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文革 结束后 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 时间 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邓小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3 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 倾错误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意义 1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 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思考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其内容 前提 实质和目的 目标是什么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 再 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 坐 牢割头也干 甘 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大包干 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9年秋 小岗大丰收 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 6万公斤 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产量总和 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 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 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 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 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 小岗村 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 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 包干经营 自负盈亏 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 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小岗村的做法 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 宪法上有人民公社 又不符合党的决议 中央文件明确规定 不许分田单干 不许包产到户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 历程 1978年 首先在安徽 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后在全国广泛推行 2 内容 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 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 3 意义 农民有了自主权 克服了弊端 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农业得到大发展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生产分配 平均主义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2 深化改革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 乡 镇政府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获得了成功 促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思考 城市中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改革呢 材料1 在1956年 上海的天气很热 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 需要风扇 鼓风机 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 等最后的图章盖完 夏天已经过去了 探究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2 沈阳有两个厂 一个是铜厂 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但没有横向联系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 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 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 但是不行 没有自主权 提示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企业缺乏自主权 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全面展开 改革内容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 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所有制 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方式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 提高了企业效益 使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 农村 经营方式改变 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方式改变 人民公社 乡 镇 村居委会 大集体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农民农业农村 企业职工活力效益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P56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 建立过程 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 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1世纪初 确立基本框架 明确提出目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完善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基本建立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背景 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认识上存在误区 1992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 意义 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 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并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图 1978 1988 1998 2008 4088 20 18027 00 89831 60 362280 50 2011 473104 2010年 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中国GDP达到日本的近两倍 同时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26 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制造国 2013 568845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归纳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小结 开端 扩展 目标 改革前中国长期贫穷落后 人民生活困苦 改革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发展 推动了国家强大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课结束语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 作出决策 90年代后 市场经济 小结 建国后 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来 弊端日益突出 对农村 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 纵深发展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知识归纳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八七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