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PPT课件.ppt_第1页
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PPT课件.ppt_第2页
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PPT课件.ppt_第3页
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PPT课件.ppt_第4页
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带音调控制的音响放大器设计 1 一 设计目的 熟悉集成功放的基本特点 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及音调控制原理 学习音响电路的测试方法 测试各项指标及电路的音调整控制特性 2 二 相关知识 工作电源 15V0V 15V 3 二 相关知识 测量线 同轴连接器 信号参考 屏蔽线 信号输入 4 二 相关知识 元件清单 5 三 实验准备 阅读本实验简要说明中的内容 按图的形式进行实验电路布线和组装 估算前置级 A1 和音调控制级 A2 的电压增益 音调控制范围 了解音响放大电路的各项指标 拟订各项指标的测试方法 提出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 6 四 实验原理 音响放大电路的整机电路如下图所示 按其构成 可分为前置放大级 音调控制级和功率放大级三部分 7 四 实验原理 功率放大级本实验电路的功率放大级由集成功率器件TDA2030A连成OCL电路输出形式 TDA2030A功率集成电路具有转换速率高 失真小 输出功率大 外围电路简单等特点 采用5脚塑料封装结构 其中1脚为同相输入端 2脚为反相输入端 3脚为负电源 4脚为输出端 5脚为正电源 8 四 实验原理 TDA2030A功率集成电路的内部电路包含由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构成的输入级 中间电压放大级 复合互补对称式OCL电路构成的输出级 启动和偏置电路以及短路 过热保护电路等 其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9 四 实验原理 TDA2030A的电源电压为 6V 22V 静态电流为50mA 典型值 1脚的输入阻抗为5M 典型值 当电压增益为26dB RL 4 时 输出功率Po 15W 频带宽为100KHz 源为 14V 负载电阻为4 时 输出功率达18W 为了提高电路稳定性 减小输出波形失真 功放级通过R10 R9 C9引入了深度交直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由于接入C9 直流反馈系数F 1 对于交流信号而言 因为C9足够大 在通频带内可视为短路 所以交流反馈系数 按电路的实际参数 因而该电路的电压增益 可见改变电阻R9 R10可以改变电路增益 电容C15 C16用作电源滤波 D1和D2为保护二极管 R11 C10为输出端校正网络以补偿电感性负载 避免自激和过电压 10 TDA2030A技术参数 详细参数请下载参阅 TDA2030A技术资料 PDF文件 11 TDA2030A技术参数 12 TDA2030A技术参数 13 TDA2030A技术参数 14 TDA2030A典型应用 15 TDA2030A典型应用 16 四 实验原理 音调控制电路 A2 常用的音调控制电路有三种形式 一是衰减式RC音调控制电路 其调节范围宽 但容易产生失真 另一种是反馈型音调控制电路 其调节范围小一些 但失真小 第三种是混合式音调控制电路 其电路复杂 多用于高级收录机 为使电路简单而失真又小 本音调集成功率电路中采用了由阻容网络组成的RC型负反馈音调控制电路 它是通过不同的负反馈网络和输入网络造成放大器闭环放大倍数随信号频率不同而改变 从而达到音调控制的目的 17 四 实验原理 下图是这种音调控制电路的方框图 它实际上是一种电压并联型负反馈电路 图中Zf代表反馈回路总阻抗 Zi代表输入回路的总阻抗 电路的电压增益 音调控制电路方框图 18 四 实验原理 只要合适选择并调节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的阻容网络 就能使放大器的闭环增益随信号频率改变 从而达到音调控制的目的 组成Zi和Zp的RC网络通常有下图所示四种形式 a 低音提升 图 a 图 a 中若C1取值较大 只有在频率很低时才起作用 则当信号频率在低频区 随频率降低 增大 所以提高 从而得到低音提升 19 图 b 中 若C3取值较小只有高频区起作用 则当信号在高频区且随频率升高减小 所以提高 从而可得到高音提升 b 高音提升 四 实验原理 图 b 20 c 高音衰减 d 低音衰减 四 实验原理 图 c 同理可以分析图13 4 c d 分别可用作高 低音衰减 图 d 21 四 实验原理 如果将这四种电路形式组合起来 即可得到下图所示的反馈型音调控制电路 先假设R1 R2 R3 R C1 C2 C3 RW1 RW2 9R 22 信号在低频区在低频区 因为C3很小 所以C3 R4支路可视为开路 反馈网络主要由上半部分电路起作用 又因运放的开环增益很高 U E UE 0 虚地 故R3的影响可忽略 当电位器RP2的活动端移至A点时 C1被短路 其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可以得到低音最大提升量按实际电路参数R1 R2 R3 20k RP1 RP2 220k C1 C2 0 022uF 可得 约18 6dB 四 实验原理 23 转折频率 以同样方式可以说明在RP2滑动到B点时 低音地最大衰减量 按实际电路参数可得 约 18 6dB 转折频率 四 实验原理 24 信号在高频区在高频区 因为C1和C2较大 对高频可视为短路 而C3较小 故C3 R4支路已起作用 其等效电路可画成如下图所示 a 形式 四 实验原理 图 a 图 b 25 为了便于说明 将电路中接成Y形地R1 R2 R3电路变换成图 b 所示接成的 形电路 这里Ra Rb Rc 3R 当R1 R2 R3 R时 设前级输出电阻很小 如小于500 输出电压Uo通过Rc反馈到输入端的信号被前级输出电阻所旁路 故Rc的影响可忽略 视为开路 因此当RP2滑动到C点或D点时 可分别画出如下图 a 和 b 所示的等效电路 因RP2的数值很大 为简单起见 可视为开路 四 实验原理 图 a 图 b 26 上图 a 显然具有高音提升作用 其最大提升量按电路实际参数R 20k R4 8 2k C3 1000P 所以AUC 8 3 约18dB 上图 b 为高音衰减电路 其衰减量按电路实际参数AUD 0 12 约 18dB 高频转折频率 四 实验原理 27 若将音调控制电路高低音提升和衰减曲线画在一起 可得到如下图所示幅频特性曲线 四 实验原理 由图可见 音调控制级的中频电压放大倍数Aum 1 当ffH2 19KHz 时高音控制范围也为 18dB 28 前置放大电路 A1 由A1组成的前置放大电路是一个同相输入比例放大器 电路的闭环特性如下 理想闭环电压增益输入电阻rif R1输出电阻rof 0扩音机电路的增益是很高的 所以扩音机的噪声主要取决于前置放大器的性能 为了减小前置级放大器的噪声 第一级要选用低噪声的运放 另外 如输入线的屏蔽情况 地线的安装等等都对噪声有很大影响 四 实验原理 29 扩音机电路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额定输出功率Po在满足规定的失真系数和整机频率特性指标以内 功率放大器所输出的最大功率Uo亦称输出额定电压静态功耗PQ指放大器处于静态情况下所消耗的电源功率 效率放大器在达到额定输出功率时 输出功率Po对消耗电源功率PE的百分比 用 表示 四 实验原理 30 频率响应 频带宽度 在输入信号不变的情况下 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下降至中频时输出幅度的0 707倍时所对应的频率范围 如下图所示 图中fL称为下限频率 fH称为上限频率 四 实验原理 31 音调控制范围为了改善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常对高 低频增益进行控制 如提升或衰减若干分贝 而对中频增益不产生影响 若未控制的输出幅度未Uo 而控制后的输出幅度为Uo1 则音调控制范围为 即 非线性失真 在规定的频带内和额定输出功率状态下 输出信号中谐波电压有效值的总和与基波电压有效值之比 式中 U1为输出电压基波分量有效值 U2 U3 Un分别为二次 三次 n次谐波分量有效值 可由失真度测量仪测得 四 实验原理 32 噪声电压UN扩音机输入信号为零时 在输出端负载上测得的电压有效值为噪声电压UN 噪声电压是扩音机机内各种噪声经放大后的总和 输入灵敏度Uimax保证扩音机在额定的输出功率时所需的输入信号 四 实验原理 33 五 焊接布置图 34 六 电路原理图 35 七 实验内容 安装有两级运放组成的前置放大级A1 音调控制级A2及集成功放电路 如上页电路原理图所示 并仔细复查整机电路的接线是否正确无误 测量各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注意 测量集成运放各脚的电压 注意在测试时 一般将万用表测试棒搭接在与运放引脚直接相连的其他连结点上 以免万用表测试棒将运放的引脚互相短路 造成运放损坏 36 七 实验内容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前置级 音调控制级 功率放大级的电压增益和整机增益 并将结果记入表中 音量电位器RP3置于最大位置 音调控制电位器置中心位置 扩音机的输出在额定输出功率以内 并保证输出波形不产生失真 输入信号频率为1KHz的正弦波 37 七 实验内容 测量各项指标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ax 或Vopp 输入灵敏度Vimax最大输出功率Po 在测这三项内容时 可一次测得相关数据 经计算后得出各指标 具体做法是在输出端加接额定负载 4 功率电阻 逐渐增大输入信号 用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 输出信号 当输出波形刚好不出现失真时 用交流毫伏表测出输入和输出电压 此时的输入电压就是最大输入灵敏度Vimax Vimax 100mV 输出电压就是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ax 同时可得最大输出功率 38 七 实验内容 噪声电压VN 除去输入信号并且将扩音机电路输入端对地短路 此时测得的输出电压有效值即为VN 整机电路的频率响应 在高低音不提升 不衰减时 即将音调电位器RP1和RP2放在中心位置 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 并且改变输入信号Vi的频率 随着频率的改变 测出当输出电压下降到中频 f 1KHz 输出电压Vo的0 707倍时 所对应的频率fL和fH 一般要求频带不小于50Hz 20KHz 39 f 100Hz时的音调控制特性使电位器RP2旋至二个极端位置A和B 依次测出AVA和AVB 即测出VOA和VOB 并由此计算出净提升量和净衰减量 用分贝表示 即和 七 实验内容 整机高低音控制特性 先将RP1 RP2电位器旋至中间位置 减小输入信号幅度 f 1KHz 使输出电压为最大输出电压的10 左右 并保持Vi不变 测出Vo 算出中频 f 1kHz 时的AV 40 七 实验内容 f 10KHz时的音调控制特性使电位器RP1旋至二个极端位置C和D 一次测出AVC和AVD 由此计算出净提升量和净衰减量 用分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