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地毯下的尘土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2导入新课(二)诵读活动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2诵读要求与策略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 ,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2 / 22意?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三)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教师辅助策略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四)交流活动1关于标题的深意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 “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文章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3 / 22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3活动方式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1浏览课文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2讨论交流明确: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正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面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勤劳且乐于助人4 / 22描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勤劳且有条不紊写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 ,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侧面描写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那位小姑娘, ”星星们叫道, “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 ,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 ,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 ;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 ,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重点品析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5 / 22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活动策略诵读、感受、交流。默读品味。(六)总结活动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七)迁移活动1研究探讨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2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6 / 22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板书设计地毯下的尘土富有深意诚实米妮美德勤劳耐人寻味骆驼寻宝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二、课时安排:2 课时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7 / 22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二、正音听读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2老师范读 13 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 ,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三、朗读设疑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 ,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讨论交流8 / 22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 30 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 30 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 30 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10 段) ,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第二部分(1119 段) ,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9 / 22了宝贝。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第二课时一、精读品析1浏览课文浏览要求与策略:浏览第二部分第 11 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2讨论交流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身姿雄伟不大喊大叫谦虚只默默地走踏实“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 , “冻坏了一条腿” ,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10 / 22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 ,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 。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 ,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 11 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 、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明确:“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遇到困难,如黑熊。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11 / 22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朗读第 14 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四、领悟深意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五、提高升华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12 / 22感情?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2规范结论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巨人与孩子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4。快乐学习。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3 / 22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 ,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14 / 22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 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第二部分(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第三部分(1l22 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三)质疑,导读(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答案:可从原文第 5 和 10 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15 / 22游戏场所。“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A 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 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 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 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1)本文讲述了_故事。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16 / 22(2)巨人由_而变得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3)孩子天真活泼,是_的象征。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3)快乐与活力(四)拓展训练仿句练习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板书设计参考巨人和孩子王尔德17 / 22爱-春天自私-寒冬(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生:a 第 2 段,花园长满了。 。 。 。 。青草用“绿茸茸的” ;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 ;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生:b 第 8 段, “小鸟无心歌唱” (唱)“树儿也忘了开花” (忘)“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 (探)“把头缩回去” (缩)“霜和雪乐不可支” (乐)“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 (盖)“霜让树披上夹衣” (披)18 / 22“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 (唤)“北风应邀而至” (至)“他穿一件皮大衣” (穿)“把冰雪叫来” (叫)“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 (敲打)“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 (砸)“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 (跑)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生:c 第 13 段,树“欣喜若狂” ;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 。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 。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 “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 。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19 / 22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二)点拨探究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 。强调主题)(三)拓展训练(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蟋蟀在时报广场20 / 2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 1、22、难点:目标 2、3教学步骤:1、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2、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 (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