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原材料_第1页
混凝土原材料_第2页
混凝土原材料_第3页
混凝土原材料_第4页
混凝土原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1欢迎下载 混凝土原材料 6 2 16 2 1 水泥 1 应选用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对于环境作用严重条件下的混 凝土 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低热水泥 在有充分证明条件时也可选用其他水泥 2 不同强度等级 品种的水泥不宜混合存放 使用 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 如受潮 等 或存放时间超过 3 个月 应重新取样检验 并按其复验结果使用 3 水泥的含碱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集料具有碱 硅酸反应活性时不应超过 0 6 2 C40 及以上混凝土 不宜超过 0 6 6 2 26 2 2 细集料 1 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 质地坚硬 吸水率小 颗粒洁净的河砂 河砂不易得到 时 也可用硬质岩石加工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人工砂 细骨料不宜采用海砂 不得不采用海砂时 应具备有可靠的冲洗条件 冲洗后的细集 料 其氯离子含量等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 6 2 2 3 的规定 氯盐锈蚀环境严重作用下的混凝土 不宜采用抗渗性较差的岩质 如花岗岩 砂岩等 作细集料 试验可按现行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 2005 执行 2 砂按规格分可分为粗 中 细三种细度模数 见表 6 2 2 1 表 6 2 2 16 2 2 1 砂的分类 砂 组粗 砂中 砂细 砂 细度模数3 7 3 13 0 2 32 2 1 6 3 砂按用途分为 类 类 类 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60 的混凝土 类 宜用于强度等级无 C30 C60 及有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类宜用于强度等级 小于 C30 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4 砂的技术要求 1 砂的级配应符合表 6 2 2 2 中所规定的级配范围 级 配 区级 配 区 123123 标准筛筛 孔尺寸 mm 累计筛余 标准筛筛 孔尺寸 mm 累计筛余 9 50000 60 85 7170 4140 16 4 75 10 010 010 0 0 30 95 8092 7085 55 2 36 35 525 015 0 0 15 100 90100 90100 90 1 18 65 3550 1025 0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2欢迎下载 注 1 表中除 4 75mm 0 6mm 筛孔外 其余各筛孔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 但其总量应小于 5 2 人工砂中 0 15 mm 筛孔的累计筛余 1 区可以放宽到 100 85 2 区可以放宽到 100 80 3 区可以放宽到 100 75 3 配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宜优先选 2 区砂 1 区砂宜提高砂率以配低流动性混凝土 3 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 混凝土的强度 4 对于高强泵送混凝土用砂宜选用中砂 细度模数宜为 2 9 2 6 2 砂的其它技术指标要求 见表 6 2 2 3 技术要求 项 目 类 类 类 天然砂含泥量 按质量计 1 0 3 0 5 0 云母 按质量计 1 0 2 0 2 0 轻物质 按质量计 1 0 1 0 1 0 有机物 比色法 合格合格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 按so3质量计 0 5 0 5 0 5 有害 物质 含限 值 氯化物 以氯离子质量计 0 01 0 02 0 06 人工砂 MB 值 1 4 或合格 石粉含量 按质量计 3 0 5 0 7 0 1 人工砂 MB 值 1 4 或不合格 石粉含量 按质量计 1 0 3 0 5 0 亚甲 蓝试 验天然砂 人工砂泥块含量 按质量计 0 1 0 2 0 坚固性 硫酸钠溶液法经 5 次循环后 质量损失小于值 8 8 10 人工砂粒单级最大压碎值 20 25 30 表观密度 kg m3 25003 松散堆积密度 kg m3 1350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制备的试件无 裂封 酥裂 胶体外溢等现象 在规定的 试验龄期膨胀率小于 0 10 1 为该含量可根据使用地区和用途 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 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注 1 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 应按有关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2 根据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 T B07 01 2006 宜对于重要结构建议提高要求 处 在冻融循环下的重要工程混凝土应进行坚固性和抗冻融试验 坚固性试验结果失重率应小于 5 对于可能处于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含泥量应低于 1 硫化物及硫酸盐折合 SO3含量均不宜超过胶凝材料重的 0 5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3欢迎下载 6 2 36 2 3 粗集料 1 桥涵混凝土的粗集料 应采用质地坚实 均匀洁净 级配合理 粒形良好 吸水 率小的碎石 也可采用碎卵石 低标号混凝土还可采用卵石 氯盐锈蚀环境严重作用下的混凝土 不宜采用抗渗性较差的岩质 如花岗岩 砂岩等 作粗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6 2 3 1 的要求 技术要求 项 目 R235 级 级 碎石压碎指标 10 20 30 卵石压碎指标 12 16 16 坚固性 按质量损失计 5 8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按质量计 5 15 25 含泥量 按质量计 0 5 1 0 1 5 泥块含量 按质量计 0 0 5 0 7 有机物含量 按质量计 合格合格合格 有害 物质 硫化物及硫酸盐 按 SO3质量计 0 5 1 0 1 0 岩石抗压强度火成岩 80MPa 变质岩 60MPa 水成岩 30MPa 表观密度 2500kg m3 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 m3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 试件无裂封 酥裂 胶体外溢等现象 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 0 10 注 1 R235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60 的混凝土 级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30 C60 及有抗冻 抗渗或取它要求的 混凝土 级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 C30 的混凝土 2 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 1 5 倍 或制成的混凝土其性能 如弹模 抗渗等 应高于 设计 规范要求 3 参照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 T B07 01 2006 的要求 建议对于重要结构提高要求 为配制耐久性混凝土的指标 碎石 卵石压碎指标应小于 10 吸水率应小于 2 针片状颗粒含量 按质 量计 应小于 7 对于可能处于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会泥量应低于 0 7 硫化物及硫酸盐 折合 SO3含量均不宜超过胶凝材料重的 0 5 4 材料的坚固性还应满足 表 6 2 3 3 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试验的要求 2 粗集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配 粗集料的颗粒级配 宜采用连续级配或连续级配与 单粒级配合使用 在特殊情况下 通过试验证明混凝土无离析现象时 也可采用单粒级 粗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6 2 3 2 的要求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4欢迎下载 表 6 2 3 26 2 3 2 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规格 累计筛余 按质量百分率计 方孔筛筛孔尺寸 mm 级 配 情 况 公称 粒级 mm 2 364 759 5016 019 026 531 537 55363 075 090 5 1095 100 80 1000 15 0 5 1695 100 85 10030 600 10 0 5 2095 100 90 10040 80 0 10 0 5 2595 100 90 100 30 70 0 5 0 5 31 5 95 100 90 10070 90 15 45 0 5 0 连 续 级 配 5 40 95 10070 90 30 65 0 5 0 10 20 95 100 85 100 0 15 0 16 31 5 95 100 85 10 0 0 10 0 20 40 95 10080 100 0 10 0 31 5 63 95 10 0 75 10045 75 0 10 0 单 粒 级 40 80 95 100 70 100 30 600 10 0 3 粗集料最大粒径应按混凝土结构情况及施工方法选取 但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 最小边尺寸的 1 4 和钢筋最小净距的 3 4 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 不得超过钢筋 最小净距的 1 2 同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100mm 混凝土实芯板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板厚的 1 3 且不得超过 40mm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5欢迎下载 氯盐锈蚀环境严重作用下的混凝土 粗集料粒径不宜超过 2 5mm 大体积混凝土除外 且不得超过保护层厚度的 2 3 4 混凝土结构物处于表 6 2 3 3 所列条件下时 应对碎石或卵石进行坚固性试验 试 验结果应符合表内的规定 表 6 2 3 36 2 3 3 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试验 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在溶液中循环次数试验后质量损失不宜大于 寒冷地区 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 55 严寒地区 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 53 混凝土处于干燥条件 但粗集料风化或软弱颗粒过多 时 512 混凝土处于干燥条件 但有抗疲劳 耐磨 抗冲 击要求高或强度大于 C40 55 注 1 有抗冻 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用硫酸钠法进行坚固性试验不合格时 可再进行直接冻融试验 2 处在冻融循环下的重要工程混凝土应进行坚固性和抗冻融试验 坚固性试验结果失重率应小于 10 5 施工前宜对所用的碎石或卵石进行碱活性检验 在条件许可时尽量避免采用有碱活 性反应的骨料 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具体试验方法可参照现行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 2005 进行 6 2 46 2 4 水 1 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 一般能满足要求 使用时可不经试验 2 当采用其它水源时水质应符合表 6 2 4 1 的规定 表 6 2 4 16 2 4 1 拌和用水的品质指标 项目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 PH 值 5 0 4 5 4 5 不溶物 mg L 2000 2000 5000 可溶物 mg L 2000 5000 10000 氯化物 以 CL 计 mg L 500 1000 3500 硫酸盐 以 SO42 计 mg L 600 2000 2700 碱含量 rag L 1500 1500 1500 注 1 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的结构混凝土 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 500 mg L 对使用钢丝或经热处理钢筋的预应 力混凝土 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 350 mg L 2 碱含量按 Na20 0 658K20 计算值来表示 采用非碱活性骨料时 可不检验碱含量 3 被检验水样应与饮用水样进行水泥凝结时间对比试验 对比试验的水泥初凝时间差 及终凝时间差均不应大于 30min 同时 初凝和终凝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GB 175 的规定 4 被检验水样应与饮用水样进行水泥胶砂强度对比试验 被检验水样配制的水泥胶砂 3d 和 28d 强度不应低于饮用水配制的水泥胶砂 3d 和 28d 强度的 90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6欢迎下载 5 混凝土拌合用水不应有漂浮明显的油脂和泡沫 不应有明显的颜色和异味 6 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拌制 养护 6 36 3 掺合料 掺合料主要为粉煤灰 磨细矿渣 硅灰等 使用时应保证其产品品质稳定 来料均匀 1 粉煤灰 磨细矿渣 硅灰的质量指标及适用范围见附录 F 3 2 掺合料在运输与存贮中 应有明显标志 严禁与水泥等其它材料混淆 3 施工需要掺用掺合料 粉煤灰 磨细矿渣 硅灰等 使用前应通过试配检验 确定 其掺量 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应符合设计 有关的施工要求 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4 严禁使用已结硬 结团的或失效的掺合料用于混凝土工程中 5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如 掺入硅粉 后应加强降温和保湿养生 避免混凝土的温缩 干缩和自缩裂缝产生 6 46 4 外加剂 1 外加剂应的品种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选择 应采用减水率高 坍落度损失小 能 明显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质量稳定产品 工程使用的外加剂与水泥 矿物掺合料之间应有良好 的相容性 2 试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时 应采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 按设计与施工要求进行检测 检测条件应与施工条件相同 当材料或混凝土性能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试配 3 所采用的外加剂 应对人员 环境无毒作用 其质量应符合现行 混凝土外加剂 GB 8076 的规定 其中主要外加剂的性能应符合表 6 4 的要求 表 6 46 4 外加剂的性能指标 性 能 要 求 高效 减水剂 早强 减水剂 引气 减水剂 缓凝高效 减水剂 早强剂泵 送 剂 减水率 1581215 坍落度增加 100mm 泌水率 909570100100 泌水率 90 含气量 4 0 3 0 3 0 4 5 4 5 初凝 90 30min 150mm 凝结时间 mim 终凝 90 120 90 90 90 120 90 90 坍落保 留值 60 min 120mm 1d140140 135 3d13013011512513090 7d12511511012511090 抗压强度 比 28d12010510012010090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7欢迎下载 收缩率比 28d 120120120120120125 抗冻标号 5050200505050 对钢筋锈蚀作用对钢筋无锈蚀作用 注 1 表中的减水率 泌水率 凝结时间 抗压强度比 收缩率比等数据为掺外加减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差值或比值 2 凝结时间 表示提前 表示延缓 3 泵送剂基准混凝土坍落度为 80 10 mm 泵送剂性能指标值仅为参考值 4 参起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 T B07 01 2006 的要求 高效减水剂硫酸钠含量应 15 建议在重要结构施工中采用 4 每批外加剂使用前应复验 其效果应与试配时一致 否则应立即停止使用 有关混 凝土外加剂现场复试检测项目及标准见附录 F 2 5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还应满足 1 不得掺用含氯盐外加剂 2 掺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 3 5 5 5 3 宜用卧式 行星式 或逆流式搅拌机搅拌 搅拌时间宜控制在 3 5min 4 凝结时间应适应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需要 5 外加剂应存放在专用仓库或固定的场所妥善保管 不同品种外加剂应有标记 分别 储存 粉状外加剂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水防潮 严禁使用已结硬 结团的外加剂用 于混凝土工程中 6 膨胀剂 1 公路工程宜用硫铝酸钙类膨胀剂 但此类膨胀剂不得掺于硫铝酸盐水泥 铁铝酸盐 水泥和高铝水泥中 2 膨胀剂性能应符合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119 2003 的规定 3 膨胀剂适用于有边界 有约束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和填充性混凝土结构 6 56 5 混凝土的配合比 6 5 16 5 1 混凝土的配合比 应以质量比表示 应按照现行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T 55 进行计算并通过试配确定 混凝土的试配强度 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 环境作用 耐久性 工程要求 工作性等要求 并参照附录 F 4 计算确定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 配合比设计 包括抗渗混凝土 抗冻混凝土 高强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 大 体积混凝土 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条件下 亦可参照上述规程 经过试配 确定 在施工过程中 应及时积累资料 为合理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提供依据 6 5 26 5 2 混凝土进行试配时应采用与工程中相同原材料 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应满足 施工工艺要求 和易性好 凝结速度符合施工需要 不泌水 不离析 坍落度损失小等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8欢迎下载 制成的混凝土应符合强度 耐久性 抗冻 抗渗 抗侵蚀 等质量要求 还应满足经济合理 当设计有要求或构件有变形控制要求时 配制的混凝土还应满足弹性模量值的要求 6 5 36 5 3 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根据施工工艺要求确定 尽量选用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施工 坍 落度可参照表 6 5 3 1 选用 表 6 5 3 16 5 3 1 混凝土浇筑入模时的坍落度 结 构 类 别坍落度 mm 振动器振动 小型预制块及便于浇筑振动的结构0 20 桥涵基础 墩台等无筋或少筋的结构10 30 普通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0 50 配筋较密 断面较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50 70 配筋极密 断面高而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70 90 注 1 本表建议的坍落度是未考虑掺用外加剂而产生的作用 2 水下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 另见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 用人工捣实时 坍落度宜增加 20 30mm 4 浇筑较高结构物混凝土时 坍落度宜随混凝土浇筑高度上升而分段变动 6 5 46 5 4 工程施工应进行耐久性设计 结构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 6 5 4 1 的规定 表 6 5 4 16 5 4 1 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环境 类别 环境条件 最大 水灰比 最小水泥 用量 kg m3 最低混凝 土强度 等级 最大氯离 子含量 最大碱 含量 kg m3 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境 与无侵蚀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 0 55275C250 303 0 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 使用除 冰盐环境 滨海环境 0 50300C300 153 0 海水环境 0 45300C350 103 0 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0 40325C350 103 0 注 1 有关现行规范对海水环境中结构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更详细规定时 可参照执行 2 本表中的氯离子含量系指其与水泥用量的百分比 3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 0 06 最小水泥用量为 350 kg m3 6 5 56 5 5 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最大胶凝材料总量 水泥和掺合料 要求如下 大体积混凝土不宜超过 350kg m3 C40 以下不宜大于 400 kg m3 C40 C50 不宜大于 450 kg m3 C60 不宜大于 500 kg m3 非泵送混凝土 和 530 kg m3 泵送混凝土 对于暴 露于空气中的一般混凝土 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 20 且每方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宜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9欢迎下载 小于 240 kg m3 6 5 66 5 6 混凝土的碱含量除应符合 6 5 4 的规定外 还应按下述要求控制 1 对特殊大桥 大桥和重要桥梁不宜大于 1 8 kg m3 2 由外加剂 掺合料带入而增加的碱含量也应计入上述数量内 3 当混凝土处于与水接触或潮湿环境时由外加剂带入的碱含量 以当量氧化钠计 不 宜超过 1 0 kg m3 处在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 因条件限制不得不使用有潜在碱活性集料时 水泥中的碱含 量应于以限制 并宜掺用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 4 当处于受严重侵蚀的环境 海水环境 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或使用除冰盐和滨 海环境 宜使用非碱活性集料 且不宜单独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 料 应掺用大掺量或较大掺量的掺合料 并加入少量的硅粉 6 5 76 5 7 通过设计和试配确定配合比后 应填写试配报告单 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方面批 准 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 应根据混凝土质量的动态信息 及时进行调整 报批 6 66 6 混凝土的拌制 6 6 16 6 1 拌制混凝土配料时 宜采用自动计量装置 各种衡器精度符合要求 计量应准确 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 经大修 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 也应进行检定 配料数量的 允许偏差 以质量计 见表 6 6 1 表 6 6 16 6 1 配料数量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 材料类别 现场拌制预制场或集中搅拌站拌制 水泥 掺合料 2 1 粗 细集料 3 2 水 外加剂 2 1 注 骨料的含水率应经常进行检测 雨天施工应增加测定次数 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 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重点校核 6 6 26 6 2 大型结构物混凝土应使用卧轴式 行星式或逆流式带有自动计量装置到搅拌机械 搅拌 机械搅拌时 最短搅拌时间应按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 并经试验确定 且不得低于 6 6 2 的规定 表 6 6 26 6 2 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 搅拌机 类别 搅拌机 容量 1 混凝土坍落度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10欢迎下载 3030 70 70 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 min 4002 01 51 0 8002 52 01 5 自落式 1200 2 51 5 4001 51 01 0 强制式 15002 51 51 5 注 1 搅拌时间为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开始搅拌至开始出料的间隔时间 2 搅拌细砂混凝土或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时 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1 2min 3 搅拌机装料数量 装入粗集料 细集料 水泥等松体积的总数 不应大于搅拌机标定容量的 110 4 当采用其他的搅拌工艺时 搅拌时间应按工艺要求执行 5 当采用其他形式的搅拌设备时 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按设备说明书的规定或经试验确定 6 6 36 6 3 零星 少量工程的低标号塑性混凝土也可在不渗水 平整耐磨的平板上进行人工 拌和 6 6 46 6 4 混凝土搅拌完毕后 应按下列要求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各项性能 1 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 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 每一工作班或每 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 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 如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机出 料起至浇筑入模的时间不超过 15min 时 其坍落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 在检测坍落度 时 还应观察 检查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 粘聚性和保水性 2 根据需要还应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其他质量指标 并应符合本章的其他规定 6 76 7 混凝土的运输 6 7 16 7 1 混凝土运输允许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 6 7 1 的规定 表 6 7 16 7 1 混凝土运输允许延续时间 气 温 无搅拌设施运输 min 有搅拌设施运输 min 20 30 3060 10 19 4575 5 9 6090 注 1 本表适用于初凝时间大于上述表列运输时间加浇筑时间的普通混凝土 2 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时 应通过试验查明所配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后 确定运输时间限制 3 表列时间系指从加水搅拌至人模时间 6 7 26 7 2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发生离析 漏浆 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超过要求等现 象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11欢迎下载 6 7 36 7 3 用无搅拌运输工具运送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时 应采用内壁平整光滑 不漏浆 不吸水 有顶盖的盛器 每次卸出混凝土后 盛器内不得留有剩余混凝土 还应满足入仓前 的混凝土均匀 不离析 6 7 46 7 4 采用其它运输工具 泵送 输送带 吊斗等 输送混凝土时应考虑各种运输工具 的性能 能力和运输速度 并与拌和 浇筑能力相适应 以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浇筑工 作 6 86 8 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规定 6 8 16 8 1 浇筑混凝土前 1 应根据结构物的大小 位置制定符合实际的浇筑工艺方案 施工缝设置 浇筑顺序 降温防裂措施 保护层的控制等 2 应对支架 拱架 模板 钢筋 支座 预拱度和预埋件进行检查 并做好记录 符 合要求后方可浇筑 3 模板内的杂物 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 模板如有缝隙 应填塞严密 模 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木模板应预先湿润 4 浇筑混凝土前 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6 8 26 8 2 浇筑混凝土时要进行温度控制 1 在炎热气候时 混凝土的浇筑执行第 25 章的有关规定外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高于 28 当估计混凝土绝热温度不低于 45 时 浇筑温度需进一步降低 还应避免模板和新浇 混凝土受阳光直射 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周围温度不宜超过 40 2 当气温符合冬季施工要求时 应按第 25 章的有关冬季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6 8 36 8 3 在相对湿度较小 风速较大时 应采取措施避免混凝土内 表的水分过快蒸发 6 8 46 8 4 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 为防止混凝土离析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从高处直接倾卸时 在不发生离析的情况下 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 2m 2 当倾卸不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通过串筒 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 倾落高度过 高时 应设置减速装置 3 在串筒出料口下面 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 1m 并严禁用振动棒分摊混凝土 6 8 56 8 5 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 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 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 筑完成上层混凝土 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 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 保持水平分层 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表 6 8 5 的规定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12欢迎下载 表 6 8 56 8 5 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 捣实方法浇筑层厚度 mm 用插入式振动器 300 用附着式振动器 300 无筋或配筋稀疏时 250 用表面振动器 配筋较密时 150 无筋或配筋稀疏时 200 人工捣实 配筋较密时 150 注 表列规定可根据结构物和振动器型号等情况适当调整 6 8 66 8 6 浇筑混凝土时 应采用振动器振实 当确实无法使用振动器振实的部位时 才可 用人工捣固 1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 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1 5 倍 与侧模应保持 50 l00mm 的距离 插入下层混凝土 50 l00mm 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 动棒 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 钢筋及其他预埋件 2 表面振动器的移位间距 应以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l00mm 左右为宜 3 附着式振动器的布置距离 应根据构造物形状及振动器性能等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 4 对每一振动部位 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 沉 不再冒出气泡 表面呈现平坦 泛浆 6 8 76 8 7 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 如因故必须间断时 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 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混凝土的拌和 运输 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 6 6 7 的规定 当超过允许时 间时 应按浇筑中断处理 同时预留施工缝 并做好记录 表 6 8 76 8 7 混凝土的拌和 运输 浇筑及间歇的全部允许时间 min 混凝土强度等级气温不高于 25 气温高于 25 C30210180 C30 180150 注 1 当混凝土中掺有促凝或缓凝剂时 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2 混凝土全部时间是指从加水到振捣等全部工艺结束的用时 6 8 86 8 8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施工缝的平 面应与结构物的轴线垂直 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并应按下列 要求进行处理 1 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 凿除时 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13欢迎下载 强度 1 用水冲洗凿毛时 须达到 0 5MPa 2 用人工凿除时 须达到 2 5MPa 3 用风动机凿毛时 须达到 10MPa 2 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 应用水冲洗干净 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 对垂直施工缝宜 刷一层水泥净浆 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 10 20mm 的 1 2 的水泥砂浆 或铺一层厚约 300mm 的混凝土 其粗集料宜比新浇筑混凝土减少 10 3 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应在施工缝处 补插锚固钢筋 钢筋直筋不小于 16mm 间距不大于 20mm 或石榫 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 成凹形 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 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 施工缝处理后 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需要达到 的强度 一般最低为 1 2MPa 当结构物为钢筋混凝土时 不得低于 2 5MPa 混凝土达到上 述抗压强度的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如无试验资料 可参见附录 F 5 6 8 96 8 9 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 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 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 的条件下 采取措施将水排除 应查明原因 并采取措施减少泌水后 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6 8 106 8 10 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应及时对混凝土裸露面进行修整 抹平 待定浆后再抹 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 当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时 应加盖防护 但在开始养生前 覆 盖物不得接触混凝土面 6 8 116 8 11 浇筑混凝土期间 应设专人检查支架 模板 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 当发现 有松动 变形 移位时 应及时处理 6 8 126 8 12 浇筑混凝土时 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6 96 9 混凝土养护 修饰的一般规定 6 9 16 9 1 混凝土的养护 1 对于在施工现场集中养护的混凝土 应根据施工对象 环境 水泥品种 外加剂以 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 提出具体的养护方案 并应严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 2 一般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应在收浆后尽快 及早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 对干硬性混 凝土 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桥面等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 有条件的可在浇筑完成后立 即加设棚罩 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洒水养生 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 混凝 土面有模板覆盖时 应在养护期间始终使模板保持湿润 3 当气温低于 5 时 应覆盖保温 不得向混凝土面上洒水 4 混凝土养护用水的要求与拌和用水相同 5 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 7d 可根据空气的湿度 温度和水泥品种及掺用的外 加剂等情况 酌情延长或缩短 用加压成型 真空吸水等法施工的混凝土 其养护时间可酌 情缩短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或气温较低时 养护时间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不 宜低于 28 天强度的 70 精品文档 14欢迎下载14欢迎下载 每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 采用塑料薄膜养护层时 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 并应保持塑料薄膜内有凝结水 采用喷化学浆液养护层时 应经试验证明并采取措施确保不漏喷后 可不洒水养护 6 当结构物混凝土与流动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 应采取防水措施 保证混凝土 在强度达到 50 以前 养生不少于 7d 时 不受水的冲刷侵袭 当环境水具有侵蚀作用时 应保证混凝土在 l0d 以内 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以前 不受水的侵袭 当与氯盐 海 水等具有严重侵蚀作用的环境水接触的混凝土 养护龄期一般不宜少于 4 周 在有冻融循环 作用的环境时 宜在结冰期到来 4 周前完工 7 为预防非受力裂缝的出现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 防止表面温度因 环境因素影响 如曝晒 气温骤降等 而发生剧烈变化 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应 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 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 将温差控制在 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当设计无要求时 温差不宜超过 25 8 混凝土强度达到 1 2MPa 前 不得在其上踩踏 强度达到 2 5MPa 前 不得使其承受 行人 运输工具 模板 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 9 用蒸汽养护混凝土时 按本规范第 25 章的规定执行 6 9 26 9 2 混凝土的修饰 1 混凝土外露面无装饰设计时 应对浇筑时无模板的外露面进行压光或拉毛 对有模 板的外露面应安装同一类别的模板和涂刷同一类别的脱模剂 模板应光洁 无变形 无漏浆 发现表面质量有缺陷时 应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 分析原因 采取改正措施 应报有关部门 批准后再进行修饰 2 对表面有一般抹灰 水泥砂浆抹面 和装饰抹灰 水刷石 水磨石 剁斧石 等装饰设 计的结构 应在浇筑混凝土时采用表面平整的模板 拆模后按设计要求的装饰类别进行装饰 6 106 10 特殊混凝土 6 10 16 10 1 大体积混凝土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 必须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报批后必须严格按实施性施 工组织设计施工 2 大体积混凝土对所用原材料的要求 1 应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品种 如大坝水泥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中 热硅酸盐水泥等 当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 2 用改善骨料级配 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 细骨集料宜采用中砂 3 应掺用能降低早期水化热的缓凝剂 减水剂及掺合料 精品文档 15欢迎下载15欢迎下载 4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施工坍落度的前提下应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用量 降低水泥用 量 3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按本规范第 6 5 节规定执行 并宜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测定 4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养护参照本规范第 6 8 节和第 6 9 节规定执行 5 大体积混凝土除遵循上述条款外 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混凝土入模前的模板与钢筋温度 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应超过 40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不宜高于 28 冬天浇筑混凝土 的入模温度应不低于 10 注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系指混凝土振捣后 在混凝土 50 100mm 深处的温度 2 混凝土用料应遮盖 避免日光曝晒 并用冷却水搅拌混凝土 以降低人仓温度 必 要时 在混凝土内埋设冷却管通水冷却 3 加强内外温度观察 当发现温差超过规定要求时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处置 4 还应采取其它降低内外温差的措施 6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征得设计同意后 要进行分块 分级浇筑 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 分块宜均匀 且合理布置 各分块面积不得小于 50m2 2 每块分级高度不宜超过 2m 3 块与块间的竖向施工缝面应与结构短边截面平行 与长边截面垂直 4 上下邻层混凝土间的竖向接缝 应错开位置做成企口 并按施工缝处理 6 10 26 10 2 泵送混凝土 1 泵送混凝土对所用原材料的要求 1 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 粗骨集料宜采用连续级配 其针片状颗粒不宜大于 10 细集料宜采用中砂 且含有 较多通过 0 3mm 筛孔的颗粒 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参考表 6 10 2 表 6 10 26 10 2 集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 骨 料泵送高度 m 集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 50 1 3 50 100 1 4 碎 石 100 1 5 50 1 2 5 50 100 1 3 卵 石 100 1 4 精品文档 16欢迎下载16欢迎下载 3 泵送混凝土中应掺入泵送剂或减水剂 并宜掺入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粉煤 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 2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除按本规范第 6 3 节规定执行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为 入泵时的坍落度加从拌和站至入泵前的预 计经时损失值 2 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不宜大于 0 6 3 水泥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 300 m3 4 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为 35 45 5 当掺用外加剂时 其混凝土含气量不宜大于 4 6 当掺用掺合料较多时 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 还应进行钢筋锈蚀及混凝土碳化试验 3 泵送混凝土浇筑 养护参照本规范第 6 6 节和第 6 7 节规定执行 6 10 36 10 3 抗冻 抗渗 耐腐 酸碱 混凝土 抗冻 抗渗 耐腐 酸碱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拌和 浇筑基本要求同普通混凝土 养护时间应按第 6 7 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 耐腐 酸碱 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如下规定 1 耐腐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应符合本规范第 6 2 节和第 6 5 节的有关规定 不宜 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作胶凝材料 使用时应掺加外加剂和掺合料 宜选用 连续级配 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40mm 含泥量不大于 1 泥块含量不大于 0 5 的粗集料 含泥量不大于 3 泥块含量不大于 1 的细集料 2 耐腐混凝土的最低水泥用量 最大水灰比 允许值应满足本规范第 6 5 4 节的规定 3 耐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垫块的强度 密实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 垫块宜采用水灰比不大于 0 40 的砂浆或 细石混凝土制作 垫块厚度尺寸不允许负偏差 正偏差不得大于 5mm 4 混凝土的含碱总量及氯离子含量的限制要求参见本规范第 6 5 4 节 5 混凝土除满足强度等级外 其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也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有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 应符合如下规定 1 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 位于水位变动区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其抗冻等级抗冻性的耐久性指标不应低于表 6 10 3 1 的规定 表 6 10 3 16 10 3 1 水位变动区混凝土抗冻等级选定标准 建筑物所在地区海 水 环 境淡 水 环 境 严重受冻地区 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低于 8 F350F250 受冻地区 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在 4 8 之间 F300F200 精品文档 17欢迎下载17欢迎下载 微冻地区 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在 0 4 之间 F250F150 注 1 试验过程中试件所接触的介质应与建筑物实际接触的介质相近 2 墩 台身和防护堤等建筑物的混凝土应选用比同一地区高一级的抗冻等级 3 面层应选用比水位变动区抗冻等级低 2 3 级的混凝土 4 混凝土抗冻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标准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TJT053 94 3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宜选用连续级配 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40mm 含泥 量不大于 1 泥块含量不大于 0 5 的粗集料和含泥量不大于 3 泥块含量不大于 1 的细集 料 4 有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应掺人适量引气剂 同时宜掺入减水剂 其拌和物的适宜含 气量见应在表 6 10 3 2 范围内选择 表 6 10 3 26 10 3 2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控制范围 骨料最大粒径 mm 含气量范围 骨料最大粒径 mm 含气量范围 10 0 5 0 8 0 40 0 3 0 6 0 20 0 4 0 7 0 63 0 3 0 5 0 31 5 3 5 6 5 注 1 当要求的含气量为某一定值时 其检查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 1 0 当含气量要求值为某一范围 时 检测结果应满足规定范围的要求 2 含气量测试前 均应在标准振动台上振动不小于 20s 的时间 5 有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本规范第 6 5 节的有关规定外 最大水灰比尚 应小于 0 50 还应增加抗冻融性能试验 3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符合如下规定 1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 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表 6 10 3 3 的要求 表 6 10 3 36 10 3 3 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选用标准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抗渗等级 5 W4 5 10 W6 11 15 W8 16 20 W10 20 W12 2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宜选用连续级配 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40mm 含泥 量不大于 1 泥块含量不大于 0 5 的粗集料和含泥量不大于 3 泥块含量不大于 1 的细集 料 砂率宜为 35 45 3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防水剂 引气剂 膨胀剂 减水剂或引气减水剂等外加 剂 并宜掺用矿物掺合料 4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符合水泥胶合物总量不宜小于 320 m3 砂率宜为 35 45 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 6 10 3 4 精品文档 18欢迎下载18欢迎下载 表 6 10 3 46 10 3 4 抗渗混凝土最大水灰比 最大水灰比 抗渗等级 C20 C30 混凝土C30 混凝土 W60 600 55 W8 W12 0 550 50 W12 以上 0 500 45 5 掺引气剂的抗渗混凝土 其含气量宜控制之 3 5 还应做含气量试验 6 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J053 的规 定 试配时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 0 2MPa 6 116 11 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 6 11 16 11 1 一般规定 1 本节适用于按常规工艺生产 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高耐久性 高工作性和高 体积稳定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和 C60 级以上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 2 对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除本节的特殊要求外 其强度测定 保证率 强度 测定条件 检验及试验方法等规定均同 6 1 1 6 1 9 条 3 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 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下列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 1 水胶比不大于 0 38 2 56d 龄期的 6h 总导电量小于 1000C 3 300 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 80 4 胶凝材料抗硫酸盐腐蚀试验的试件 15 周膨胀率小于 0 4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 0 45 6 11 26 11 2 高性能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用材料 1 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 6 2 1 条的规定 不得采用立窑水泥 2 配制用的细集料 除应符合 6 2 2 条的规定外 尚应满足如下要求 宜使用质地坚 硬 级配良好的中砂 细度模数不小于 2 6 含泥量应小于 2 3 配制用的粗集料 除应满足 6 2 3 条的规定外 尚应满足如下要求 应使用质地坚 硬 级配良好的碎石 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比不宜低于 1 5 或其压碎值 Qa 宜小于 10 含泥量应小于 1 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 5 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25mm 且宜采用 15 25mm 和 5 15mm 两级配 在一般情况下 不宜采用碱活性粗 细集料 4 掺合料宜采用硅粉 粉煤灰 磨细矿渣粉 天然沸石粉 偏高岭土粉以及其复合掺 合料等 掺合料必须对混凝土和钢材无害 所选用的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其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精品文档 19欢迎下载19欢迎下载 5 采用的外加剂 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 和 混凝土外加剂 应用技术规程 GB50119 的规定 并对混凝土及钢材无害 所采用的减水剂应为高效减水剂 其减水率应不低于 20 其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拌合和养护用水 应符合 6 2 4 条的规定 6 11 36 11 3 高性能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 高性能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第 6 5 节及第 6 10 节的各项规定 并应 参照附录 F 4 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 进行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 2 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其中强度标准差 当无统计数据时 对商品混凝土可取 4 5MPa 2 用水量不宜大于 175 kg m3 3 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 450 600 kg m3 其中矿物掺合料用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总量 的 40 宜采用较低水胶比 4 高效减水剂掺量应根据坍落度要求而定 5 砂率宜采用 37 44 6 结构处在劣化环境条件时 高性能混凝土配比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 构物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进行下列一种或几种专门设计 抗碳化耐久性设计 抗冻害耐久性设计 抗盐害耐久性设计 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能设 计 抑制碱 骨料反应有害膨胀 3 配制高强度混凝土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当无可靠的强度统计数据及标准差数值时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 平均值 对于 C60 C70 应不低于强度等级的 1 15 倍 对于 C70 C80 应不低于强度等级值的 1 12 倍 2 所用水胶比 水与胶结料的重量比 后者包括水泥及混合材料的重量 宜控制在 0 24 0 38 的范围内 3 所用水泥重量不宜超过 500kg m3 水泥与混合材料的总量不超过 550 600kg m3 粉 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结料重量的 30 沸石粉不宜超过 10 硅粉不宜超过 8 10 掺 用混合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必须经试验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确定 4 混凝土的砂率宜控制在 28 34 的范围内 5 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宜为胶结料的 0 5 1 8 6 11 46 11 4 施工技术要求 1 高性能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除应符合第 6 5 节 第 6 9 节的规定 外 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配料数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6 5 1 中预制场或集中搅拌站拌制的规定 2 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 3 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必须准确控制用水量 严格测定粗 细骨料的含水率 宜每班抽 测 2 次 使用露天堆放骨料时 应随时根据其含水量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