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doc_第1页
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doc_第2页
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doc_第3页
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doc_第4页
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晋园林特点浅议习家池造园手法李戎 周丰 黄仁翔【摘要】对汉晋时代的园林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从其中提炼出汉晋园林的风格与特点。通过分析汉代皇家园林,汉代私家园林,晋代私家园林独有的特征,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从回归自然,人文意境,植被覆盖,水系走向四个方向详细分析汉晋时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习家池的造园理念和造园手法。从计成园冶理念看习家池的造园,从中学习其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意境。关键词:园冶,汉晋园林,习家池AbstrctAnalysis Han and Jin Dynasties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from which to extract the Han to Jin Garden Style and featur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yal gardens, private gardens private garden in Han Dynasty, Jin Dynasty, unique features,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features. From nature, the humanities mood, vegetation cover, water toward a four direction detailed analysis of Han and Jin era private garden masterpiece - Xi home landscape concept and gardening. From Gardening concept into practice home gardening, learning from its natural and human combin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Keyword: Gardening, Han Jin Dynasty landscape ,Xijiachi前言汉晋时期,政治、经济、疆域上的统一,使汉文化进入一个多元交融发展的时期,各类文化充分的形成发展,其造园理水逐步成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皇家园林的发展昌盛,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众多私人园林。另一方面开始以模拟自然、寄情以景,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东汉初年所建的习家池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的手法,使居者不下堂筵却能享林泉高致,实现了人居与自然一次完美的融合;“侣鱼虾而伴麋鹿”的思想,使其一开始就成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的典范,是其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汉晋园林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对习家池的造园方法和特点展开探讨,希望得到有意的启示。一、汉晋时期皇家园林风格的特点汉晋皇家园林风格具有三个特点:1、 汉晋皇家园林通常规模宏大,苑中有园。同时在广袤的范围内有数量较多的公馆建筑物相匹配。宫苑内也包括了许多既独立成套、又互相映衬的小型富室园林。这种苑中有园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林的景深与变化,取得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的对比效果。2、 汉晋皇家园林功能众多,宫苑结合。先秦时期的苑囿,大多功能单一,或以豢养野兽为主,或以种植花木为主,或以建造宫殿为主,或以祭祀天地为主。汉晋时期的皇家园林中则同时具备了多种功能。3、 汉晋皇家园林开始注重意境的营造。作为东方式古典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景物的配置来表现出园主(或治园者)的生活品味、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汉晋时期的皇家园林开始逐渐将意境的营造置于地理环境的选择之上,特别是宫、台、苑与池的结合、搭配,明显地表现出对于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岛的追求,具有突出的意境美感,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意境之美。二、汉代私家园林风格特点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一些富商巨贾和显贵官宦也开始修整居院,成为私家园林的来源。同时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在郊野的一些庄园也出现了园林化的经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朴素的园林特征。表现出的特点为广开“园圃”、“深林绝涧”,具备浓郁的自然风景。主要特点表现为:1、模拟自然。以某处大自然的风景作为蓝本进行模拟。例如园林中构筑假山造景,对真山进行模拟和缩景。出现土、石分别造就的“山”、“石”、“岩”、“岫”、“洲”和“渚”,是最早见于文字的土石并用的假山造景。2、高楼与理水。东汉时期,园林内建设高楼的情况比较普遍,延续了秦汉时期的“仙人好楼居”的特点,也是出于造景,成景的考虑。楼阁的高耸形象可以丰富园林总体的轮廓线,“缮修楼观,数年乃成”。同时东汉理水技术发展,往往把建筑与理水相结合,形成水景。比如讲建筑物悬挑于水面之上。3、具有农业生产性质的园林化庄园。东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隐士”,阶层为了保障“归田园居”的隐士们,精神生活回归自然、享受琴棋书画酒的乐趣、同时能够有自给自足的生活保障,在远离城市的园林同时具有了农业生产性质,成为庄园经济形式,进行封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广开良田,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彼渠灌溉,又池鱼畜牧”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树园后”后汉书.仲长统传。这个时期远离城市的私家园林是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并有意识的把人工建筑与大自然风景相融合而成为“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4、园林的文人意境。隐士庄园主大多为文人出身,熟悉儒家经典,思想上倾向于老庄哲学。受到传统的天人和谐的哲理影响,重视居住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园林有意识的开发内部的自然生态之美,延纳、收摄外部的山水风景之美,借助于简单的园林手段,体现朴素的园林特征。三、晋代私家园林特点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自西汉发端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私家园林开始兴盛。“于土山营墅,楼馆植林竹甚盛川”,东晋时的会稽兰亭则是著名的“曲水流觞”故事发生地。东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了魏晋已经成熟。庄园性质的园林成为家族的居住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期,它既沿袭了先秦至秦汉时期园林的某些特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山水、植被、建筑等要素综合形成景观。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较多的使用写意的手法。开启了此后唐宋园林风格的先河。这一时期的园林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1、回归自然。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在汉朝私家园林营造自然之象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选址以山野林间为多,注重与大自然的融合,强调远离官场尘世的骚扰,正如庾信所言:“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这种特征表现出造园者逐渐钟情于山水。2、人文意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营造园林,往往互相约定,相率游览。这种趋势打破了之前的园林仅为园主孤芳自赏的传统,使游园成为社会流行风尚。无论是造园者还是游园者,经常在游历之余歌赋以记,留下了大量与园林有关的文学作品,如王羲之与友人兰亭之会后编成兰亭集等。甚至有的游园直接在园壁或楣柱上题诗留念,以后则发展成了明清时期的游园题刻和楹联匾额。这些造园、游园、记园的人文传统形成之后,加深了园林的内涵,使中国古典园林独具魅力。3、植被观赏。树木,特别是具有道德含义的竹,成为这一时期园林中重要的观赏物。也成为文人诗文中描述的景观。常见的观赏树木有梅,桑,松,槐,樟,枫,桂等;观赏花卉有芍药,海棠,茉莉,兰花,梅花,海棠,莲花等。营造“土山营墅,馆楼林竹甚盛”,“桃李茂密,栋竹成荫”,“临池观鱼,披林听鸟”的意境氛围和空间。四、汉晋时期标志性园林-习家池的造园理念和手法习家池园林的造园元素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堤榭、茂林修竹,自然而不做作,实用而不奢华,已经具有苏州园林的全部特征。园林背负青山,面迎碧水,泉流湍动,开池筑堤,池中起台,山林泉石花木相映,使建筑与自然得以巧妙融合,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园林布置极为自然,具备了中国文人园林的基本特点,没有刻意的做作,系秉真性情而为,充分显示了主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园林的造园风格。以下从回归自然、人文意境、植被观赏、水系设计几这个方面重点探讨习家池的造园理念和手法。1、习家池的相地(回归自然)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带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椽飞梁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构拟习池”指的是郊野园林要效仿习家池。习家池选址于凤凰山,面向汉水,三面群山环抱的山冲,冲内地平如砥、田畴如画,没有市井的喧器,集镇的嘈杂,只有村庄的袅袅炊烟和偶尔的鸡犬之声,仿佛进入陶潜笔下的桃源胜地。夏天,清风习习,冬天,群山挡住寒风,产生温室效应,近看岘山苍翠,景色秀美;远眺汉水鸭绿,白帆点点。通过凤凰山、白马泉、岘山和汉水形成选址的风水宝地。2、人文意境习家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 , 襄阳侯习郁, 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蠢养鱼的方法, 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 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东晋时, 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 登亭著史, 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 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 而使习家池负盛名。自古常有文人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 常来此饮酒, 醉后自呼“ 高阳酒陡” , 故习家池又名“ 高阳池” 。唐代孟浩然曾感慨“ 当昔襄阳雄盛时, 山公常醉习家”。习家池体现了诗、史、酒、礼、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代表着多种文化象征 ,包括园林文化的象征,诗酒文化的象征,隐逸文化的象征,放达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是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对该生活方式的追求。3、习家池的植被习家池的植被根据不同的文献,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植被的种类,分布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习家池,围护池子的堤大约有一丈宽,堤上栽种枣、柳、芙蓉。根据习凿齿、郦道元的记载,大堤与汉水间种植有成片的松、竹、长楸, 习郁府第就位于江边这片茂林修竹之中。习池中种有池中芙蓉、菱草、芡实等水生植物。襄阳公宅饮(唐孟浩然)描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标明习家池景观环境,北面树高林密,宅旁花草凄凄。齿坐呈山南诸隐(唐孟浩然)描写,“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点到习家池周边的植物环境,有竹,有松。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唐孟浩然)描写,“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说明周边环境有农田环绕,树林旷野。白马寺诗(北宋李廌)描写,“高林敞华榱,双泉逗瑶甃。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木秀”。表现了习家池中白马寺周围环境为楼榭参差,高林环绕。4、习家池的水系原始习家池的水源白马泉是顺坡而下,从岩缝中流出后流进了汉江。顺着泉溪上坡是一幅“坡麓曼衍,水洄漩渟溜,洋演沦曲,奇石磊块,激发琮佩,青林媚莜,荫映光景,窈乎靓,沈乎清。”,当时的山冲尚处于自然状态中,漫山应为高大的原始森林,植被茂盛,地下水的含量较现今为大的多。清代重修习家池时,习家池的泉水作为灌溉用水服务其下游的几百倾土地。作为早期的私家园林,习家池表现出的人居文化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造园精神,为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语千百年来,习家池造园的手法与思想能备受世人尊崇,延续影响历朝历代的造园家们,一切源于习家池园林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如此的契合与一致,它的山水池泉,它的茂林修竹,它的亭台堤榭,无不关乎诗与歌、酒与茶、民俗与风情、垂钓与泛舟,一切是那样自然的流露而不做作,高雅而放达。习家池造园的精神对我们当代造园更多的启示,在于当代的园林景观应该是我们离不开城市却又向往山林的心灵,那种如梦呓如惠风般的抚慰。参考文献:1. 王铎 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皇家园林 华中建筑 1997年04期2.(明)计成撰 胡天寿译注 园冶 重庆出版社2009;14-62,138-148,184-212,244-2483.张国栋.园冶新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4. 陈明松历史名园襄阳“习家池”华中建筑 1996年 第01期5. 叶植 汉宋襄阳习家池考辨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 第03期 6.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4.7. 杜汉华 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习家池 古建园林技术 2006年 第03期 8. 崔新社 郑海燕 中国私家名园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湖北省襄樊市习家池为例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8年 第04期 9. 张凯旋 王云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6年 第05期 10. 尹慧 魏晋园林艺术中的玄学山水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南大学 2010-11-01 11. 赵维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