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ppt_第1页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ppt_第2页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ppt_第3页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ppt_第4页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一 2 主要内容 电波传播分析编码和解码技术 电波传播分析 4 电波传播方式 5 电波传播方式 1 直射波 电波传播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物 直接到达接收端的电波 称为直射波 直射波更多出现于理想的电波传播环境中 2 反射波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身的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 会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 形成反射波 反射常发生于地表 建筑物的墙壁表面等 3 绕射波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 会由阻挡表面产生二次波 二次波能够散布于空间 甚至到达阻挡体的背面 那些到达阻挡体背面的电波就称为绕射波 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性和地表物体的密集性 使得绕射波在电波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散射波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表面粗糙或者体积小但数目多时 会在其表面发生散射 形成散射波 散射波可能散布于许多方向 因而电波的能量也被分散于多个方向 6 电波传播现象 7 电波传播现象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最具特色的现象是多径衰落 或称多径效应 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地形 地物的影响而产生反射 绕射 散射等 从而使电波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传播 这称为多径传播 由于多径传播使得部分电波不能到达接收端 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也是在幅度 相位 频率和到达时间上都不尽相同的多条路径上信号的合成信号 因而会产生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延扩展等现象 这些被称为多径衰落或多径效应 所谓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衰落状况与频率有关 即传输信道对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 随机的响应 由于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衰落不一致 因此衰落信号波形将产生失真 8 电波传播现象 所谓时延扩展是指由于电波传播存在多条不同的路径 路径长度不同 且传输路径随移动台的运动而不断变化 因而可能导致发射端一个较窄的脉冲信s0 t a0 t 在到达接收端时变成了由许多不同时延脉冲构成的一组信号 时延扩展可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串接受脉冲中 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 即最后一个可分辨的延时信号与第一个延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记为 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9 电波传播现象 移动台接收信号的强度随移动台的运动产生随机变化 即衰落 这种变化的周期从几分之一秒至几小时不等 因此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中的衰落又分为慢衰落和快衰落两种 慢衰落 也称长期衰落 指的是接收信号强度随机变化缓慢 具有十几分钟或几小时的长衰落周期 慢衰落主要是由电波传播中的阴影效应以及能量扩散所引起的 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特性 快衰落 也称短期衰落或多径衰落 指的是接收信号强度随机变化较快 具有几秒钟或几分钟的短衰落周期 快衰落主要是由电波传播中的多径效应所引起的 具有莱斯分布或瑞利分布的统计特性 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有视距路径时一般服从莱斯分布 无视距路径时一般服从瑞利分布 10 电波传播现象 路径损耗是上述现象的一个综合结果 指的是信号从发射天线经无线路径传播到接收天线时的功率损耗 可以用发射天线的绝对功率电平与接收天线的绝对功率电平之差值来表示 路径损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电波会随着距离而扩散 从而使接收机的接收功率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路径损耗的另一个原因是地表以及地表上的各种障碍物的影响 因而 影响路径损耗的几点要素是 传输距离 天线高度和频率间隙等 例如 发射机的功率电平是10dB 若路径损耗为50dB 则接收机的接收功率电平是 40dB 11 典型电波传播的分析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是指相对介电常数和导磁率为1的均匀介质所存在的空间 该空间具有各向同性 电导率为零的特点 它是一种理想的传播环境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与在真空中传播一样 只有直线传播的扩散损耗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而言 其自由空间路径损耗Lbs仅与传输距离d和电波频率f有关 而与收 发天线增益无关 可用下式来表示 Lbs 32 44 20lgd 20lgf 式中 传输距离d的单位为km 电波频率f的单位为MHz Lbs单位为dB 12 电波传播的估算 对移动环境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和实测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通常用射线表示电磁波束的传播 在确定收发天线的高度 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后 可根据直射 折射 反射 散射 透射等波动现象 用电磁波理论计算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及有关信道参数 实测分析方法是在典型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现场测试 并用计算机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这两种方法最终都要建立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学模型 以进行传播预测 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实现对电波传播特性更准确的估算 13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有Okumura Hata模型和WalfishIkegami Okumura Hata模型由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CCIR 推荐 其特点是以准平坦地形城市市区环境作为基准 对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 Okumura Hata模型中值路径损耗经验公式为 Lb 69 55 26 16lgf 13 82lghb hm 44 9 6 55lghb lgd 其中 Lb为市区准平滑地形电波传播损耗中值 dB f是工作频率 MHz hb是基站天线有效高度 m hm是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 m d为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 km hm 是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 电波传播的估算 14 电波传播的估算 Walfish Ikegami模型由欧洲电信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会推荐 其特点是从对众多城市的电波实测中得出的一种小区域覆盖范围内的电波损耗模式 不管是用哪一种模型来估算电波传播损耗 只是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结果的近似计算 由于移动通信的实际环境千差万别 因而很难用一种数学模型来精确地表征各种不同地区的传播特性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 小区半径越来越小 小区传播环境的特殊性也越来越突出 也就越难归纳出统一的传播模型 编码和解码技术 16 信源编 解码 所谓信源编码是指将信号源中多余的信息除去 从而形成一个适合用来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信源编码的目的是提高系统传输效率 去除冗余度 语音编码属于信源编码 移动通信中采用的语音编码方法主要取决于无线移动信道的条件 由于频率资源十分有限 因此要求编码信号的速率较低 由于移动信道的传播条件恶劣 因而编码算法应有较好的抗误码特性 另外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还应有较好的话音质量和较短的时延 移动通信对数字语音编码的要求如下 速率较低 纯编码速率应低于16kb s 在一定编码速率下的音质应尽可能高 编码时延要短 要控制在几十毫秒之内 编码算法应具有较好的抗误码性能 计算量小 性能稳定 编码器应便于大规模集成 17 信源编 解码 常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语音编码类型 18 由于通信信道 尤其是无线通信信道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噪声的影响 因此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改变 从而在接收端接收不到完全正确的信息 为了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必须采用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能够检查和纠正接收信息流中的差错 信道编码定理指出 在编码速率小于信道容量的条件下 通过编码可以使译码错误概率任意小 从而达到可靠通信 该定理证明 确实存在一种编码方式 其误码率随着码长n的增长趋于任意小 这说明信道编码属于冗余编码 而且冗余度与误码率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冗余度越高 误码率就越小 系统的可靠性就越高 但同时 编码位数就越多 需要的传输速率就越高 占用的信道带宽就越宽 因此 必须研究编码技术 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传输速率 减小信道带宽 信道编 解码 19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是按一定规则给数字序列m 称为信息码元 增加一些多余的码元 称为监督码元 使不具有规律性的信息序列m变换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数码序列C 数码序列中C的信息序列码元m与多余码元之间是相关的 接收端的译码器利用这种预知的编码规则进行译码 检验接收到的数字序列R是否符合既定的规则 从而发现R中是否有错 甚至纠正其中的差错 根据相关性来发现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就是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 信道编 解码 20 纠错编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 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1 按照纠正差错的类型可分为纠正随机错误的编码和纠正突发错误的编码两种 随机错误是指码元间的错误互相独立 即每个码元的错误概率与它前后码元的错误与否无关 突发错误是指一个码元的错误往往影响其前后码元的错误概率 换句话说 一个码元产生错误 则后面几个码元都可能发生错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既要纠正随机错误 又要纠正突发错误 信道编 解码 21 2 按照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之间的约束方式不同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两种 分组码是指编码的规则仅局限于本码组之内 本码组的监督码元仅和本码组的信息码元相关 卷积码是指本码组的监督码元不仅和本码组的信息码元相关 还与本码组相邻的前n 1个码组的信息码元相关 3 按照信息码元和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检验关系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两种 线性码是指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即监督码元是线性码元的线性组合 编码规则可用线性方程来表示 非线性码的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信道编 解码 22 4 按照码字的结构不同 可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两种 系统码是指前k个码元与信息码组一致的编码 非系统码不具有系统码的特性 5 按照码字中每个码元的取值可分为二进制码和多进制码 二进制码的码元有0和1两个取值 M进制码的码元有M个取值 二进制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制式 信道编 解码 23 信道编 解码 根据发送端信道编码的特性 接收端在解码后采取的差错控制方式有 前向纠错 FEC 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将信息码组编成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 接收端信道译码器对接收码字进行译码 若传输中产生的差错数目在码的纠错能力之内时 译码器对差错进行定位并加以纠正 自动请求重发 ARQ 用于检测的纠错码在译码器输出端只给出当前码字传输是否可能出错的指示 当有错时按某种协议通过一个反向信道请求发送端重传已发送码字的全部或部分 24 信道编 解码 混合纠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