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1].pdf_第1页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1].pdf_第2页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1].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农学通报 An h u i A s h S c i B u l 1 2 0 0 6 1 2 1 2 2 9 3 0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张莉 陈乃富 皖西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安徽六安2 3 7 0 1 2 摘要 多酚氧化酶 P P 0 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 它引起食品的褐变 严重损害食品的感官质量 本文介绍 了多 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及其在酶促褐变中的作用 着重阐述 了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 究的主要 内容和现状 简要介绍 了控 制酶促 褐变的几种常用方 法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P P O 酶学性质 酶促褐变 褐变控制 中图分类号Q 3 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7 7 7 3 1 2 0 0 6 1 2 2 9一 O 2 S t u d y o n E n z y ma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P o l y p h e n o l Ox i d a s e P P O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C o n t r o l o f En z y m a t i c Br o wi ng Z h a n g L i C h e n N a i f u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e m i s t r y a n d L i f e S c i e n c e W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u a n 2 3 7 0 1 2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r h e d i s t ri b u t i o n c a t a l y r e a c t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e n z y ma t i o n b rowi n g o f P P O a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E s p e c i Ml y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ma i n r e s e a r c h c o n t e n t t h e r e c e n t p r o g r e s s o f P P O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a n d t h e a D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o n t rol l i n g e n z y ma t i c b r o wi n g T h e u s i n g me t h o d 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e n z y ma t i c i s s i mp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t o o Ke y w o r d s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P P O E n z y ma t i c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E n z y m a t i o n b row i n g c o n t r o l l i n g b r o w i n g 多酚氧化酶 邻一二酚 氧 氧化还原酶 E 1 1 0 3 1 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含铜金属酶类 已知多酚氧化酶 不仅广泛分布于植物 中 如蔬菜 水果 烟草 中 还存在 于微生物及 动物体 内 多酚氧化 酶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简称 P P O 对于果蔬加工 和保鲜 的重要性主要是涉 及到新鲜 冷冻 干制和罐藏产 品的褐变 称之为酶促褐 变 P P O引起的褐变常常是严重地损害食品的感官质 量 因此 在食品科学领域特别重视对它 的研究 近年 来人们从 生物学本身多方位地对 P P O开展了研究 虽然 至今 P P O的生理 功能还是一个谜 但是对植物 P P O的组 织和细胞定位 植物 P P O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卜 也 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 文主要对 P P O催 化的反应 P P O 动力学性质研究的现状及其在控 制酶促褐变中的应用作 一 介绍 l 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 多酚氧化酶以氧为受氢体 是一种末端氧化酶 它能 催化两类反应 一类是一元 酚羟基化 生成相应 的邻一二 羟基化合物 第二类是催化邻二酚氧化生成邻醌 两类反 应都需要分子氧参与 在 P P O催化邻二酚转变成邻醌 后 无需酶的催 化将 自动进一 步聚合形成褐色素或黑色 素 这就是食品发生酶促褐变 引起食品色泽发变化 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许多种类的酚类化合物 其 中有一 部分酚类可以作为多酶氧化酶 的底物 果蔬 中 P P O最丰 富的基质底物是邻二酚类 和一元酚类 反应最快 的是邻 羟基结构的酚类 对位二酚类也可氧化 但间二酚则不能 被氧化 甚至对多酚氧化酶还有抑制作用 邻二酚羟基的 取代衍生物也不能被 P P O所催化 如愈疮木酚 邻 甲氧基 苯酚 及阿魏酸等 2 P P O的酶学性质研究主要 内容 对 P P O的酶学性质研究主要包括 酶的分 离与纯化 酶促反应速度 的测定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各种 因素等 2 1 酶的分离与纯化P P O的分离一般是将生物材料加 入适宜的缓冲液进行打浆或研磨提取酶蛋 白 然后通过离 心 高速冷冻离心 分离得到粗酶液 再通过分级盐析 葡 聚糖凝胶 S e p h a d e x 层析及 D E A 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 等方法进行纯化 可得 比活大 纯度高的 P P O酶液 以 进行若干酶学性质研究 2 2 P P O活性测定P P O活性测定从理论上讲可以测定 底物消耗速度或产物生成速度 但现在人们通常采用测定 产物生成速度 不论哪种方法测定的都应是初速度 测定产物生成速度 初速度 一般 采用分光光度法 即在一定波长下测定从醌生成 的色素的吸光度 A或 0 D 值 根据吸光度来定义酶活性 如文献 以及作者 对蕨菜多酶氧化酶 的活性测定 均是用分光光度法测 定 0 D值并进行酶活性定义 的 不过对 不同来 源的 P P O 活性测定人们所采用的波长 底物 反应时间以及具体酶 活性定义常常有一定差异 从而导致不同的人研究 的 P P O 活性往往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2 3 影响酶促 反应速度 因素 的研究 影响 P P O反应速 度 的因素主要有 p H值 不同温度 不同底物 同一底物不 同浓度 抑制剂 激活剂 等 文献 圳 以及作 者对 蕨菜 P P O 酶学性质的研究 均对这些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的因 素进行 了研究 作者简介 张莉 1 9 7 3 一 女 安徽六安人 讲师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0 6一 l O一 2 8 维普资讯 3 0 对比牛蒡P P O 华北落叶松 P P O 蕨菜 P P O 无核 白葡萄 P P O 草霉 P P O 2 5 梨和莲藕 P P O 等主要酶 学特性发现各种不同来源的 P P 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 的产 物最大吸收波长都在 4 1 0 4 2 0 n m范围内 邻苯二酚 二 元酚 焦性没食子酸 三元 酚 是普遍适宜的底物 而酪 氨酸 愈创木酚等一元酚不是他们最适宜的底物 同一底 物的不同浓度对多酚氧化酶影响可用米氏方程给予描述 除牛蒡 P P O的最适温度较高为 5 O 外 其余的最适温度 皆在 2 O一 3 5 范围 各种来源的 P P O耐热性一般都较 差 通常在7 O 以上短时高温处理即可有效钝化酶的活 性 V c N a H S O L C y s E D T A对各种来源的 P P O的活 性都有抑制作用 P P o的最适 p H值在 6 0 7 4范围 大 多在 7 0 7 4范围 另外发现一定浓度蔗糖 S D S 对蕨 菜 P P O有激活作 用 但对其 他 P P O则未见有此作 用 异 V c 钠 苯甲酸钠等食 品添加剂对蕨菜 P P O表现 出一定的 抑制作用 3 P P O的酶学性质在控制酶促褐变中的应用 3 1 食品发生酶促褐变的条件食品发生酶促褐变大多 是不利的 甚至会带来严重的不 良后果 对食品中的酶 促褐变通常是要防止的 人们通过对 P P O研究发现许多 条件能影响酶促褐变的发生 必需具备的条件有三个 底 物 多酚类物质 氧和多酚氧化酶 这三个条件 缺一不 可 有些果蔬如桔子 柠檬 西瓜等 由于不含多酚氧化 酶 所以不会 发生酶促褐变 但是如前所述 P P O分布 广泛 酶促褐变也很普遍 因此控制褐变的发生条件 从而 控制 抑制褐变显得十分重要 实际操作 中从食品中除去 P P O的底物 多酚类 物质 不仅困难 而且不 现实 因此 比较有效的是抑制 P P O活性 其次是防止与氧接触 3 2 控制酶促褐变的常用方法 3 2 1 热处理法短时高温处理可使食物中所有酶活性 被钝化 P P O当然也不利外 所以短时高温处理是最广泛 使用的控制褐变方法 7 0 c c以上的短时高温即可有效钝 化 P P 0活性 作者在研究热处理法钝化苔干 P P O及蕨菜 P P O活性时发现 无论热水烫漂还是沸水蒸汽处理 或微 波处理 均能十分有效地钝化 P P O活性 7 O 以上热水 烫漂 2 5 ra i n 沸水蒸温处理 1 ra i n 微波处理 1 ra i n均能 使 P P O的 9 0 以上活性丧失 加热处理的关键是要在最 短时间内达到钝化酶的要求 否则易因加热过度而影响质 量 相反 如果热处理不彻底 热烫虽然破坏了细胞结构 但未钝化酶 则反而有助酶和底物接触而促进褐变 3 2 2 酸处理法 大多 P P 0最适 p H值在 6 0 7 4范 围 在 p H值降至 4 0以下 P P O几乎完全失去活性 因此 利用调酸降低 p H值的方法抑制果蔬褐变 是果蔬加工中 常用的方法 可采用加入适量的柠檬 酸 苹果酸 醋酸等 降低 p H值 3 2 3 加入抑制剂 如前所述 V c 异 V c钠 L C y s皆 表现出极强的抑制效果 V c 不仅可降低环境 p H值 它与 异 V c 钠既能抑制 P P O本身 的催化 作用 同时又能还 原 P P O形成的产物醌为酚 并且还能消耗反应体系中的氧 而 L C y s 既能与醌形成无色的聚合物 又是醌的还原剂 还原醌为酚 另外 E D T A可与酶分子 中 c u 络合抑制酶 活性 甚至饱和 N a C 1 也能显著抑制酶活性 因此 适量加入这些抑制剂来抑制 P P O活性是控制酶促褐变 的 有效途径之一 3 2 4 S O 及亚硫酸盐处理s 0 及亚硫酸盐是集防腐 漂白 抗氧化三者于一身的物质 在食品工业中常做漂 白 剂使用 但 也是 P P O的强抑制剂 在蘑菇 水果等加工 中常用作护色剂 S O 防止褐变 的机理一般认 为一方 面是 S 0 抑制多 酚氧化酶的活性 并把醌还原为酚 另一方面与羰基加成 而防止了羰基化合物的进一步聚合 S O 处理的优点是 使用方便 效力可靠 成本低 残 留 s 0 易于通过抽真空 炊煮除去 不足之处是残留会腐蚀铁包装 容器 有令人不 舒服的嗅感与味感 残留过高还会危 害人体健康 因此 S O 及亚硫酸盐必需是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 3 2 5 驱除氧气或隔绝氧气法将去皮切开的的水果 蔬菜用清水 盐水 糖水浸泡 以达到除氧或隔绝氧气的 目 的 食 品真空包装也是除氧的有效途径 另外 从理论上讲将食品中酚类改性 使得 P P O不再 催化其变化可有效防止褐变 也可在食品中加人P P O底 物类似物来竞争性地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 从而控制酶促 褐变 但这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故不是控制食 品褐变的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明 彭世清 植物多氧化酶研究进展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8 1 6 2 6 5 7 0 2 王璋编 食品酶学 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 9 9 2 2 5 4 2 7 8 3 宁正祥 赵谋明编著 食品生物化学 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出版社 1 9 9 5 2 9 8 3 0 1 4 雷东峰 冯怡 梅建生 烟草中多酚氧化酶 P P O 的特征 J 西 北植物学报 2 0 0 4 2 4 1 1 6 1 1 6 6 5 郑校先 戚晓玉 周培根等 乌贼墨中多酚氧化酶的分离与纯化 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 0 0 1 1 0 2 1 5 4 1 5 7 6 夏栋 卞疆 龙虾多酚氧化酶的纯化及其部分生化特性 J 江苏 食品与发酵 2 0 0 0 1 l 6 1 9 7 C z a n i n s k i Y C a t e s s o n A M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s P l a n t s I n H a y a t M A e d E l e c ti o n M i c r o s c o p y o f E n z y m e s M N e w Y o r k Va n N o s t r a n d Re i n h o l d 1 9 7 4 6 6 7 8 8 V ang h n K C D u k e S O T e n t o x i n i n d u c e d l o s s o f p l a s t i d i c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J P l a n t 1 9 8 1 5 3 4 2 1 4 2 8 9 V a u g h n K C D u k e S O T i s s u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o f P P O i n S o u g h u m J Pmt o p l a s ma 1 9 8 1 1 0 8 3 1 9 3 2 7 1 O V a u g h n K c L a x A R D u k e S O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t h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o x i d a s e w i t h n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f u n c t io n J P h y s i o l P l a n t 1 9 8 8 7 2 65 9 6 6 5 1 1 1 S h ea r T H e n n i n g N G u t fi n g e r T e t 丑 1 T h e t o m a t o 6 6 3一k D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g e n e mo l e c u l a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a l e x p r e s s io n J P l a n t C e l l 1 9 9 2 4 1 3 5 1 4 7 1 2 C a r l J W L a x A R r l u r k y WH c l 0 n m g a n d 下转 3 4页 维普资讯 3 4 出 1 1 1 个位 点 其 中多 态 性位 点 数 1 0 4个 占总 数 的 9 4 图1 2 4 个针叶树上的散斑壳属菌株的 R A P D扩增图谱 注 M代表 D N A M a r k e r D 2 0 0 0 从上往下分别是 2 0 0 0 b p 1 O 0 0 b p 7 5 0 b p 5 0 0 b p 2 5 0 b p l O O b p 1 4分别是引物S 3 3 S 1 0 4 2 9 8 4 1 3 1 2 4分别为针叶树生散斑壳属 2 4个菌株 见表1 由此可见 针叶树上 的散斑壳属部分种 内及种 间具 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对所有菌株进行分析 得到的聚类 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针叶树生上的2 4 株散斑壳菌株的 R A P D聚类图 从图 2 可以看出 针叶树上的散斑壳属各分离株之间 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 1 9 8 4 8 7之 间 这表明此属各菌 株间遗传变异较大 在遗传距离 4 5 6处 将针叶树上 的 散斑壳属 2 4 个分离株分成 A B C D 4个类群 在 遗传 距离 4 5 6水平 同种的Lp i n a s t r i 包括 1 2 3 4 5 1 3 1 4 1 5 1 6 这9个菌株能很好的聚为一类 L p i n i e x c e l 包 括 2 1 1 7 1 8 1 9 4 个 菌株和 L p i n i b u n g e a n a e 包括 2 4 1 0 2 个菌株聚为一类 L c o n i g e l z u m 包括 1 1 9 1 2 这 3 个 菌株和 L k u m a u n i c u m 包括 7 8 6 这 3 个 菌株聚为一 类 L p e t r a k i i 包括 2 2 2 3 2 o 这 3个菌株能很好的聚为 一 类 这说 明 L c o n i g e n u m和 L k u m a u n i c u m遗传距离较 近 Lp i n i e x c e 1 和 Lp i n i b u n g e a n遗 传距 离较近 而 在 4 7 5 水平 A B C 3类群聚为 1 类 这说明这 3类间的 遗传距离较近 结果表明聚类结果与菌株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 的相 关性 9个形 态 学相 同的 Lp i n a s t r i 菌 株被优 先 聚类 L p i n i e x c e l s e a和 L p i n i b u n g e a n a e均 具小 型 的子 囊 果 并具黑 色细线 纹 稀少 被 聚为 一类 L c o n i g e n M m 和 L k u m a u n l c u m被聚为一类 其子囊果均具有部分 表皮下 生的特点 4个杉木生同一菌种 L p e t r a k i i 能很好 的聚为 一 类 A B C 3 类群的寄主均为松类 D类群的寄主为 衫木 因此 D类型与其它 3 类型关系较为疏远 这也证 明了寄主种类特 征在针 叶树 上散斑壳 菌分类 中的重要 性 参考文献 1 黄博 一些重要虫生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合肥 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 2 0 0 1 2 张维铭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3 2 4 4 2 9 6 3 李娟 中国茶树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及其 R A P D分析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 0 0 4 4 汪小全等 R A P D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的问题 植物学报 1 9 9 6 3 8 1 2 9 5 4 9 6 2 5 林英任 松属植物上散斑壳菌鉴定的几个问题 安徽农学院学 报 1 9 8 8 1 5 3 5 9 6 4 6 M i n t e r D W L o p h o d e m i u m o n p i n e s M y c o 1 P a p 1 9 8 1 1 4 7 1 5 4 责编 张杨林 上接 3 0页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o n o f c D N A c o d i n g f o r V i c i a f a b a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J P l a n t M o l B i o l 1 9 9 2 0 0 2 4 5 2 5 3 1 3 H u n t D M E a n n e t t a N T Y u H e t a 1 c D N A c l o n i n g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p o t a t o p o l y p h e n o l o x i d a s e J P l a n t M o l B i o l 1 9 9 3 2 1 5 9 6 8 1 4 B o s s P K G a r d n e r R C J a n s s e n B J e t a 1 An a p p l e p dy p h e n d o x i d a s e c D N A i s u p r e g u l a t e d i n w o u n d e d t i s s u e s J P l a n t M o l B i o l 1 9 9 5 2 7 42 9 4 3 3 1 5 赵光远 王璋 许时婴 浑浊苹果汁加工中苹果 P P O热失活条 件的研究 J 食品科技 2 0 0 3 7 8 4 8 7 1 6 毕阳 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