通过观看水底针影,判断自己巧拙。此外,有些地方还通过观察蜘蛛结网之疏密程度来定夺巧拙。这些仪式尽管不乏迷信成分,但也不难看出,仪式本身所具有的督促女子勤习女红,培养其生活能力的教育作用。 10.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是个典型的祭奠亡灵的节日。这一民俗节日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这一天,佛教寺庙举行盛大法会,僧侣沿街搭台念经,使孤魂安息,饿鬼饱食,俗称“盂兰盆会”。民间传言,这一天地狱之门洞开,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其他孤魂野鬼则因无人关爱而纷纷作乱,所以民间亦称是日为“鬼节”。这一天民间上坟祭祖,迫荐亡灵。同时还要放河灯,使自己的祖先能够看到回家的路。 11.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又名“仲秋节”。因时值旧历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仪式。祭月的供品为月饼及各色水果,惟独不供梨。供品上面还要插上红鸡冠花和带枝毛豆,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毛豆是玉兔的最爱。南方则多供芋头。祭月仪式只有妇女参加,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皓月当空之时,人们在院中摆上供桌、神像,向月出方向跪拜。 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节日糕点,拜月后大家分而食之。此外,中秋还有偷瓜求子的习俗。人们给偷来的瓜穿上衣服,画上眉目,扮成小儿模样。然后让他乘舆坐轿,敲锣打鼓地送至无子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人吃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食,人们认为这样做便可怀孕。 12. 重阳节 又称“九月九”、“重九”。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九。“九”为阳数之极,又因日月重九,故称“重阳”。重阳节至迟在西汉时就已产生。并且在当时就已经有了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九为阳数之极,双九便为老阳,阳极必变,因此,九九乃是由盈转亏、由盛转衰的不吉之数,与五月初五同属毒月毒日。茱萸味香浓郁,可驱虫去湿,治风寒,消积食,菊花可清火去毒。所以,古人认为九月初九佩茱萸、饮菊酒、登高山可以避灾免祸。而吃重阳糕则取“步步登高”之意。这一习俗发展到唐宋之后,逐渐演变成为邀亲朋好友身佩茱萸,携带佳酿,饮酒赋诗,拉弓射箭,登高赏菊的民俗活动。 13. 冬至 这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相传汉代宫女做女红时,冬至后每天都要多用一根线,故民谚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后白天变长,宫女的劳动量也要随之增加。此外,民间还有阴气至极而变,阳气开始上升的说法,因此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古人很重视冬至,秦以前曾以冬至为岁首,民间视为“小年”。魏晋称冬至为“亚岁”,南北朝称冬至为“岁首”,唐宋一直延用此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无论皇帝还是平民,冬至这天都要祭天。旗人祭天吃白煮肉,供祖宗和乌鸦。民间贴九九消寒图,开始数九。道教以之为元始天尊诞辰,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故民间要吃馄饨。 14. 腊月初八又名“成道节”。源于古老的腊月祭祖活动。但随着佛教的传入,此日又被解释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腊八节的节日食品是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是由桃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