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课件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ppt_第1页
中宏课件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ppt_第2页
中宏课件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ppt_第3页
中宏课件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ppt_第4页
中宏课件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 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高增长 不稳定1 高增长经济发展成就 1978 2006年 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 6 名义GDP 1978年的3645亿元 人均381元 2006年209407亿元 人均15931元 26817亿美元 人均2040美元 年末汇率1美元兑7 8087元人民币 表11978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 2005年GDP达到18 3万亿元 约为2 2万亿美元 超过英国和法国 英国为2 03万亿美元 上升到世界第4位 人均1703美元 中国已占全球GDP的5 美元 但2006年中国占全球增量GDP的1 3 目前美国的GDP约13万亿美元 日本约5万亿美元 德国约3万亿美元 预计中国GDP将在2010年前超过德国 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 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 按现行汇率计算 若按购买力平价 PPP 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已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2位 预计在2020左右会接近美国的水平 表2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发展指标比较 注 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率平价为1 1 85 PPP是市场汇率的4 5倍 表3若干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 对外开放成就 进出口总额 1978年的206亿美元 2006年的17607亿美元 居世界第3位 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 进口7916亿美元 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 2006年下半年 中国出口已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二 2007年将超过美国 预计2008年将超过德国 成为世界第一 利用外资 至2006年底 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近9千亿美元 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FDI近几年均为600多亿美元 为发展中国家之首 居世界第2位 2006年吸收FDI695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161亿美元 外汇储备 1978年的1 67亿美元 2006年底达10663亿美元 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居世界第1位 2007年3月末达到12020亿美元 一季度增加1357亿美元 3月末1美元兑7 7342元人民币 社会发展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 1978年的2 5亿 2006年的2148万人 人均年收入693元以下 另外 若按人均年收入694 958元测算 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 人均预期寿命 73岁 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高增长的原因 总量生产函数Y F 资本 劳动 资源 技术 制度 1 制度创新的贡献 改革 开放 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2 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贡献 资本 劳动力 资源 3 技术进步的贡献 以引进吸收为主 特征 粗放型增长方式2006年 GDP Y 约21万亿元 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约11万亿元1990 2005年 GDP的年均增长率9 7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0 8 2006年增长率24 2005年GDP为1989年的4 4倍 固定资产投资则为20倍 2 就业的总人数 7 64亿人 3 能耗 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 6亿吨标准煤 世界第二 万元GDP能耗1 21吨标准煤 比上年下降1 23 2002年至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6 0 15 3 16 1 10 6 9 3 2 不稳定 四个周期 两大阶段 六次调控表4改革以来我国四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 图1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两大阶段 1 1978 1996年 2003年至今 反通胀阶段 2 1997 2002年 反通缩阶段 五次经济过热 高通胀 1次过冷 通缩 六次宏观调控 5次紧缩 1次扩张 国企和银行状况 第二次紧缩 1985 1986年 国企开始出现亏损 银行不良债权开始形成 第三次紧缩 1989 1991年 国企大面积亏损 银行不良债权大量增加 1997年 1998年 国企净亏损 银行不良债权达到30 以上 表5六次宏观调控情况 二 1978 1996年高通胀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 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抑制高通胀 四次通胀高峰 1980年 7 5 1985年 9 3 1988年 18 8 1994年 24 1 通胀成因 1 需求 投资 拉动型通胀中国特色的总需求 投资 扩张机制 加快增长的政治决策 国家计委 发改委 投资立项 财政部 财政投资扩张 国有银行 货币和信贷扩张 总需求扩张 增长率 通胀率 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高度相关性 投资周期论 表6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图2改革以来我国的与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 2 成本推动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致通货膨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工业扩张 工业品价格 农产品相对价格 农业比较利益 农民弃田抛荒 加上工业用地 农产品耕种面积 农业减产 农产品价格 工资 工业品价格 通胀率 3 转型期通胀价格改革 放开 使短缺经济下的隐性通胀公开化 4 结构性通胀 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 由于能源 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受国家计划控制较严 而加工工业由市场调节较多 所以每当总体经济扩张 基础产业供给跟不上加工工业扩张的需求 上游产品物价先行上涨 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涨5 小结中国的通胀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和工业化过程中的 中国特色 以上1 2 4三个成因仍存在 三 1997 2002年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 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变为生产过剩 失业下岗和通货紧缩 因此 前一阶段抑制通胀的政策转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 通缩成因 四波冲击论 AD冲击 1 第一波冲击 通货膨胀泡沫破灭 1993 1996年的 软着陆 式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效应 2 第二波冲击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 1 直接冲击 出口 外资 2 间接冲击 金融紧缩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了银行贷款责任制 上收了基层银行的贷款权力 银行惜贷 贷款 投资 3 第三波冲击 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激化 1998年后 MPC 1 国企改革及相应的失业 养老 医疗 住房制度改革 以及大学收费制度改革 风险和不确定性 预期支出 储蓄倾向 消费倾向 2 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 消费倾向 3 消费结构断层 消费倾向 表7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 城市消费结构断层 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处于从温饱型消费阶段 衣 食 用 万元级 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 住 行 教育 数十万元级 升级的过程中 但由于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依靠家庭积蓄 而缺乏现代消费信用制度支撑 因此一升级过程受阻 城乡消费结构断层 因为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农产品价格 农业收入 乡镇企业务工收入 外出经商打工收入 4 第四波冲击 美 欧 日本同时陷入经济衰退 2001 2002年 出口增长率 5 小结 四波冲击的共同作用 使本次收缩持续近10年 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不明显 中国的通货紧缩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内部的周期性 体制性和结构性特点 同时也日益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很大影响 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 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扩张与通胀抬头1 基本特征 总体回升 局部过热 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率连续4年超过10 且逐渐加快 经济增长率达到10 0 比上年提高0 9个百分点 通胀率达到1 2 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4年经济增长率为10 1 通胀率为3 9 2 7 2005年增长率为10 4 通胀率为1 8 0 9 2006年增长率10 7 通胀率为1 5 2007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11 1 比上年加快0 4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加快0 7个百分点 通胀率为2 7 其中3月份为3 3 局部过热的三个层次表现 1 买房热 购车热 2 钢铁 水泥 电解铝 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热 2003年的年增长率达到100 左右 2004年近50 3 电 油 媒 运 粮 供应全面紧张 其价格上涨 2 原因 投资和出口 双引擎 拉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03年为27 7 2004年为26 6 2005年为25 7 左右 2006年为24 0 2007年一季度为23 7 出口增长率 2003年为37 2004年为35 4 2005年为28 4 2006年为27 2 2007年一季为27 8 消费增长率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410亿元 比去年增长13 7 2002年至2005年分别为11 8 9 1 13 3 12 9 2007年一季度为14 9 同比加快2 1个百分点 3 投资扩张的原因 1 市场基本面 消费结构升级 以住房 汽车 教育新三大件为代表 产业结构升级 重化工业加速成增长 城市化加速 企业预期利润率 2 地方政府主导或引导下的投资扩张 十六大 后 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陆续换届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热情高涨 大量批地和建开发区 采取各种名目繁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推动了新一轮投资热潮 3 银行信贷扩张一方面企业利润率上升 对贷款需求旺盛 另一方面迫于2006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压力 四大国有银行将纷纷上市 为了达到 上市 条件 银行急于降低不良债权率 于是改变了 惜贷 行为 纷纷扩大贷款 4 出口急增的原因 1 入世 的效应 纺织品等行业的出口急增 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2004年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2 2002年以来 美国及世界新一轮经济回升拉动 5 此轮宏观调控的对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 紧缩银根 控制地根 控制投资 2 人民币升值 控制外贸与国际收支顺差 3 增加工资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扩大消费 6 当前的主要问题温家宝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 四不 不稳定 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 2007 3 16 马凯称三个 过高 投资过高 贷款过高 贸易顺差过高 1 通胀压力加大 2 外贸顺差快速增长 人民币升值压力大2007年一季度 进出口总值4577 4亿美元 同比增加23 3 出口2520 9亿美元 同比增加27 8 进口2056 5亿美元 同比增加18 2 贸易顺差为46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 翻了一番 3 储蓄过度 流动性过剩 股价 房价不断攀升 金融风险加大 2007年3月末 广义货币 M2 为364105亿元 同比增长17 3 下降1 5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 M1 为127881亿元 同比增长19 8 上升7 1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 M0 为27388亿元 同比增长16 7 上升6 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4248亿元 比年初增加18755亿元 货款余额239586亿元 比年初增加14217亿元 存贷差额为14662亿元 五 总结1 改革以来中国的四次经济周期波动表明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代价 都是巨大的 但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 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这是由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 还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 2 中国经济周期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典型商业周期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