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doc_第1页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doc_第2页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公元1070年被起用为丞相后实施的变法运动得以名垂青史。然而,他激烈和摧枯拉朽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当权派的首肯。因此,“王安石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保守派不断施加的压力下以及变法派内部的激烈矛盾下,空有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很难再力挽狂澜。于是,王安石两次罢去丞相职务,最终在江宁清丽秀美的山水中闲适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佛教大乘起信论中,有“体、相、用”三义之说。“体”指本体,“相”指相状,“用”则指作用和创造。“三义”之说应用到中国哲学中,产生了一种“流动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在流动中生生常新。他们把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视作这一事物本身,而把事物发展中的某个阶段看作是这一事物的现象。王安石晚期的诗歌即是王安石全部诗歌的一个断面、一个现象。要理解王安石的晚期诗歌,也要对王安石的全部文学创作有所了解。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公元1076年的罢相为标记进行分期。罢相后王安石退居江宁,这一时期(一共十年)的诗歌创作属于其诗歌晚期。寄居江宁以后,王安石寄傲于山水之间,勤修佛道,禅意入诗,“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北山三咏之觉海方丈)。与前期诗风不同,王安石晚期诗歌“雅丽清绝、脱去流俗”(黄庭坚语)。诗趣已脱去韩、杜的“外衣”,而风神倒与王维禅诗似同出一源。王荆公早期的诗歌多与政治有关,或剖析形势、或寄寓政见,“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荣”,追求的目标是“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诗歌“群怨”的作用掩盖住了抒情的功用。统观王安石两个时期的诗歌,一个主要诗风是“入世”的,一个主要是“出世”的。这两种诗风共存于两个时期,只是侧重时有不同。而我认为,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也是在徘徊于出入世的情绪之间创作的。他晚期的诗歌并没有王维诗歌中那种“禅意”的浑然天成以及如入无人之境的语态天真。诗人和自然之间往往是有“界限”的,没有彻底实现佛教中的无分别见。罢相后的王安石来到江宁,在金陵的半山堂定居。这里离钟山很近,也有多处佛寺围绕。政治上的失意已令诗人心力衰竭,不再流连政坛上的生活。每日,王安石乘着小驴, “或坐松石之下,或(入)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颂之。或憩而颂之。”(王巩闻见近录)徜徉在山水之间,时时受到佛经的熏陶。其论著楞严经疏解以及有关金刚经的研究代表了王安石在佛学上的最高成就,可惜未经传世。王安石曾在送孙正之序中说:“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可以视作王安石对待真理的态度。在认定佛学后,王安石“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望江南皈依三宝赞)面对家人和友人的不理解以及非难也不改修习佛道的初衷。王安石信奉并深谙佛学中“空”的思想。“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将现实世界分作“色、受、想、行、识”五个部分。除了“色”代表世间的万事万物,象征着物质世界外,其余几种都与人的感官感受与思维有关,象征着精神的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抑或精神世界,佛教都断定了他们“空无”的色彩,认为这都是不值得执迷的,“一切皆无”、“万事皆空”。或许是受到了以往经历的太多羁绊,王安石很难在一时间做到静心求道,脱离世间种种烦恼。就像友人对他提出的疑问:“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禅林僧宝传)要摆脱烦恼的纠缠,时时树立礼佛的决心,是王荆公晚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他的诗歌内容本身,能够看出来,他希望尽快放下俗世情怀以及理解佛教博大精深的急切:“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证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望江南皈依三宝赞)通过礼佛,他希望自己达到“空”的境界,明了“空义”,至于“空境”。如,他在给友人周彦真的诗中说道:“非空不能觉,不达诸法之性,不能空诸烦恼,则觉性不显,觉心不生;非觉不能空,不能了知法本,不得自净其意,则空义不明,空境不了。”(空觉义示周彦真)“空”的观念是王安石晚期观念的重要构成之一。同是闲适诗,同着意于山水之间,王安石的闲适诗又与陶渊明等人的闲适诗不同。陶渊明的闲适诗侧重表现一种农耕生活质朴的美感,强调远离“尘网”,不适“俗韵”。一切景色都强调“出世”的情怀。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侧重在景色中“悟道”,表现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禅境”,是南宗禅主张的“顿悟”。而在王安石的山水诗中,既寄寓了禅意,时时能见禅机,也隐约地表现了对俗世生活的抛弃。糅杂着陶渊明、王维的某些气质,但是笔力很难做到前述两者诗歌中的萧散自然,在“出世”的情怀和“入世”的羁绊中时时失去内心的平衡。越强调“闲”,足见内心还并不“真闲”。(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看法。)除了追求“空”的境界外,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讨论了“进退之道”。官场失意、宦海沉浮,前期的壮志豪情不再。王安石认为,隐退的时机已经到来。在杭州修广师法喜堂一诗中,他回想往事:“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这是他对过去仕宦的总结。退居江宁,让他坚定了归隐山间的志愿,做出“退”的选择:“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过去的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诗词小道也不忘世事。江宁的他则一改前“非”,任贤愚当政,不再将世事挂心。诗人的转变之大,是失望、绝望之情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只是做出这个决定后,诗人不再犹疑,一心向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明晰了“进退之理”后,王安石看一山一水,也无不包含着“进退之理”。就像隐士多爱菊,无非是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在七律雨过偶书中,诗人说:“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浮云正是诗人之心的化影。在进与退的选择中,王安石毅然决然选择开始新的生活。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逐渐代替了过去纠缠于世俗政治的心境。这份悠闲自在时时体现在他晚期的诗歌中。他在定林所居一诗中谈到“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又在游草堂寺一诗中说“拈花嚼蕊长来往,只有春风似我闲。”融情于景,以心境的自在映衬到一景一物上,仿佛万物都附着着这份闲在的情感。往来于山川之间,静心悟道。景色之美与佛道的修习,促进了王安石晚期心境的养成。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禅师们经常通过诗歌来阐释佛理。同样的,在王安石的诗歌中也经常表现出自己在修习过程中领悟出的佛道。因此,他晚期的诗歌中也往往糅杂着禅趣。他的题半山寺壁二首之一说:“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诗人一方面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自然(雨),一方面站在自然(雨)的角度关照自我,最后站在自然和自我的双双重角度上,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彼此的邂逅和相遇,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欣赏角度和思想认识。在第二首诗中他又说:“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在这里,诗人想通过诗歌阐释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北山觉海方丈)诗人参禅悟道的收获与过程时时刻刻体现在诗句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