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_1_第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1_第2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1_第3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1_第4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 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 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2 / 16 1重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2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时数: 5 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读书指导法 、投影仪、挂图、电视、放相机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 19c 末 20c 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 板) 1大战的原因(板)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3 / 16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 “ 肥肉 ” ,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 “ 火药桶 ”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 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 40 亿马克,英国约有 5亿马克,德国约有 20 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 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4 / 16 战争。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P35 P36 小一段) 1914 年 6 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 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 6 月28 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波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 事件。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板)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 “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 奥匈帝国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5 / 16 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战爆发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越出了欧洲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卷入了战争的旋涡。意大利 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 1882 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 19c 末 20c 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 8 月 3 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 ,另外, 1914 年,马恩河会战后,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于是,意大利于 1915年 4 月 26 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 5 月23 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二、大战的进程(板) 6 / 16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板)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 (挂大战形势图) ( 1)德奥: 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 1905 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 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 3 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 “ 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 18 天时间,这就给英、法 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 2)英法俄(板) 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7 / 16 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主要是执行总司令霞飞制订的第十七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军在西线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的进攻,又对德国的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国两线作战,法国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因此,十七号计划将兵力全部 集结在法德边境,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未设防。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上大批集结,法国虽有觉察,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结果使法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的计划是采用两种方案:如德、奥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 “” 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国。如德国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 “A” 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8 / 16 在动员的 15 天后集中 80 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西线法军的压力,可 是,俄国仍将军力分两部分,而且主力对付奥匈。很明显,这是符合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可以肢解奥匈,从南面打击德国,俄的这一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的举动,说明它既要谋得本国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同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斗争,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 P37 表)。 2三条战线 (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巴尔干战场是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 3重要战役:(板) 1914 年 8 月 4 日,德军主力侵入比利时,企图突袭法国北部。 8 月下旬,德国摧毁了比利时军队和英、法联军的抵抗,通过比利时,直逼巴黎。 9 月初,在巴黎北部马恩河附近同英、法联军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 ( 1)马恩河战役(板) 9 / 16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 9 月 5 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 150 万,战斗十分激烈。9 月 10 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 9 月 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 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 “ 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 在东线, 8 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8 月底到 9 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 ( 2)马祖尔湖战役(板)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 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 1 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 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10 / 16 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16 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 2 月和 7 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 3)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板) ( P38 小)在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 200 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 4) 日德兰大海战(板) 是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 24艘战列舰、 3 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 6 月 1 日,战役结束。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 151 艘,德国 101艘,英国被击沉 14 艘,损失 6000 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 11艘,损失 2500 余人。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 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11 / 16 药,而且伤亡人数近 300 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三、大战的结束(板) 1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沉重打击:(板) (问)为什么交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呢?( P39 小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战争也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着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高涨 。沙、俄是当时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革命形势也最为成熟,因此,在沙俄最早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退出大战。(板) (问)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 P39 大二)俄是当时帝国主义集团中最腐败、最落后、最凶恶、最反动、最衰弱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不仅集合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矛盾(工、资;农、地;帝、殖;少数民族、沙皇政府;帝、帝),而且矛盾相当尖锐。其次,第二国际破产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正因为这样, 1917 年,沙俄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但新政权被 资阶掌握,他们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 1917 年 11 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资阶政府,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坚决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12 / 16 3美国的参战(板) 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 1914 年 8 月 4 日发表“ 中立 ” 声明。( P39 下漫画)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 “ 使美国免于战争 ” 作口号,捞取选票,连任总统,美国资阶也希望通过 “ 中立 ” ,大发战争财。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中立的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1914 1916 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 242 亿美元增加到 624 亿美元,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由于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严重地损害了美国同协约国的军火贸易,美德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1917 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 1917 年 2 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 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 12 月 7日美 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同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同盟国宣战。 4中国参战(板) 1914 年大战爆发后, 8 月 4 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中立。 1916 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赖日本13 / 16 的段祺瑞,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供款,扩充实力,实现武力统一,所以积极主张对德宣战。受美军支持的黎元洪,畏惧段势力的扩大,因而持反对态度。经过激烈斗争,段终于赶走了黎元洪,扫除了参战的障碍。 1917 年 18 月,段祺瑞政府 正式对德宣战。中国的参战使中国人民遭到新的灾难。参战期间有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 2000 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的参战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5大战的结束(板)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 1918 年 3 月到 7月,德军发动了 5 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 7月起,协约国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9 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 ,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同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发生了革命。1918 年奥匈帝国瓦解。 11 月,德国发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 11 日,宣布投降,在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总参谋长福煦乘坐的车厢里,双方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 P40 小一,彩 16) 6大战的性质(板) (问)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企图14 / 16 通过战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