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终极》PPT课件.ppt_第1页
《班杜拉终极》PPT课件.ppt_第2页
《班杜拉终极》PPT课件.ppt_第3页
《班杜拉终极》PPT课件.ppt_第4页
《班杜拉终极》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Bandura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认知理论之父 1 班杜拉的生平 AlbertBandura 阿尔伯特 班杜拉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 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Contents纲要 理论及其评价 荣誉及其著作 职业 求学 家庭 班杜拉的出生及其家人 班杜拉的出生及其家人 1925年12月4号班杜拉出生于Mundare姐姐 5个 一个夭折爸爸 波兰人 农场主妈妈 乌克兰人 商店工作人员妻子 VirginiaVarns护理学院老师女儿 Mary 1954 Carol 1958 临床心理学家 贫困青少年诊所主任外孙 Timmy Andy 1991 班杜拉教授与他的女儿玛丽在加拿大落基山脉 TimmyinredandAndyinblue 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小村庄 他是家里最小且唯一的男孩 很受父母疼爱 虽然父母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但却对班杜拉的一生影响很大 他的父亲教会了他三种语言 波兰语 俄语和德语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 他的妻子是护理学院的老师 他有两个女儿 还有一对双胞胎外孙 VirginiaVarns 班杜拉的求学生涯 小学到高中 镇上唯一的学校 教育资源及其贫乏 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1949年毕业 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获得心理学Bolocan奖 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whenBandurawasastudentthere 哥伦比亚 研究生 博士 美国爱荷华大学师从著名的心理病理学家本顿 ArthurLBenton 教授 攻读临床心理学分别与1951年和1952年获得学位 DepartmentofPsychologyattheUniversityofIowa 爱荷华大学 Photo October1956 班杜拉的职业生涯 1953年 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 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 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 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 N Miller 多拉德 J Dollard 和西尔斯 R R Sears 的影响 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后 除了1969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 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 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个人荣誉及获得奖项 1964年 美国心理协会研究员1969年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72年 美国心理协会第12分部杰出科学家奖1972年 古根海姆研究基金1973年 加州心理协会杰出科技成果奖1974年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1976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主席1979年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博士1980年 西方心理学协会主席1980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 美国心理学协会杰出科学贡献1980年 国际社会关于攻击研究的杰出贡献奖 1982年 日本科学促进协会奖学金1983年 莱斯布里奇大学荣誉学位1985年 新不伦瑞克大学荣誉学位1987年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学位1988年 沃尔特斯科特爵士杰出客座教授1989年 威廉詹姆斯奖 美国心理学会1989年 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1990年 Waterloo大学的荣誉学位 柏林自由大学荣誉学位1992年 萨拉曼卡大学荣誉学位1993年 印第安纳大学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1994年 罗马大学名誉学位1995年 莱顿大学荣誉学位 阿尔弗雷德大学荣誉学位 1998年 加州心理协会杰出终身贡献奖1999年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名誉学位1999年 美国心理学协会桑代克奖2000年 加拿大心理协会名誉会长2002年 纽约城市大学荣誉学位 Universitat海梅一世2004年 西方心理学协会终身成就奖 美国心理学会詹姆斯McKeen卡特尔奖2004年 美国心理学协会杰出终身心理学贡献奖2004年 雅典大学的荣誉学位2005年 爱荷华大学杰出校友奖2006年 职业自我概念研究 自学中心的杰出贡献成就奖2008Grawemeyer心理学奖此外 他还应邀担任 美国心理学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等20余种杂志的编辑 并经常出入美国国会听证会 多项殊荣集于一身 充分表明了学术界对班杜拉的贡献与成就的认可 一个星期六下午 班杜拉从华盛顿收到一个电话 大意是 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他被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 班杜拉教授 右 接收来自欧金尼奥加里教授的礼仪环 在庆祝仪式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荣誉学位后 班杜拉教授 中心 从雅典大学获得荣誉学位 班杜拉教授接受荣誉学位莱斯布里奇大学 1983 ProfessorBanduraattheGrawemeyerCeremony 班杜拉教授在自我概念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荣幸授予职业成就奖自2006年7月密歇根大学安阿伯会议中心 班杜拉教授在斯坦福大学2008年9月 班杜拉的著作 Bandura A WaIters RH 1959 AdolescentaggressionNewYork RonaldPress Translation Polish Bandura A WaIters RH 1963 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New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Translation Spanish Bandura A 1969 Principlesofbehaviormodification New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Translations Portuguese SpanishBandura A Ed 1971 Psychologicalmodeling ConflictingtheoriesChicago Aldine AthertonPress Translations German Japanese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Sociallearninganalysis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ranslations German Russian Bandura A 1977 Sociallearningtheory Englewood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Translations Chinese French German Italian Japanese Russian Spanish Bandura A 1986 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 Asocialcognitivetheory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ranslations Russian Spanish Bandura A Ed 1996 Self efficacyinchangingsocieties NewYork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ranslations Italian Japanese Spanish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exerciseofcontrol NewYork Freeman 1997 Translationsinprogress Chinese French Korean Portuguese Spanish 1 青少年的攻击 理查德 沃尔特斯合著 1959 2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1963 与理查德 沃尔特斯合作合著 3 行为矫正原理 1969 社会学习理论的第一部经典著作 行为矫正原理 这本著作可以看成是他在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书的修订版 4 心理学的示范作用 冲突的理论 1971 5 攻击 社会学习的分析 1973 6 社会学习理论 1971 1977 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7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 社会认知论 1986 8 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 1995 9 自我效能 控制的实施 1997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AlbertBandura sociallearningtheory 3 4 2 1 Observationallearningtheory 观察理论 Self regulatedlearning 自我调节理论 Self EfficacyTheory 自我效能理论 Reciprocaldeterminism 交互决定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观察学习理论 Observationallearningtheory 提出背景 主要内容 实验研究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班杜拉看来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 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 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 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 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 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 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 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 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 很明显 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Background 理论背景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 一 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 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 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 二 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将它称之为 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 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主要内容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 1 复制过程 运动再生过程 3 保持过程 2 动机过程 4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 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 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 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 观察什么 影响观察学习注意过程的第三方面的因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 观察者自身的感觉能力 注意的唤醒水平 知觉的定势和强化的经验等都直接影响着对示范行为的注意和观察水平 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 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 观察就会失去意义 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 一个是表象系统 另一个是言语编码系统 表象系统把示范行为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 表象由感知过程所产生 榜样行为的重复呈现最终造成示范行为的持久的 可再现的表象产生 对示范行为的复述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内心复述 或称为象征性复述 另一种是动作性复述 内心复述是利用保持在头脑中的示范行为的表象在心理上反复出现和组织 也就是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个示范行为 动作性复述是通过重复示范行为的外部动作来复习和巩固习得的行为 内心复述和动作性复述是保持示范行为的重要手段 保持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班杜拉将这个过程分解为 反应的认知组织 反应的起动 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所进行的改进和调整等几个环节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个体必须 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 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复制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 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 经过练习 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 观察学习者 或模仿者 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做出示范行为 1 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 2 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 3 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 这三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就是班杜拉所称谓的三种强化 即外部强化 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动机过程 支配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注意过程 榜样事件显著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独特性功能价值性 观察者特征知觉能力知觉定势认知能力唤醒水平习得的偏好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符号编码认知组织认知预演动作预演 观察者特征认知技能认知结构 认知表征对再现的自我观察信息反馈概念匹配 观察者特征体能亚技能成分 外部强化感觉的实物的社会的控制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实物自我评价 观察者特征诱因偏好社会比较性偏见内部标准 榜样事件 匹配行为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或四个子过程 概括为下面的框图 从框图中可以看到影响每个子过程的各种因素 观察学习的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 指的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 抽象性观察学习 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创造性观察学习 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 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波波玩偶 他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一个塑料小丑 名叫波波玩偶 儿童们在那里观看一步录像 一位模特攻击性地殴打一个玩偶 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 把它朝下猛摔 坐在它上面 反复地打它的鼻子 把它抛到空中 用球击打它 班杜拉 1973年 第72页 看完录像后 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 但他们不能动玩具 记忆过程开始了 因此 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 然后 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 动机状态产生了 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 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 八个月后 40 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 攻击性行为实验 2 自我调节理论 Self regulatedlearing 提出背景 主要内容 存在原因 自我调节概念是从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 它使人的行为变得富有生动性和选择性 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对行为的多种影响 自我调节理论的形成 把社会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是班杜拉及其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不赞成行为决定于外在奖罚的行为主义观点 认为如果那样 人们会象风向标一样 连续不断地改变方向 批评行为主义因忽视人类自我控制的能力 而否定了人类可用自己的感觉 思维控制自己 并因而塑造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的形象 主张人类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生成的结果对他们的思想 感情和行为施加一些控制 这些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Background 理论背景 自我调节的三个过程 自我观察 1 自我判段 3 自我反应 2 自我调节的过程 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 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 行为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例如质量 速度 创造性 重要性 变异性和伦理性等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也会有不同侧重点 人们有选择地注意他们行为的某些方面 而忽视另一些方面 如在田径场上 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工作质量 数量或创造性等 班杜拉认为 自我观察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 一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定符合现实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 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 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影响自我观察的因素有以下五种 第一 时间上的近似性 第二 反馈信息 第三 动机水平 第四 行为的价值 第五 观察到的成功和失败 自我观察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过程 它时常受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影响 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其它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自我观察 自我调节的过程 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 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我判断的核心是自我标准的建立对大多数和行为来讲 评价其行为的适应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跑一英里所需要的时间 做某一课题所得到的分数 这些内客并不能传递有关自我评价的充分信息 当评价行为的适应性相对地受到限制时 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的 一个想得到较前名次的学生 考试中得到ll5分 如果他不知道别人的成绩 就不能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 班杜拉认为 自己要想评价由社会标准衡量的行为 至少需要相对地比较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 绝对的行为操作标准 个人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 自我判断 自我调节的过程 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 自豪 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 自我反应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的发展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 完全符合行为标准的工作会形成个人有效感 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引起自我满足 没有活动标准和对活动不进行评价 人们会没有积极性 感到无聊和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外部刺激 过于严格的自我评价也会成为个人不断烦恼的原因 引起一些精神病理症状 造成各种异常行为 甚至导致自残 自我反应 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 第一 社会的影响 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 可能会受到他人的 负面浸染 第二 对现实情景的预测 人们估计到 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 会得到什么境遇 第三 个人的得益 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第四 示范者的影响 看到他人的成功 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 第一 社会的影响 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 可能会受到他人的 负面浸染 第二 对现实情景的预测 人们估计到 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 会得到什么境遇 第三 个人的得益 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第四 示范者的影响 看到他人的成功 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3 交互决定论 Reciprocaldeterminism 理论提出背景 理论主要内容 理论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勒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 三向 交互作用形成理论 班杜拉的 交互决定论 reciprocaldeterminism 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的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Background 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人本主义个人决定论 班杜拉交互决定论 他把人的认知因素引入到对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的分析中 提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 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 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他认为 行为 认知 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结 相互决定 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行为和环境条件作为交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 人的认知因素 即观念 信仰 自我知觉 和行为同样是彼此交互决定的因素 三元交互作用 主要内容 1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 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 二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 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 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 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2 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班杜拉指出 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 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 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 3 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环境 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 在行为内部 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三元交互作用模型 4 自我效能理论 提出背景 主要内容 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 即人类行为与人内在诸因素以及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 相互决定的 在三者交互作用的机制中 班杜拉又特别重视由人的各种因素构成的自我系统 他由此衍生开来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Background 理论背景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 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理论不同 社会学习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并不试图描述主体自我的某一稳定不变的属性 而要从个体心身机能的发挥这一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自我在其中的作用 所以 它的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 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 self referentthought 的一种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 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概念 主要内容 概念 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决不只是个体对自己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预估 而与这一活动的实际执行过程及执行后的实际状态没有因果的关系 事实上 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若干中介过程实现其主体作用的 其中包括选择过程 思维过程 动机过程以及心身反应过程 主要内容 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作用机制 一般而言 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 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 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 一旦个体选定某种环境 这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行为技能和人格发展 另一方面 当个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所面临的任务时 由于不同活动包含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他选择哪种活动就决定于他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选择过程 主要内容 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或激起若干特殊形态的思维过程 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成就产生的影响或可是自我促进的 或可是自我阻碍的 依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 首先 目标设定是人类行为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 但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自我行为的目标 则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其次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场面或动作流程的心象实现 imaaginalrealization 的内容和性质 第三 在归因活动中 效能感强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而把失败归因为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 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 发展行为技能 从而有利于活动的成功 第四 个体对行为结果形成内控或外控的不同期待 部分地决定于其效能感的高低 并通过改变自我动机的水平而影响活动实际执行的动力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 主要内容 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 通常都伴有动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