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放前後 趙元任 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 羅常培 王均 1955年發表的 音位和音位學 解述了音位和音位學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論 詳細介紹了歸納音位系統的方法和原則 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部份 音位定義和音位歸納 1 張靜 音位是某種方言裡能夠辨明詞義的最小語音單位 1957 李振麟 音位是 一個語言裡用來構成詞並且區別詞義的最小語音單位 1956 高名凱 在某一特定的語言裡能夠使詞起著意義上的變化的一組有關的聲音單位就叫做音位 1954 蘇聯科學院 俄語語法 某個語言中能夠區別詞義或字義的一組有關的聲音的單位稱作這個語言的音位 謝爾巴 強調音位是決定意義的聲音單位 一 關於音位定義 2 莫斯科學派的語言學家 音位本身並不能區別意義 不能直接與意義相連 它只具有區別不同的詞或 和 詞形的功能 是這些詞或詞形具有不同的詞彙意義或語法意義 如阿凡納索夫認為 音位並不區別詞和詞形的意義 僅僅區別它們的聲音外殼 因為只有詞的聲音外殼的區別才表示意義的區別 葉蜚聲 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指出 音位是具體語言中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語音單位 李延瑞認為這種解釋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3 分歧 音位是屬於方言的範疇還是語言的範疇 音位是區別詞義 字義 還是聲音外殼的問題 李振麟先生說音位是構成詞的最小語言單位 音位怎麼構成詞呢 4 二 音素 音位 音位變體 音素也就是從音色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如 規 這個音節可以分析為g u e i四個音素 律 這個音節分析為l 兩個音素 現代漢語通論 音位是具體語言或方言在一類發音中能否區別詞或語素的角度劃分或歸併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形式 岑運強 語言學基礎理論 音位變體 同 個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素 這些音素是該音位在不同場合的表現形式 叫做音位變體 現代漢語通論 5 三 兩種歸納法 按元音 輔音系統歸納 得出的是元音音位 輔音音位 聲調音位 按聲韻調體系歸納 得出的是聲位 聲母 音位 韻位 韻母聲位 調位 聲調音位 持前種主張的較多 他們認為歸納音位必須以語音的最小單位 音素為基礎 周耀文在1958年的文章中指出複韻母和鼻韻母都是兩個以上的不同音素的結合 不加分析地把韻母都看成一個音位 違背了音位的基本原理 6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把複韻母和鼻韻母看成 動音素 作為一個基本語音單位來處理 史存直就認為複元音不是兩個元音的簡單結合 它的後一個成分只不過表示一個動向 富於伸縮性 不能機械地和普通元音相比 因此 有人將 單元音 複元音 分別稱為 靜元音 動元音 遊汝傑等依發音時器官是否滑動把音素分為 靜音素 和 動音素 動音素可以以2種方法分析 不充分分析法 即切分動音素時從合不從分 把動音素看成一個單位 過度分析法 即切分動音素時從分不從合 把動音素看成一個以上的單位 7 我们组补充和评论 林燾 王理嘉 語音學教程 1992 互補和語音近似是歸納音位的兩條基本原則 實際上是樹立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標準 即分佈標準和語音同一性的標準 這就產生了如何協調的問題 強調分佈標準 音位的總數少 和語音同一性的標準 音位的總數就多 此外 語音近似性本身也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來衡量 在一種語言裡被認為是近似的 另一種語言的人不一定認為是近似的 如 k k 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區別 Cool school 故 庫 8 趙元任 音位按聲韻調體系歸納普通話音位符合漢詞語音分析的傳統習慣 應該允許存在 李延瑞 兩種歸納法的用途不盡相同 應該允許存在 兩種歸納法當中按聲韻調體系歸納的話 似乎出現的問題比較多 9 現代漢語通論 指出 聲韻調分析法著眼語音結構成分的組合 優點是比較符合漢語的實際 如聲調特徵 但早期的聲韻調分析法不夠細緻 科學 近年來 吸收了音素分析法的優點 音節結構分析以聲韻調分析法為主 音節成分分析以音素分析法為主 從而把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 見 光分析為聲母j 韻母ian 再進一步分析為作聲母的輔音j 作韻頭的元音i 作韻腹的元音 作韻尾的輔音n 這種分析法 既反映了層次 又分清了主次 考慮到漢語語音結構的特點 因此相當有效 音素分析法這裡音素分析法也就是按元音 輔音歸納音位 這樣對聲韻調分析法和元音輔音法的結合是最為恰當的 10 歸納方法 對立原則 即一定語言或方言中的兩個或以上的音素 如果在同樣的語音環境中能起區別詞底語素作用 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對立關係 替換法 11 互補原則 即一類音素在正常情況下從不在同一個語音環境裡出現 音素甲出現在某一位置 音素乙就不能在那出現 例如漢語中的 p ph 並不能歸為一類 因為它們出現的環境可以是一模一樣而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同 pa 爸 和 pha 怕 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12 相似原則 如果一類音素是互補分佈 而且在語音上相似或相近 不區別詞或語素 那麼這些音素就可以歸納為同一音位 如漢語普通話中的 a A 都是低元音 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像 a 與高元音 i 次高元音 e 之間的區別那麼大 13 經濟原則 音位總算愈少愈好 歷史因素 歷史上有沒有共同來源均稱原則 構成較均稱的體系 14 小結 一種語言的語音可以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劃分為很多個音素 音素是客觀的 可是 並不是每個音素都可以區別意義 有的音素可以歸為一類 在這個語言社會裏作為一個語言單位得以運用 音位下一個簡單的定義 一種語言中可以區別語音形式和意義的每一個音就叫做一個音位 即音位是能夠區別形式和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 每一種語言的全部語音都可以歸納為數目有限的音位 15 第二部分聲調 20世紀漢語聲調的理論認識和研究大致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 20世紀20 30年代開始關於聲調的自然屬性研究 即聲調是音節內有辨義作用的一種相對音高的研究 第二個時期 50 60年代 關於聲調的語言屬性研究 即聲調在音系中的音位歸屬研究 第三個時期 80年代至今 開始進行聲調自身構成以及聲調與音段關係的研究 即非線性音系學的研究 第四個時期 90年代中期至今 開始運用優選論研究聲調組合過程中的制約規則系列 普通話音位研究述評 李延瑞 16 普通話音位研究評述 聲調處理 1 聲調是否可以歸入普通話音位體系 成為獨立音位 2 如何看待聲調 聲母 韻母在普通話音位元系統中的關係與地位 17 聲調歸屬問題的背景 趙元任在30年代就提出了漢語聲調是一種音位的概念 但沒有引起國內語言學界的注意 50年代 因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聲調的音位研究被推到了前臺 國內語言學界進行了熱烈討論 各種意見不斷見諸報刊和著作 1955年至1960年 眾多學者以 中國語文 為主陣地 連續登載了一批討論漢語聲調音位問題的爭論文章 18 聲調歸納的不同觀點 觀點一 聲調是結合在元音 或韻位上 的 不是獨立的音位 同一個元音音位 或韻位元 可根據不同的聲調加以區別 代表人物 傅懋勣的 拼音漢字中的聲調問題 1955 張靜的 談北京話的音位 1957 周耀文的 怎樣處理聲調在音位系統中的地位問題 1958 程祥徽的 關於普通話音位 1957 觀點二 聲調隸屬於整個音節 是一種獨立的音位 與輔音音位 元音音位並列 代表人物 徐世榮的 試論北京語音的 聲調音位 1957 史存直的 從音位學看漢語的字調 聲調 1957 19 聲調音位辯證 從音位定義角度看 音位是某種特定語言或方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 強調音位本身的辨義功能 聲調具有辨義功能 m m 馬 m 214 m 媽 m 55 m 麻 m 35 m 罵 m 51 20 聲調音位辯證 從音位歸併原則角度看觀點一 聲調不獨立 傅懋勣歸納出普通話元音音位是52個 韻元音位是231個 1956 張靜歸納出的普通話元音音位是35個 1957 音位系統臃腫龐大 不符合歸併原則觀點二 聲調獨立 徐世榮 史存直 高名凱等歸納出來的元音音位只有5 10個 簡化音位 符合歸併原則 21 音位的歸併原則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集大成者霍凱特在其 現代語言學教程 一書中提出對立互補 語音相似 模式勻整 經濟四條原則 趙元任也曾提出過主要和次要計六條劃分因為的原則 相似 對補 系統 節省音位的總數 照顧本地人感覺 照顧詞源 22 聲調音位歸屬結論 我組贊成聲調音位獨立 從理論研究角度看 由於在普通話語音系統中聲調具有辨義功能 符合音位劃分原理 所以應該獨立出來自成音位 從實際運用角度看 聲調成為獨立音位 不僅合乎漢語的語言實際 而且極大地簡化了普通話音位元系統 便於人們書寫 記憶 利於普通話教學 1978年國內學術復興後 聲調是一種音位的觀點被普遍接納 近年來發表的研究普通話音位的文章 新近出版的語言學理論書籍等高等院校現代漢語教科書中有關論述均把聲調當作獨立音位 23 普通話音位研究評述 聲調處理 1 聲調是否可以歸入普通話音位體系 成為獨立音位 2 如何看待聲調 聲母 韻母在普通話音位系統中的關係與地位 24 聲調音位辯證 我國古代音韻學家將聲 韻 調同等看待 字音 頭 聲母 頸 韻頭 腹 韻腹 尾 韻尾 神 聲調 現代語言學家的觀點有分歧 聲韻中心論 聲母韻母的重要性遠超聲調 傳統觀點 聲調中心論 即聲調在普通話音韻系統中占主導地位 王群生新觀點 聲韻調平等論 聲母 韻母 聲調三位一體 地位平等 我組觀點 25 音位的分類 音位從構成材料上看 可以分為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音質音位 音段音位 是由音素構成 通過音質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 非音質音位 超音段音位 通過音高 音強 音長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 聲調是由音高構成的 同音色 音質 無關 所以屬於非音質音位 超音段音位 PS 音質音位也可分幾種子類別 如由音長構成的 叫時位元 英語及我國部分方言中有 由音強構成的 叫重位元 印歐系語言中很豐富 由音高構成的 叫調位 普通話就存在4個調位 26 聲調音位辯證 聲調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別特徵 使漢語明顯區別于印歐語系的語言 就漢語內部而言 聲調是區分不同方言 包括普通話 的一把重要尺規 從語言理論的研究程度看 現今漢語聲母 韻母的研究比較充分 聲調的研究比較薄弱 平等觀 實例 按照國家頒佈的 大綱 的評分標準 在 讀單音節字詞 一項中 讀錯一個字的聲母 韻母或聲調扣0 1分 在 讀雙音節詞語 中 讀錯一個音節的聲母 韻母或聲調扣0 2分 等 27 普通話音位研究評述 輕聲處理 輕聲是否應該屬於聲調音位 觀點一 普通話只有四個基本調位 即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 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調類 代表人物 絕大多數語言學家觀點二 輕聲可獨立成為一個音位 代表人物 徐世榮 周同春李延瑞認同第二種觀點 把普通話聲調音位定為第五調 28 輕聲的辯證 我組贊同第一種觀點 輕聲不應歸進聲調音位 理論分析角度 1 輕聲的字有本調 只是在某個語言環境中本調弱化或消失 讀成輕聲輕聲音節的讀音不能獨立存在 2 輕聲的物理性質主要是音強與音長 聲調的物理性質主要是音高變化 不宜作為第五調 3 聲調調位需有辨義作用 大部分輕聲沒有辨義功能 實際操作角度 1 輕聲的調型 調值不固定 實際輕聲調值也要依靠前一個音節的聲調來確定 難以類型化 不易標調 2 一部分輕聲在讀法上有規律可循 一部分憑語言習慣 不易總結 3 輕聲系統繁雜 歸進聲調音位 不符合音位的 模式勻稱 原則 29 輕聲的作用 輕聲在普通話裡有獨特的作用 1 部分詞用非輕聲與輕聲的對立來區分詞義 如 地下 地面之下 地下 地面上 是非 正確和錯誤 是非 糾紛 2 部分詞用非輕聲與輕聲的對立來區分詞性 如 自然 n 自然 adj 花費 n 花費 v 實在 adj 實在 adv 厲害 n 厲害 adj 3 有時非輕聲與輕聲的對立既區別詞義也區別了詞性 例如 對頭 adj 對頭 n 靠輕聲區別詞義 詞性的詞數量不多 約占4 左右 據 普通話輕聲詞彙編 提供的材料估計 30 語法輕聲詞的規律 語法輕聲詞助詞結構助詞 的 地 得動態助詞 著 了 過語氣助詞 吧 嗎 呢 了 啊尾碼 子 巴 頭 們 麼方位詞 上 下 裡 邊趨向動詞 來 去單音節動詞或名詞重疊的後一個音節 聽聽 寶寶量詞 個 這個 三個夾在重疊動詞之間 一 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間的 不 練一練 去不去 大不大 講不清 31 詞彙輕聲詞 詞彙輕聲詞 在口語中 某些複音詞按習慣把後一個音節讀成輕聲例如 比方 彆扭 長處 湊合 搭理 大夫 單個 隊伍 胳膊 含糊 合同 黃瓜 力氣特點 口頭上應用很久 資格較老 出現頻率高 約定俗成反例 新詞語 科學術語 或文言詞語的第二個音節一般不讀成輕聲 衣服 制服乾淨 潔淨道理 原理聲音 元音 32 第三部分輔音音位 輔音音位的歸納關於普通話輔音音位的歸納 文中提到的兩種意見 這也是近些年學術界的兩種普遍觀點 一是傅懋勣 徐世榮 周同春等歸納成十九個輔音音位 pp mftt nlkk xtsts st t r 或 二是黃伯榮 廖序東等歸納成二十二個輔音音位 pp mftt nlkk xt t tsts st t r 或 分歧主要在於是否給 t t 單獨立音位 前者把這個看成 k k x 和 ts ts s 在細音 含 i 音位 前面的變體 有的則把它們與 ts ts s 合併在一起 33 2 t t 不獨立出來的理由在於 1 從語音分佈來看 普通話中 t t 與 k k x 或 ts ts s 都成互補關係 而且 t t 與 k k x 或 ts ts s 有歷史淵源上的聯繫 照此看來 既可以看作 k k x 在細音前的變體 也可以看作 ts ts s 在細音前的變體之一 2 t t 與 ts ts s 合併 還因為相當多的一部分北京人 有把 t t 發成 ts ts s 的傾向 就算現在 一部分北京的年輕人平常說 謝謝 時不發 ie51 ie 而是說 sie51sie 到了正式場合才說 ie51 ie 因為普通話人工規定必須區分 但是普通話應該是基於北京話從這個角度來說 t t 與 ts ts s 合併是有理據的 雖然這並不是普遍的語言現象 34 3 我們查詢了威妥瑪拼音 威氏拼音用ch ch hs來標示中文拼音方案中的j q x 威氏拼音同時也用ch ch sh來標示中文拼音方案中的zh ch sh 其中中文拼音方案中j q x沒有獨立出來 我們知道威氏拼音根據實際的發音標音 這一點尚存在爭議 因爲從語感上來看 j q x似乎與zcs要更接近一些 因此它對j q的處理也可以作為主張中文拼音方案不將j q x t t 獨立的理由之一 35 3 t t 獨立出來的理由 1 李延瑞指出 全國大範圍看 普通話 t t 與 ts ts s 無相混現象 不少方言沒有 t t 不標出音位 不利於這些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 事實上 因為這兩組音是互補的 所以即使將 t i 發成 tsi 也不影響辨義 但是為了使普通話的發音更為準確唯一 應該獨立出來 使之更為清晰可學 2 李延瑞還指出 確立音位應該顧及語音相似的原則 t t 為舌面音 ts ts s 為舌尖音 k k x 為舌根音 音感明顯不同 36 4 我們的觀點 我組認爲將 t t 獨立出來的做法比較可取 1 互補分佈 t t 不僅與 k k x 和 ts ts s 成互補關係 它也與 t t 互補 那麽與其中任何一組歸併都顯得不是很合理 2 總體方言環境 3 音感近似性 4 歷史淵源 正因爲 t t 與 k k x 或 ts ts s 都有歷史淵源上的聯繫 所以將它與其中任何一組歸併都會忽略了與另一組的歷史聯係 37 5歷史演變 1 現代漢語中的 t t 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中古時期齒頭音精清從心邪的三四等韻字 一是喉牙音見溪群曉匣的開口二等和三四等韻字 這一變化發生得比較晚 元代時雖然已經濁音清化 齒頭音並為精清心 喉牙音並為見溪曉 但尚未舌面化 2 清代乾隆年間無民氏的 圓音正考 最早記錄了這種語音現象 可見 17世紀 最遲不晚於18世紀 t t 就在漢語中出現了 這是中古漢語發展到近代漢語一個很顯著的變化 38 3 精組五母由於濁音輕化 只剩下精清心三母 讀 ts ts s 見組五母也分化為見溪曉三母 讀 k k x 後來舌尖前音精母分化為舌尖前 ts 増 和舌面前音 t 精 舌根音見 k 母字分化為舌根音 k 庚 和舌面前音 t 經 同樣 清母字分化為 ts 聰 和 t 清 溪 k 母字分化為 k 坑 和 t 輕 心 s 母字分化為 s 憎 和 星 曉 x 母字分化出 興 和 x 亨 到了現代 本來聲母發音部位不同的精 精母 與經 見母 清 清母 與輕 溪母 星 心母 和興 曉母 都合流了 都念 t t 39 4 這種變化是有條件的 ts ts s 和 k k x 只有在 i y 前面才會演變成 t t 這在語音學上叫做 同化作用 因爲 i y 是舌面原因 舌尖音 ts ts s 受其影響向後靠 舌根音 k k x 受其影響向前靠 就都變成了 t t 但從歷史上來看 見組 k k x 的分化要比精組 ts ts s 的分化早些 所以有些方言裏 k k x 已經分化出來 t t 了 可是 ts ts s 在 i y 前仍保持不變 沒有分化 如精 清 星念 tsi ts i si 這就是所謂的區分尖音和團音 也正好可以解釋之前提到的一些方言區的發音習慣 40 5 舌根見組字 舌尖音精組字由於受到舌面元音i和y的影響而向前或向後移動 從而變成舌面前輔音 t t 被稱為齶化 又叫做舌面化 正是為了重視和突出舌面化這一歷史演變下來的語音事實 我們才更應該將 t t 作爲獨立的輔音音位分列出來 41 6 輔音的音位變體 輔音音位變體的較元音的變體來説相對少些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不送氣清塞音 和不送氣清擦音 t 本來是發音較輕 較弱的輔音 但在輕音音節裏 由於前後濁音的影響 往往產生相應的濁輔音變體 如 啞巴 b 我的 d 五個 g 椅子 dz 2 黨韻尾與雙脣音連讀時變讀為 例如 麵包 mi m b 3 圓唇化 除了 f 和 n 以外 所有的輔音音位在與後面的圓唇元音相拼時 由於同化作用的影響 都會產生一個圓唇的音位變體 例如 度 twu 努 nwu 素 swu 42 4 前移 舌尖中音在後元音前往往因發音部位後移而產生變體 舌根音則往往因為後接的是前元音產生發音部位前移的變體 試比較 來路 裏的兩個聲母 後一個顯然舌位偏後 是捲舌邊音 l 搞 和 給 相比較 後一個字的聲母是一個舌根前的 k 5 閉塞 鼻音 n 有兩個變體 一是作韻尾 持阻期發音 除阻期不發音 是唯閉音 如 但 tan 將 t i 一是作聲母 作聲母只出現在 啊 前 是同化作用的結果 有鼻音發音的成阻 持阻 除阻三個階段 如 那 na 唱啊 43 第四部分元音音位 一 語言學家們歸納的元音音位觀點很不一致 1 徐世榮原來主張6個 後來改為5個 2 周同春主張八個 3 李兆同 徐思益主張8個 44 4 黃伯榮 廖序東主張十個 分析 同前三種歸納相比 沒有了 多了 也就是說 黃 廖兩位將 看作是獨立的音位 而將 看作是其他音位的變體 5 此外 王理嘉 1983 主張北京中元音音位應立三個 45 分析 王理嘉認為 不能歸納為一個音位 而 可以歸納為一個音位 用 表示 這裡所謂的中元音 是廣義的中元音 在王理嘉 林燾1992年出版的 語音學教程中 他們採用紹敬敏 廖序東等學者們普遍採用的常見國際音標舌點陣圖 嚴格地說 不是中元音 是半低元音 而 是半高元音 46 作者李延瑞對這五種看法的總結是 在這些看法中 學者們對 或 的看法比較一致 分歧在於 是否分開 是否合併 合還是分 要不要設立一個音位 47 二 如何處理歸納的分歧 分歧1 是否應該分立 作者李延瑞的看法應該分立音位 理由 1 從普通話音節結構看 形成互補分佈 但 圓唇 不圓唇 音感區別明顯 2 儘管有些北京人習慣把 讀成 如 潑水 讀成 p 但作為規範的普通話語音 不容相混 從普通話教學來看 給 單獨立音位比較妥當 48 我們組認為 根據普通話規範的讀音來看 作者李延瑞的看法是合理的 參照下圖 但是 從方言的角度來看就不一定互補和音感差異明顯了 北方方言 破 讀成 p 51 墨 讀成 m 51 疑問 在規範普通話的過程中 既然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 為什麼一定要將 破 讀成 p 51 墨 讀成 m 51 定為規範讀音 而將 破 p 51 墨 m 51 定為錯誤讀音呢 這大大增加了北方人學習普通話的難度 49 選自林燾 王理嘉 語音學教程 第200頁 50 分歧2 是否合併 作者李延瑞先生的看法 可以歸為一個音位 用常見的 代表 而 應該看作 的變體 理由 第一 出現的環境各不相同 只作單韻母 只在韻母 i 中出現 僅存在於鼻韻元 n u 或輕聲音節的韻腹中 在 後而又無韻尾的韻腹裡 它們彼此不對立 聲音也相近 可歸為一個音位 用常見的 代表 第二 出現在韻元母 n 和 n 裡 這兩個韻母裡的 在口語中開口度有增大的趨勢 接近 音色與舌位元元前元音 區別不太大 可看成 的變體 51 我們組分析 第一 作者認為 呈互補分佈是對的 參看上圖 但是他說 僅存在於鼻韻母 n u 或輕聲音節的韻腹中 這句話不準確 n 奀 n 恩 n 蒽 n 摁 n 煾 n 峎 n n l ng 鞥 ng 意思為 馬韁繩 52 第二 作者說 出現在 後而又無韻尾的韻腹裡 與眾說不符 後而又無韻尾的韻腹 林燾 王理嘉的 語音學教程 紹敬敏 現代漢語通論 黃伯榮 廖序東的 現代漢語 等書中都是標音都不是 而是 因此 出現在 後而又無韻尾時 中文拼音方案記錄為e 出現在韻母 n 和 n 裡 中文拼音方案記錄為a 如 夜 y 如 月 yu n 如 沿 y n n 如 怨 yu n 53 第三 從音位歸納的角度來說 首先我們認為 後而又無韻尾的韻腹應該是半低元音 而不是中元音 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普通話元音系統的變體數目 減少複雜性 其次我們認為 可以合為一個音位 用 表示 可以合為一個音位 用 表示 可以合為一個音位的理由 呈互補分佈 而且語音近似 雖然 是後半高元音 而 是央元音 看起來差別很大 但是實際音感是近似的 比如假如你將 歌 k 55 發成 k 55 差別並不會很明顯 54 當 出現在 後而又無韻尾時 可以合為一個音位 用 表示的理由 這兩個音素不僅呈互補分佈 而且語音非常近似 兩者除 為半低 為半高外 其他特徵完全一樣 如果將 夜 i 發為 i 差別不明顯 和 分別歸納為 與 的理由 這兩組音雖然互補 但是實際發音中音感差異顯著 比較 葛 k 53 給 k i53 其中 的發音差異顯著 關於這幾個元音的互補分佈可參照slide8分佈圖 55 分歧3 合還是分 作者李延瑞認為把這三個合為一個音位是可行的 理由 1 三者的出現是互補的 2 雖然 是舌尖元音 是舌面元音 但是由於 發音時舌位很高 聽感上與 區別不很明顯 又 據錄聲儀記錄 其音波非常近似 3 與 歷史淵源上的關係極為密切 56 我們組認為 雖然 在普通話音位系統中呈互補分佈 如下所示 但是根據音感差異 歷史因素 方言因素 這三個音位應該歸納為兩個音位 即 獨立 而 合併為一個音位 選取 為典型音位 分佈 ts ts s t t p p m t t n l t t 57 理由 首先 從音感上來說 雖然 都是高元音 且錄聲儀記錄音波相似 但是在普通話發音中 語感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資 ts 55 ts 55 其次 本文作者籠統地說歷史關係密切 說服力不夠 表現在 1 我們這裡歸納的是現代漢語普通話音位 歸納應主要著眼於共時而不是歷時 王理嘉 林燾說到這點 58 2 論歷史關係 雖然這三個元音歷史關係密切 是來源於 現在仍然有不少方言區的人們保留了古音 比如粵方言 閩方言 客家方言 都沒有 t t 的聲母 都有 ts ts s 與 i 拼合的音 假如不將 獨立出來 勢必為這些方言區的人們學習普通話帶來很大的困難 59 第三 在方言中 安徽合肥 山西汾陽有 m 米 t 低 之類的聲音 將 獨立出來也有利於他們更清楚語音差異 第四 至於 我們認為根據互補原則和音感相似原則 可以合併為一個音位 本文提到的李兆同 徐思益也是將 歸納為一個音位 但是他們用 來表示 我們認為這是增加了變體 不如選取二者之一 作為典型音位 60 分歧4 要不要設立一個音位 李延瑞認為 普通話裡的捲舌單元音 與相應的平舌元音 能區別不同的詞 如 兒 鵝 耳 惡 心 二 餓 所以 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立的音位 至於兒化韻 應與普通話其他兒化韻同樣對待 我們組分析 這個將 處理為一個獨立的音位的理由是可以的 但是假如我們採取另外一種處理方式 將元音後的捲舌韻尾 獨立成一個音位 那麼自成音節的詞 如 兒 就變成單元音 與韻尾 的組合 而不必存在 這些音位了 61 二 兒化韻的音位處理 作者指出在普通話音位元系統的研究中 兒化韻的音位處理一直未作為一個專門問題提出討論 對兒化韻的處理有兩種相對的觀點 史存直 1957 等認為 兒化韻不應獨立 只宜看作平舌韻的特殊變體 徐世榮 1980 王維賢 1982 等主張把兒化韻的捲舌音 分析稱獨立的音位 其中徐世榮將其歸入輔音音位 本文作者李延瑞認為兒化韻尾 的獨立性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62 我們組認為自成音節的 er 如 而 二 中的捲舌動作和漢語兒化韻如 huar 花兒 中的捲舌動作 都可以看作是元音後的捲舌韻尾 這個捲舌韻尾 獨立成一個音位是合理的 並且歸入元音音位 理由 1 林燾 王理嘉 1992 指出 音位的精髓在於區別詞或語素 自成音節 而 er 與 餓 e 的發音與意義都截然不同 而對於兒化韻 學者們都普遍認同 兒化韻是表達小稱的一種手段 詞在兒化以後往往增加一層小 可愛或輕視的意義 並且 還能夠區別詞性 詞義 形成這些區別的原因都是通過音節加捲舌動作也就是捲舌韻尾 而形成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 完全有獨立的理由 63 2 將捲舌韻尾 獨立並不會導致元音音位系統總數的增加 相反會大量減少元音變體的描寫以及爭議 符合音位歸納的簡明原則 增加捲舌韻尾 後 自成音節的詞 如 兒 而 二 就變成單元音 與韻尾 的組合 而不必存在 或 這些音位了 也就不會存在 而 到底要標作 還是 的爭議 林燾 王理嘉 1992 將37個韻元兒化後合併成26個兒化韻 假如我們獨立捲舌韻尾 就可以大大減少書寫這些兒化韻變體的麻煩 64 3 林燾 王理嘉 1992 指出 捲舌元音 er 發音時是元音同時加上捲舌作用 一般都認為是單元音 也就是說只是一個最小音段 但在音位分析中往往採取過度分析法把這個最小音段分解成兩個單位 例如把 分解成 r 什麼時候應該把兩個甚至更多的連續的最小音段看成是一個音位 什麼時候應該把一個最小音段看成是兩個甚至更多的音位的組合 要根據這種語言的語音特點和整個音位系統的格局來確定 我們認為 漢語中本來就存在韻尾 因此加上獨立音位 也符合音位系統整齊的特點 65 4 捲舌韻尾 有時候充當其他詞的語素變體 而不再是簡單的兒化韻尾 林燾 王理嘉 1992 指出 有少數兒化音變和語尾 兒 並沒有關係 例如 北京話 今兒 個 昨兒 個 前兒 個 明兒 個 裡的 兒 原來應該是 日 這兒 那兒 哪兒 裡的 兒 原來應該是 裡 現在漢字雖然也都寫成 兒 但實際是語素 日 和 裡 的語素變體 和語尾 兒 並無關係 另外 有時候是兩個詞經過合音而成 也不再是簡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特色写生课程设计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土建施工人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保育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政务服务办事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房管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电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有线广播电视机务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信号工-机车信号设备维修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量检定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医疗护理
- 农村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快递公司快递员管理制度
- T/CECS 10207-2022榫卯式钢管脚手架构件
- 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课件
- 物业服务安全生产培训
- 华为员工合同协议书
- 中考满分作文10篇(精读细研)
- 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八)
- 2024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