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培训资料精讲.ppt_第1页
ERP培训资料精讲.ppt_第2页
ERP培训资料精讲.ppt_第3页
ERP培训资料精讲.ppt_第4页
ERP培训资料精讲.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RP学习资料 姜宇巍jiangyuwei 北京飞宇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结构 一 ERP原理及提取技术二 主要ERP成分及经典研究三 ERP数据记录与处理四 波形的识别与测量 ERP原理及提取技术 活的人脑总会不断放电 称为脑电 EEG 但成分复杂而不规则 正常的自发脑电一般处于几微伏到75微伏之间 而由心理活动所引起的脑电比自发脑电更弱 一般只有2到10微伏 通常淹埋在自发电位中 所以ERP需要从EEG中提取 ERP的两个重要特征 事件相关脑电有两个重要特性 潜伏期恒定 波形恒定 与此相对 自发脑电则是随机变化的 所以 可以将同一事实多次引起的多段脑电记录下来 但每一段脑电都是各种成分的综合 包括自发脑电 噪音 5 200 200 400 600 800ms 2 0 4 0 2 0 4 0 6 0 潜伏期 ERP的两个重要特征 事件相关脑电有两个重要特性 潜伏期恒定 波形恒定 与此相对 自发脑电则是随机变化的 所以 可以将同一事实多次引起的多段脑电记录下来 但每一段脑电都是各种成分的综合 包括自发脑电 噪音 叠加技术 将由相同刺激引起的多段脑电进行多次叠加 由于自发脑电或噪音是随机变化 有高有低 相互叠加时就出现正负抵消的情况 而ERP信号则有两个恒定 所以不会被抵消 反而其波幅会不断增加 当叠加到一定次数时 ERP信号就显现出来了 8 ERP分段叠加显示图 ERP是平均诱发电位 叠加n次后的ERP波幅增大了n倍 因而需要再除以n 使ERP恢复原形 即还原为一次刺激的ERP数值 所以ERP也称为平均诱发电位 平均指的是叠加后的平均 这样就获得了所希望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图 因此 对于ERP研究来说 为了提取事件相关脑电位变化 传统上不得不进行多次重复刺激 次数记为n 现在 可以通过计算机叠加技术轻松实现上述过程 头部定位系统 ERP记录装置是一个电极帽 上面有多个记录或吸收头皮放电情况的电极 这些电极在帽子上的位置是根据国际脑电图学会1958制定的10 20系统 Jesper 1958 确定的 每一个电极记录到的脑电变化代表的是特定位置头皮上的放电情况 掌握10 20系统是进行ERP学术交流的条件之一 11 Pg1 Pg2 Fp1 Fpz Fp2 Fz F3 F7 F4 F8 A1 A2 Cz C3 C5 C4 T4 T3 C6 T5 T6 Pz P3 P4 Oz O1 O2 Cb1 Cb2 国际10 20脑电记录系统 四 导联方法 矢状线冠状线 内容结构 一 ERP原理及提取技术二 主要ERP成分及经典研究三 ERP数据记录与处理四 波形的识别与测量 潜伏期 早 200Ms 中 晚 300ms 成份 慢波命名 正 P 负 N 潜伏期成份 外源性成份 内源性成份和纯心理波 外源性内源性P1 N1 P2N2 P3复合波MMN CNV ERPs成分 受刺激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刺激编排实验范式 Oddball Go Nogo 跨通道研究模式 运动知觉 记忆 语言 特定认知实验模式 非特定认知实验模式 心算 连续心算选择心算简单心算 Detectionofchanges Flickerparadigm 刺激材料的分类 刺激物分类 体感 听觉 视觉 非图形 图形 闪光 几何图形 文字 面孔 自然景观 纯音 短声 白噪声 动物叫声 语音 自然环境声 微弱脉冲电流 针灸 刺激参数 体感 听觉 视觉 对比度亮度视角Spatialfrequency 朝向 频率声压级上升 下降时间 0 1 0 5ms 1 5Hz 50uV 刺激呈现时间 刺激间隔SOA ISI 刺激参数 刺激呈现概率 三大要素 主要ERP成分及经典范式 ERP的先驱研究者经过四十多年的积累 发现了一些经典的ERP成分 在发现这些成分时所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对于后来者有启发 其中与心理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成分主要包括P300 CNV MMN 和N400等 P300及Oddball范式 P300是Sutton于1965年发现 发表在当年的Science 150 1187 1188 上 按照ERP的成分划分方法 根据潜伏期的差异 P300显然属于晚成分 19 Sutton等首先报告P300 Science 1965 20 研究发现P300的波幅与所投入的心理资源量成正相关 其潜伏期随任务难度增加而变长 21 P300与任务难度 P300潜伏期随任务难度的增加而延长实线 具体人名虚线 人名性别断线 出现的词中挑出 刺 的反义词 P300反映的认知过程 一种解释认为 P300代表知觉任务的结束 即对所期盼的靶刺激或目标刺激做出有意识加工时 相关顶叶或内侧颞叶部位受到激活 产生负电位 当加工结束时这些部位又受到抑制 于是出现了P300 而Donchin 1981 认为 P300的潜伏期反映的是对刺激物的评价或分类所需的时间 而P300波幅反映的是工作记忆中表征的更新 后一种观点得到支持更多 这意味着P300也许可成为研究高级认知过程 比如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特别是过程机制问题 另外 P300也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中 如老鼠 猫 猴等 这说明P300可能代表着神经系统的某种基本活动 近年来精确脑定位手段 如fMRI 发现P300的脑内源不只一个 因而P300不是一个单纯的成分 与多种认知加工有关 现在 P300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许多潜伏期很不相同的波形也称为P300 这样就成了一个家族 称为晚正复合体 latepositivecomplex Oddball范式 在发现P300时使用了一个称为Oddball的经典ERP实验范式 Oddball实验范式的要点是 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 一种刺激出现概率很大 如85 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小 如15 两种刺激以随机顺序出现 这样 对于被试来说 小概率刺激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因为它很少才出现一次 感觉有点怪 Odd 但实验任务却要求被试关注小概率刺激 只要小概率刺激一出现就尽快做出反应 可见这里的靶刺激是小概率刺激 在这种条件下 实验记录到在小概率刺激出现之后300ms时观察到一个正波 称为P300 这个波在Pz点附近最高 26 Oddball范式示意图 Oddball 两种刺激物三种刺激物新异刺激物的插入 标准刺激 Standard 偏差刺激 Deviant 靶刺激 Target 非靶刺激 non Target 标准模式缺失刺激为靶 P3a P3b CNV CNV ContingentNegativeVariation 关联负变 实验中 告知被试 他将得到两个信号 声音或闪光等 他的任务是在第一个信号出现后开始准备反应 但并不反应 当出现第二个信号之后则要尽快做出反应 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并不固定 结果发现 在两个信号之间 被试的脑电出现了负向偏转 或负向变化 负变 这个脑电负向变化形成的类似高原的波形就是CNV 在被试完成按键反应后CNV就消失了 29 叠加12次 Cz点 A 短声 B 闪光 C 短声 闪光 前三种情况都不出现CNV 第四种情况下 令被试在闪光出现时尽快按键 按键即将闪光终止 只有这时才出现CNV 这个结果是1964年由Walter等发现的 当年发表在Nature 203 380 384 上 Walter等发现CNV在Cz点最大 但由于早期的头皮记录点较少 一般只有几个 所以无法解决CNV的源定位问题 CNV被认为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 比如期待 意动 朝向反应 觉醒 注意 动机等 可以认为它基本上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反映 处于紧张或应急状态的反映 MMN MMN mismatchnegativity 译为失匹配负波 它的也是采用Oddball范式得到的 经典实验是这样的做的 在Oddball范式下 大概率刺激为1000Hz纯音 小概率刺激为800Hz纯音 分别在两只耳朵中出现 随机呈现在一只耳朵中 一次只呈现一个刺激 让被试只注意一只耳的声音 并对小概率刺激做出反应 不注意另一耳的声音 结果发现 无论注意与否 在约250ms内 小概率刺激均比大概率刺激引起更高的负波 以小概率刺激引起的ERP减去大概率刺激引起的ERP 会得到一个差异波 是一个存在100 250ms之间的明显的负波 32 MMN图示 33 MMN与标准刺激 偏差刺激差异的关系 随偏差增大而增大 声强MMN 标准刺激为80db 偏差刺激分别为57db 70db 77db 这一结果最早由Naatanen 1978 报告 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MMN反映的是人脑对刺激差异的无意识加工 即使在两种刺激都不加以注意的情况下也出现了MMN 这说明人脑有对刺激间差异进行无意识加工的能力 或者说人脑能够对不同刺激自动地做出不同的反应 N400 N400 是研究脑的语言加工原理的常用ERP成分 最早由Kutas于1980年报告 这一篇报告发表在当年的Science 207 203 205 上 他们通过屏幕向被试呈现一些句子 句子的每个单词从前往后是逐个出现的 先出现的几个句子都是正常的符合语法和语境的 在呈现句子时同步记录每个单词呈现后引起的脑电变化 36 实验设计前几个句子都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是明显畸义的 实验观察到在这个畸义词出现之后400ms左右出现了一个新的负成分 这就是N400 语义畸异程度越大N400越大 THEPIZZAWASTOOHOTTO 目前一般认为N400与长时记忆的语义信息的提取有关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与P300相似 N400也有许多子成分 分别与不同的认知过程相关 有彼此不同的脑内源 而且也发现N400不仅与语言加工有关 面孔 图画等非语言刺激也能诱发N400 内容结构 一 ERP原理及提取技术二 主要ERP成分及经典研究三 ERP数据记录与处理四 波形的识别与测量 ERP数据记录与处理 ERP基本实验流程包括实时 on line 刺激呈现 脑电信号放大 模数转换 数据采集 以及实验结束后离线式 off line 数据分析 采样率250 500 1000Hz 10000Hz 20000Hz频带宽度低端频响 高通 High pass 高端频响 低通 Low pass EEG记录重要概念 被试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正常被试的研究要注意被试的性别 社会背景 受教育情况等 另外 还要注意利手问题 尤其在需要被试进行按键或拨开关的作业任务中 正常人 临床病人 儿童 特因条件 对照组 ComputingtheVisualAngle 45 ERP实验流程 参数设置 46 基本参数设置一般包括 采样率 导联数 AC DC模式的选择 低通和高通的设置 50周滤波等选择 伪迹识别 伪迹 Artifacts 47 肌电伪迹 Muscle 50周波 50Cycle 眼电 EyeMovement 伪迹血管 Vascular 出汗 Sweating 电极故障 Electrolepop 电极移动 ElectroleMovement 其他 导线断裂 附近设备造成的突然电压冲击 脑电仪器的故障 与呼吸有关的运动 哭泣 吸吮 颤抖或吞咽等 脑电描记中不起源于脑部的电活动干扰 48 正常脑电 一段正常的ERP数据 应该是基线比较平稳 没有大的漂移或者慢漂 没有除眼电伪迹外的其它伪迹 与刺激软件同步时可看到Type类型标记等 常见的非正常脑电数据 49 肌电伪迹 50 这种类型的干扰可表现 尖头脉冲 通常因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而被识别 肌电伪迹常表现为连续性的各种频率的尖头脉冲 头皮下肌肉收缩形成的伪迹 放大之后的肌电伪迹 50周干扰伪迹 51 电源或高电阻引起 高电阻是因为头皮上未被清除的油脂 脏污或死皮所引起 高电阻可以检出任何种类的伪迹 而不仅仅是50周一种 50周干扰 放大后的50周干扰 眼电伪迹 52 眼睛好象一个充电的电池 其角膜表面一侧为阳性 十 视网膜一侧为阴性 这个电池有很大的电压 因此眼球运动时就会在脑电图上产生明显的偏转 垂直眼电 水平眼电 电极故障 53 电极移动 一般都是阳性的尖头脉冲 任何电极在头皮上移动 甚至是轻微的移动引起 参考电极移动形成的伪迹 单个电极的移动 心电伪迹 54 心电图可在身体的几乎任何部位检出 并可能扩展到头部 特别是在乳突电极 脉搏引起 电极位于一个随心脏跳动而搏动的血管附近 出汗伪迹 55 引起非常缓慢的波动 慢电压漂移 56 慢电压漂移通常是由于皮肤电阻或电极电阻的变化而引起的 吞咽伪迹 57 吞咽伪迹 放大后的吞咽伪迹 波 58 波主要分布于枕 顶区 在睁眼 感觉刺激 精神话动时有反应 衰减 放大器饱和 阻塞 59 缓慢电压漂移有时可能会引起放大器或ADC饱和 这导致EEG在一些时间段内变得平直 本体噪声 60 环境干扰和本体噪声 本体噪声 头皮EEG的电压波动非常微弱 在一般的实验室环境中 有很多电活动源的强度比EEG大得多 这些大电源会在被试 电极以及连接被试和放大器的电线上产生小的电压波动 这些感应电压随同EEG被一块放大之后是相当可观的 虽然有的感应电噪声可以通过滤波及其他后处理技术去除 但最好还是在源头上去除这些噪声 离线数据分析步骤 61 数据的离线处理的程序 1 去除眼电伪迹 Ocularartifactreduction 2 脑电分段 Epoch 3 滤波 filter 4 基线校正 baselinecorrect 5 去除伪迹 artifactrejection 6 平均 average 7 保存 outputfile 8 总平均 grandaverage 内容结构 一 ERP原理及提取技术二 主要ERP成分及经典研究三 ERP数据记录与处理四 波形的识别与测量 波形的识别与测量 得到一系列波形后 要从中识别不同成分以及成分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ERP研究的技术难点 一般通过峰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