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莲山课件 k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 ,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2 / 23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3 / 23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4 / 23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 ,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5 / 23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 ”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 ,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 ,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6 / 23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 。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鹤的小松 。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7 / 23使人思而得之。 ”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 “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 “思而得之”最为关键,就是说,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 ,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8 / 23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 ;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笔者真诚希望每个语文老师,每个中学生都能为这一智慧的羽翼更加丰满而殚精竭虑。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运用了这类名句。可9 / 23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喻理诗赏析1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2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3、过沙头(杨万里)10 / 23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4、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11 / 23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此诗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理趣与诗味交融,深启心智,有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美誉。三、鉴赏指导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如: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不能囿于诗中的看山这一内容,而要揭示其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即观察角度和观察的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四、鉴赏训练12 / 231.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阔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杜甫早年的诗作,当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13 / 23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2) 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答案:1)A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6、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14 / 23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3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h4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本为诗论,表现作者的创作主张,即每一个时代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尊崇古15 / 23人,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新的时代生活,诗的最后两句即明确地点明这种主张。这一主张,对复古派的回击可谓出了一记重拳,也对文学的时代特征作了明确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便难免步入另一歧途:轻薄古人、蔑视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文学继承的功用,一味强调发展,反而陷入无法发展的泥潭。倒是最后两句哲理性的主张,已超越了诗论本身的界限,上升到关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性分析,带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u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的突出特点是: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6雪梅(卢梅坡)16 / 2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 ,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7咏玉(韦应物)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诗歌体现了诗人对玉的理解境界。诗人谈的哲理是:天下最宝贵的宝物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和率真,如果装模作样,矫饰做作,非但无益,反倒有害。五、有哲理的诗句1唐汪遵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17 / 23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很显然,西门豹的主张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以及知识构成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5、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7、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18 / 238、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9、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10、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11、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1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 )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1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19 / 231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1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1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论诗 )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20 / 23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1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博士生学科讲座方案
- 员工互动交流规划
- 2025年环保袋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红花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初中生物复习考试模拟方案
- 2025年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直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方案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机械隔膜计量泵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合金圆钢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基础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4-2025学年度专升本预测复习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下半年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办事处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文广集团)招聘1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夫妻忠诚协议书8篇
- 2025年大队委竞选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信用管理专业题库- 信用管理对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
- 6.2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课件)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双重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差异:剖析与弥合
- 物流会计面试试题及答案
- 集装箱货物高效清关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结构上岗试题及答案
- 人物速写眼睛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