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情绪管理策略.doc_第1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情绪管理策略.doc_第2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情绪管理策略.doc_第3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情绪管理策略.doc_第4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情绪管理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 1欢迎下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内容提要: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有效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是教学行为的重要资源,对教师的情绪管理策略进行探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教育领域中情绪管理的现状,通过对情绪管理的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并结合情景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出促进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情绪管理的应对策略:(1)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2)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3)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关键词:情绪 情绪管理 课堂教学行为 应对策略AbstractEmotion is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conscious experience from external stimuli and feeling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Emotion management, refers to through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at their awareness of their emotions and others emotions,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emotions, and the resulting good management effe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 mainly refers to the teache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plan and produce a series of behavior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Th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mood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behavior,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emo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to improve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by self-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motion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of emotion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the situational experiment results, a preliminary expl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emotion management strategy:(1) Society should build a solid teacher emotion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2) Schools should set up perfect care system(3) Teachers should take a self-management of emotional Key words: Management Emotional managemen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目 录目录一、绪论1(一)选题缘由1(二)研究意义1二、研究设计1(一)研究思路2(二)研究方法2(三)研究对象2三、基本概念及理论背景2(一) 基本概念2(二)有关情绪管理的理论4四、案例分析6五、情境实验:教师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7(一)教师积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7(二)教师消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7(三) 总结7六、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8(一) 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8(二)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9(三)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10III欢迎下载。一、绪论(一)选题缘由佛经道:人有七情六欲,所谓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也是我们常说的情绪。情绪是一个感性的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每天与情绪如影随形,控制情绪,受情绪控制,与情绪周旋,可以说,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在很久以前却被冠上了神圣的光环,从此,教师成了社会各界日渐关注的群体,而这个被社会日渐关注的群体,在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但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这种压力是不应该在课堂上宣泄出来的,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是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的。因而,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情绪管理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同时,出于情绪的相互影响作用,教师情绪的管理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管理,因而,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在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双重作用下,如何才是良性发展,教师的情绪如何管理,学生情绪如何管理,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是作者希望通过本次选题弄清楚的问题。(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希望通过对此次情绪管理的研究,能够对教师情绪管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丰富教师情绪管理的理论系统。 (2)现实意义:首先,为教师更好地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奠定基础;其次,以课堂为情境,以学生问题为对象,使研究更切合实际;再次,为教师在不同情绪下,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事选择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思路1、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与老师交流访谈,得出教师课堂情绪管理的粗略对策。2、通过情景分析法,探讨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3、分析相关的案例,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案例,查找原因及寻出对策。(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情景实验法及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这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通过对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情景实验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发被试者一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达到实验的目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本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案例中与研究的相关性,从而判定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三)研究对象 情景实验法对象是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一(2)班师生三、基本概念及理论背景(一) 基本概念1、情绪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综合这三点,情绪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2、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3、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之间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统的核心部分。(二)有关情绪管理的理论1、情绪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家对情绪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s)认为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坎农(Cannon)认为情绪经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两者无直接关系。“情绪二因论”则提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但产生何种情绪经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当代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情绪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认为评价是情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代表有沙赫特(S.Schachter)、阿诺德(Arnold)和拉扎勒斯(Lazarus)。阿诺德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认知分析,而这种认知分析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主要由认知因素决定,具有以下特征:交感神经系统的广泛唤起,这种唤起形式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生理唤起后,我们会根据自身对是什么引发这种唤起的认知为生理唤起设定精确的方向。他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生理唤起和认知评价之间非常紧密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情绪进行控制。拉扎勒斯也主张认知评价是情绪中最关键的因素,不同的认知评价导致了不同的情绪。他认为存在三种首次评价:与目标相关的评价、与目标一致的评价和自我卷入型评价。此外,还有三种再次评价:与责备或信任有关的评价、应对潜能的评价及对未来期望的评价。每一个评价过程的结果,均可能引发个体不同的情绪,或修正原有的情绪。由上述几种情绪理论观点,可以看出情绪与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进行情绪管理可以从生理反应和认知解释来着手,籍由生理的松弛或者认知的改变来缓和和转换情绪。2、情绪智力理论 1990 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Mayan)首先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把情绪智力描述为由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1993 年,他们对情绪智力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这两次对情绪智力的界定都停留在描述的层面上,基本涵义没有太大变化。1995 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撰写了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他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25具体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即自我觉知的能力。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管理自我,即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该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自我激励,即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使之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即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突出地表现为情感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移情。人际关系的管理,即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谐互动的能力。戈尔曼认为,情绪商数是一种智力,是个体与心理素质相关的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各项指标中的情绪方面的素质。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整和谐的人格特性,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的耐受力等;相反,低情商者,表现为情绪自制力差,情感贫乏,注意力涣散,意志品质差,人格障碍,缺乏交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受挫能力差等等。情绪智力理论将人对情绪的觉察与掌控作为了一种智力因素,这不仅说明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3、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而理性的想法属于健康的,非理性的想法属于不健康的。理性的想法是有弹性的、合乎逻辑的、与事实相一致的,并且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非理性的想法则是顽固而无法变通的、不合逻辑的、与事实不一致的,而且会阻碍目标的达成。人的情绪受个人的想法、态度和价值观所影响,引起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想法。ABC 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精华,它不仅说明了情绪与行为困扰的原因,也阐释了解决情绪及行为困挠的方法。A(activating)代表引发事件;B(belief system)代表想法,即对于 A 的内在语言;C(emotional consequence)代表情绪13结果,即对 A 的情绪反应。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引发事件 A(activating)引起了情绪结果 C(emotional consequence),而艾利斯认为情绪结果 C(emotional consequence)是由想法 B(belief system)直接引起的26。这也就是说,不同的想法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要改变非理性的想法,就要质问、反驳非理性的想法,找出其中的错误所在,然后建立正确的合理的想法,即理性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心情得到改变,情绪也会好转。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说明情绪与认知有密切关系,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四、案例分析老师体罚学生为何恰是“优秀教师”据央视报道,青海师大二附中教师张明明暴力打学生,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是初二(2)班的自习课,该班英语老师张明明到班里批改作业并检查学生的英语课文背诵情况。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黎明(化名)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张老师便把他叫到讲台前询问不写作业的理由,黎明同学说不出任何理由,由于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张老师有些着急,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便抬手打了下去。根据早期的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s)认为: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而阿诺德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认知分析,而这种认知分析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综合可看出,张老师暴力大学生的行为,来源于她对学生黎明没有完成作业这个行为的反应,她对这个行为的认知分析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是没有听从老师安排,没有做到尽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的行为。而情绪激动动手打人是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的表现,正如“二因素论”所说,“情绪二因论”则提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但产生何种情绪经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这样的一个暴力事件,反映出来的是老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对学生的认知不足,对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体现。老师的暴力行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使得课堂上其他学生产生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对老师心生忌惮,会变得所有事情都做的小心翼翼,对学生的成长留下心理影响。五、情境实验:教师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AiboteMeilabieen)通过大量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言语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这一结论说明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作为非言语行为之一的教师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声调、手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的表现。根据这种情况,结合对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一(2)班师生进行情境实验,发现在不同情绪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教师积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积极情绪下,教师处理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也是呈现积极状态的。在面对学生课堂问题时,对学生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问题,选择处理方式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处理的方式会以暗示、提醒为主,表达的方式委婉有艺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的质量为目标,顾及到大部分同学的利益。(二)教师消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消极情绪下,教师处理学生课堂行为会呈现出消极状态。由于教师不良情绪的反应,使他们的思维迟钝,记忆困难,课堂显得没有生气,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教师情绪还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的情绪又反作用于教师,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绪回路。最终,在面对学生课堂问题时,教师会对学生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问题,但行为均指向学生,处理方式以公开、对外、严厉为主要特征,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以立即消除某问题为目标。(三) 总结对比两种情绪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处理方式,我们会发现积极情绪影响下的教师行为是对学生有利的,是以课堂为主的;而消极情绪影响下的教师行为事针对学生的,是以解决问题为重,忽略课堂的。由此可见,教师情绪的好与坏,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行为。六、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一) 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教师的情绪状况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负面情绪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1、完善政策,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状况会对教师的情绪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因此,要使教师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就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的各种权利得到落实。比如国家和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些对教师的教学情绪都会形成良性的影响。2、对教师期望的合理化教师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及社会地位的不匹配,使教师情绪压力过大,因而,从社会角度出发,公众应该给予教师适当合理的评价与期望,对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3、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情绪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教师缓解压力等等。(二)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学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场所,学校环境的良好与否对教师的情绪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学制度、校园文化以及日常管理。1、学校课程安排要合理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不能够单单从学生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也应该成为被考虑的对象。合理的课程安排不仅应该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应该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降低教师情绪压力。2、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在生活上,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教师的情绪不佳,为了避免教师把这种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学校应该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以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在针对教师职工的管理上,学校应该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感情投资”,实行民主管理,关心教职工的学习生活,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调解人际关系,从而营造出民主、平等、薄重、和谐的心理工作环境和群体心理氛围,同时,学校还应从关心教师生活出发,适当地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联欢会、体育比赛或旅游活动等,从而愉悦教师的身心,增进教师间的交往与沟通,释放心理压力。3、学校应把教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增设一些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项目和活动,如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得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学习,或者要求教师在各种岗位培训学习中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等,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心拥成径。同时,学校还应还应深入地了解每个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对于教师正当的心理需求要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对于不切实际的心理需求要细心加以引导,防止出现心理挫折。对于有一定程度心理症状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要使教师知道生活是多彩的,工作不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要尽量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完美,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三)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教师是情绪管理的主体,那么,教师自己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水平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1、劳逸结合教师工作8小时的内外界线常常是不分明的,很多工作要回家去做,如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因此如何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良好和稳定的情绪来自健康和规律的生活方式。2、教师要讲究处理课堂突发事故的策略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无心之过时,教师可以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