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说分析.doc_第1页
袁枚性灵说分析.doc_第2页
袁枚性灵说分析.doc_第3页
袁枚性灵说分析.doc_第4页
袁枚性灵说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袁枚性靈說分析9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 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一)袁宏道貴真主張 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 李贄:童心說,焚書卷三: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99。 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此即所謂: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 袁宏道:序小修詩,袁中郎全集卷一(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影印鍾伯敬增定本,1976),頁178。袁宏道主變,反對七子模仿之說,理由有二:一為時移事變,復古派強欲學古人,但得言語之跡而不悟精髓,猶如處嚴冬而襲夏葛;二為文學歷史發展遇窮則變,當體制風格無法與內容情感相互配合,文學形式自然產生變化。 袁宏道:雪濤閣集序,前揭書卷一: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言語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也者也。騷之不襲雅也,雅之體窮於怨,不騷不足以寄也。之法,故安可概哉?夫法因於敝而成為過者也。,頁180-181。 又其所謂趣,乃指天生自然之個性所流露的喜悅風味,非從學問來亦非對自然的觀照之樂,無心反能得韻趣。 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前揭書卷一: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踰於此時者。,頁174。 宏道以創作為各抒性靈之表現,所以文學作品能呈顯百千姿態;真為作品優劣之標準,但求出於自己胸臆而不問雅俗,故不諱言民歌、戲曲及小說之價值。 袁宏道:序小修詩,前揭書卷一:大都獨抒性靈,不均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傾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頁177-179。 公安三袁承自李贄,袁枚詩論近於公安;然袁枚不僅責李贄為夭魅盜賊, 袁枚:答戴敬咸孝廉書,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九:東鄉能拒而排之,誠善。惜其所排者都不過李卓吾、何心隱一流。識人所共識之夭魅,逐人所共逐之盜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慶隨園藏版本,1981),頁5。且不滿於宏道。云:吾家中郎,治行可觀;若論其文章,根柢淺薄,龐雜異端。蒙公舉以相擬,得無有彼哉彼哉之嘆呼? 袁枚:答朱石君尚書,小倉山房尺牘卷九,見王英志編袁枚全集冊五(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頁182。宏道非不學者亦不完全否定學問對創作的助益,他特別重視性靈真心,目的是破偽,此乃針對文壇時俗陋弊而下之藥方。李贄認為讀書義理若成童心之障,則學問為假人淵藪,宏道承襲李贄說法並力矯時俗流弊;公安末流趨於俚僻,豈可皆諉為宏道之過?袁枚性靈說可謂中國詩論主性靈者之集大成,於昔時偏頗處多所修正,重視作品為作者情感真誠表現則無異前人,然袁氏對前朝主張性靈一派者,似未給予公允評價。(二)王士禎神韻說 宋代詩學,前後七子宗尚復古取法盛唐,公安力倡創新標舉性靈;二派流弊,前者膚熟,後者俚僻。竟陵為矯二者之失,主張於古人詩中求其精神,然強欲見性靈,不免走入偏路。清初詩人學宋詩平淡欲救竟陵之詭峭,卻又染宋詩好發議論、平直板滯之習;王士禎遂以神韻說救弊補偏,天下俊士翕然從之。 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詩取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 士禎承司空圖味外之旨及嚴羽興趣說餘緒, 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司空表聖論詩亦云:味在酸鹹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於二家之言,別有會心。錄其尤雋永超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為唐賢三昧集,釐為三卷。(清張宗柟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同治廣州藏脩堂重刊本為底本,1963)頁97-98。 主張詩能傳達言外之意者為佳。所謂言外之意指於作品中有所興發感觸,超乎表象文字所指陳者,亦即意象(imagery)所引致的情感與知覺之混合物,可構成作品的意境。士禎論詩標舉神韻,詩家多以風神韻致解釋神韻二字,而風神韻致本用於人物之品評;觀漁洋所重在意,可知風神韻致於其詩論所指涉不僅止於作者個人實際風采神情,更是藝術家感受世界與表現情感的獨特方式。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認為神韻一詞於王士禎詩論意義為詩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詩人與詩的關係。個人風韻意指感受與表現的獨特方式,而非個人的性情。(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84-85。 作者情感為作品內在精神,文字修辭為外在形式,士禎對此亦有所留意, 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凡例:居易錄載王茂京與漁洋論畫,於南唐推董源,於宋推巨然,於元推倪、黃,於明推董文敏;謂諸家看是古澹閒遠,而中實沈著痛快,惟解人知之。(清同治癸酉12年蘊蘭吟館重刊本)。按:古澹閒遠為外在表現,沈著痛快為內在情感。 故神韻說討論問題包含兩方面:一為作品整體意境; 風格(style)指作者之情感與語言文字共同呈現的整體感。此處專指語言風格,為作家使用文字的一種特殊方式,不僅可顯示其詞彙與修辭傾向,亦可展露內在人格;語言風格形成因素包含措辭、意象等。 二為語言文字風格。士禎嘗言: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 王士禎:香祖筆記,前揭書卷三,頁72。昔司空表聖作詩品凡二十四,有謂沖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謂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有謂清奇者,曰神出古異,澹不可收。是三者品之最上。 王士禎:蠶尾文,前揭書卷三,頁72。又多稱譽王、孟、柳、韋之作, 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士禎乃持嚴羽餘論,倡神韻之說以救之。故其推為極軌者,惟王、孟、韋、柳諸家。王士禎:神韻,池北偶談卷十八:汾陽孔文谷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薛西原論詩,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總其妙在神韻矣。(見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冊八,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1978),頁4901。 故知神韻說審美觀念核心:意境需尚空寂超逸,語言風格則以沖澹清遠為佳。雖因朦朧之美不易以文字具體指陳,遂有譏神韻說蹈空欺人者,但神韻說本就詩之美學性質作發揮,空寂與清遠皆屬美感經驗,並不關涉蹈空欺人。 梁章鉅退庵隨筆云:王漁洋談藝四言,曰典,曰遠,曰諧,曰則,而獨未拈出一真字。 梁章鉅:學詩,退庵隨筆(見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1983。神韻說針對清初學宋詩流於平直淺露之弊端而起,重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清遠超逸遂成最高審美標準。一家之言本難於含括所有層面,士禎對症下藥,故不特別標舉真;袁枚為與格調說、肌理說抗衡,因此強調著我。故袁枚雖同意神韻重要,卻以為神韻必須出於詩人先天真性情,不可勉強而致。 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卷十:足下論詩講體格二字固佳;僕意神韻二字尤為要緊,體格是後天空架子,可仿而能;神韻是先天真性情,不可強而致。(收入袁枚全集冊五,頁208)。 兩人詩論同屬道家言志之流,重視作品所蘊含的個人情志,相異處則在於士禎偏重以美論詩,袁枚偏重以情論詩,此或者便是袁枚對王士禎不相菲薄不相師的最大原因。二、性靈說內容分析 袁枚論詩,屢次言性靈,如其云:人有滿腔書卷,無處張皇,當為考據之學,自成一家。其次則駢體文,盡可鋪排,何必借詩為賣弄。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使,不專砌填也。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頁146。蓋詩境甚寬,詩情甚活,總在乎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論詩之旨而已。必欲繁其例、狹其徑、苛其條規、桎梏其性靈,使無生人之樂,不已傎乎!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收入隨園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626-627。可知袁氏詩論實以抒發性靈為核心。因力主性靈,故認為沈德潛格調說但知溫柔敦厚、人倫大用之實用功能, 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七:至所云詩貴溫柔,不可說盡,又必關係人倫日用,此數語有褒衣大貂氣象;僕口不敢非先生,而心不敢是先生。何也?孔子之言,戴經不足據也,惟論語為足據。子曰:可以興,可以群,此指含蓄者言之,如柏舟、中谷是也。曰:可以觀,可以怨此指說盡者言之,如豔妻煽方處、投畀豺虎之類是也。曰: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此詩之有關係者也。曰: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此詩之無關係者也。,頁13。 翁方綱肌理說則流於以注疏誇高,以填砌衿博, 袁枚:答李少鶴書,小倉山房尺牘卷八:現今詩教之壞,莫甚于以注疏誇高,以填砌衿博,捃摭瑣碎,死氣滿紙,一句七字,必小注十餘行,令人舌口呿,而不敢下手,性情二字,幾乎喪盡天良。此則二千年所未有之詩教也。(收入袁枚全集冊五,頁170)。 俱為不真解詩者。然性靈二字當作何解?鐘嶸(約468-518)詩品評阮籍(210-263)詩,云: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 鐘嶸:詩品卷上(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頁24。 李延壽(?589-676?)南史文學傳序曰:自漢以來,辭人代有。大則憲章典記,小則申舒性靈; 李延壽:文學傳序,南史冊六列傳卷六十二(北京:中華書局,以百衲本為底本,1975),頁1761-1762。 袁宏道序氏家繩集言:不可造是真性靈也, 袁宏道:序氏家繩集,前揭書卷一,頁210。 性靈一詞似多作性情。但觀袁枚使人閼於性靈,塞斷機括,豈非詩話作而詩亡哉? 袁枚:隨園詩話卷八,頁249。 與今人浮慕詩名而強為之,既離性情又乏靈機 袁枚:錢璵沙先生詩序,小倉山房續餘文集卷二十八,收入小倉山房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頁2。 之語,其所謂性靈實分為性情與靈機兩方面:性情是詩人的個性情感,靈機則是詩人的天分才氣。他認為創作需根源真實情感,評價好壞之標準亦端視於此,若首重教化功能、學問知識則是本末倒置。情感發自內心後,又需藉助巧辭方能適切表達;後天的學習訓練雖然可以增進寫作技巧,但與生俱來的創作天分及穎慧才氣更成為是否能善用技巧的關鍵。性情真切、靈機高妙構成袁枚性靈說立論兩大支柱;而這兩個特質都關涉詩人本身,正其所謂著我者。(一)性情 袁枚曾說:詩言志,言詩必本乎性情也。 袁枚;隨園詩話卷三,頁90。 又說:詩人有終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詩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興到、流連光景、即事成詩之志,志字不可看殺也。 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卷十,收入袁枚全書冊五,頁208。 詩傳達作者心中所思所感,人事時地互有不同,志之內容因之變異;惟所思所感重在真切,須發自詩人胸臆而非杜撰做作。他曾批評王士禎為追求不即不離的超逸美感,不主性情、專重修飾,以致詩作予人虛假之感; 袁枚:隨園詩話卷三:阮亭主修飾,不主性情。觀其到一處必有詩,詩中必用典,可以想見其喜怒哀樂之不真也。,頁80。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卷十:阮亭一味修容飾貌,所謂假詩是也。(收入袁枚全書冊五,頁208)。 又以目之所未瞻,身之所未到,勉強為之,有如茅簷曝背、高話金鑾辭和友人扈從紀事詩。 袁枚:答雲坡大司寇,小倉山房尺牘卷四,收入袁枚全書冊五,頁74。 重視性情之真可見一斑。性情之真不僅指個人實際生活中的性情,也包含作者於作品中所顯露的神情風采。袁枚於此可謂力行不悖:創作求情感之真切,生平行事亦如是;然其所謂真,是先天個性之真,未必完全合乎世俗的道德規範,以致袁枚通脫不羈、寄情聲色的放任態度多遭非議。章學誠(1738-1801)厲斥他誣枉風騷誤後生,猖狂相率賦閒情。春風花樹多蝴蝶,都是隨園蠱變成; 章學程:題隨園詩話,章氏遺書卷一(台北:漢聲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吳興劉承幹嘉業堂本,1973)。 趙翼(1727-1814)更直言引誘良家子女,蛾眉都拜門生。 梁晉竹:甌北控詞,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冊42(台北:廣文書局,1986),頁2。 袁枚卻始終冷眼以對千夫指,謂暴生平得失於天下,然後天下明明然可指而按,而後以存其真; 袁枚:答家惠孝廉,小倉山房尺牘卷三,收入袁枚全書冊五,頁65。 他對於假道學甚為不屑,反而自傲於自己的率性任真。 袁枚:寄慶雨林都統小倉山房尺牘卷三:假我數年,古稀將屆,精神毛髮逐漸頹侵,惟臨山登水、尋花問柳八字,一息尚存,雙眸如故。(收入袁枚全書冊五,頁77)。 重視真情的性格促使袁枚留下大量歌詠男女愛情的詩作,以為情之所先,莫如男女, 袁枚:答園論詩書,小倉山房續餘文集卷三十:且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朽之詩。情之最先,莫如男女。(收入小倉山房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頁4。 並甘冒大不諱廣收女弟、稱頌妓之俠義能文者。 袁枚:答楊笠湖又,小倉山房尺牘卷七:諺云:行行出君子。妓中有俠者,義者,能文者,工伎藝者,忠國家者,史冊所傳,不一而足。女不幸墜落,蟬蛻污泥,猶能自立,較之口孔、孟而行盜跖者勝,即較之曹涂、李志淹淹如泉下人者亦勝。(收入袁枚全集冊五,頁137)。 (二)靈機 情的表現有借於才,才由天性使然,非關學問;袁枚言詩文自需學力,然用筆構思,全憑天分, 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五,頁58。 選材、相題、用筆、布格、擇韻皆有賴於詩人天生才份,亦即藝術直覺。他認為聰穎之人一指便悟,靈心敏慧故能見景物而起興會、運技巧而傳性情,此即所謂:鳥啼花落,皆與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飄零。惟我詩人,眾妙扶智,但見性情,不見文字。宣尼偶過,童歌滄浪,聞之欣然。 袁枚:續詩品神悟,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收入袁枚全集冊一,頁421。詩雖出自詩人之口,卻是自然天籟,當詩人某種特定情思與天地某種特定景物相遇,即景成趣、自然諷詠便是佳作。春景漾生機、秋景多肅殺,不同情景予人不同感受,詩人基於天生直覺的領悟能力,發而為創作,其中微妙處甚至連詩人自己也無法具體說明。詩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無故。因物賦形,隨影換步 袁枚:續詩品即景,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混元運物,流而不住,迎之未來,攬之已去。詩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無故。因物賦形,隨影換步。彼膠柱者,將朝認暮。(收入袁枚全集冊一,頁421)。 及夫詩為天地元音,有定而無定;到恰好處,自成音節 袁枚:隨園詩話卷四,頁122。 當即此意。他將詩人對於天籟之音的領悟視為靈機之一,而由此得到的趣韻最為可貴,若刻意求詩則流於虛假做作,全無韻致。因他以我不覓詩詩覓我為佳妙, 袁枚:老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五:老來不肯落言荃,一月詩才一兩篇。我不覓詩詩覓我,方知天籟本自然。(收入袁枚全集冊一,頁541)。 所以推崇三百篇、古詩十九首獨絕千古,無題之詩為天籟之音;漢魏以下有題方有詩,離性情遂遠,轉成人籟之音,難臻化工之境。 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無題之詩,天籟也;有題之詩,人籟也。天籟易工,人籟難工。三百篇古詩十九首,皆無題之作,後人取詩中首面之一二字為題,遂獨絕千古。漢魏以下有題方有詩,性情漸離。至唐人有五言八韻之試帖,限以格律,而性情愈遠,且有賦得等名目,以詩為詩,猶之以水洗水,更無意味。,頁228。三、袁枚其他詩學主張 隨園詩話卷五,言:抱韓杜以凌人而粗手笨腳者,謂之權門托足;倣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謂之貧賤驕人;開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韻者,謂之木偶演戲;故意走宋人冷徑者,謂之乞兒搬家;好疊韻次韻剌剌不休者,謂之村婆絮談;一字一句自註來歷者,謂之古董開店。幾乎將各家流弊道盡。人疑他豈無依傍?袁枚自言但尊周、孔,其後煩言贅語則不能隨聲附和。他對於格調與肌理二說尤為不滿,以為二家過於強調詩的社會功用及以學問入詩,俱為不真解詩者。詩話補遺卷三言:孔子論詩,但云興觀群怨,又云溫柔敦厚,足矣。孟子論詩,但云以意逆志,又言言近而指遠,足矣。不料今之詩流有三病焉:其一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矜淹博;其一全無蘊藉,矢口而道,自夸真率;近又有講聲調而圈平點仄以為譜者,戒蜂腰、鶴膝、疊韻、雙聲以為嚴者,栩栩然今獨得之密。知袁枚對時俗之不滿。為救弊補偏,袁枚力倡性靈之說:主張詩重在抒發性靈,情感真誠、天分靈妙,情立辭巧自能有新活趣韻;格調不在性情外,學問為天分之輔助。 袁枚反對拘於格套,認為偏執一端易生流弊,故其詩論雖以性靈為主,又有他說作為補充,大致皆是言天分不費工力、以學問濟性情。袁枚實有融合諸說以自成一家的企圖,後人歸其為性靈,僅是就主張中特為強調者言。袁枚曾謂:作史三長,才、學、識而已;詩則三者宜兼而尤貴以清韻將之。所謂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也。情深而韻長。 袁枚:錢竹初詩序,小倉山房續餘文集卷二十八,收入小倉山房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頁9。才指藝術創作的天分與直覺能力;學指後天習得的學問技巧;識指評鑑詩作優劣的洞見。前二者就創作言,後者就批評道。清韻近乎王士禎所謂清遠超逸之意境,但並不似漁洋尚指語言風格的沖澹清遠。學問技巧為人工,可強而致者,雖不是作詩的必要條件,卻能豐厚詩作的內容與形式,所謂凡多讀書為詩家最要事,所以必須胸有萬卷者,欲其助我神氣耳。 袁枚:詩話補遺卷一,收入隨園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