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主讲教师 蒋晓虹副教授临沂师范学院教育与管理科学系E mail jiang xh 精品课心理学 课程主页 学习要点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谈谈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开展因材施教 什么是性格 试述性格的心理结构及良好性格特征的培养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简述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 第一节认知理论 一 认知理论概述 一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 知觉 表象 想象 记忆 思维等形式 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 认知过程2 认知风格3 认知策略4 元认知 二 认知心理学 1 含义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认知活动 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 三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的认知研究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是相当数量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以及导致这些神经活动的生物化学过程试图揭示认知活动的生理机制其二是观点林立 使人莫衷一是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因 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二 注意 一 注意的概念1 注意的涵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2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 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并深入下去 如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指向是集中的前提 集中包含指向 二 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2 维持功能3 调节功能 三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 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有意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3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 顾名思义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发生的一种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是一种最高级 最理想的注意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 三种注意都是不可缺少的 共存的 也是不断地转化和相互交替的 四 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如 一目十行 一览无余 实验表明 在1 10秒内 成年人能同时把握4 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对象 小学生能同时把握3 4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对象 这说明 注意的广度随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而扩大 同时 也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注意的起伏现象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 而经常是间歇的加强或减弱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注意的起伏现象 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有利于减轻疲劳 图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 是指个体的注意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到而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即通常所说的 一心二用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条件 1 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 2 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三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但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都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感觉阈限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即感受性 是不同的 通常 心理学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觉性的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每一种感官都有两种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其公式是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总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成反比关系的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 感受性就越强 感觉阈限的值越高 感受性就越低 2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但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由事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 知觉与个体的知识经验 态度系统相关联 感觉只和单一的感觉器官相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有机结合 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感觉越丰富 知觉越完整 越准确 二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 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 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反映身体外界事物个别属性 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 它包括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 反映身体内部器官 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感觉 包括运动觉 平衡觉和内脏觉 在以上各种感觉中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视觉 其次是听觉 我们所获得的信息80 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10 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2 知觉的种类 由于知觉比感觉复杂 所以知觉的种类很多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触知觉等等 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大小 形状 深度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由视觉 动觉 触觉等感官协调活动而实现 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是后天习得的一种条件反射 它包括辨别时间先后的顺序知觉 辨别时间长短的延续知觉 辨别时间快慢的速度知觉和辨别事物周期性变化的节奏知觉 由视觉 动觉 听觉和内脏觉的协同活动完成 运动知觉是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是由视觉 听觉 味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运动觉协同参与的结果 按照对客观事物反映正确与否 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几乎能在各种知觉中发生 其中以视错觉最为明显 如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大小错觉 方位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等等 在实践中 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识别错觉和利用错觉 三 感觉现象 1 感觉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后 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 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现象叫感觉后像 它可以使我们对继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 是刺激物的直接作用后引起的感觉滞留现象 保留的时间短暂 不受意识支配 2 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的感官时 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最明显的感觉适应是视觉和嗅觉 例如 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时 会觉得什么也看不见 过一段时间便逐渐看见了 这种适应叫暗适应 从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 也会觉得眼花缭乱 什么看不清 过一会便能看清了 这种适应叫明适应 这是视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嗅觉的适应 除痛觉外 各种感官都有适应现象的发生 3 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 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当不同刺激同时作用同一感觉器官所发生的感觉的变化 称为同时对比 如 灰色正方形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上去有点发绿 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同一感觉器官所发生的感觉变化 称为继时对比 如 吃过苦的东西 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四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 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 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 帮助人们区分对象与背景 能清晰 精确 迅速地知觉对象 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知识经验和语词起重要作用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的感官时 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道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辩证统一的 3 知觉的选择性 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 常常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有些双关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对象的活动性 刺激物的新颖性 刺激物的强度 从主观来看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人需要和兴趣 定势与情绪状态 4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识经验越丰富 越有利于保持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我们日常生活 学习 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它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精确地适应环境 四 表象和想象 一 表象1 概念表象是大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 感知越丰富 表象也就越丰富 2 特征 直观性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 就如同亲临其境一样历历在目 但因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面前 因而它所反映的事物形象与知觉形象又有所不同 表象不如知觉那么清晰 也没有知觉那么完整 同时 也不知知觉那样稳定 概括性表象是对多次知觉进行综合的结果 它留下的是一类事物的一般形象 共同特征 而顿口拙腮的个别特点都消失了 例如 人们关于 树 的表象 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 而是概括化的树的形象 代表了所有的树 表象是知觉与思维联系的桥梁 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中间环节 3 种类 根据表象产生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嗅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等 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 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 想象 1 概念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是以改造旧表象 形成新表象为主要特点的 2 特征 形象性 想象是对已有形象的加工 新颖性 所产生的形象不同于原有形象 3 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 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它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 看到蓝天飘浮的白云 不由自主地想到草原上奔跑的羊群主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是无意识的表现 有意想象是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它有两种形式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方面它表明新形象不是自己独立想象出来的另一方面表明新形象又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改造而成的 再造想象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现成描述的意义 二是具备相当丰富的表象储备 再造想象可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广泛 更深入地客观世界 因而在人们的学习 工作 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 而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它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又高于再造想象 比再造想象困难的多 也复杂的我 具有独创性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4 认知加工方式 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 构成新形象 如 孙悟空 猪八戒的形象就是粘合而成的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 突出其特点 从而产生新形象 如漫画中的人物形象 童话 大人国 和 小人国 的形象等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 从而产生新形象 如动画中的 米老鼠 唐老鸭 黑猫警长 蓝精灵 的形象 神话中的风神 火神 雷神的形象 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来的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 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 记忆 一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它是通过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 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 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 信息的储存是保持过程 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二 记忆的基本过程 1 信息的输入编码信息的输入编码 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相当于识记过程 识记根据有无目的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 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 它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了某些东西 其优点是 不必花费很多的时间和意志努力 既省劲且效果好 其缺点是 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所记东西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 不系统 有意识记是事先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 并且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它要求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 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 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 相同的条件下 有意识记的效果往往比无意识记的效果高出好几倍 许多事情虽然多次接触 但因没有识记的意图 便没有留下清晰的印象 或印象不深刻 实验 实验的结果充分说明 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 积极的识记态度是有意识记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而确定识记的目的任务 则决定着全部的识记活动 2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依据识记对象的外部联系 通过重复进行的识记 其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 意义识记又叫理解识记 是根据识记对象的内部联系 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 其基本条件是理解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相比 其效果有很大不同 意义识记不论从识记的速度 保持的时间 还是再现的效果都比机械识记优越 效果高出好几倍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在学习中都不可缺少 良好的识记是在机械识记的配合下高度发展的意义识记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以首创记忆实验研究出名的艾宾浩斯在实验中发现 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 平均约需复习16次 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 平均需要复习55次 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 平均只需复习8次就成背诵 其原因 在于后者可以通过意义识记 而前者只能通过机械识记 2 信息的贮存 保持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也称为保持 保持是识记内容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也是提取的必要前提 与保持相对立的就是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 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一般分为两种 永久性遗忘是不经过重新学习 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暂时性遗忘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一时不能提取 但有了适当的条件 还可以恢复的记忆 如提笔忘字 3 信息的提取 信息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 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就是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 能够将它们认出来 回忆是经历的事物在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信息的提取成功的条件 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 二是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 三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 动作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记忆 3 抽象记忆 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 4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四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 记忆是由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图 1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一瞬间的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特点 保持时间很短约0 25 2秒 具有鲜明形象性 容量比短时记忆大 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地丧失 如果受到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 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1分钟左右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 2分钟 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 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容量有限 一般约为7 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 就进入长时记忆 如果得不到复述就自动消退 3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一分钟以上 达到数天 数月 数年 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 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长 容量大 五 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1 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界说法不一 并形成了多种学说 消退说消退说认为 遗忘是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 逐渐减弱 衰退致消失的结果 如 日久淡忘 这是一种古老的理论 比较符合常识 适用于解释永久性遗忘 干扰说干扰说认为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 干扰一旦被排除 记忆就能恢复 适用于解释暂时性遗忘 这个学说的最有利证据是两种性质的干扰 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 干扰就越大 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 干扰最大 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相似 干扰则最小 2 遗忘的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遗忘是有规律的 其规律是 遗忘进程不均衡 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图 3 遗忘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性质上说 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 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更容易遗忘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 记忆材料长度越大 就越容易遗忘 4 遗忘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 5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六 思维 一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 借助语言 表象 知识经验实现的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 思维的特征 1 思维的概括性所谓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在大量感化材料的基础上 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 例 由此可见 概括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间接思维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通过感知 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列数字 3 6 8 16 通过概括性思维 我们能够认识这些数字中的规律性联系 从而在这列数字的后面续上18 36 38 76 返回 2 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 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能够在实践中直接感知的范围实在是太有限了 而且通过感知所得来的认识是表面的 肤浅的 大量的事物需要我们间接地能动地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去预见它们的发展变化 例如 懂气象的人 看了卫星云图 就能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间接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3 思维的问题性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发的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重要条件 问题就是矛盾 有矛盾 有解决矛盾的必要 就必然引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所以 思维还具有问题性 思维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三 思维的分类 人类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 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 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 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 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 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 动作不论是在人类进化还是个体发展中 都是最早出现的思维 属于低水平 3岁前的幼儿基本属于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它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的必备条件 学生更是依靠形象思维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 并成为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抽象思维是概念为支柱来进行的思维 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 是思维的高级水平 也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 集中思维 求同思维 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这是一种有方向 有条理 有范围的思维方式 是传统教学所着重培养的一种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 分散思维 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一种思维 3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又称习惯思维 再造思维 是指运用已有知识 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 创造出新颖 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许多心理学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