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反馈探索人流术.ppt_第1页
BIS反馈探索人流术.ppt_第2页
BIS反馈探索人流术.ppt_第3页
BIS反馈探索人流术.ppt_第4页
BIS反馈探索人流术.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IS反馈探索人流术中TCI丙泊酚 瑞芬太尼合理配伍的研究 研究目的 评价丙泊酚 瑞芬太尼不同配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并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 和效应室浓度 ECp 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人流全麻时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最适配伍浓度寻求理想的人工流产全麻方式 研究路径 以改良序贯法测定丙泊酚单独靶控输注用于人流术能使50 患者满足手术要求的效应室浓度 ECp50 和分别伍用1 3 1 5或1 6倍ECLoc50丙泊酚时 瑞芬太尼满足50 手术需求的效应室浓度 ECr50 及50 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 RCr50 治疗指数TI RCr50 ECr50 评价两种麻醉药物不同配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 和ECp之间的相关性 创新之处 能明确国人人流手术病人的丙泊酚使50 患者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 ECLoc50 和使50 患者满足手术要求的效应室浓度 ECp50 参考值联合应用丙泊酚 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单独应用丙泊酚能得出丙泊酚 瑞芬太尼联合应用的合理配伍浓度 可能以高浓度丙泊酚辅以低浓度瑞芬太尼为优BIS监测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镇静深度和人流手术的麻醉深度 苏醒时间具有相关性和指导意义 研究1靶控输注丙泊酚 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合理配伍研究 研究目的 评价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不同配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寻求人流全麻时靶控输注 TCI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最适配伍浓度 方法 270例病人随机分为9组 每组30例 1 3组丙泊酚浓度均为3ug ml 瑞芬分别为0 6 1 2 2 4ng ml 4 6组丙泊酚浓度均为4ug ml 瑞芬分别为0 6 1 2 2 4ng ml 7 9组丙泊酚浓度均为5ug ml 瑞芬分别为0 6 1 2 2 4ng ml分别于麻醉前 T1 诱导入睡后 T2 扩宫时 T3 及麻醉苏醒时 T4 时记录NIBP HR ECG SPO2及每组麻醉失败和发生呼吸抑制 循环抑制的例数测定分别伍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丙泊酚时 瑞芬太尼满足50 手术需求的效应室浓度 ECr50 及50 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 RCr50 治疗指数TI RCr50 ECr50 麻醉方法 丙泊酚达预设效应部位浓度后开始输注瑞芬太尼 两药均达到靶浓度后开始手术监测PetCO2 根据波形判断是否呼吸暂停 当呼吸停止超过30秒或SPO2 95 判定为呼吸抑制 给予辅助通气 若MAP 55mmHg或HR 50bpm 则判定为循环抑制 静脉给麻黄素6mg或阿托品0 25mg麻醉成功是指患者不仅入睡且无体动 或仅有轻微肢动但不影响手术进行 若出现体动且影响手术进行或未入睡者视为麻醉失败失败者逐次增加瑞芬太尼浓度 0 6ng ml 次 以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一位熟练的妇科医师实施 手术方式为真空负压吸引法 吸宫开始时停止丙泊酚 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 观察指标 于麻醉前 T1 诱导入睡后 T2 手术扩宫颈时 T3 及麻醉苏醒时 T4 4个时点同步记录NIBP HR ECG SPO2记录每组麻醉失败和发生呼吸抑制 循环抑制的例数记录苏醒时间 术后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AnalogueSeale VAS 和不良反应 治疗指数计算 瑞芬满足50 人流病人需要的效应室浓度 称为瑞芬太尼半数有效浓度 ECr50 50 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称为瑞芬半数呼吸抑制浓度 RCr50 RCr50 ECr50称之为治疗指数 treatindex TI TI越大 麻醉的有效性 安全性就越大 依此分别计算求证三种丙泊酚预设浓度的瑞芬太尼TI值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 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 各组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VAS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与苏醒时间有关的指标 p 0 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的ECR50和RCR50 以及各自95 可信区间 CI 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求出 结果 患者年龄 体重 妊娠 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及VAS值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麻醉诱导后HR MAP较麻醉前有所下降 其中MAP降幅在20mmHg左右 T2 T3间降幅达最大值 然后缓慢回升SPO2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 共有4例病人SPO2降至95 经加大吸入氧浓度后 自行回升 216例病人麻醉成功 伍用相同浓度的丙泊酚时 随瑞芬太尼浓度增加 麻醉成功呈整体递增趋势 共有32人发生呼吸抑制 23人发生循环抑制 随瑞芬太尼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 尤其在伍用高浓度丙泊酚时表现更为明显伍用3ug ml丙泊酚时 瑞芬的ECR50为2 68ng ml RCR50为3 24ng ml 治疗指数为1 21 伍用4ug ml丙泊酚时 瑞芬太尼的ECR50为1 45ng ml RCR50为1 98ng ml TI为1 37 伍用5ug ml丙泊酚时 瑞芬太尼的ECR50为0 97ng ml RCR50为2 45ng ml TI为2 53 不同丙泊酚背景浓度下的瑞芬太尼ECr50 RCr50及其95 的可信区间 讨论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是目前门诊手术麻醉最具前途的药物 丙泊酚苏醒迅速且平稳 瑞芬太尼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又能很快清除瑞芬太尼 异丙酚为协同作用 合用可减少各自的药物剂量两者结合用于人流术等短小手术的麻醉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两种药如何配伍仍有待研究 TCI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它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浓度 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目标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 具有简便 麻醉可控性好等优点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诱导时间更短 而且不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 所以本研究选择效应室TCI给药方式 本研究将病人意识和体动作为评价麻醉效果的指标本研究把呼吸抑制作为考察麻醉安全性的指标将瑞芬满足50 病人人流术需要的效应部位浓度 称为瑞芬半数有效浓度 ECr50 使50 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部位浓度称之为瑞芬半数呼吸抑制浓度 RCr50 RCr50 ECr50称之为治疗指数 treatindex TI TI越大 麻醉的安全性就越大通过测定伍用不同浓度丙泊酚条件下瑞芬太尼的ECR50和RCR50 从有效性和呼吸抑制两个方面来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人流手术中的合理配伍 本研究发现 在伍用不同浓度丙泊酚条件下 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麻醉成功率明显增加 但呼吸抑制发生率逐步增加 瑞芬太尼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伍用较低浓度丙泊酚时 麻醉效果差 要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所需要的瑞芬浓度势必较大 瑞芬浓度增大呼吸抑制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伍用3ug ml丙泊酚时 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2 68ng ml和3 24ng inl 治疗指数 TI 为1 21伍用4ug ml丙泊酚时 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1 45ng ml和1 98ng inl TI为1 37丙泊酚增加至5ug ml时 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0 97ng ml和2 45ng ml TI增加到2 53表明随TCI丙泊酚伍用浓度逐渐增加时 达到良好麻醉效果的瑞芬太尼ECR50明显减少 从而可使呼吸抑制等发生率明显降低 在保证无痛人流术麻醉有效性的同时 使麻醉安全性得到提高 结论 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 随着丙泊酚浓度的增加 伍用瑞芬太尼时的治疗指数升高 安全性增加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较高浓度的丙泊酚 5ug ml 与较低浓度的瑞芬太尼 0 6 1 2ng ml 配伍较为合理 研究2BIS反馈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单纯靶控输注 TCI 丙泊酚和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两种方法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 的反馈调控作用探讨BIS反馈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 方法 120例病人 随机分成3组 n 40 单纯TCI丙泊酚组 A组 BIS监测TCI丙泊酚组 B组 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C组 A组根据病人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调整血浆丙泊酚TCI靶浓度 B C组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和 或 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 术中维持BIS值在45 60观察和记录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 心率 呼吸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 镇静评分 定向力恢复 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和不良反应 结果 C组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A组 P 0 01 清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以C组明显快于A组 而术中体动发生率以C组明显较低 呼吸抑制发生率则三组无差异 而VAS以C组明显小于A组 P 0 05 说明C组术后宫缩痛明显较轻 麻醉后各组SBP HR及SpO2均明显下降 P0 05 麻醉后各组BIS显著下降 P 0 05 麻醉苏醒时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 与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C组 比较 单纯TCI丙泊酚组 A组 及BIS监测TCI丙泊酚组 B组 的BIS值在诱导入睡后 手术扩宫颈时下降更加明显 P 0 05 讨论 BIS是将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的一个参数值 到达合适的全麻深度时的数值为40 65BIS能很好地识别清醒和意识消失的状态 预测病人对伤害性刺激的体动反应 预防术中知晓 从而减少麻醉用药量和术后并发症 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本研究选择控制BIS至45 60 随访该120例病人均无发生术中知晓 单独应用异丙酚时 异丙酚的总用药量明显高于加用瑞芬太尼组的患者 同时术中体动反应和注射区疼痛的发生率也较高 对此虽可通过提高TCI输注异丙酚血药浓度值来改善 但由此可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