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概论大仁科技大学.ppt_第1页
中药概论大仁科技大学.ppt_第2页
中药概论大仁科技大学.ppt_第3页
中药概论大仁科技大学.ppt_第4页
中药概论大仁科技大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藥概論 02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utline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黃介宏講授辦公室U117 手機0936776230E mail horng mail tajen edu twhttp mail tajen edu tw horng ph98u 補充教材 臟 脏 腑 出典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脏象論 臟腑 人體內臟總稱 現代醫學指器官 傳統中醫學為一綜合的功能單位 包刮解剖 生理 藥理學之內涵 臟腑分類表 五臟功能 心 在體合脈 其華在面 在竅為舌 在志為喜 在液為汗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 相互表裏 屬火為陽中之陽 與夏氣相通應 肺 在體合皮 其華在毛 在竅為鼻 在志為悲 憂 在液為涕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 相互表裏 屬金為陽中之陰 與秋氣相通應 脾 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 其華在唇 在竅為口 在志為思 在液為涎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 相互表裏 屬土為陰中之至陰 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旺於四時 五臟功能 肝 在體合筋 其華在爪 在竅為目 在志為怒 在液為汨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屬絡 相互表裏 屬木為陰中之陽 體陰而用陽 與春氣相通應 腎 在體合骨 生髓通腦 其華在髮 在竅為耳及二陰 在志為恐 在液為唾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屬絡 相互表裏 屬水為陰中之陰 與冬氣相通應 補瀉理論 虛實 所謂 虛 是指人體精氣不足 反映出臟腑機能衰弱 退化等現象 實 則指身體生理狀況尚佳 可與邪氣產生作用對抗 因而邪氣有餘而產生亢厲 壯盛等症狀 內經說 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是治療虛症和實症的基本指導原則 其次 配合陰陽五行及臟腑關係的用藥理論 更容易說明臟腑發生病變時 應用藥物直接作用 於發生病變的臟腑外 也可利用陰陽五行中的子母關係來進行補瀉作用 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藥物的補瀉亦是一種歸納結果 在傳統上指凡能扶助元氣 改善衰弱體質及加強人體的抵抗能力的藥物 皆可稱之為 補 另外指出可以幫助人體祛除病邪 平其亢盛的藥物 都可稱之為 瀉 補瀉理論 應用補瀉藥物必須根據症狀的具體表現來靈活運用 因為在虛實症中 就有陰 陽 寒 熱 氣 血 臟 腑之別 不能不區分清楚 如寒症若屬裏陰實 則以祛寒藥為主 屬表陽實 當用助陽藥為主 熱症 有屬陽 當以清熱藥為主 屬陰虧 陰虛 應該用養陰藥為主 氣虛用補氣藥 血虛用補血 氣滯瘀須要行破血藥物 藥物氣味補瀉簡表 氣滯血瘀 雖為實症 倘因實熱裏結者 則行氣破血 當以寒涼通泄為主 若因寒邪凝固 則須用溫散辛通為主 以上所舉的例子僅是一個概念性 在臨時運用 又必需隨機應變 靈活不拘 其次 有關補瀉與五行之子母及臟腑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繫 所以在治療臟腑虛實的用藥方法 除了注意本臟的補瀉之外 還得知道五行規律上的子母關係 結合到內經 五臟者藏而不瀉 六腑者瀉而不藏 五臟藏精滿而不能瀉 六腑實而不能滿 的原則 並運用 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的五行相生相剋對臟腑之間具有母子關係 瀉子補母 如腎陰不足 母 則肝陰不足而肝陽偏衰 這是一種虛證 間接影響肝陽橫逆 肺不能剋肝 也是腎水不足 造成心火偏旺而使脾胃受到傷害 1 實則瀉子法 如肺氣實證 除可以使用瀉大腸 肺之腑 本臟外 應該兼瀉膀胱 因膀胱 腎之腑 屬水 金生水 瀉膀胱則水氣可以下降 肺氣才能通暢 2 虛則補母法 如肺虛證 除應直接使用補肺本臟的藥物外 應該注意兼培脾土 因為土能生金 肺得到脾的扶助才能更快恢復 瀉子補母簡表 2 3 中藥之歸經理論 一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 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 最早有較詳細記載 經絡定義 經脈與絡脈總稱 是人體運行氣血 連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內外上下感應傳導訊息的通路系統 經脈名稱 12經脈循行方向 子午流注 靈樞 經脈流行不止 與天同度 與地同紀 中醫學的宇宙觀著重天 地 人合一 人體的健康 受氣節變化 地理環境 以致時間運轉的影響 每日的十二時辰 每兩小時為一時辰 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 而經脈又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 根據 子午流注 的定律 如果經常在某時辰感到某臟腑不適 可能是該臟腑受病邪入侵 或較虛弱所致 不過 由於臟腑互相影響 問題可能出於其他臟腑 三者的關係如下 舉例說明 病症 頭痛 目赤 失眠 脾胃不適 消化不良問題 工作 應酬繁忙 經常半夜兩 三點才睡解釋 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三時 子 丑 行的是膽經及肝經 若該段時間不休息 肝火便會上升 以致頭痛充血 感到不適 同時由於肝氣上升 影響脾胃 因而感到胃痛 以陰陽五行來解釋 肝屬木 脾屬土 木剋土 因此肝若不適 胃脾亦有問題 經絡的生理功能 手太陰肺經經筋圖與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手陽明大腸經經筋圖手陽明大腸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足陽明胃經經筋圖與足陽明胃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 闡述病理 傳遞病邪與反映病變外邪 表 裡 臟腑 或相反之途徑二 指導診斷 確定病位 何經 何臟腑 三 指導治療 1 針灸推拿治療 循經取穴 2 藥物治療 藥物歸經 分經用藥與引經用藥 註解分經用藥 根據疾病屬於何經來選用該經的藥物 如肝郁氣滯病證時 選用肝經藥中具有舒肝理氣藥物 柴胡 香附 青皮等 引經報使 引經藥 藥引子 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所發揮治療作用 如治頭痛藥物 白芷 足陽明經頭痛 頭痛在前額 眉稜骨 齒痛 藁本 羌活 足太陽經頭痛 顛頂 後腦項部 齒頰 偏頭痛 柴胡 足少陽經頭痛 兩側 引經藥表 中藥歸經出典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曰 凡藥色青味酸氣燥性屬木者 皆入足厥陰肝 足少陽膽經 雙行註解 肝與膽相表裏膽為甲木 肝為乙木 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 皆入手少陰心 手太陽小腸經 雙行註解 心與小腸相表裏 小腸為丙火 心為丁火 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者 皆入足太陰脾 足陽明胃經 雙行註解 脾與胃相表裏 胃為戊土 脾為巳土 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者 皆入手太陰肺 手陽明大腸經 雙行註解 肺與大腸相表裏 大腸為庚金 肺為辛金 色黑味鹹氣腐性屬水者 皆入足少陰腎 足太陽膀胱經 雙行註解 腎與膀胱相表裏 膀胱為壬水 腎為癸水 凡一臟配一腑 腑皆屬陽 故為甲丙戊庚壬 臟皆屬陰 故為乙丁巳辛癸也 十二經中為手厥陰心包 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 其經通於足厥陰 少陽 厥陰主血 諸藥入肝經血分者併入心包 少陽主氣 諸藥入膽經氣分者 併入三焦 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 故入命門者 併入三焦 此諸藥入諸經之部份也 舉例 瀉下攻下藥大黃 苦寒沉降 歸脾 胃 大腸 肝 心經功效 瀉下攻積 清熱瀉火 解毒 活血祛瘀 芒硝 鹹苦寒 歸胃 大腸經功效 瀉下 軟堅 清熱 番瀉葉 甘苦寒 歸大腸經功效 瀉下導滯 蘆薈 苦寒 歸肝 大腸經功效 瀉下 清肝 殺蟲 清熱燥濕藥龍膽 苦寒 歸肝 膽 胃經功效 清熱燥濕 瀉肝火 黃蓮 苦寒 歸心 肝 胃 大腸經功效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黃芩 苦寒 歸肺 膽 胃 大腸經功效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 2 4 升降浮沉理論 理論出處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曰 氣為陽 味為陰 氣厚者陽中之陽 薄者陽中之陰 味厚者陰中之陰 薄者陰中之陽 氣薄者發泄 散表 厚者發熱 溫 味厚則泄 瀉降 薄者通 滲濕利竅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涌泄為陰 鹹味涌泄為陰 淡味滲泄為陽 輕清升浮為陽 重濁沉降為陰 陽氣出上竅 陰氣出下竅 清陽發奏理 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腑 此陰陽之義也 範例氣薄 發泄 散表 解表 溫經通絡 桂枝氣厚 溫裡祛寒 發熱 溫 肉桂味厚 瀉下清熱 泄 瀉降 大黃 黃連味薄 利尿 通 滲濕利竅 木通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曰 凡藥輕虛者浮而升 重實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 春象 氣薄者降而收 秋象 氣厚者浮而長 夏象 味厚者沉而藏 冬象 味平者化而成 土象 氣厚味薄者浮而升 味厚氣薄者沉而降 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 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鹹無升 甘辛無降 寒無浮 熱無沉 此升降沉浮之義也 李時珍雙行註解 李東垣 味薄者升 氣薄者降 氣厚者浮 味厚者沉 範例氣厚味薄 浮而升味厚氣薄 沉而降氣味俱厚 能浮能沉氣味俱薄 可升可降李時珍雙行註解 升者引之以鹹寒 則沉而漸達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 生升熟降者 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又曰 凡藥根之在土中者 半身以上則上升 半身以下則下降 雙行註解 藥之為枝者達四肢 為皮者達皮膚 為心為幹者內行臟腑 質之輕者上入心肺 重則下入肝腎 中空者發表 內實者攻裏 枯燥者入氣分 潤澤者入血分 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雙行註解 以生苗者為根 以入土者為梢 上焦用根 下焦用梢 半身以上用頭 中焦用身 半身以下用梢 雖一藥用根梢各別用之或差 服亦罔效 定義 傳統中醫藥以升降浮沉來說明藥物進入人體內所產生之作用趨勢 升浮一般指為上行向外 具有升陽 發表 祛風散寒 理氣血 催吐 開竅等等作用 沉降一般指為下行向內 具有潛陽 降逆 止咳平喘 收斂 清熱 滲濕利下 泄下等等作用 註 升 上升 降 下降 浮 發散 沉 泄利 判定依據 性味厚薄 質地 部位 炮製及其配伍藥物等等 範例 1 性味厚薄升浮 溫熱 辛甘淡 氣厚 味薄 沉降 寒涼 酸苦鹹 氣薄 味厚 特殊情形 能升能降 氣味俱厚者 可升可降 氣謂俱薄者 2 質地與部位升浮 輕者如花 葉 沉降 重濁如礦石 金屬 木材 果實 種子 部位 以生苗者為根 以入土者為梢 上焦用根 下焦用梢 半身以上用頭 中焦用身 半身以下用梢 雖一藥用根梢各別用之或差 服亦罔效 藥之為枝者達四肢 為皮者達皮膚 為心為幹者內行臟腑 質之輕者上入心肺 重則下入肝腎 中空者發表 內實者攻裏 枯燥者入氣分 潤澤者入血分 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例外 諸花皆升 旋覆花獨降 3 因配伍影響朱丹溪謂 牛膝能引諸藥下行 張潔古言 桔梗為舟楫之劑 以其能載諸藥上浮 在配伍藥物之間亦應注意各類藥物本身之升降沉浮外 使用之數目及劑量大小也會改變方劑處方整體之升降沉浮 4 受炮製影響酒製升提 薑製溫散 入鹽走腎軟堅 酸受歛 升降沉浮之例外某些藥物本身之升降沉浮的性能不明顯或存在二向性麻黃 升浮發汗 沉降平喘川芎 升散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2 5 中藥的炮製 炮製 古時又稱 炮炙 修事 修治 指中藥材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 根據醫療 調劑 製劑的需要 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 是傳統中醫藥的一種特殊製藥技術 中藥的炮製 應用與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從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及各本草文獻中都記載不少炮製事項 直至宋代才出現 雷公炮炙論 炮炙大法 修事指南 等炮炙專書 使中藥炮炙日趨形成一門專業技術與學科 炮製的目的 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1 純淨藥材 保証質量 分揀藥物 區分等級採收中藥原藥材多附着泥土 砂石 雜質及非供藥用部位 必須經挑揀修治 水洗清潔 方可保証品質 供作藥用 如石膏挑出砂石 茯苓淨泥土 防風去蘆頭 黃柏刮淨粗皮 遠志去心 枳殼去瓢 2 切製飲片 便於調製劑 淨選後中藥材經軟化 切削 乾燥等加工工序 製成一定規格的藥材 片 段 絲 塊等 稱為 飲片 以便於準確稱量 計量 處方調劑及製劑應用 同時可增加藥材與溶劑間接觸面績 利於有效成分溶解 3 乾燥藥材 利於貯存藥材經晒乾 陰乾 烘乾 炒製等加熱處理 使之乾燥 破壞酵素系統失去活性 可防止發霉 便於保存不變質 如種子類藥材須加熱乾燥以防萌芽變質 桑螵蛸 露蜂房 刺猬皮等動物藥須炮製才易保存 酒製 醋製有房腐作用 4 矯味 矯臭便於服用一些動物藥物或具有特殊臭味的藥物 經過麵炒 酒製 醋製後 能起矯味 矯臭作用 以利臨床使用 如酒製烏梢蛇 醋炒五靈脂 麵炒白僵蠶 斑蝥 滑石燙刺猬皮 水漂海藻 5 降低毒副作用 確保用藥安全有毒副作用或藥性劇烈之中藥材經炮製加工後 可以明顯降低藥物毒性及其副作用 使之用於臨床治療時可確保安全用藥 如巴豆壓油取霜 醋煮甘遂 大戟 酒炒常山 甘草 銀花水煮川烏 草烏 薑礬水製南星 半夏 膽巴水製附子 6 增強藥物功能 提高臨床療效延胡索醋製增強活血止痛功效 麻黃 紫菀 款冬花蜜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紅花酒製後活血作用增強 淫羊藿用羊脂炒後能增強補腎助陽作用 7 改變藥物性能 擴大應用範圍某些藥物經炮製後 可以改變藥物性能 擴大應用範圍 使之更適合病情的需要 如生地功專清熱涼血 滋陰生津 而酒製熟地後則成滋陰補血 生精添髓之效 生首烏補益力弱且不收斂 能截瘧解毒 潤腸通便 經黑豆汁拌蒸成熟首烏後 功專滋補肝腎 補益精血 澀精止崩 天南星經薑礬製後稱製南星 功能燥濕化痰 袪風解痙 又藥性辛溫燥烈 用牛膽汁製成膽南星後 藥性涼潤 清化熱痰 息風定驚 柴胡生用疏散退熱 鱉血炒後則可涼血除蒸 8 引藥入經 便於定向用藥某些藥物經由炮製後可以在特定臟腑經絡中發揮治療功效 如本草蒙筌謂 入鹽走腎臟 用醋注肝經 知母 黃柏 杜仲經鹽炒後 可增強入腎經的作用 柴胡 香附 青皮經醋炒後 增強入肝經的作用 炮製的方法 炮製的方法從參照古代炮製文獻記載及根據現代實際炮製經驗 一般可分為如下五類 一 修治包括純淨 粉碎 切製藥材三道工序 為進一步的加工貯存 調劑 製劑和臨床用藥做好準備 1 純淨藥材 利用一定的工具 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 進行藥材之挑 篩 簸 刷 括 挖 撞等工作 以去掉泥土雜質 非藥用部位及藥效不一致的部位 使藥物清潔純淨 此為中藥材加工第一道工序 如揀去辛夷的枝 葉 篩選王不留行及車前子 簸去薏苡仁的雜質 刷除枇杷葉 石韋背面的絨毛 括去厚朴 肉桂的粗皮 挖掉海蛤殼 石決明的肉留殼 撞去白疾藜的硬刺 另含有依其質量大小挑選區分藥材等級 如人參 天麻 冬蟲夏草等 2 粉碎藥材 以搗 碾 研 磨 鎊 銼等方法 使藥材粉碎達到一定粉碎度 以合宜製劑和其他炮製要求 並利於有效成分的提取與利用 如貝母 砂仁 郁李仁等用銅藥缸搗碎便於煎煮 琥珀研末便於吞服 犀角 羚羊角等用鎊刀鎊成薄片或碎屑 或以銼刀銼成粉末 便於製劑或服用 現代多以藥碾子或粉碎機直接研磨成粉末 如人參粉 三七粉 黃連粉等 以供散劑 製劑或其他炮製使用 3 切製藥材 使用刀具將藥材切 鍘成片 段 絲 塊等一定規格 以使藥物有效成分易於溶解 並便利進行其他炮炙及乾燥 貯存與調劑時稱重 根據藥材性質或製劑及臨床需要的不同 不同的藥材會有不同的切製規格要求 如檳榔宜切薄片 白术宜切厚片 甘草宜切圓片 肉桂宜切圓盤片 黃耆宜切斜片 麻黃 紫蘇 白茅根宜切段 茯苓 葛根宜切塊等 二 水製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中藥材的方法 其目的主要以清潔藥材 除去雜質 軟化 便於切製 降低毒性及調整藥性等 方式有 1 漂洗 將藥物置入寬水或長流水中 反覆換水 以除去雜質 鹽味及腥味作用 如蘆根 白茅根漂洗泥土雜質 海藻 昆布漂去鹽分 紫河車漂去腥味 2 浸泡 浸 指將質地鬆軟或經水泡易損失有效成分的藥物 置入水中浸濕立即取出之方法 又稱 沾水 泡 則將藥物置入清水或輔料藥物中 使水分滲入 藥材軟化 便於切製 或用以除去藥物毒性及非藥用部位 3 悶潤 根據藥材質地的軟堅 加工時氣溫 工具不同 而採用淋潤 洗潤 泡潤 浸潤 蓋潤 伏潤 露潤 復潤 對潤等多種方法 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滲入藥物內部 至內外的濕度均勻便於切製飲片 如淋潤荊芥 酒洗潤當歸 泡潤檳榔 薑汁浸潤厚朴 蓋潤大黃 伏潤天麻等 4 噴洒 對一些不宜用水浸泡 但又需潮濕之藥材 可採噴洒濕潤方法 另外在炒製藥材時 亦有依不同需要噴洒清水 酒 醋 蜜水 薑汁 鹽水等輔料藥液 5 水飛 是一種利用藥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 將不溶於水的藥材粉碎後置入研砵 碾槽 球磨機等容器內 加水共研 然後再加入多量的水攪拌 粗粉下沉 細粉混懸於水中 隨水傾出 剩於之粗粉再研磨水飛 傾出的混懸液給予沉澱後去水乾燥後成極細粉末 本法常用於礦物類 甲殼類藥物 其所製粉末既細又減少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 如水飛朱砂 爐甘石 滑石 蛤粉 雄黃等 三 火製本法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過程 根據加熱溫度 時間和方法的不同 分為 1 炒法 將藥物置入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取出 依據火候又分為炒黃 炒焦 炒炭三種 前兩者可使藥物宜於粉碎加工及緩和藥性作用 對種子類藥物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 炒炭能緩和藥物的烈性或副作用 或增強其收斂止血 止瀉的作用 炒黃 將藥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能臭到藥物固有的氣味為度 如炒牛蒡子 炒蘇子 炒焦 將藥物炒至表面焦黃 內部淡黃為度 如焦山楂 焦白术 焦麥芽 炒炭 將藥物炒至外部枯黑 內部焦黃為度 即 存性 如艾葉炭 地榆炭 薑炭等 2 炙 將藥物與液體輔料共置鍋內加熱拌炒 使輔料滲入藥物內部或附着於表面 用以改變藥性 增強療效或降低毒副作用之方法 常用液體輔料有蜜 酒 醋 薑汁 鹽水 童便等 如蜜炙百部 款冬花 枇杷葉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酒炙川芎 當歸 牛膝可增強活血之功 醋炙香附 柴胡可增強疏肝止痛之功 醋炙芫花 甘遂 大戟可降低毒性 鹽炙杜仲 黃柏可引藥入腎和增強補腎作用 酒炙常山可減低催吐作用 薑炙半夏 竹瀝可增強止嘔吐作用 3 燙 先在鍋中置入中間物體 如砂石 滑石 蛤粉等 加熱溫度達150 300 後 用以燙炙藥物 使其受熱均勻膨脹鬆脆 不能焦枯 燙畢篩去中間物體並冷冷卻即可 如滑石粉燙炙刺蝟皮 砂燙川山甲 蛤粉燙阿膠珠等 4 煅 將藥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 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 以利於有效成份的煎出 發揮療效 一般堅硬的礦物類或貝殼類藥物多以直接煅燒 煅至透紅為度 如紫石英 龍骨 牡蠣等 間接煅是將藥物置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 直至容器底部紅透為止 如棕櫚炭 血餘炭 5 煨 將藥物用濕麵或濕紙包裹 置於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藥物隔層分開進行加熱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份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 以緩和藥性 降低副作用 增強療效 如煨肉豆蔻 木香 生薑 葛根等 四 水火共製本法炮製需要使用水和火 有些藥物還必須加入其他輔料進行炮製 1 煮法 將藥物與水或輔料置入鍋中煮 其目的為減低藥物毒性 烈性或附加成分 以增強藥物療效 醋煮芫花 狼毒至醋液吸盡為度 薑礬煮半夏棄餘液 2 蒸法 是以水蒸汽或附加成分將藥物蒸熟 一般分清蒸 玄參 桑螵蛸與加輔料蒸 酒蒸大黃 山茱萸等兩種 蒸製目的可以改變或增強藥物的性能 降低藥物毒性 如何首烏反覆蒸晒後不再有瀉下之力而功專補肝腎 益精血 黃精九蒸九晒後增強補脾益氣 滋陰潤肺 藤黃蒸製後減低毒性 3 炖法 屬於蒸法的演變與發展 將藥物置入搪瓷器皿中 加入定量的液體輔料後緊蓋 放入水鍋中炖一定時間 如炖製熟地黃 黃精等 其目的為保持藥效不走失 輔料不揮發 4 潬法 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 立即取出 常用於種子類藥物去皮及肉質多汁類藥物的乾燥處理 如潬杏仁 桃仁 扁豆去皮 潬馬齒莧 天門冬以便於晒乾儲存 5 淬法 將藥物煅燒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 使其酥脆 淬後藥物易於粉碎 且輔料被其吸收 可發揮預期療效 如醋淬自然銅 鱉甲 黃連汁淬取爐甘石 五 其它 1 製霜 包括藥物榨去油質後之殘渣 如巴豆霜 千金子霜 多種成分藥液滲出的結晶 如將皮硝納入西瓜中滲出的結晶 西瓜霜 藥物經煮提後剩下的殘渣研細 如鹿角霜 2 發酵 在一定條件 溫度 濕度等 下使藥物發酵 從而改變原來藥物性質 以增強和胃消食作用 如神麯 建麯 半夏麯 3 發芽 指一些種子藥材給予用水浸泡後 再經保持一定濕度和溫度 使其萌發幼芽製成藥物 如谷芽 麥芽 4 精製 多為水溶性天然結晶藥物 先經過水溶除去雜質再經濃縮 靜置後析出結晶即成 如朴硝 芒硝 元明粉 5 藥拌 藥物中加入其他輔料拌染而成 朱砂拌茯神 砂仁拌熟地 2 6 中藥之配伍 中藥之配伍 又稱藥物七情概念 依照病情需要與藥物特性 選擇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 稱之藥物配伍 又因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總結為七個方面 故亦稱謂 藥物七情 目的 中藥發展史最早在醫藥萌芽時期治療疾病一般都採用單味藥物 後來由於藥物種類增多 藥性藥理明確 對疾病認識日趨深化 病情複雜數病相兼 表理同病 虛實互見 寒熱錯雜 故藥物應用也必須由單行演變成多種藥物配伍的複方 並逐步形成配伍用藥規律及方劑 方能增進療效與降低毒副作用發生 出典 藥物配伍應用引 本經 序曰 藥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 合和視之 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勿用相惡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殺者 不爾勿合用也 又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亦曰 藥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 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相惡者奪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兩不可合也 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此異同之義也 即是說明藥物配合應用時確實會產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反應 在歷代祖先中早已洞悉此事 1 單行 使用單一味藥物不須與諸藥共劑就能發揮功補療效之作用 此病情屬於單純病證 單味藥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效果 如獨參湯 主治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病危重病 獨附子湯 氣虛亡陽脈微 獨桔梗湯 潤肺化痰止咳 清金散 單黃芩 治療肺熱出血病證 益母草膏 調經止痛 丹參片劑 治療胸痺絞痛 柴胡針劑 發汗解熱 2 相須 兩種以上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 即所謂藥物相宜 功用相同 配伍後可以加強原有的療效 李時珍曰 同類不可離 麻黃配桂枝 能增強發汗解表 袪風散寒的作用 知母配貝母 可以增強養陰潤肺 化痰止咳作用 附子配乾薑 以增強溫陽守中 回陽救逆的功效 陳皮配半夏 以加強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之功 全蠍配蜈蚣 能明顯增強平肝息風 止痙定搐作用 石膏與知母配合 能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相須配伍在歷代本草文獻中記載不少 構成中藥複方用藥配伍核心之一 現代藥理以取得協同作用 Synergism 或變移作用 Transition 而達發揮療效 或者可以降低毒烈性減少不良反應之制約效果 3 相使 指藥物間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種類似或不類似共性而來配伍應用 其中以一種藥物為主 另一種藥物為輔 兩藥合用 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 即所謂一主一輔 相輔相成 性能功效相類似之相使為例 如黃耆配茯苓治脾虛水腫 黃耆健脾益氣 利水消腫為主藥 茯苓淡滲利濕 可增強黃耆益氣利尿作用 大黃配芒硝治熱結便秘 大黃為清熱瀉火 瀉熱通便的主藥 芒硝長於潤燥通便 相使可以增強大黃峻下熱結 排除燥屎之作用 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 枸杞子為補腎益精 養肝明目的主藥 菊花清肝瀉火 兼能益陰明目 可增強枸杞子的補虛明目作用 性能功效不相類似之相使例 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 石膏為清胃降火 消腫止痛的主藥 牛膝引火下行 可增強石膏清火止痛作用 白芍配甘草治血虛失養 筋攣作痛 白芍為滋陰養血 柔筋止痛的主藥 甘草緩急止痛 可增強白芍榮筋止痛作用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 腹痛裏急 黃連為清熱燥濕 解毒止痢的主藥 木香調中宣滯 行氣止痛 可增強黃連清熱燥濕 行氣化滯之功效 4 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種藥物抑制或消除 常被用於藥物之炮製 半夏 天南星畏生薑 生薑可以抑制半夏 天南星的毒副作用 甘遂畏大棗 大棗可以抑制甘遂峻下利水 減傷正氣的毒副作用 熟地畏砂仁 砂仁可以減輕熟地滋膩碍胃影響消化的副作用 常山畏陳皮 陳皮可以緩合常山截瘧而引起惡心嘔吐的胃腸反應 5 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羊血殺鈎吻毒 金錢草殺雷公藤毒 麝香殺杏仁毒 綠豆殺巴豆毒 生白蜜殺烏頭毒 防風殺砒霜毒 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毒 相殺與相畏基本性質相同的同一配伍關係 而是從不同角度所提出的配伍關念 相畏常被用於炮製 相殺常被引為解毒作用 6 相惡 即兩種藥物合用 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互作用後 其原有的功效會被降低破壞 甚至喪失藥效 如人蔘惡萊菔子 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 生薑惡黃芩 黃芩能削弱生薑的溫胃止嘔吐作用 吳茱萸惡甘草 甘草會降低吳茱萸的降壓作用 7 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 能產生劇烈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 丁香反鬱金 人蔘反五靈脂等 十八反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功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蔘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歌括 硫黃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 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熞炙鐏莫相依 十八反 十九畏是七情中的相反及相畏 經過歸納而總結出來的 所謂反 即是反對 兩者沒有共同點 畏是懼怕 因此對這些藥物 基本上是不可同用 古人為了便於記憶 將它編成十八反歌訣及十九畏歌括以便於誦讀 雖然歷代本草均有傳述十八反 十九畏歌訣之記載 然實際上藥物的相反和相畏確不止此數 如本草綱目中記有相反情形的就有三十六種 有相畏的藥物記載則更多 所以在應用藥物的時候 對具有相畏 相反的藥物耍盡量去避免同時使用 這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 雖說在目前無實際的科學理論根據 但我們還要遵循著它 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產生 結論 藥物七情配伍除單行外 相須 相使配伍可以起協同作用 提高藥效 常為臨床應用方法 相畏 相殺則因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 以確保用藥安全 常被用於配伍使用於有毒副作用較強之藥物中 或用於有毒中藥材的炮製及中毒解救 相惡為藥物間的拮抗作用 會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的藥物功效 相反則是藥物相互作用 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副作用 故相惡 相反常為中藥配伍的禁忌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曰 藥有七情 獨行者 單方不用備也 相須者 同類不可離也 相使者 我之佐使也 相惡者 奪我之能也 相畏者 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 兩者不相合也 相殺者 制彼之毒也 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藥物配伍概念與研究 除了七情所述的配伍用藥規律外 亦習慣將兩藥合用能起協同作用 增強療效 或消除毒副作用 抑制其所短 專取所長 或產生原藥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經驗配伍 統稱為 藥對 或 對藥 這些藥對往往構成許多複方的主要組成部份 又兩藥合用 能產生與原藥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情形 如桂枝配芍藥以調合營衛 解肌發表 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 消退寒熱 枳實配白术以寓消於補 消補兼施 乾薑配五味子以開合並用宣降 肺氣 晚蠶砂配皂角子以升清降濁 滑腸通便 黃連配乾薑以寒熱並調 降陽合陰 肉桂配黃連以交通心腎 水火互濟 黃耆配當歸以陽生陰長 補氣生血 熟地配附子以陰中求陽 陰陽開調 歷代本草範例黃耆 以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蘚皮 畏防風 甘草 白朮苦參乾漆為使 惡遠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人蔘 忌鐵 茯苓為使 畏五靈脂 惡皂莢黑豆紫石英人溲鹼鹵 反藜蘆 以現代藥理名稱來分析歸納藥物七情作用 大概可以分為 1 協同性作用 Synergism 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 藥效會比各藥材單獨使用的總合增加 即 A B C A B C 又依加強藥效的多少 分為相加成作用 Addition 及相乘作用 Potentiation 如藥物七情之相須 相使 2 拮抗性作用 Antagonism 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 會互相牽制降低各個藥物的藥效 又有競爭作用 Competition 與非競爭作用 Noncompetition 之區分 如藥物七情之相畏 相惡 相殺 3 移轉性作用 Transition 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 會產生原各藥物所沒有的藥性 又分為正轉移作用 Positivetransition 及負轉移作用 Negativetransition 如藥物七情之相使 正轉移作用 相反 負轉移作用 2 7 中藥方劑中醫藥治病理論 理 法 方 藥 方劑 Formula 醫方 藥方 方子 處方 成方之稱 壹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一 配伍概念1 同類相須 使用相須配伍藥物 麻黃 桂枝 發汗解表 大黃 芒硝 增強謝熱攻積 羌活 獨活 祛風勝濕 石膏 知母 清熱瀉火 銀花 連翹 清熱解毒 桃仁 紅花 活血祛瘀 附子 乾薑 溫裡祛寒 2 異類相使 依據藥物相使配伍之原則 1 藥物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之異類相使 半夏 燥濕化痰 橘皮 行氣化痰 增強燥濕化痰作用 黃耆 補氣利水 茯苓 健脾利水 增強健脾利水作用 2 依據陰陽氣血及臟腑相關的理論之異類相使 當歸 補血 黃耆 補氣生血 增強補血作用 熟地 滋陰養血 菟絲子 補腎溫陽 陰中求陽增強補陰作用 麥冬 滋陰潤肺 人蔘 補氣補脾 培土生金加強補益肺陰作用 枸子 滋陰養血 生地 滋陰補腎 滋水函木加強補益肝陰作用 以治肝陰不足證 3 依據病機中的病勢特點與治法之導邪外出理論 黃連 清熱燥濕 大黃 導熱下行 以泄代清增強清熱瀉火作用 桃仁 活血祛瘀 大黃 導淤血下行 加強活血化淤作用 黃連 清心瀉火 木通 利水通淋 加強清心瀉火作用 3 相反相成 指性能相反的藥物配伍時一方面可以相互牽制藥物偏性 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互補或相助以增強其療效或產生新的功用 1 寒熱並用 黃連 苦寒青肝胃火 吳茱萸 辛熱開郁降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