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振动_三__三_静摩擦力与停留时间的关系.pdf_第1页
摩擦振动_三__三_静摩擦力与停留时间的关系.pdf_第2页
摩擦振动_三__三_静摩擦力与停留时间的关系.pdf_第3页
摩擦振动_三__三_静摩擦力与停留时间的关系.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心 乙仍仍禹 典币 技 术 讲座 卜二 二 二 于 摩擦振动 三 三 静摩擦力与停留时间的关系 哈尔滨抽承厂研究所李春波 F rietional V ib ratio n 3 T heStaticFrietio n 一l d e T lm e R e ation L1Ch u nbo 早在1950年 包顿 B o wd e n 和武布 T abo r 就在其 固体的摩擦与润滑 一书中 首次用 静摩擦力随停 留时间的增长而加大 的观点定性地解释了摩擦振动的振幅随振动发生 的先后变化现象 1 辞摩擦力最大 值与停留时 间之 间的关系的各种经验公式 1 9 59年拉宾诺维奇 R a b呈 no wi c z 提出了静摩擦力随停留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 林s 二 协K C Tc 2 8 1 式中 林 为停留时间T 时的静摩擦系数 卜K 为动摩擦系数 显然使用这公式时已假定动摩擦 力为一个不随滑动速度而变化的定值 C C Z为试验 常数 196 4 年 包顿和武布从拉宾诺维奇公式出发 用 图解法对摩擦振动现象的振幅变化规律 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现将他们所做的典型 图解示 于 图8 1 在这期间 各国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各种不 同形式的经验公 式 用 以描述静摩擦力与停留 时间之 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我们将几种 典型的公式列于下 H owe 卜 件k 卜 一 林k i一 e一cT D e rjagu in 林 仁 k C T C T R a 下 z三no wiez B o e kle了 乡 L 林k 二C I T c Ok omu ra 卜 甘 走 L 一 i 斌C l 1 1 5 K ato 件 件 一 卜一卜 l e一r Tm 式中 汽 尽 分别为停留时间等于零与趋于无穷 a 摩擦力 一 停留时间曲线 LG DA b 摩擦 振动的振幅 时的静摩擦系数 C C C Z 丫5 m 为实验常量 图3 1 包顿和武布的图解法 选择适 当的实验常数 按上列公式将静摩擦力与停 留时间 的关系作出曲线分别示 于 图 3 2 这些经验公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S Ka t 公式 与 R a bi n ow i c z 公式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一个与试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从理论上看也比较成熟 的公式 而后者则 比较简单 将S Ka t 公式中的指数函数展 开成台劳级数 e一二 1一丫sTm 十 王丫 二T 2 一 Y s Tm 8 2 把式 8 2 中的前两 项代 入S Ka t 式中得到 作者笨 本讲座 三 的主要内容 如读者需引用或翻译 请事先与作者联系 第 1 5页 林 二 卜 一 林 一件 1 一丫sT口 8 8 化简后 协s 协 林 Y sTm 8 4 令卜 Y s为C 则 8 4 式变为 卜 卜 C T m 3 5 由于 林 与 林k 差别很小 在绝大多数计 算中可忽略不计 这样公式 3 5 可近似为 林 拼km i C eT m 3 6 比较式 3 6 与 3 1 就会发现 它们具有完 全相同的形式 也 就 是说 Ra bin owic z 公式是 S Ka t 公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简化形式 H帅 一一 奢奢芽芽烈 烈从 从 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 r r r r r r r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后后 鱿侣 创创创1 O阵跳目日 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 解闪丫口口 才才 岑岑 二 丫丫声 声声声声声 重重重 梦梦 归 川川川门 门 不 同润滑剂的两组曲线 图8 2 不同研究者得到的协 一T 曲线 2 静魔撼力 一 停留时 间关系对摩擦振动的影响 和最 小振幅区的计算 根据公式 1 2 1 可知 摩擦振动的振幅A是由A 和 甲 两项组成 如果 以A 和叭分 别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则振幅A的值就是该三角形的斜边 我们按照 1 1 3 式所 给出的方程的解 将图1 1 9 中滑动段用粗实线 粘着段用虚线表示 便可对 A 和 印 的物理 意义进行分析 N 从枯着段的 运动方程可知 粘着段中间点的位置为 R 万 林K 卫 3 7 而粘着段终点的位里为 R 可以计算出粘着段的振幅为 3 8 1 一 一 K 一代 2 N 于气 卜 一 林K 八 8 9 比较 8 9 式与 1 19 式就可以看 出振幅分量A 实际上与粘着段的长度相对应 或者说 与摩擦振动中直线段部分的振幅相对应 因此 我 们将振幅分量A 称为 动 静摩擦力的差 值振幅 或简称为差值 振幅 而振幅分量甲 则与拖动速度V 二有直接关系 V 越 大 甲 也就 越大 因此叭被称为 拖动速度 引起的附加振幅 或简称为 附加振 幅 它与图1 1 9 中 符 号所表示的振幅相对应 它代表了运动曲线中曲率较大的部分 当拖动速度V a与 之 比很小 即Va 0 时 从 1 2 1 式可以得到 A岛 A 3 10 而运动的初始角甲将变得非常小 这时运动曲线将呈 现典型的粘着 一滑 动状 态 图3 3中 曲线 1 从上节的分析可知 随着拖动速度 的增加 停留时间必然缩短 因 此将导致静摩擦力 拼 最大值 的减小 这样 协 与 件k 的差值也就会减小 差值振幅A 无疑也将随之减小 换 言之 随着拖动速度的增加 运动曲线中的直线段部分的长度缩短了 与此 同时附加振 幅 甲 的值却增大了 也就是说 运动曲线中的弯曲部分延长了 整个的运动曲线将表现为图3 8 中曲线 2 的形状 这种形式的运动通常被称为自振式的摩擦振动 到此为止 我们已经对摩 擦振动的两种不 同形式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解释 下面 我们应用 R a bi n o wic z 公式 对摩擦振动的振幅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的分析 第 2 5页 R ab i now i c z 公式 3 1 中试验常数C 的值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处于 0 2 0 8的区 间之 内 为 了分析方便 不妨设C 二1 8 03 3 这样式 3 1 可写成 一 k e T 怜 5 1 1 对于粘着阶段来说 停 留时间 T与拖动速度及差值振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T A o V 3 12 将式 3 1 1 3 1 2 代入式 1 19 式得到 厂 兰巨 V C N工K 2气 V a 3 1 3 化简 A OZ二 畏 C l z 炭 v o 亩 3 14 将式 3 14 代入 式 1 2 1 后可得到 A Z 一 畏 e a 会 一 会 3 1 5 1 典型的粘 一滑运动 2 自振式的摩擦振动 图3 3 摩擦振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从式 3 1 5 可以看出摩擦振动的振幅A 是拖动速度 V 的函数 而且这个函数具有最小 值 可以计算出当振幅值A取最小值时 拖动速度的值满足下式 N c o oZ 始 v 与 灭气 一厄一夕 3 16 必须说 明 的是 上 述分析结果是在假定C 1 8的条件下得出的 但是这种结论对于C Z 存在的整个区间 0 2 0 8 来说都适用 也就是说 振幅A是拖动速度的函数 而 且在拖 动速度的某一定值附近 存在着一个最小振幅值的区域 然而 除 去对C 1 8 C 1 2 等 几个特殊值之外 要求出与振幅值的最小区域 相对应 的拖动速度值 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 我们用公式 3 1 5 所确定的振幅A与拖动速度V 之间 的相互依赖 关系 并考虑各种不同的系数参数 的影 响 作出了图 3 4 图中A Am Z Am 分别 表示 卜 3 状态 下的最小振幅值 而V ol V oZ V o3 则是与A m Am Am 3 相对应的拖动速 度值 图中的理论计算 曲线与胡恩特 H u n t 和齐岗 C馆an 等人得到 的实验曲线有着完全相 同的特点 叭 叶尹 李 份 臼J一 飞 一 寸月一一 卜一 二 气味 气场气气阮 阮 v v v v 图3 4 振幅与拖动速度的关系 3 在混 合润 滑及边界润滑 条件下静摩擦力与停止时间关系的 理论分析 对于上述关系早在19 5 0年包顿和戒布就提出这种现象可能和接触表面 之间的凸 起 在负 荷作用 下发生 蠕变 有关 蠕变的结果将导致接触的真正面积的增加 因此 随负荷作用时 间的加 长 静摩擦力将增大 1 964年他们又提出 这种现象可能与接触表 面之 间的 相互扩散 有关 这也代表了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 显然 上 述两种现象都是引起静摩擦力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大的原 因之 一 但是在常温常 压下 上述两种过程都是进展非常缓慢的 而摩擦振动的粘着阶段往往只有几秒钟或零点儿 第 3 5页 秒钟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所引起的静摩攘力的变化 恐怕是十分微小的 而实测却发现这种 变化要比上述两种现象引起的变化显著得多 或者说 变化快得多 此外 还有一种弹塑性形变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在负荷的作用下 接触表面 之间的微 小凸起要发生弹塑性形变 从而使真正的接触面积随着负荷作用的时间的增长而加大 这必 将导致静摩擦力的加大 然而 从 金属学的角度可知 金属的弹塑性形状几乎是在受力的瞬 间同时发生的 这是一种与声速相近似的变化 显然这种变化比我们所观察到的静摩擦力的 变化要快得多 从大量的精密测量中学者们发现 静摩擦力的变化肯定与摩擦偶之间法线方向上的位移 有关 尽管这种法向的位移非常微小 但是 它对静摩摩力的变化却能产生极大 的 影响 196 2 年苏联库弟诺夫 K ud inov 提出了确定这种法向位移的定量分析理论 接着 苏联托 尔斯托依 To l s to i 等用实验证明 了这种理 论的 正确性 为 了进一步研究在边界润滑条件下 的法向位移 日本S Ka t 等分析了挤压薄膜效应 对法向位移的影响 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金长善 于风鸣同志认为 由动力响应引起的表面动力强化和 表 面 微幅振动在相对静止后不能立即消失 而是随时间逐渐消失 进入分子作用区域的面积也随 着增加 因而摩擦力随相对静止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 近年还见静电吸引理论 量子交换理 论等等报导 文中都引用了研究者们的实验 测量结果 看来 这些现象的存在也是无可争辩的 然而 上述几种现象所弓l起的静摩擦力 的变化到底在什么数量级 它与实际测到的摩擦力的变化值之间到底是否可以相比拟等等问 题 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静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的确受很多现象的制约 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 可能起主 导作用的原 因也是不同的 为了对问题研究得更具体 作者把研究对象限制在处于混合润滑 或边界润滑下的摩擦偶 在这种前提下 作者认为库弟诺夫与S Ka t 的理 论是有道理的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实际测量了摩擦振 动过程中摩擦偶之间的法向位移 图 6 曲线 3 曲线具有如下的特点 两相对滑动的物体一旦处于相对静止后 它们之间在法线 方向上的距离将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当停留时间足够长时 二元素之间的距离趋向于 一个定值H 若设相对静止开始时的瞬时距离为H 那么 可用下式描述曲线 8 的特征 H H H 一Ho o e一几T 3 17 式中 价为实验常量 为了从理论上证明公式 3 1 7 作者首先将混合润 滑与边界润滑下的摩擦表面进行了 模式化 由润滑液分开的两表面在垂直负荷N的作用下 两表面间的凸起开始接触并发生形 变 同时 油膜破坏 液体被挤向接触表面的边缘 真正的金属间的接触面积随凸起的形变 的加大而增加 如果两表面间被润滑液分隔开的部分的总面积A t 可以用半径为R e 的等 效圆 来表示 A t 二R 犷 3 1 8 假设在某一微小的形变范围内 等效圆的半径R e 与油膜厚度h成正比 即 R C o h 3 19 式中 C 为常数 其值取决于接触表面的形貌 比如凸起的高度分布 单位面积内凸起的 数量以及凸起的高度与凸起的曲率之比 当凸起被假定为半球状时 等因素 总负荷N由润滑膜与相互接触的凸起共同承受 但是 每一部分承受的比率随接触面 积 第 4 5页 的改变而变化 假定由润滑膜承担的负荷巧与润滑膜的总面积成正 比 即 Nl 二 P a A 3 2 0 式 中常数P a与油膜厚度无关 它表示油膜区的平均压力 由于油膜厚度变化的速度比凸起形变发生的可能速度慢得多 因此 油膜厚度的变化被认 为是影响法向位移的决定性因素 这里 我们建立一个表面接触的假想模式 图 3 6 这个模式的基本点是 在两接 触表面的微凸起之间 存在着允许润滑液流通的毛细管网 在压力作用下 润 滑液可 以通过 这些毛细管网流向接触表面的边缘 在压力N的作用下 对于任何半径为 r 的圆桶形 流过其 表面的液流为q 则q值可用下式计算 1 dP q 一 互厄 一 万丁 刀为 润滑液的粘度 前后体积的差 d h q 北 r 一 一下 aI 2 兀rh吕 3 21 式中 刀 同时 流量 q还应等于变化效黑二 卜小小寸 r 3 22 比较式 3 21 和 3 22 并以r为自变量积分P 可以得出 P 一 翼 一 票 r 十 C n Qt 3 28 式中 C为积分常量 利用边界条件r R时 P 二 0 我们 可以求出C 代入 3 2 8 后得到 寸 一一一一一一亡 1 卜汾 块 的位不 2 下滑块的 位钱变化 3 两滑块间在垂直方向 二 的距离变化 4 表而不平度 图8 6 垂直位移与 停 留时问的关系 p 邻 R 2 一 一 器 3 24 积分上式 可 以求出 润滑液承受的压力 3兀刀R o4 dh 1 一 二二一 L一 丁二一 艺n o d t 3 2 5 将公 式 3 18 3 2 0 代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