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立意方法.doc_第1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doc_第2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doc_第3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doc_第4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议论文立意方法 (一)审题立意过程:审读材料确定主角因果推论/提取关键/还原到人归纳论题中心论点切分论点(二)立意思维角度思维角度 对象范围 套话模式施动主体 不同职业的人 做要(分论点1/2/3)不同境况的人 面对要(分论点1/2/3)个人集体企业国家民族 作为要(分论点1/2/3)概念内涵 中心论点的本质 中心论点关键词(就)是(分论点1/2/3)找理由式 导致中心论点关键词原因 为什么会(分论点1/2/3)导致中心论点关键词必要性 为什么要(分论点1/2/3)找办法式 实现中心论点关键词需要条件 怎样才能/不,就不能(分论点1/2/3)实现中心论点关键词方法措施 要做到必须怎么样/就要(分论点1/2/3)找作用式 实现中心论点关键词作用意义 就能(才能)(分论点1/2/3)找危害式 不能做到中心论点关键词危害 不,就会(分论点1/2/3)按照时间 古今 过去现状将来 先后 首先然后最后 按照逻辑 浅深 例举现象分析原因办 法前景展望表里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景展望说明1论点应是一种明确的主张或判断,分论点不能交叉重复。2以上各法,既可独用切分三个分论点,也可综合运用各成一个分论点。3以上方法要学会灵活选用,一旦融会贯通将发现其实万变未离其宗。(三)议论文分论点设置“三忌”在议论文写作中,一般提倡要对中心论点加以切分,要有几个分论点的设置。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章清晰的结构层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体现写作者缜密的思维。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议论文貌似分论点非常清楚,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分论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列出的若干分论点并不处于同一层面,或者几个分论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现象。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议论文中。我们认为,这样的分论点并不是人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分论点,在这里我们不妨姑且称之为“伪分论点”。具体表现如下:1、分论点设置忌“顾左右而言他”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一要素是,分论点必须是中心论点的“子论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次来对中心论点进行诠释、展开或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那么,我们在设置分论点时,就不能脱离中心论点去“顾左右而言他”。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时,忽视了根据中心论点的制约性按照一定的“向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从而使分论点沦为了一种“标签”。以命题议论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为例。有学生在分析了命题的内涵之后,得出了“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人生永无止境的追求”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正属于“新解”的范畴,但是,在设置分论点时却没有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分解:“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直面挫折。这样的分论点的设置,偷换概念,中途易辙。表面上看,“向度”清晰,而实质忽视了中心论点的制约性,因此,只能是一种“标签”。“这山望着那山高”原来的意思是“爬上这一座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其主要意思是指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是一个含贬义色彩的成语;所谓“新解”,就是要从原意中翻出新意,从原来的否定之中寻求值得肯定的内容,如“永不知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等等,而这才是该命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作文所要论述的观点。据此,我们可以根据“这山望着那山高,是的精神(表现)”的“向度”来切分出以下几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2、分论点设置忌“前言不搭后语”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二要素是,几个分论点应该是按照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切分出来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应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不能是按几个不同的标准切分出的几个不同的方面。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中心论点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具体用哪一个问题来切分,要视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能以三个问题中特定的“那一个”来切分,这就是同一尺度、同一标准,而不能同时动用两个甚至三个问题来切分;否则,我们切分出的分论点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以命题议论文“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为例。这是一道思维限制比较明确、语文味较浓的作文题,有一定的审题难度。通过分析命题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该命题的重心在“给机会”,而不在“梦想”,其中心是要我们去谈“怎么样才能让梦想开花”。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围绕“怎么样”来切分分论点。如:梦想是亮在人生航道前方的灯塔;拥有梦想就拥有了人生的希望;梦想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成就。表面上看似乎是三个分论点,但实际上这三点又不能成为分论点,因为这三点分别从属于“梦想是什么”“梦想的作用”和“怎样实现梦想”三个不同的层面,是用三个不同标准切分出的,只有第三点才能与中心论点直接对接,才是我们所说的“子论点”。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关键是分论点切分的标准不统一。如果围绕命题的重心“给机会”和“梦想开花”的比喻,严格按照“怎么样才能让梦想开花”这同一标准来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够切分出以下几个层次:用信心播种梦想;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耕耘梦想;用创造收获梦想。3、分论点设置忌“剪不断理还乱”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三要素是,几个分论点之间应该构成一种并列或递进关系,而不能存在包含或交叉现象,否则就容易因概念间的界限不清而造成思维的紊乱、结构的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在切分出分论点之后,要仔细检查分论点所包含的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保这几个方面是平行的或递进的。以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为例。有学生在对“绿色生活”作了简单的阐释、强调“绿色生活”的重要性之后,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观点:绿色生活,能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绿色生活,也等同于健康的生活;绿色生活,会使我们远离污染,远离喧嚣;绿色生活,人文生活,低碳生活。乍一看,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是,这四个分论点所领起的四个层次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论点呢?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这四者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密切的关联,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真正的分论点。因为这四个分论点中概念的大与小、具体与抽象胡乱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表面看来是很有层次感的,但实际上文思不清,松散杂乱,大有“脚踩西瓜皮”之嫌。其实,围绕“绿色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绿色生活是什么”“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怎样去做”等途径来切分出若干分论点。比如: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热爱(绿色生活需要我们热爱自然);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护卫(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护卫自然);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顺应(绿色生活需要我们顺乎自然)。这样切分出来的三个方面就没有了前面所说的包含或交叉现象,因为这三个方面分别属于“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形成的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这样,文章的思路也就变得清晰起来。(四)议论文分解分论点示例1、并列分解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并列分解“是什么”分解“是什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这样分解:自嘲,是机敏的退让;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并列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并列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2、递进分解按议论步骤递进议论文一般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还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崇高。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按论点内涵递进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为三个分论点: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3、辩证分解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2005年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我们喜欢安,渴望安;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一篇忘记什么,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忘记等待时的付出,铭记了过程的快乐;忘记工作的卑微,铭记奉献的伟大;忘记荣华富贵,铭记那份职责;忘记了寒冷与黑暗,铭记了那份温暖。4、比喻分解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但别有一番情趣,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如话题“读”,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分解为: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5、关系式分解 相辅相成式(对立统一式)的论点。 论题或题目中两个概念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先弄清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它如何决定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什么,它如何反作用于主要矛盾。而后编写论点。A正反对比分解法: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分论点一: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就能取得什么效果。分论点二: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就会产生什么后果。 例说话与交际中心论点: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只有说好话,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办好事情。分论点:好言似蜜,沁人心扉,美化人情关系。恶语如刀,剜人心肉,割断你我情义。 B并列式或层进式的分论点: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分论点一:从一个方面阐明如何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分论点二:从另一方面阐明如何正确对待二者关系。两个分论点呈并列或层进(承接或递进)关系。 例说话与交际a并列式中心论点:说话往往事关人际、国际大事成败,我们应该学会说好话。分论点:好话是利国利民的良方。对上级,动以情感、借事喻理的谏言,是一种好话。好话是射向敌人的利箭。对敌人,晓以利害、有备无畏的言语,是一种好话。b 层进式,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中心论点:说话事关交际成败,要学好话,必先学做人。分论点:要说好话,先学做好人。要学好话,必学做智者。 C每个分论点侧重写矛盾的一个方面的作用及其影响:中心论点:议论二者关系,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办的主张。分论点一:议论矛盾主要方面的决定性影响、主导作用或者如何正确对待。分论点二:议论矛盾次要方面的对主要方面的影响、反作用或者如何正确对待。 此类话题的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即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写作前可用这理论去分析具体问题,得出具体结论,将具体结论作为论点和分论点,并用事例证明这一结论。但切忌在文章中搬用过多抽象的政治理论。否则会使文章枯燥无味,甚至因说不清理论而产生失误。 例张扬个性与团队精神中心论点:我们必须在发扬团队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张扬个性,使我们的团队因更富特色而充满生机。分论点:孤雁难以独存,人没有团队精神就难以立足于社会。 一花难以扮春。团队没有目标统一而富有个性的成员,则毫无生气。(发扬团队精神为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在“2”中加上“目标统一”四个字。) 对比选择式关系的论点。 不兼容的选择关系:即两种事物不能同时选择,二者只能选择其一的论点。 例张与弛中心论点:只有张弛有道,才能作好工作,读好书。分论点:箭若在弦,只有张弓,才能飞矢中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之中,只有全力以赴,紧张运作和学习思考,才有成效。箭若离弦,便要弛弓,以再张弓射的。人在工作学习之后,就要放松精神,享受生活,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工作。(不同条件下只能作不同选择,但对两种情况仍有所侧重。此类题目还有:“进取与放弃” “知足与不知足”等。) 兼容的选择式关系:即两种选择可以同时并存。 例星形和圆形中心论点:我们既要学做圆,遵守社会规范;又要学做星,闪耀独特光芒。 分论点:没有规矩,无以形成方圆;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遵守社会规范。没有星星,无以点缀夜幕;我们必须闪耀独特光芒,装点历史的天空。 对比取舍式的选择:即在比较两事物是非优劣后,舍弃错误或不良的,选择正确和优秀的。 例守旧与创新中心论点: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反对守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