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doc_第1页
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doc_第2页
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doc_第3页
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doc_第4页
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射线定理解高考立体几何题 陕西定边县第三中学 白治清从一点发出的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射线,形成三种空间角(即“线线角”、“面面角”与“线面角” )。这三种空间角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立体几何的计算、证明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探寻这三种空间角之间的关系,得出三射线定理,并用三射线定理解立体几何高考题。一、由“线线角”求“面面角”定理1 OA、OB、OC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射线,如果BOC=1 ,COA= 2 , AOB=3 ,二面角COAB,AOBC与BOCA的平面角分别等于1 、2 、3 ,那么cos1 = , cos2 = ,cos3 = ,证明:先证明,分5种情况:(1) 2与3 ,均为锐角.如图1,在OA上取一点P,使OP=1.在平面AOB内,作PMOA,交OB于M;在平面AOC内,作PNOA,交OC于N.连结MN,NPM=1 .PN=tan,PM= tan,ON=sec,OM=sec,在PMN与OMN中应用余弦定理,得MN2=tan2+ tan2-2tantancos1=sec22+ sec2 3-2sec2sec3cos1 .用1、2、3 的三角函数表示cos1 , 得 cos1 = (2)2与3中有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如图2,不妨设3为锐角, 2为钝角,作OC的反向延长线OD.因为二面角D-OA-B与C-OA-B“互补”,所以D-OA-B的平面角等于.BOD=对于射线OA、OB、OD应用(1), 得cos()=,即cos.(3)2与3均为钝角.如图3, 作OB、OC的反向延长线OD、OE,二面角D-OA-E与C-OA-B是“对顶角”,所以D-OA-E的平面角等于1 .,.对于射线OA、OD、OE应用(1),得cos .(4)2与3中有一个直角. 图3 如图4,不妨设2 = 在平面AOB内作ODOA,则COD=1 .若1因为,不论3是锐角还是钝角,都有BOD=二面角B-OD-C是直二面角,对于射线OD、OC、OB应用(1)、(2)、(3),得cos=,即cos另一方面,直接应用,得cos1=.若1=,则cos1=0,这时,另一方面,直接应用,得cos1=可见,当2、3中有一个直角时,仍旧适用。(5)2与3均为直角.这时,1= 1,cos1=cos1 .另一方面,直接应用,得cos1=可见,当2、3均为直角时,1仍旧适用。综合上述,得证. 同理可证与. 定理1证毕。二、由“线线角”求“线面角”定理2 OA、OB、OC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射线,如果BOC=1, COA=2,AOB=3,直线OA、OB、OC分别与平面BOC、COA、AOB所成的角等于1、2、3,那么sin21=(1cos21cos22cos23+2cos1cos2cos3)/sin21. sin22=(1cos21cos22cos23+2cos1cos2cos3)/sin22. sin23=(1cos21cos22cos23+2cos1cos2cos3)/sin22. 证明:先证明.在OA上任取一点P,作PQ平面BOC,Q为垂足,OQ是OA在平面BOC内的射影,POQ=1,分5种情况。(1)OQ在BOC的内部.如图5,作QROC,垂足为R,连PR,PRQ是二面角B-OC-A的平面角,设PRQ=.OPQ= OPR= QPR=二面角O-PR-Q是直二面角,对于射线PR、PO、PQ应用定理1,得 cos,即 sin1=sin2sin3, sin21=sin22sin23, (a)对于射线OA、OB、OC应用定理1,得cos3=即sin23=1()2 (b)将(b)式代入(a)式,得sin21= .(2)OQ在BOC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角的内部.如图6 OD、OE是OB、OC的反向延长线,OQ在DOE的内部.DOE=1,AOE=-2,AOD=-3,对于射线OA、OD、OE应用(1)的结论,得Sin2=(3)OQ在BOC的一边及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角的内部.如图7 OD是OC的反向延长线,OQ在BOD的内部.BOD=AOD=对于射线OA、OB、OD应用(1),得sin21=(4)OQ在BOC的一边上,如图8,OQ在OC上.这时,1=2,sin21=sin22,另一方面,由定理2,得sin21= (c)因为二面角B-OC-A是直二面角,由定理1,得cos即 (d)将(d)式代入(c)式,得sin21=可见,当OQ在BOC的一边上时,定理2仍旧适用。(5)OQ在BOC的一边的反向延长线上;如图9,OQ在OC的反向延长线OD上.BOD=, AOD=对于射线OA、OB、OD应用(4),得sin21 = = .综合上述,定理2得证,同理可证与,定理2证毕.三、由“面面角”求“线线角”与“线面角”及由“线面角”求“线线角”与“面面角”.如果已知“面面角”,那么解定理1的、联立的方程组,可求得“线线角”,再由定理2可求“线面角”.类似地,由“线面角”可求“线线角”与“面面角”。应用举例 例1 (2015陕西理)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90,AB=BC=1,AD=2,E是AD的中点,O是AC与BE的交点,将ABE沿BE折起到A1BE的位置,如图2. (1)证明:CD平面A1OC; (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 (图1) (图2) 服务于本文,只解(2).其他各题也只解有关三种空间角的问题. 解:(2)BCD = 135.由(1)得,A1CD = 90.A1OBBOCCOA1,A1B=A1C=BC,A1CB=60. 设所求二面角BA1CD的平面角为,对于射线CA1,CB,CD应用三射线定理1,得 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点评:用三射线定理1求二面角,无需将二面角的平面角作出,只是要先确定三条射线,求出三个线线角. 例2 (2008海南理) 如图,已知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PDA=60. (1)求DP与CC1所成角的大小; (2)求DP与平面AA1D1D所成角的大小. 解:(1)由正方体易知,二面角ADD1P的平面角为45,又ADD1=90,PDA=60. 对于射线DA,DP,DD1应用三射线定理1,得 , DD1CC1,DP与CC1所成的角是45. (2)设DP与平面AA1D1D所成的角是,对于射线DA,DP,DD1应用三射线定理2,得 DP与平面AA1D1D所成的角是30.点评:定理1的公式是求二面角的,在二面角已知时,可求线线角;用定理2求线面角时,如果有90的线线角,实际的运算量很小.例3 (2006全国卷1理)如图, 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异面直线,MN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点A,B在 上,点C在 上,AM = MB = MV. (1)证明:ACNB; (2) 若ACB=60,求NB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解:(2)易知,RtBCN RtACN,AC = BC.ACB = 60,ABC= 60设MB = 1,则BN = ,BC = 2,CBN = 45.ABN = 45.设所求的线面角为,对于射线BA、BC、BN应用三射线定理2,得 NB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是 点评:定理2的公式虽然很长,但结构特征明鲜,容易记忆.定理的表达式中,有3处余弦平方,有3个余弦值相乘,这看似复杂,但是在具体题目中,线线角的余弦值往往带有根号,这反而使运算变的简便。 例4 (2014全国卷1理)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为菱形,ABB1C. (1)证明:AC = AB1; (2)若ACAB1,CBB1=60,AB=BC,求二面角AA1B1C1的余弦值. 解:(2)二面角B1ABC与 AA1B1C1的平面角互补. 设BC=1,则AB=BB1=B1C=1,AC=AB1= . 在ABB1中,由余弦定理,得 ABC ABB1,cosABC = cosABB1 = . sinABC =sinABB1 = .cosCBB1 = . 设二面角B1ABC的平面角为,对于射线BA,BB1,BC应用三射线定理1,得 二面角AA1B1C的余弦值是 点评:借助余弦定理,求出了一个线线角的余弦,为最后应用三射线定理作准备. 例5 (2000全国文)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平面ABCD. (1)(略).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么变化,面PAD与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 90 (2)证明:由已知易得,PAD RtPCD,PDA =PDC,ADC = 90.设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为,对于射线DP,DA,DC应用定理1,得 90,即面PAD与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点评:用三射线定理证明此题,一眼看出,就是“秒杀”.例6 如图,AB和平面M所成的角为,AC在平面M内,AC和AB在平面M内的射影AB1所成所成的角为,设BAC=,求证:,满足关系式:cos=coscos, 证明:二面角BAB1C是直二面角,由定理1,得 cos=coscos点评:本题结论称为三余弦定理,可看作是三射线定理1的推论.例7:(2002全国理)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 = BN =(0 ) (1)求MN的长; (2)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3)当MN的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3)由(2)得,当M为AC中点,N为BF的中点时,MN的长最小. BAC=BAN=45,CABN是直二面角,由三余弦定理,得 ANB=90,设所求二面角为,对于射线NA,NB,NM用三射线定理1,得 点评:借助三余弦定理,求出一个线线角,为最后用三射线定理作准备. 例8(2005全国卷1理)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BC,DAB=90,PA底面ABCD, (1)证明:面PAD面PCD; (2)求AC与PB所成的角; (3)求面AMC与面BMC所成=面角的大小. B MCAMCB,MCA=MCB.ABC=90 设所求二面角为,对于射线CM、CA、CB,应用三射线定理1,得 点评:构建了一个直二面角,这一步是关键. 例9 (2013安徽理)如图,圆锥顶点为P,底面圆心为O,其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为22.5.AB与CD是底面圆O上的两条平行弦,轴O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为60 (1)证明:平面PAB与平面PCD的交线平行于底面; (2)求cosCOD. 解:(2)作OECD,连接PE. 二面角CODP是直二面角,由三余弦定理,得 (1) PEO是二面角PCDO的平面角,PEO=30,由三射线定理1,得 (2) 解(1)和(2)组成的方程组,设cosCDP=, cosCDO=,则 点评:本题是历年高考立体几何中的难题,用三射线定理解之,列方程组容易,用常规方法解不易入手.从理论上讲,在立体几何中,任何一个有关三种空间角的问题,都可以用三射线定理解决.这是因为定理的几何模型十分简单(只有三条射线),使定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定理的内含很丰富(揭示了三种空间角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三射线定理可以全解立体几何(有关三种空间角)高考题。这里我们已经看到构建几何模型的作用,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