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系统干扰质差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覆盖系统干扰质差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覆盖系统干扰质差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覆盖系统干扰质差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覆盖系统干扰质差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0-28 12:51:24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楼主 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不断有移动优化人员向我反映称光纤拉远出现上行或下行质量差、掉话率高甚至上行干扰等问题,要求我上站配合排查原因。个别站点我参与的现场处理,也有些站点通过电话向现场的同事了解过情况,参与讨论解决办法。有些站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有些因为现场数据掌握不全面或未能与现场的同事深入讨论,迟迟未能明确原因的。再此将问题提出,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争取整理出一份作业指导文档编辑 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0-29 13:02:38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第2楼 Re: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先上点基础数据:话音质量(Rx_Qaulity)等级与误码率(BER)对照关系0级:BER0.2%1级:0.2%BER0.4%2级:0.4%BER0.8%3级:0.8%BER1.6%4级:1.6%BER3.2%5级:3.2%BER6.4%6级:6.4%BER12.8%7级:BER12.8%此对应关系对系统上、下行均使用。我个人理解,下行质量由MS判断,根据BTS发送的训练序列指示从收到的数据中抽取出BER测量比特位,根据训练序列指示的被测量比特位量值(0或1)进行核对,每核对一次向后累加,计算出接收到的比特误码率。反之网优人员所指的上行误码率与下行基本一样,只不过是由基站测完成计算。从上面的前提判断,BER指标测量的是空口的性能,不受传输电路误码的影响。BER应该与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载干比有关,对于直放站而言,我们应该从噪声强度、外界干扰、网内同/邻频干扰、多径干扰、杂散、交调、接收机阻塞等几个方面分别排除。另一方面,由于BER统计是在接收机解调和去交织之后测量的,所以不受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方式的影响,但是上行误码率会受到BTS接收矩阵放大电路(MOTO设备的sruf板或NOKIA机柜的M6板)性能的影响,如果断开分布系统或光纤拉远设备,在机房内锁定误码率高的小区做呼叫测试后统计到上行误码率指标仍不理想,建议先更换基站硬件。 编辑 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1-02 18:21:13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第3楼 Re: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对于光纤拉远系统出现上、下行质差的问题,重点仍然是确认基站和光纤近端机之间有足够的耦合损耗现在普遍使用的“宽带GRRU”设备,其实是没有噪声抑制功能的,其上行底噪声与普通光纤直放站无差异(断开近端机与基站间连接,测试上行底噪时,频谱仪设定为保持最小值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比较纯净的设备上行底噪波形),光纤拉远系统的上行噪声与系统的上行增益、上行噪声系数相关,也就是说上行底噪是恒定的,所以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耦合损耗,建议调整到55dB(40dB耦合器+10/15dB固衰),如此可以设置上、下行衰减全为0,也可以保证不出现噪声干扰和下行饱和现象。 上行链路中,光纤拉远系统本身的上行基底噪声理论结算为-121dBm/200K+50dB+5dB=-66dBm,到达基站接收机的噪声幅度为-66-55=-121dBm/200k,再减去基站内部双工、上行分路模块的插损,远低于-120dBm的要求。 下行链路中,现网GSM基站最大配置为12CH,载频输出功率为46dBm(以NOKIA FLEXI型基站为例),经过基站内部合路后会产生至少6dB的损耗,进入光纤近端机前又经过55dB的衰减,实际基站满负荷工作是馈入近端机的总功率为46-6-55+10log12=-4.3dBm,系统下行增益50dB,光纤远端机下行输出理论功率为45.7dBm,此值低于设备最大输出功率48dBm,不会造成下行饱和,不会引起下行输出信噪比恶化程度超过下行噪声系数。 经过上面两步的计算可知:在保证基站载频与光纤近端机之间有足够的耦合损耗情况下,光纤拉远设备上、下行均可以满增益工作,且不会造成上行干扰或下行输出信噪比下降。如果遇到基站载频功率很低,局方又要求扩大下行覆盖范围的情况,可以适当减小耦合损耗,同时适当降低光纤拉远系统的上行增益,但上行增益设置值不宜过大,以免覆盖边缘区域出现单通现象。如果局方要求光纤远端机输出总功率大于基站最大输出功率,同时又要求保持上、下行链路绝对平衡,我们可以依据上面的计算直接回绝其不科学要求。另一方面,光纤拉远设备近、远端之间的光线传输质量也不容忽视,如果光路衰减过大,可能造成设备同步不稳定、近远端之间传输误码高造成设备数字板吊死、近远端间不断“重传”造成系统延时忽大忽小等问题,影响上、下行质量。=此帖最后一次被李春潮 于2010-11-05 12:15:12日修改过李春潮2010-11-05 12:15:=编辑 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1-05 12:28:37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第4楼 Re: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光纤拉远设备用于宏站拉远覆盖城区、城郊结合部区域时,尤其要关注覆盖区的上、下行电磁环境,如果有直放站接收到光纤拉远设备信号并进行放大,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调试,否则容易噪声上行干扰。下行方面,如果下行频带环境复杂,覆盖区下行噪声偏高,应建议局方调整信源小区频率,避开下行噪声高的频段重新分配频点。关于覆盖区下行电磁环境的测试方法,可以关闭信源小区基站,然后用手持式频谱仪外接全向天线,模拟MS的下行接收频谱和波形,确认是否存在下行干扰。上行干扰的确认可以用频谱仪测量光纤近端机DT口接收的上行频谱,将频谱仪的扫描方式设定为“保持最小”模式,测量光纤拉远设备输出的上行基底噪声波形是否正常,然后将频谱仪的扫描方式设定为“保持最大,观察上行接收频谱,判断是否周边有同、邻频小区或信号屏蔽器。对于直放站引起的干扰,可以通过统计通话用户与基站之间的TA值范围,对比光纤拉远系统实际延时进行判断。当然,这一方法对于直放站距离光纤拉远重发天线距离小于500米的情况(直放站延时大于4微秒除外)就不适用了,此时应借助GOOGLEEARTH工具,找出移动距离范围内的全部直放站,然后上站核实并重调直放站系统解决。 编辑 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1-08 12:39:08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第5楼 Re: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对于宏站光纤拉远系统,应注意测量天馈系统的驻波比指标,频率域的VSWR测量,一方面可以检查天、馈线系统的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同、邻频干扰(如果有同、邻频小区,VSWR测量时会在上行频段观察到驻波比峰值,而且峰值会在多次扫描VSWR曲线中发生频率变化)而且要关注拉远系统重发天线的安装高度、下倾角度、覆盖区建筑类型等,防止由于越区覆盖形成覆盖孤岛对于微蜂窝拉远,分布系统中存在干放的系统,要准确调试远端机后面的每台干放,确保干放设备下行不饱和、上行不干扰(调试干放时需用频谱仪准确测量远端机的BCCH载波输出功率,调试干放时将远端机看作BTS进行上行调试)有些微蜂窝+光纤拉远覆盖的系统,远端机采用菊花链连接,会导致光纤拉远系统时延增大,要注意判断BTS直接驱动的天线和远端机驱动的天线不要有大面积重叠覆盖区域,否则极易出现时延色散干扰。需要调试工程师了解系统各有源、婺源部分的理论时延,进行粗略的理论计算。 编辑 李娟 头衔:等级:士兵威望:0文章:3积分:3门派: 发表时间:2010-12-28 10:48:27 悄悄话 留言 引用 回复 第6楼 Re:讨论关于网优统计DRF-1000/1800系统上行或下行质差问题的原因判断和解决 暂且不说此贴的问题,针对李工所说的“由于BER统计是在接收机解调和去交织之后测量的,所以不受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个系统误码率还是和信道编码的方式是有关的,信道编码的本质是降低误码率,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尽管BER统计是在接收机解调和去交织之后,但是还是和信道编码的方式有关。 不过仅是个人的愚见,还望指正!李春潮 头衔:等级:排长威望:0文章:48积分:69门派: 发表时间:201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